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纪事

合集下载

(完整版)白洋淀纪事复习知识点

(完整版)白洋淀纪事复习知识点

期末复习名著——《白洋淀纪事》一、作品简介:《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二、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2),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十二岁岁开始接受新文学,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

“七七”事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人文坛。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主要内容: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

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吴召儿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游击,她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游韧有余。

秀梅在白色恐怖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配合男友从伪军手中夺下枪枝,以后又帮助男友的父母渡过重重困难,表现了一个抗日军属的高风亮节。

刘兰作为一个八路军护士对革命军人用情之深也很见光彩,她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对病人尽职尽责,嘘寒问暖,有空就给病人唱歌讲故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疗救着每一个伤病员。

白洋淀纪事全书概括

白洋淀纪事全书概括

白洋淀纪事全书概括
《白洋淀纪事》是作家孙犁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其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包括《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的苇》等篇。

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为背景,用乐观从容的态度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战争的严酷和生活的艰难,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人物,尤其是女性们勤劳、善良、聪明、勇敢的美好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整部作品充分表现出了战争年代民众对幸福和安宁的向往,展现了孙犁作为“荷花淀派”创始人的文学创作风格。

白洋淀纪事内容每章概括100字

白洋淀纪事内容每章概括100字

白洋淀纪事内容每章概括
第一章:洋淀从家乡福州赴北京出官,受到太庙官员的欢迎,因他的优异文章而受到宠爱。

第二章:洋淀辞去官职,投奔耕读,受到这个家庭的热情款待,洋淀开始了他的松江驻库生活。

第三章:洋淀被邀请广陵进行宴会,他在主人家中逗乐少女,也和士大夫们相互辩论,分享自己的学识和观点。

第四章:洋淀结识孙绍宗,学习武术、绘画和文章,孙绍宗不满表示赞赏,洋淀挥洒了情怀。

第五章:洋淀被孔孟群僧们邀请,品味道家的文化,洋淀也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学识。

第六章:洋淀被赞誉为“学者”,他也为当地的国策抬头,因此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赞赏。

作品评价
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
不落轻佻。

——茅盾
他那种寂寞冷清的状态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所期盼的,他是现代社会的一位“大隐”。

他后半生恪守文人的清高和清贫。

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莫言。

白洋淀纪事概括

白洋淀纪事概括

白洋淀纪事概括摘要:一、白洋淀纪事的内容概述二、白洋淀纪事的主要情节三、白洋淀纪事的人物形象四、白洋淀纪事的主题及意义正文:一、白洋淀纪事的内容概述《白洋淀纪事》是一部由名作家康濯编选的小说集,包括了孙犁从1939 年到1950 年所写的短篇小说、散文和特写。

这些作品先后被编入《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和《农村速写》等书籍中。

本书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二、白洋淀纪事的主要情节《白洋淀纪事》主要描绘了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等方面的生活情景。

其中,故事情节包括秋千在大道上边沿,来茌的车辆很多,拉菜的,送公粮的;放着毡穿着大羊皮沃的把式们回,怀里抱着大鞭,一答出宁口,眼喈就丁在秋千上面;其中笱一辆,在柺角的地方,碰在碌碡上翻了,白菜滚到沟里去,引的女孩子们大笑起来等。

三、白洋淀纪事的人物形象在《白洋淀纪事》中,主要人物形象有孙犁、康濯以及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角色。

孙犁作为名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描绘了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的生活情景;康濯则是本书的编选者,将孙犁的作品进行整理和编选。

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角色,如赶车的人、女孩子们等,都是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等方面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白洋淀纪事的主题及意义《白洋淀纪事》以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等方面的生活为背景,主题主要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顽强斗争、生生不息的精神。

本书通过生动的描写,歌颂了解放区妇女的觉醒,赞美了纯朴真挚的人情,同时展示了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和勇敢顽强。

