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19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5-2016高中政治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材分析(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本框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了什么是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三)本框题地位: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才能更好的发展。
所以如果不理解继承的意义,那也不能正确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2学情分析(一)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通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二)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本课学习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高二学生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
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第四课第一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

第四课第一节传统文化的继承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一、明确目标1、学习目标:了解传统文化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表现,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学习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二、预习案(自主学习)1.教材助读1、传统文化面面观①.____________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就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对人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产生持久的影响。
③.______________,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组成部分。
⑤.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______________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在今天①.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______________,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政治 2.4.1《传统文化的继承》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情景感悟】“解读春节祝福中国”系列之永远的春节元旦一过,春节的气氛——“年味”就一天浓于一天了。
于是想起鲁迅先生《祝福》里的开场白:“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自不必说,就是天空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于是,关于春节的种种情致和感慨便春水般汩汩淌满我的思绪。
孩提时代对过年是异常向往的,所以王安石那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元旦》诗烂熟于心。
每年未放寒假,就屈指盘算春节的倒计时来。
越挨近年关,越是激动难耐,直如有几匹小鹿叩击心田,让人彻夜难眠。
待到除夕夜兴冲冲地试穿新衣新鞋,初一清早焕然一新地跟随大人去拜年,看罢舞龙耍狮抛绣球等街头表演,全家人围着满桌珍馐佳肴举杯祝福,真是其乐融融喜气洋洋!奇怪的是,上了高中、长大成人后,这种“春节情结”竟渐渐淡漠下来。
这种心境大约支配我十几年光景。
不知怎的,人到中年以后,对春节的热情却如火般熊熊复燃起来,随着年岁不断递增,愈演愈烈了。
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春节永远是中国的第一大节,它已经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潜意识乃至血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了!古往今来,不论黎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无论巨擘名流抑或潦倒穷汉,中国人个个都有一份沉甸甸热乎乎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的春节情结。
合家团圆共度良辰乃国人一年中最大的心愿。
北方人那顿年夜水饺,南方人那碗除夕汤圆,是断断不可少的。
过年,岂止是一个节日?分明是普天下炎黄子孙对明天的一种深沉而热烈的祈望与祝福,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不可或缺的张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品牌,它早已水乳交融地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乃至生命中了!春节情结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扼杀不掉的。
袁世凯当政时曾下令废除春节,一时民心浮动举国哗然。
区区一纸文告岂能削得去数千年文化积淀铸成的民族图腾?结果号令变成笑柄,人民照样放鞭炮过大年,83天短命皇帝落个千古骂名。
春节也不是任何“洋节”能够取代的,据闻有专家针对时下一些青年钟情“洋节”,忧心忡忡撰文要“保卫春节”,其情其志固然可嘉,我却以为很有点“杞人忧天”:你只需看看千百万乘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回家过年的人潮,汇成的这道地球上最特别最火爆的风景,就明白世上没有什么节气敢与春节较劲!夜读史书,自古圣贤廉臣大都有新春察看民情、与民同乐之举;翻看老照片,当年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与陕北军民载歌载舞共度新春,令人动容。
高中政治必修3精品学案1: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使用说明』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勾画好课本的重点内容,完成课前预习案中的相关问题。
2、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练习,提升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①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②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③理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课前预习案』一、教材助读:(具体要求:①利用课前20分钟,通读教材,理解并初步掌握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②记忆最基本的概念原理)『预习自测』1.“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
以上材料说明( )A.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C.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由来已久。
但封建社会却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由此看来,应该( )A.古为今用,推陈出新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3.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的是( )A.传统文艺B.传统思想C.传统习俗D.传统建筑4.《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敬老活动。
这表明(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②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③庆祝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浸透了所有中国人、所有海外同胞的心田。
中华文化具有比血更强的凝聚力,它能够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
高中政治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2.过程与方法: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辩证看待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本节课以“传统文化是财富VS传统文化是包袱”模拟辩论活动为主题,以“问卷调查,感受传统文化——模拟辩论,质疑传统文化——理性思辨,继承传统文化”为主线,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确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活动准备:(1)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辩论赛主题;(2)确定角色:值日班长——辩论赛主持人;教师——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3)分组:选拔8人组成两个辩论小组,抓阄确定正反方,各方民主选举一辩手、二辩手、三辩手和四辩手(总结陈述者),各组围绕本组论辩观点搜集并整理资料,合作学习,强调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过程:主持人用机智、灵活的方式主持活动全过程。
第一步问卷调查,感受传统文化导入新课,班长发放调查问卷。
学生5分钟作问卷。
收回问卷并作调查结果统计。
学生完成学案第一部分。
学生就学案第一部分自由发言、讨论,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探讨和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优秀教学案例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乐等,为学生创设丰富的传统文化氛围。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4.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和智慧。
(二)问题导向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包括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等。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性观点。
3.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对小组讨论进行指导和点评,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分享、学会承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既深入又浅出,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寓言或引用名人的名言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详细讲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教师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现实生活提供智慧支持。
4.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讲授新知
1.传统文化的内涵: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高中政治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江西省吉安市第四中学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材分析】本框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何要继承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超级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学情分析】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很多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咱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设计思路】本框题在设计上遵循诱思探讨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做到把理论性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让学生充分熟悉和感受章丘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其领悟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针对已有的学情和本课的实际内容,本课采取“情境——质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及通过“创设情景激学导思——设疑探讨引议释疑——迁移拓展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地探讨、讨论问题,使能力得以培育和提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擅长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2. 进程与方式目标: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蓄入手,通过丰硕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熟悉。
开展探讨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讨、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而且能学以致用。
