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之一

合集下载

郭璞《游仙诗》讲解

郭璞《游仙诗》讲解

郭璞《游仙诗》讲解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生于公元276年(晋武帝咸宁二年),卒于公元324年(晋明帝太宁二年),他博学多闻,精通阴阳卜筮等术。

王敦任为记室参军。

后敦欲谋反,郭璞借卜筮谏阻,因而被杀。

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他好古文奇字,曾注释《尔雅》、《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诗赋都富于文采,其中以《游仙诗》为他的代表作。

有《郭弘农集》。

郭璞游仙诗十四首,虽有表述老庄旨趣的玄言成分,却慷慨多气而非“辞意夷泰”,文采华茂而非平淡乏味。

也就是说,它顺应了时代风尚而又超拔于时代风尚。

现选讲四首。

其一(京华游侠窟)本篇是《游仙诗》的第一首,具有总括全部组诗的纲领性意义。

可以看出,诗虽以“游仙”为题,却并不沉迷于完全与人世相脱离的虚幻的仙境。

作者把隐逸和游仙合为一体来写,两者常常密不可分,抒发的情绪是生活于动乱时代的痛苦和高蹈遗世的向往,但内中又深藏着不能真正忘怀人世的矛盾,这就是所谓慷慨之气的由来。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仕宦的蔑视和对高超隐遁生活的赞美。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夷。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京城里是游侠聚居的地方,山林是隐士们栖息之所。

荣华富贵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还比不上那些栖身于草野的隐逸之士。

(京华,京师,亦即京城;隐遁,指隐居避世之人;朱门,古代豪贵之家的门漆成红色,这里指荣华富贵;蓬莱,指蓬莱仙境。

)临近泉水酌取清波为酒浆,到山冈上拾取丹芝。

灵溪之水可以隐居盘游,何必要青云直上去做官呢!(挹,舀,酌取;丹夷,初生的丹芝,古人认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登云梯,犹言置身青云,指出仕。

)做过漆园吏的庄周不愿去楚国为相,老莱子的妻子不愿意为人所制,愿同老莱子过隐居生活。

(虽然)出仕做官,就会被朝廷重用,退而隐居,就会处于困境。

(但是)远离尘世之外的人,他们的志向就比伯夷、叔齐他们更坚决。

文学家嵇康的生平事迹

文学家嵇康的生平事迹

文学家嵇康的生平事迹嵇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嵇康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嵇康人物生平1.家族与家庭嵇康的祖先原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并改姓嵇氏。

有文献称嵇氏家族是一个儒学世家,但因缺乏佐证,这种说法产生了争议,后世学者猜测嵇氏是因为与魏武帝曹操同乡,而在嵇康父亲的一辈发迹。

嵇康的父亲名叫嵇昭,字公远,在曹魏担任督军粮治书侍御史的官职。

他在嵇康还在襁褓之中时便已经去世,嵇康由母亲和哥哥抚养长大。

因为父亲的遗产和兄长的抚养,嵇康的早年过着优裕的生活,母亲和兄长并没有强迫他拜师系统学习儒家的经典,这让嵇康得以学习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技艺以及接触其它学派的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

有观点认为,父亲的早逝与母兄的纵容,对嵇康日后桀骜不驯的性格形成有着潜在关联。

嵇康有两个的哥哥。

长兄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学者们通过对嵇康经历与自述的研究确认了他的存在。

他同母亲一同将嵇康抚养长大,对嵇康影响巨大。

嵇康对他感情深厚,曾在《答二郭诗》等作品中多次提及他们的养育之恩。

后来长兄与母亲都先于嵇康去世,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与《思亲诗》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悲痛。

次兄嵇喜在历史上有明文记载,他在西晋时担任了扬州刺史、太仆、宗正等重要官职。

兄弟二人之间作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及《答嵇康诗》互相赠答,嵇喜在赠答诗中表现出了与嵇康截然不同的积极入世的态度,使得后世对二人的关系有着诸多猜测。

有观点认为二人虽然价值观不同,但是仍有骨肉亲情;也有观点认为政治立场与价值观的分歧直接导致了兄弟关系的破裂嵇康成年后迎娶了曹魏宗室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后又迁至中散大夫。