白洋淀纪事概括

白洋淀纪事概括

白洋淀纪事概括
摘要:
一、白洋淀纪事的内容概括
二、白洋淀纪事的人物形象
三、白洋淀纪事的主题与价值
正文:
一、白洋淀纪事的内容概括
《白洋淀纪事》是一部由名作家康濯编选的小说集,包括了孙犁从1939 年到1950 年所写的短篇小说、散文和特写。

这些作品先后被编入《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和《农村速写》等书籍中。

小说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二、白洋淀纪事的人物形象
在《白洋淀纪事》中,作家通过描绘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和苦难中的斗争精神。

这些人物包括了在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白洋淀的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普通百姓,以及在解放区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等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进步青年和妇女。

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是作品中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

三、白洋淀纪事的主题与价值
《白洋淀纪事》以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为背景,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
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革命斗争生活。

作品主题在于歌颂人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展示了在艰苦环境中,根据地人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七年级必读名著孙犁《白洋淀纪事》

七年级必读名著孙犁《白洋淀纪事》
输入文字
输入文字
• 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 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 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 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 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80%
90%
70%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 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 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 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 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在 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 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 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人物形象在《荷花淀》中,作 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
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
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 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 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 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
道丈夫报名参了军
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 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 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 大体的,也是乐观的、坚强的。水生 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 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 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 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 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 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 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 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 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 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
吴召儿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 游击,她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八路军有她当向导 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作品共刻画了六十多个 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 每个短篇虽然只刻划了 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但总起来看,就勾 画出了根据地妇女 的生活,和她们在 战斗中锻炼成长的
过程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 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

必考名著:《白洋淀纪事》导读+知识点汇总

必考名著:《白洋淀纪事》导读+知识点汇总

必考名著:《白洋淀纪事》导读+知识点汇总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tiāo)”。

作品概述《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全书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选录了《芦花荡》《荷花淀》《光荣》《嘱咐》《采蒲台的节》等四十篇经典作品。

《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此外,《山地回忆》《正月》等篇,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和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

《白洋淀纪事》,在叙事的同时注重写景和抒情,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荷花淀》有“诗体小说”之称。

《荷花淀》主人公人物形象一是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

二是传统、善良: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

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

三是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四是乐观、坚强。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

水生——男主人公,是众多抗日人民的一个缩影。

为抗日奉献一切,不顾个人生死,有着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白洋淀纪事概括

白洋淀纪事概括

白洋淀纪事概括
(原创版)
目录
一、白洋淀纪事的内容概述
二、白洋淀纪事的人物形象
三、白洋淀纪事的历史背景
四、白洋淀纪事的主题思想
正文
一、白洋淀纪事的内容概述
《白洋淀纪事》是一部由名作家康濯编选的小说集,其中包括了孙犁从 1939 年到 1950 年所写的短篇小说、散文和特写。

这些作品先后被编入《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和《农村速写》等书籍中。

小说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二、白洋淀纪事的人物形象
在《白洋淀纪事》中,作家通过描绘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和苦难中的斗争精神。

这些人物包括了在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的白洋淀中生活的人们,他们顽强地抵抗着敌人的侵略,勇敢地进行着土地改革和劳动生产,展现了他们的纯朴真挚和人情。

三、白洋淀纪事的历史背景
《白洋淀纪事》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在这个时期,人民生活异常艰难,但是他们在党的领导下,顽强地进行着各
种斗争,努力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5篇《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集大成之作。

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为背景,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难和军民之间的友爱;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书中讲到了日军和汉奸对百姓的迫害;讲到了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游击队;讲到了人民对八路军的帮助和依赖;讲到了百姓们对改革工作的支持……
此书中有一章,我印象很深,名叫《村歌》,其中有一个人物,名叫双眉。

