2人教新课标版(2012教材)八年级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例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有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音也可以在真空传播C.只要振动就一定能产生声波D.若有声波,一定有振动2.关于音乐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男低音的声音洪亮”是指音调低响度大B.宾朋们听到的气势雄浑、大气磅礴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音乐声时而如雨滴敲打瓦砾般轻快,时而又缓慢悠长,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发生变化D.领唱演员通过麦克风唱歌,是为了增加声音的响度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人C.只能从噪声的传播途径控制噪声D.“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4.王琴早上醒来,听到同学李娟在楼下喊她一起上学.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王琴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李娟的叫喊声很大,说明她的音调高C.王琴从叫喊声中听出是李娟,她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D.王琴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小声音的响度5.“声波炮”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 以上的高频声波,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警察使用它可以震慑暴徒,维护秩序。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高频声波是具有很大能量的次声波B.dB 是声音强度的单位C.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频率D.使用“声波炮”时,炮手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6.就环境保护而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一定是难听的声音B.悦耳的歌声不可能是噪声C.噪声强度的计量可用“分贝”作为单位D.睡眠时噪声不应超过30分贝7.重敲鼓面发生的声音与轻敲鼓面相比A.音调变低B.频率变大C.响度变大D.声速变小8.下列实例中,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B.大象的“声音”交流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碎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感到声音特别洪亮9.下列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次声波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C.人的耳朵能听到超声波D.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吉他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并能像光一样在真空中进行传播B.用手指在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按压,可以弹奏出音调不同的声音C.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D.合理利用噪声可以控制植物提前或推迟发芽,以此来除掉杂草11.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A.控制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B.居民敞开门窗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晚九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12.深夜,非法改装的汽车、摩托车的排气管发出的轰鸣声引发“炸街式”的扰民,南通交警部门责令车主拆除改装部件恢复原状。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科学家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其中有一种“身份证”叫做声纹。
由于人的发音器官有微小的差异,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
这种声纹即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2.如图所示,小明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分别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发现小球弹起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大小是为了探究()A.声音的产生原因B.响度和频率的关系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响度和振幅的关系3.如图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B.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C.利用“B超”对孕妇作常规检查D.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4.“小明,上学啦!”家住一楼的小强大声喊着三楼的小明,邀他一起上学。
对这一过程中的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小强的喊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B.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小明从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降低音调5.做家务劳动是同学们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往保温瓶里灌热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C.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也能传声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D.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7.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
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种声波属于超声波B.这种声波的音调可达145dB以上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发声频率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能说明发声体都在振动B.图乙是电影院墙壁的一部分,其中的小孔可以减少回声所产生的干扰C.图丙是示波器上某声音的波形,从物理学角度看,它是噪声D.图丁是用超声测位仪测量海深,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9.已知声音在铁、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m/s、340m/s,人耳能分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需大于0.1s。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2.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叙说正确的是()A.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的快、传的远B.次声波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C.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D.超声可以越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前传播3.超声雾化器是利用超声波将药物(溶液或粉末)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
关于雾化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B.人耳能听到超声波C.超声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D.超声波是由振动产生的4.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C.司机利用倒车雷达防止倒车撞人D.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5.做家务劳动是同学们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往保温瓶里灌热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C.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6.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进行“线上学习”时,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B.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C.调小电脑音量可以降低声音的音调D.带上耳罩可以减小声音分散而提高听课声音的音调7.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B.图乙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C.图丙中,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消除噪声的产生D.图丁中,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8.下列对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的情景相符的是A.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B.图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C.是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其原理是与蝙蝠在夜间飞行时的原理相同D.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B.有一种声纹锁。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题(含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就越大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里的急雨和私语主要指的是声音的不同()。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3.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A.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B.响度是否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C.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长短有关D.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4.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