其家族与活跃在正始时期的名士何晏有着深切渊源。

有观点认为与曹魏的婚姻本身,及曹氏与何晏之间的关系,对于嵇康今后的政治立场与命运起着关键作用。

郭璞《游仙诗》论

郭璞《游仙诗》论
郭璞游仙之作,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仿佛仅存 完整的十首。而具体有多少篇,人们说法不尽相 同。袁行霈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于非主编《中 因古代文学教程》、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刘大 杰编著《中国文学发展史》等高校教材认为郭璞的 《游仙诗》为十四首。而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 文学电》却认为:“其代表作为《游仙诗》,现存完整 眷十篇,其余都是些残片。”∞袁行霈主编《中国文 学史》云:“郭璞的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 为残篇”。
按:对以上诸说均出自名家之口,教学中采摘 谁家,均不为过。但似乎让人心有不安。由于“《郭 璞集》十七卷”今不存,所以对郭璞游仙诗的考证困 难大。据逯钦立辑《先秦魏晋南北朝诗》载,郭璞 游仙之作凡十九首。但是在钟嵘《诗品》中将其列 为中品,并评注云:
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 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翰林以为诗首。但《游仙》 之作,词多慷慨,乘远玄宗。其云:“奈何虎豹姿”。 又云:“戢翼栖榛梗”。乃是坎堞咏怀,非列仙之趣 也。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国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这首诗共七十字,十四句,在层次上极为分明, 前十二句为一整体,每四句为一个层次,每个层次 又是一组独立的情与景合,景合情生,具有鲜明审 美倾向的画面。 前四句为第一层面,“京华”与“山林”分别受 “游侠窟”“隐遁栖”的限定与补充,从而将两种情趣 迥异的生活图画活盘托出给读者,同时也是当时社 会生活的如实写照。在两晋,由于政治黑暗,社会 动荡,杀伐不断,所以现实中的一批“游侠”在帝都 挣扎奋斗,也有一批实践者或高蹈远游,或隐遁山 林,越脱黑暗社会的羁绊,以发言玄远,大倡清谈之 风,对统治阶级采取不合作。如嵇康、阮籍、郭璞等 人都曾以歌颂隐逸而排遣愁肠,表达自己的内心苦 闷,寻求心理的平衡,所以“山林隐遁栖”的生活道 路作为当时许多文人士子所选择的道路。诗篇将 “京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置于诗首,形成起势不 凡的两峰。诗人向对这两种不同的生活道路,在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中作了明确的选择,只 有隐逸才是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这是诗人面对国 家的安危,民族的危亡而自己又不能施展抱负的悲 愤之思和痛苦心情的写照。 第二组画面是五至八旬。按常规写法,当第一 画面结束后,诗人选择的隐境或仙境应该重笔描写 方可尽意。但这首诗却另作安排,隐境仅用“临源 挹清波,陵冈掇丹荑”十个字托现出来。用“陵”的 经过,登上之意与“临”相对,用比普通灵芝更具仙 气的“丹荑”,它是灵芝中赤幢的幼苗。用“挹清波” “掇丹荑”六字,暗合深隐意味,激起读者的遐思。 接下来的“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是说灵溪既 可以归隐,何必要去舍近求远企求神仙之境呢?在 这组倾向性十分明确的画面中,郭璞是以隐居山林 这条切实可行的人生道路作为自己对黑暗政治对 抗的方式,显示了诗人在沉入遐想时的求实精神。 这里他不取仙境,所以有人认为这似乎与作者的其 它游仙诗赞美仙境的诗句是矛盾的,其实在这里诗 人是幻想超脱现实,但现实的根源又在不停地将其 从幻境中拉回到现实中来。郭璞曾经在其他诗中 云:“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虽欲腾丹溪,云螭 非我驾”。可见,他并非时时确信有仙可登的,在这 一点上,他与创作了游仙诗的曹植和在其《咏怀诗》 中多次描写仙境的阮籍一样,并非相信仙境的存 在,仅作幻境中的想象而已。 第三层面上,画面由现实飞向历史,用历史典 故庄周拒绝楚王重金之聘、老莱子随妻逃人深山, 后两句又进一步用比喻说明追求隐逸的心应有进 无退,坚定不移,因而在诗将似结束时又掀起新的 波澜,诗至此已三次转折,由理想进入到具体途径 的寻求,由现实又进入到对名士们的总结。这样层 层推进,毅然绝然地隐逸,表达了诗中对黑暗世俗 的否定。这种符合逻辑的推理,诗的思维动程自然 而然地落到了诗句的最后两句“高蹈风尘外,长揖

