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花定西传统民居建筑与民居文化的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民居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论文关于永定土楼建筑功能的分析与评价任贵超摘要: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器山区民居建筑,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创造性的土生建筑艺术杰作。

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本文以永定土楼中的振成楼为例,对永定土楼的建筑功能进行调查、分析与探讨,系统地对永定土楼的建筑功能进行评价与建议。

关键词:永定土楼;振成楼;建筑功能;分析;评价;ANALYSIS AND EV ALU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EARTH BUILDING Abstract: Storied Building of Yongding,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ese coastal province of Fujian Longyan City, is the world's the one and only God is mountai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s a bright pearl of 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 creative native architectural masterpiece. It is famous for its long history, variety, scale, ingenious structure, complete function, connotation is rich, has the extremely high historical,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value. In this paper, with the Storied Building of Yongding in the vibration into the floor as an exampl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Storied Building of Yongding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building of the Storied Building of Yongding, the system function was evaluated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Storied Building of Yongding; vibration into the floor;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alysis; evaluation;散落在闽西南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曾经因地处僻远而少为人知,也曾在上世纪 80 年代被美国情报机构误认为是中国“核基地”,从而笼罩上几分神秘色彩。

传统民居考察报告范文

传统民居考察报告范文

传统民居考察报告范文一、考察背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我们特地前往中国某地进行了一次传统民居考察。

本次考察的目的是探究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二、考察地点及条件我们选择了某地较为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作为考察地点。

该村落位于山间,四周群山环绕,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村落内建筑依山傍水,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我们在当地一家民宿进行了住宿,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1. 建筑结构该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基本布局,院内建筑主要是石砌的平房和木结构的楼房。

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分为正房、厢房、耳房和交房,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房屋采用木柱、梁和斗栱进行支撑,屋顶采用悬山顶或歇山顶的形式,整体构造稳固耐用。

2. 建筑材料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和青砖。

木材主要用于搭建房屋的结构骨架,石材主要用于砌筑墙体和地基,青砖则用于砌筑屋顶和院墙。

这些天然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3. 艺术装饰传统民居的装饰多以木雕、砖雕、石雕为主,以及壁画和彩绘,这些精美的装饰艺术品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在我们的考察中,尤为留意到屋檐、门楣、柱头的各类装饰,这些栩栩如生的造型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图案,为传统民居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4. 生活空间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

四合院的封闭式布局使得家庭成员能够共同生活、共同作息,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

院内的客堂、厨房和卧室等空间布局合理,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注重了传统的礼仪和家风教育。

四、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在考察中,我们还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当地居民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早起锻炼,集体劳作等等。

高校征文:行走定西

高校征文:行走定西

高校征文:行走定西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旅游业也逐渐兴盛,并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而我所在的定西市也是如此。

因此,定西市高校征文活动的主题也与当地旅游业相关,那就是“行走定西”。

定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旅游资源丰富,在这片土地上,修建了许多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如马蹄寺、张掖丹霞、廉政文化园等等。

这些著名的景点使定西成为一个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

另外,定西还有许多特色的美食和手工艺品,如扶风卤肉、韭菜盒子、绒线袜等等,尤其是绒线袜,早已成为了“定西名片”。

因此,我认为行走定西,就是要发现定西的魅力,体验定西的文化。

在这次征文活动中,我将从定西的历史、文化、风光、美食、手工艺品等方面着手,精心撰写一篇文章,展现定西的独特风貌和魅力。

首先,讲述定西的历史和文化。

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定西拥有丰富的资源。

我们可以从马蹄寺、延安“二三里”、大武当等地讲述西部文化和革命历史。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定西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来介绍定西的建筑、民俗、音乐、绘画等方面的文化。

可以想象,由此写出的文章一定让人惊叹定西的悠久历史,思索西部大地的奋斗历程。

其次,介绍定西的风光。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处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汇处,地势倾斜,地形多样,具有美丽的、奇特的自然风光。

在这里,我们可以列举景区及自然风光点,如环县群山的景色、陇西的草原、安定石羊山等,再由此介绍应该怎样去游玩和如何欣赏。

再次,介绍定西的美食和手工艺品。

作为甘肃省的一个城市,定西以其特殊的?适宜农业发展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完美的综合生产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味和文化传统。

例如,扶风卤肉,这是中国四大卤味之一,仅限于定西位置独特的环形盆地形成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口感油而不腻。

韭菜盒子,是对原始韭菜的最好诠释,馅料必须是精心挑选的猪肉、芽菜和韭菜混制而成。

而绒线袜,则是中国乡村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柔和细腻,而且特别暖和,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追捧。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

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与时俱进,不随时代的进步继续新的创造,同样也会失去生命力的。

美丽乡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要举措,也关乎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所在,保护和传承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发展先进现代文化,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连续的文化脉络,为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注入力量。

引言乡村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蕴含着丰富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村落融合了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和积淀千年的人类文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亡,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文化,其消亡的状况更让人痛心惋惜。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目标是既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物质文明,又能确保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这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来讲,是契机也是更大的挑战。