在《枫桥夜泊》中曾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下列对钟声的解释正确的是()A.钟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B.钟声是由钟体的振动产生C.钟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钟声是通过水传到诗人的耳朵5.如图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B.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C.利用“B超”对孕妇作常规检查D.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6.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关于叩诊说法正确的是()A.积水越多,音调越高B.积水越少,音调越高C.积水越多,响度越大D.积水越少,响度越大7.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收看“空中授课”时,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音色不同B.增大音量提高了声音音调C.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D.授课老师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8.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进行“线上学习”时,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B.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C.调小电脑音量可以降低声音的音调D.带上耳罩可以减小声音分散而提高听课声音的音调9.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汇编一、选择题1.(2013?黑龙江)雅安地震时,解放军及时赶到灾区进行救援.被埋者也要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方法之一是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物体,其目的是()C2.(2013?深圳)“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2013?衡阳)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C4.(2013龙岩)201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中的()AA.音调 B.音色C.响度D.振幅5.(2013漳州)下列事例中,没有利用超声波的是()D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B.用声呐探测海深C.用B超做体检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6.(2013威海)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B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7.(2013?日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8.(2013泸州)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B.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9.(2013郴州)“妈妈,妈妈,外婆来电话了……”小花接听电话喊道。
小花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是外婆打来的电话()AA.声音的音色 B. 声音的音调 C. 声音的响度 D.声音悦耳动听10.(2013四川自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 、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B 、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 、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11.(2013年兰州)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B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低声细语”是指声音的响度小C.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只能传播信息,不能传播能量12.(2013泰安)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
【单元练】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时降低音调B .人们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C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 .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这是因为声波能传递信息B解析:BA .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时降低音量,即响度,故A 错误;B .能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 正确;C .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 错误;D .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 错误。
故选B 。
2.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必须一看到发令枪冒烟就开始计时,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 )A .少了0.294sB .多了0.294sC .少了0.34sD .多了0.34s A解析:A光的速度比声的速度传播的快,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减少的时间为 100m 0.294s 340m/ss t v ==≈ 故选A 。
3.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的是( )A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B .盲人利用超声波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C .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D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D解析:D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A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故A 不符合题意;B .盲人利用超声波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故B 不符合题意;C .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故C 不符合题意;D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 符合题意。
故选D 。
4.“抖音”App 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一项功能是将正常录制的音和视频通过App 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一个锣鼓队正在表演。
观众们发现,每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原本听到的鼓声就“消失”了。
你认为主要原因是()A.手不能传播声音B.手吸收了声波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2.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抽气过程中,钟罩内铃声变小,说明真空可以传声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丙实验中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丁实验中喇叭发声时烛焰在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3.“小明,上学啦!”家住一楼的小强大声喊着三楼的小明,邀他一起上学。
对这一过程中的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小强的喊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B.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小明从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降低音调4.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必须一看到发令枪冒烟就开始计时,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A.少了0.294s B.多了0.294s C.少了0.34s D.多了0.34s5.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B.图乙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C.图丙中,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消除噪声的产生D.图丁中,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6.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B.有一种声纹锁。
只要主人说出暗语才能把锁打开,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C.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D.中高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种措施是防止噪声产生7.小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声音的变化和钢尺振动的变化可以得出()A.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B.音色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C.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D.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8.每年9月18日9点18分警钟的鸣响都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波在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均可以传播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越快C.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9.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音调相同的只有图甲和图乙B.响度相同的有图甲、乙、丙C.图丙的响度比图丁大D.甲的音调比丙的音调高10.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了“新时代军乐之声音乐会”,首次采用百名高音礼号和百名军鼓共同演奏号角音乐,乐音回荡夜空,宏伟庄重。
(带答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大题例题

(带答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经典大题例题单选题1、如图所示,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此处“不同”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速度2、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