游仙诗——精选推荐

游仙诗——精选推荐

游仙诗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种体式。

就其本义⽽⾔,这指的是歌咏仙⼈漫游之情的诗。

其体裁多为五⾔,句数或⼗句,或⼗⼆句,或⼗六句不等。

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游为近体。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夸张、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法;⽽道家神仙典故的运⽤,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调。

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种纯写求仙长⽣之意。

另⼀种则是愤世嫉俗之⾔。

早在先秦时代,随着神仙观念的出现,⼈们已设想“千岁厌世,去⽽上 ;乘彼⽩云,⾄于帝乡”。

(《天地篇》)屈原在《离骚》⾥愤慨⾼远的理想不能实现,求诉⽆门,就幻想上升天界,遨游四极。

秦始皇曾“使博⼠为《仙真⼈诗》,及⾏所游天下,传令乐⼈歌弦之”。

这些《仙真⼈诗》已佚,鲁迅认为“其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

游仙诗的流⾏则是汉代以後的事。

神仙思想在汉代⼀直发挥着重⼤影响。

在汉⼈的宇宙观⾥,⼀个具体⽽完整的神仙世界形成了。

反映在⽂学领域,汉赋在以铺张扬厉的⼿法叙写世界景象时,神仙境界就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汉乐府⾥也有描写神仙内容的篇章。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神仙信仰乃是道教的主要内容,从⽽有关仙⼈、仙界、学仙、成仙等等观念更⼴泛地流⾏开来。

魏、晋时期⽂⼈们相当普遍地接触、接受道教,神仙题材⼤量被表现于⽂学作品之中。

⽽在诗歌中,神游仙境即“游仙”则成为经常地表现的内容。

如曹操的《⽓出唱》、《陌上桑》、《秋胡⾏》等,都是表现游历仙境内容的。

到了曹植,则出现了以《游仙》为题⽬的作品,曹植还有《升天⾏》等,这些作品显⽰出游历仙界题材在曹植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把“游仙”进⼀步确⽴为⼀种诗体,始于昭明《⽂选》。

《⽂选》所录有何劭⼀⾸和郭璞七⾸。

何焯评论何劭《游仙诗》说是“游仙正体,弘农其变”。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游仙诗之一

游仙诗之一
仙境那相对于人境而言的超凡性、无限性、自 由性和永恒性,每每使诗人努力地追求与向往。
钟嵘《诗品》在评郭璞诗时曾将游仙诗的内容分
“坎壈咏怀”和咏“列仙之趣”两类,并指出郭璞的 游仙诗乃“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
如《游仙诗》其六: “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 金银台。”“升降随长烟,飘摇戏九垓。奇龄迈五龙, 千岁方婴孩。” 登山观海而生游仙之念,应属“列仙之趣”之类。
本篇中“高蹈风,不言而喻,由凡
人修炼而成的长生不死的仙象是一个心造的幻望。
“仙”成为人类超越自身生命、生理、生活局
限理想的化身,仙人的生命是永恒的。
诗人郭璞游仙诗“辞多慷慨”,借游仙抒发幽 愤,能“变创其体” 。
诗人表达愤世疾俗之慨,是建立在仙境所具有 的超凡脱俗、澄静无瑕的属性之上的。

游仙诗的含义

游仙诗的含义

游仙诗的含义“游仙诗”,也是玄言诗的流亚。

游仙诗在思想上主要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企图超越世俗社会的局限、生死的局限、人生短暂的局限、人生坎坷的局限的强烈愿望。

游仙诗用奇特的想象,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手法,表现出浪漫的色调。

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

游仙诗在老子、庄子云游龙骞思想的直接启发下而产生出来。

老子的混沌一片的“道”,《庄子》的文章中,传奇的仙人上天入地、宇宙星辰,下到江湖河海、入芥豆之微,无不来去自由。

游仙诗也在屈原《楚辞》抒发内心的忧思情绪的启发下得到发展。

如《离骚》、《远游》,都有与传说中的`人物对话、云游的描写,以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对自由的精神世界的向往。

还有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也是启发游仙诗的源头之一。

《神女赋》云: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

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王曰:“朝云始出,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出也,扬袂鄣日,而望所思。