双眉多才多艺,会干农活,能当领导,而且还参加了剧团,唱得一嗓子好戏,还能编写剧本。

至于她的性格呢,有缺点——好胜。

领导人时总爱给人下死命令,不服从她就生气,弄得大家都很怕她,怨声四起。

再加上她好说笑,好打闹,好打扮,闲话就来了。

她又没有民心,就变成了人们口中的“流氓”“破鞋”,村里整组时就决定把她撤了,不让她参加生产组了。

幸好老邴来了,他帮助双眉回到了生产组。

双眉被编到了一个“落后组”里,领导一群落后点的妇女。

大家都觉得这个组弄不了多久,双眉却不服气,还要挑战全村认为最棒的李三互助组。

很快,双眉的组组织起来了,刚开始发生了不愉快,但
双眉记着老邴对她说的,要改掉强迫命令的习惯,积极地去开导、动员大家。

渐渐地,这个小组团结起来,厉害起来,人们对双眉也大有改观了。

文章结尾,伤员们想看戏,有人问:“谁来演啊?”立刻就有人说:“双眉呗!”可见双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了,我也很为她感到开心。

我之所以喜欢双眉,是因为她不服输的心态感动到了我,面对人们的谣言,她选择用事实来证明自己,也会改正身上的错误。

试问这样一个聪慧能干又知错能改的姑娘,谁不喜爱呢?
其实不只是双眉,书中许多妇女都是这样的。

她们聪明能干,丈夫参军后担起了家中的重任,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还要做地里的农活;她们识得大体,家里人参军不反对,只是在心底默默挂念,支持共D的改革政策,斗地主,上冬学;她们善良朴素,八路军来了总是好吃好喝好住地招待着,即使自己在啃硬馍馍,伤员来了也是细致入微地照护着,让人感到心底一暖。

这些农村的妇女们是十分平凡的,也许过了三代,人们就会忘记了她们的名字。

但平凡并不能阻止她们为抗日事业,为国家的未来做出奉献。

政治书上说:“当人们为生活而努力,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们也要学习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妇
女,学习她们朴素的作风;学习她们逆境中求生的坚韧意志;学习她们为他人着想的奉献精神,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之前我认为英雄必定是一个人为国家亦或是为正义牺牲,做出贡献。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英雄也是可以是一个团体。

“英雄”是有好多个人的付出组成的。

此书中有一章,我印象很深,名《采蒲台的苇》。

写的是在白洋淀发生的一个事件。

开篇即是“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那么紧。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人们和苇关系之亲密。

接下来将苇的一种清白的品格描写的很到位,也道:“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是的,这片苇塘没有故事,没有背后的英雄,又怎么会美。

接着作者引入了事件,在采蒲台的时候,村民和干部被鬼子包围,妇女和男人们宁愿永远倒在冰上不醒来,也不愿出卖抗日队伍。

“没有!”两个字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却说的铿锵有力,宁死不屈的品质在这两个再普通不过的字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结尾段是这样写的:“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

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了他的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的村八路大大的!’‘没有!’妇女们忍
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他被敌人杀死了,他倒在冰上。

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的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芦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们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

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白洋淀最富有特色的便是苇,作者借物喻人,把这些坚贞的人儿比作其,坚毅顽强誓死不屈的一个形象,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来。

本文,以及整本书里的文字都不是很华丽,是很朴素简洁的,却又很生动,字里行间透露着中华民族儿女的骨气。

她们纵横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受日本鬼子的摧残与折磨。

人们日子过得十分凄惨悲苦,但却任然保持着对中国有着一万分忠诚,丝毫不怨恨国家没有给他们幸福的日子,对生活充满着热情,相信未来一定会改变,会幸福。

第一次见到这样与众不同的著作,一下子就知道那些名流作家为何把孙犁捧得如此之高了,确实,这本书带给了我不同的感受,作者的笔墨都用在刻画人物和记录琐事上了,很少有过描写残酷战乱的场面,在那样的年代,孙犁果真非常乐观。