1.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但又不是理念的简单复制,“美丽乡村”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的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才可使农村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农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最初形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质,以环境改善为契机的农村建设才可重新凝聚起新时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农民,占我国总人口最大的比例,具有悠久历史的乡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民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开拓新境界,实现农耕文化的自我更新,融入现代化进程。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600字甘肃定西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600字甘肃定西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600字甘肃定西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啊!今天我要给大家说说我家乡定西的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

我家就住在甘肃省定西市,那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

从小在那里长大,见识过不少有趣的民俗活动。

比如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全城都会挂起彩灯,到处都是精美的灯笼和糖人,大家会一起吃元宵、赏花灯、猜谜语,热热闹闹的,特别好玩!再比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我们那里有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叫"织女会"。

姑娘们会在这一天相聚,一起做一些手工活儿,比如缝纫、编织、剪窗花之类的。

做这些手工活的时候,也可以边聊天、唱歌、讲故事,气氛特别融洽热闹。

晚上的时候,她们还会搭个小台,上面摆一些吃的、用的,祭拜嫦娥仙子和牛郎织女,庆祝一年一度的佳节。

过年的时候,我们定西也有不少有趣的习俗。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

吃饭的时候,桌子中间会摆一盆花生、干果和糖果,象征着分分钟都在开心和吉祥如意。

吃过晚饭后,全家老小就开始热热闹闹地贴对联、写春联、挂灯笼了。

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贴着大大的"福"字,意味着恭喜发财。

孩子们最高兴的是,过了年我们会收到很多长辈给的压岁钱。

新年一过,我们又会庆祝"三月三"了。

三月初三这天,是个女儿节,家里会给女孩子们做些特色小吃,比如花卷儿、绿豆糕之类的。

而且,我们还有"三月三"赶集的习俗,全市的人都会到附近的集市去采购年货,非常热闹有意思。

我最喜欢的还是定西的武术表演了。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时,我们就会有很多拳师在当地剧院表演各种拳种和武戏,精彩极了!我最喜欢看一手好把式的降龙十八掌,帅气无比!定西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风俗习惯,比如撒把钱、舞龙舞狮、祭祀山川等等。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生活方式变了,但这些古老的民俗一直流传下来,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真希望将来长大后,能把家乡的这些美好传统一直保留下去。

《2024年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范文

《2024年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范文

《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篇一一、引言湘西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为主。

这些民族的传统木构民居,不仅体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还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智慧和建筑艺术。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木构民居面临着现代生活需求和传统建筑模式之间的矛盾和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特点湘西地区的传统木构民居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这些民居通常采用坡屋顶、挑檐、马头墙等设计元素,既有利于排水防洪,又能增加空间层次感。

此外,传统木构民居还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分析(一)优势1. 文化价值: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建筑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2. 生态环保:传统木构民居采用天然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

同时,其坡屋顶、挑檐等设计元素有利于排水防洪,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

3. 空间布局:传统木构民居的空间布局合理,既能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又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不足1. 结构安全:传统木构民居的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弱,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等。

2. 功能单一:传统木构民居的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如便捷的交通、舒适的居住环境等。

3. 维护成本:传统木构民居的维护成本较高,需要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

四、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改进措施(一)结构安全性的提升通过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提高木构民居的结构安全性。

例如,可以引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传统的榫卯结构相结合,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北方民居装饰艺术研究特色论文(共3篇)

北方民居装饰艺术研究特色论文(共3篇)

北方民居装饰艺术研究特色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明清民居装饰艺术研究本文主要从甘肃天水市区现存明清时期民居的装饰艺术入手,分析总结天水明清民居的装饰艺术特色,结合当地实情,探讨了天水明清民居的建筑形制、装饰位置、装饰题材、装饰图案的寓意及室内陈设特征。

为保护和传承明清民居装饰艺术做一个铺垫,使这些传统民居在城镇化日益加快的今天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为我们学习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相应的现实依据。

明清时期的民居院落在我国保存完好的少之又少,天水市现存的明清民居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古民居建筑的一部分,从各个方面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和室内装饰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明清民居装饰艺术能否融入现代装饰艺术文化,并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是当前天水市明清民居装饰艺术文化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天水市明清民居现状调查分析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天水市,其管辖区内明清时期民居院落多达146处,是我国发现规模较大的明清建筑群,天水市区明清民居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大城、西关城、伏羲城内的各大小巷道,其中枣园巷、忠义巷、育生巷、自治巷、三新巷、橙源巷、飞将巷为主要分布区。

这些民居大部分以楼阁式建筑为主,并且多为较有名望的历史人物的住宅,其中最具代表的有育生巷的46号,它是明朝时期张世英的住宅;自治巷59、61号,为张俊宅地,连家巷的2、4、6号院落;共和巷的33号冯国瑞故居院落等。

然而最著名的并非以上这些,而是处于秦城区民主路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胡氏民居,由于这座民宅位于一条街的南北两侧,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南北宅子。