忽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处所。

”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

”王日:“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

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

”王曰:“试为寡人赋之。

”玉曰:“唯唯。

”《神女赋》将男女情爱神化,可谓想象奇特。

到了秦朝,始皇帝好神仙,曾“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仙真人诗》已失传。

继此之后,汉乐府之中,如十九首郊庙歌中的《日出入》、《天马》,都表达了畅游仙境的理想。

游仙诗的流行则是在魏晋时期。

服膺老庄思想的道人和文人竞相创作游仙诗,蔚然成一代风气,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列“游仙”为文学体裁之一。

晋朝最著名的诗

晋朝最著名的诗

晋朝最著名的诗咏怀(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身处司马氏和曹氏斗争的旋涡。

阮籍为了躲避政治迫害,选择归隐山林,纵酒麻痹自己。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咏怀诗》82首,以抒发自己的苦闷,被视为正始之音的代表。

这八十二首中,以第一首最为代表。

这首诗写作者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独自弹琴,无人相伴,唯有孤鸿鸟鸣相和,表现出了自己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

王维的《竹里馆》有类似的境界。

赠秀才入军(其十四)——嵇康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翁,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他喜爱老庄学问,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的诗也充满了玄学的意味。

嵇康的哥哥嵇喜参军后,嵇康就写下《赠秀才入军》十四首赠别,其中以第十四首最为有名。

诗中没有写自己对哥哥从军取得军功、为国征战的期望,而是写哥哥从军后的自然洒脱的样子,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与造化相侔的玄学境界。

豫章行苦相篇——傅玄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

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

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

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

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

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

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

傅玄,是魏晋时期的学者,官员。

他在位期间,能够直言其事,提出过“五条政见”,比较关心民间疾苦。

他的诗歌主要以乐府体为主,其中以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突出。

《豫章行苦相篇》描写遭到遗弃的女子的“苦相”,,揭露了男尊女卑的不平现象,表达了传统社会女子悲惨遭遇的同情。

情诗(其五)——张华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

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

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 仙 诗
钟嵘《诗品》在评郭璞诗时曾将游仙诗 钟嵘《诗品》在评郭璞诗时曾将游仙诗的内容分 游仙诗的内容分 坎壈咏怀”和咏“列仙之趣”两类, “坎壈咏怀”和咏“列仙之趣”两类,并指出郭璞的 游仙诗乃“坎壈咏怀” 列仙之趣” 游仙诗乃“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
如《游仙诗》其六: 游仙诗》其六: “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 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 金银台。”“升降随长烟 飘摇戏九垓。奇龄迈五龙, 升降随长烟, 金银台。”“升降随长烟,飘摇戏九垓。奇龄迈五龙, 千岁方婴孩。 千岁方婴孩。” 登山观海而生游仙之念,应属“列仙之趣”之类。 登山观海而生游仙之念,应属“列仙之趣”之类。
本篇中“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当为咏怀。 本篇中“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当为咏怀。
游仙诗的核心意象是 “ 仙 ” , 不言而喻 , 由凡 不言而喻, 人修炼而成的长生不死的仙象是一个心造的幻望。 仙象是一个心造的幻望 人修炼而成的长生不死的仙象是一个心造的幻望。
“仙”成为人类超越自身生命、生理、生活局 成为人类超越自身生命、生理、
高 蹈 风 尘 外 , 长 揖 谢 夷 齐 。
进 则 保 龙 见 , 退 为 触 藩 羝 。
漆 园 有 傲 吏 , 莱 氏 有 逸 妻 。
灵 溪 可 潜 盘 , 安 事 登 云 梯 ?
临 渊 挹 清 波 , 陵 岗 掇 丹 荑 。
朱 门 何 足 荣 , 未 若 托 蓬 莱 。
京 华 游 侠 窟 , 山 林 隐 遁 栖 。
限理想的化身,仙人的生命是永恒的。 限理想的化身,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生命是永恒的。
诗人郭璞游仙诗“辞多慷慨” 诗人郭璞游仙诗 “ 辞多慷慨 ” , 借游仙抒发幽 变创其体” 愤,能“变创其体” 。 诗人表达愤世疾俗之慨,是建立在仙境 诗人表达愤世疾俗之慨 , 是建立在 仙境 所具有 仙境所具有 的超凡脱俗、澄静无瑕的属性之上的。 的超凡脱俗、澄静无瑕的属性之上的。 仙境那相对于人境而言的超凡性、无限性、 仙境那相对于人境而言的超凡性 、 无限性 、 自 由性和永恒性,每每使诗人努力地追求与向往。 由性和永恒性,每每使诗人努力地追求与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