进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表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政治《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2.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正确态度。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自学研读教材至少两遍:先独立研读课本,再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记忆2.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3.完成预习案,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填写到我的疑惑处4.对探究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写出思路要点预习案一.知识梳理(具体要求:阅读,勾画标注,记忆)(金榜教程)二.预习自测判断:1. 存在于历史中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 )2. 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所以是一成不变的。
( )三.整理巩固、构建体系四.我的疑问(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探究案探究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眼下许多新人热衷中国传统婚礼:八抬大轿迎娶,新郎新娘要叩拜天地、高堂,还要夫妻对拜,再要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新人的床上要撒些吉祥之物,还要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新人在婚礼上要互打同心结等,同时,婚礼还将传统艺术融入其中,相声、京剧、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滚灯,热闹非凡。
与时下普遍流行的西式婚礼相比,中国传统婚礼别有一番韵味。
(1)请将材料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分一下类。
(2)当前,传统婚礼受热捧,传统艺术融入到婚礼中并受到青睐,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探究点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时下,国学热在各地方兴未艾,诵读经典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发行,更是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
教材包括《弟子规》《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同时还加入了《中国传统历法与节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欣赏》等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艺术的精粹内容,这有助于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能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2009年7月27日晚,德州市暨德城区第六届社区京剧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艺术节在《盛世腰鼓》的欢快舞蹈表演中开幕。
京剧成为本届社区文化节的一个突出特点,智取威虎山选段《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迎来春色换人间》,京剧清唱《借东风》等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近年来,德城区积极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把文化进社区作为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五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思考] (1)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为什么今天依然存在?(2)戏剧作为传统文化,我们如何看待它的作用?(3)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提示:(1)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是、。
2.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指、、。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
中国传统文艺,以、、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
凝固的艺术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重要标志民族精神的火炬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和。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和,具有深刻的影响。
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中国的发展道路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2.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和,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3.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的消极作用。
相对稳定性基本特征因时而变鲜明的民族性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精神纽带积阻碍社会进步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克服传统文化的,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
积极作用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古为今用1.传统文化的含义(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储存。
注意: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注意四点,一是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二是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保留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四是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1)继承的具体形式: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推动因素。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
(3)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蕴涵在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
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更多的情况是交织在一起并相互转换的。
许多东西在当时具有积极因素,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后来又变成了消极因素;也有一些东西在当时看来是消极的,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时事的变迁,它又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如何区别它们,也难以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一般来说,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精华”,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糟粕”。
②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绝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也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我们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而对它们进行改造,将这些有用的部分重新熔铸,使它们升华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
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改造成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是每一个时代都必须进行的工作。
人们在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时代的精神熔铸在文化之中。
(3)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①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移风易俗: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1] (2009·广东)“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从历史到今天,正体现了文化的相对的稳定性,选C。
[答案] C[例2] (2008·广东单科)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
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解析]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是日新月异的现实实践活动,不选A。
唐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和载体,今天引用来告诫官员说明它有现实意义,故选B。
C与题意无关。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所以D错。
[答案] B[例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军81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解放军的战斗精神,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
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C.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D.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积极向上的内容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人民解放军的战斗精神是在解放军长期战斗中形成的,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材料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片面,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例4] 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
下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其相应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②当前已没有落后、腐朽的东西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对其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由于传统文化中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分,所以应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对精华和糟粕要区别对待。
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不足,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所以②错误,①③④都符合题意,应选C项。
[答案] C[例5] (2009·天津)志愿者活动在国际社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影响下,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走过了十几年的光辉历程。
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彩乐章。
当今,中国青年志愿者又高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发展世界现代文明谱写出崭新诗篇。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传统美德是如何发扬光大的。
[解析]要注意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国际社会……,在其影响下”说明要学习国外优秀文化;“先哲古训”,“雷锋精神”说明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德。
[答案](1)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中发展。
(2)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升华。
(3)在顺应时代要求中创新。
1.我国很多地区普遍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答案] C2.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赋、散文、楹联、书法以至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传统,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
这表明(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答案] D3.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