翻开书,好像走进了一个个细微励志的故事里,虽是在抗日战争
时期,但真的看不见杀生抢掠的画面,抗日精神就是从作者笔下那一个个丰富鲜明的人物形象中体现出来的。

走进《老胡的事》,你会被梅的秀丽所吸引,走进《荷花淀》,水生嫂对丈夫的支持和妇女们勇敢值得钦佩,走进《芦花荡》,老头子的好强能干,机智自信令人震惊;走进《藏》,你会了解浅花有多能干,走进《光荣》,你会认识到秀梅的体贴、细心,走进《村歌》,双眉的正义、志气,好胜蛮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吧,从这些农村妇女的身上就流露出许可多贵的品质,而作者也正是抓住了这些来写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整部书中,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冀中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为了让在外边抗日的丈夫安心抗战,打击日本侵略军和蒋介石军队,一力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并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实则不易。

那些处在战争背景下的人们,虽然深受战争的威胁,但是他们的心灵世界却充满了美的存在,这些美好的人物,和白洋淀美丽的景象一起为我们造就了一幅幅白洋淀画图。

他们看起来貌不惊人,普普通通,可最后却成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英雄,给人以挥之不去的记忆。

这本著作让我震惊,也十分感动,受益匪浅。

妇女们都能拿起枪来战斗,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同样成为祖国的光荣!
在这一本书里,全部都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小故事。

当时,白洋淀以及周边地区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残与折磨。

在这如此困难的
年代里,白洋淀里面的人们日子过得十分凄苦,但却依然保持着对祖国、对民族的无比忠诚,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对未来有着的无限希望。

他们有些人离别亲人,主动参军,打击敌人。

有些人身处后方却用各自的办法努力为抗日事业作出贡献,比如干部群众互帮互助,热情招待负伤的八路军,认真开导落后分子等等。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国家日渐繁荣。

作为这个国家的每一分子,我们要对祖国充满热爱,要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了读《白洋淀纪事》这本书,我特地查了一下。

白洋淀原本是冀中平原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小地方,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地方的存在。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抗日的星星之火正在悄悄蔓延。

说到中国的抗日英雄,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像杨靖宇、张自忠那些抗日将帅,或像白求恩、赵一曼那样的传奇人物。

但是,像白洋淀里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男女老少,没有人去描述他们,也没有人去记载他们。

他们每一个人固然都微不足道,但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对革命有着不灭热忱的人们,才使中国多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与世长存”。

正是千百万这样的普通大众,才使我们的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而依然生生不息。

恍惚间,读完了最后一章,才惊醒,这么快就读完了吗?全书那
么多的故事,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有连续性。

从开始抗日,人民积极反抗,青壮年上战场,老弱病残幼在家拼尽全力保护战士们,再到土改等等,人民开始识字,有了文化,精神层次也提高了。

那么多故事,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小胜儿》。

小金子是杨主任的警卫员,时年19岁。

那次,他出发去打仗,走之前,面上带笑,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在队伍前面,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

而几天后,一切都变了。

上战场的同志们都死的死,伤的伤,连热情的杨主任都战死沙场!小金子负了伤,在家休养。

多可怜的孩子啊,青春年少,本该是享乐,社交,与朋友一起浪,自由勇敢追梦的年纪,却目睹了无情的战争。

明明前几天还一起骑着高头大马,明明前一刻还并肩作战,“轰”的一声,那么鲜活的生命就消失了,只剩下破碎的血肉在空中飞射,漫天泥土飘下,被血染红。

一个孩子,为什么要面对这么残酷的事实?
这就是战争,无比残酷,无比血腥,冷漠无情得令人胆寒。

为了不让更多年轻的生命遭受摧残;不用为国负伤却只能躺在暗无天日的泥洞里;不必每晚担惊受怕睡不着觉,被噩梦侵袭;英勇的战士们拼命御敌,倒下也咬掉敌人一块肉,杀出一条血路,一条血腥却拯救所有人的路。

年轻的孩子啊,振作起来,撑过这一次,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