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响度一定相同B.音调相同,响度一定相同C.音调不同,响度可能相同D.音调相同,响度可能相同3、儿童公园中设置了如图 1 金属管做的传音筒,有图 2 甲、乙、丙三个声音(甲乙丙三个声音在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图如下)分别从同一根金属管这边喇叭传到另一头的喇叭位置(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路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声音传播时间最长B.甲丙声音的响度相同C.这个装置只利用了金属管来传播声音D.甲声源比乙声源在相同的时间里振动的次数多4、月球上的航天员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直接面对面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其原因是月球上()A.只能传递超声波B.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C.声音传播速度快D.航天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5、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①汽车上的倒车雷达②医用B超诊断仪③超声波清洗眼镜④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结石⑤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⑥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6、下列技术的应用中,属于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是()A.超声波碎石B.倒车雷达C.B超D.声呐探测鱼群位置7、如图所示,用几只相同的玻璃瓶子装有不同质量的水。
用一根筷子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 1, 2, 3, 4, 5,6, 7,i”的声音来。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声音是由筷子振动产生的B.该声音不能传递能量C.该声音主要是音调不同D.在月球上敲击瓶子同样能听到声音8、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10、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版(2012教材)八年级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例题
一、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典型例题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思路点拨:首先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原因是物体在振动,因此能说明物体在振动的实验就符合要求。
解析:A选项空气少了,声音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出去才能被我们听到,我们听不到声音并不意味着物体没有振动;B选项液态能传声;C选项说明音调的高度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D选项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是物体振动的结果。
显然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101小帖士: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自然界中凡是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
而物体发声说明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听不到声音并不能说明物体没有振动,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就听不到。
典型例题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慢
C.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会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D.人听声音时,只能靠耳朵接收空气中的声波
思路点拨:这类题开放性较强,选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出现,需要对有关声的产生、传播等知识有全面的掌握才能答好。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A选项错;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快,故B选项错;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所以人听声音时,可以靠耳朵接收空气中的声波,也可以靠骨骼、牙齿等听到声音。
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C
101小帖士:(1)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人与反射物之间的距离在17米以上。
(2)当人的听觉系统发生障碍时,声音还可以通过头骨、颌骨、牙齿等传给听觉系统而引起知觉,人们把这种传声的方式称为骨传导。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且在固、液、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介质中速度的大小与温度也有关系,在空气中(15℃)时,传播速度为340m/s,而在空气中(25℃)时,传播速度为346m/s。
二、关于声音的三个特征:
典型例题1: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的“高”“低”指的是() A.响度 B.音色 C. 音调 D.速度
思路点拨: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尤其是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解析:“女高音”唱的歌,一般人唱不上去,声音很尖,是音调高;“男低音”唱的歌低沉,不费很大的气力,所以是音调低。
所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即音调。
选C。
答案:C
规律方法:音调和响度来极其易混两个的概念。
如果我们判断不好是哪一个,可以从决定音调高低的频率、决定响度大小的振幅来考虑,或许能辨别清楚。
注意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声音“高”“低”就不一定指的是音调。
如“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指的就是响度。
音色就是声音的特色,它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典型例题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鼓面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
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D.音色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有关,也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思路点拨:乐音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都由什么决定的,是顺利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析: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高(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所以音调与振幅无关.响度是人耳接受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它一方面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另一方面与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因为声音传得越远,分散得越厉害,声音也越小,所以响度与振动的频率无关.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与振幅和频率都无关,即使
是鼓与锣振动的频率和振幅一样大,人们也能清楚地分辨出鼓声与锣音来,就是因为它们的材料不一,音色各异。
答案:C
101小帖士:通常情况下,男生音调比女生的的音调低,表现出来男生的声音低沉,女生的声音尖细;儿童比成人你的音调高。
三、关于乐音与噪声的问题:
典型例题1: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B.乐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情舒畅;噪声使人们烦燥不安,有害人体健康
C.从环保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叫噪声
D.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思路点拨:了解乐音和噪音的产生和区别。
解析: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声源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从环保两个角度来讲:一切干扰人们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半夜里播放大声音乐、唱卡拉OK,对大部分人这就是噪声,所以A选项错误,C 、D选项正确。
而乐音是声源有规律振动产生的,悦耳动听,使人心情舒畅,B的选项正确。
答案:A
101小帖士:乐音并非一定是乐器演奏发出的声音,电视里主持人亲切动人的话语是美妙的乐音,在自然界里,流水潺潺.松涛阵阵都是天然的乐音.
典型例题2: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B.公路旁安装隔音板
C.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D.关闭教室门窗
思路点拨:减少噪声的三个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解析: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公路旁安装隔音板、关闭教室门窗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选A。
答案:A
规律方法:控制噪声的途径有:
四、关于声音的次声和超声
典型例题: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
思路点拨:关键理解“特殊的信号”是什么?它是一种声音,这种声音的频率范围人听不到而狗却能听到。
解析: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到20000Hz。
狗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1Hz到50000次Hz,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声音信号。
答案:驯狗时,训狗员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外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声音信号。
规律方法: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称为可听声,低于20Hz的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次生和超声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五、利用回声测距离:
典型例题: 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对面高山驶去,在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求汽车鸣笛时距高山多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思路点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声音会发生反射,利用回声可
以测距离。
解析:遇到这样的问题可借助示意图分析汽车运动与声音传播的过程,如图上图所示,汽车在A鸣笛,经过4s听到回声,声音从A到B经过C再回来到B,传播距离为:
在声音传播的同时,汽车从A点向前行驶4s到B点,汽车运动的距离为: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的距离为:
m
m
m
s
s
s710
2
60
1360
2
2
1=
+
=
-
=
答案:710m
规律方法: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注意运动的物体往往是两个,且同时运动。
注意这两个物体运动距离的关系。
如果像本题这样,车向着高山前进,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通过的距离和物体运动距离之和为发声体发声时到高山距离的2倍;如果车背着高山前进,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通过的距离和物体运动距离之差为发声体到高山距离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