该院有大小建筑13座、38间,经历了四百个年头也没有改变它们的面貌,直到今日人们还能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

天水明清民居建筑形制特点历史悠久的天水明清院落的布局主要以南北狭长的矩形构造为主,院落结构一般以两进院落最为常见,当然也有四进、五进的院落结构。

传统民居实践报告(2篇)

传统民居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技艺,我们组织了一次传统民居实践考察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体验,提高我们对传统民居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实践目的1. 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2. 学习传统民居的建筑技艺和材料运用;3. 提高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4. 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本次实践考察了我国南方某地区的传统民居,包括土楼、四合院、吊脚楼等典型建筑。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不同地域传统民居的特点和建筑风格。

2. 调研访谈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对当地居民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使用功能、历史文化背景等。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我们深入了解了传统民居的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

3. 建筑技艺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传统民居的建筑技艺,包括土木结构、木构架、砖石结构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了传统民居的建筑构造、装饰工艺和材料运用。

4. 保护实践在了解传统民居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参与了部分保护实践,如清理民居周边环境、修复民居破损部分等。

通过亲身参与,我们提高了对传统民居保护的认识和技能。

四、实践成果1. 增强了对传统民居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对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保护传统民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提高了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传统民居的建筑技艺和材料运用,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为传统民居保护提供了参考和建议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保护建议:(1)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宣传,提高公众对传统民居保护的认识;(2)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保护传统民居的原貌和历史价值;(3)鼓励居民参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发挥居民的积极作用;(4)加大对传统民居保护的投入,为传统民居保护提供物质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定西传统民居建筑与民居文化的研究作者:马丽华摘要传统民居是地域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和自然在历史长河中和谐发展的典型实例。

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和结构是人类在长期的居住过程中形成的,其建筑与院落功能布局是与当地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及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受到当地社会文化、经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作者通过对定西市的经济状况、地理因素和传统民居建设和民居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符合该地区民居建筑模式的建议。

倡导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

文章总结了定西传统民居和民居文化的特点,对其中的民族文化、艺术、工艺进行了探讨。

对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民居文化,装饰艺术,新农村建设Abstract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e is a loader of folk custom culture, a crystallization of wisdom and also a typical example of combiner between humankind and nature.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forms of residential house take form in the course of long living which adapts itself to local folk custom,economic leve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es, the situation of local economy and the factors of geography in Dingxi region were made in last year. The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eatures of construction and culture of residential house in dingxi region. Finally, the paper suggested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cluding art, craft and folk custom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inherited during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Keywords: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e, residential house culture, house decorati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目录第1章绪论 (1)1.1 文献综述 (1)2.1研究背景 (2)2.1.1 区域状况 (2)2.1.3交通 (2)2.1.4土壤 (2)2.1.5 人文历史 (3)第2章定西传统民居概况 (4)2.2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起源 (4)2.3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样式、基本结构 (5)2.4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 (7)2.5定西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民居文化 (10)第3章定西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继承与发扬 (12)3.1 定西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继承与发扬 (12)3.2定西新农村建设中民居建设的实例及其装饰与文化艺术的剖析 (12)3.3 新民居建设应该注重的几个方面 (13)3.4传统的形式语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14)3.5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1章绪论1.1 文献综述从原始初民利用天然洞穴以避雨雪风寒和毒蛇猛兽,发展到人工居住建筑物出现,人类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是空间化的社会生活。

建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人们诸如心理的、伦理的、宗教的、审美的等精神生活的需要。

至今仍能见到的秦砖、汉瓦、唐碑、宋阁、元塔和明清建筑,承载着各具特色的厚重历史文化(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民居,是一种为人们所必需的最先出现、数量最众多的人工建筑,也是一种最实用的、并带有审美意义和社会符号和文化物,它生动、形象、充分地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中国建筑是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厚、延续时期最长、流域最广、传承最好的建筑体系。

中国筑开创了品类繁多、精彩纷呈的类型:民居、都城、宫殿、坛庙寺观、楼阁亭廊陵墓、园林、阙、华表、牌坊等。

传统民居是历史与文化在建筑方面的遗存,它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与民居文化,是劳动人民历代相传的文化精髓。

传统居民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历史性、民族性。

定西市地处兰州以东60公里,它包含陇西县、通渭县、临洮县、岷县、彰县、渭源县,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当地的传统民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定西传统民居的样式、装饰、艺术、文化等特点进行解析和研究,试图在体会定西民居文化、艺术、装饰特点上尝试它独特的美学表达特点和该地区不同的民居建筑特色和表现手法。

以定西市为例,比较系统的进行研究传统民居、民居文化内涵、艺术建筑的特点、艺术效果以及各地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传统民居文化的研究趋势。

使人们从中了解传统民居在新农村中建设的应用,因此我们在研究定西传统民居与民居艺术中,对各地区的民居建筑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论题的研究与实地考察,是各地区传统民居与民居艺术能被更多人去了解,发觉它的科学性和不合理之处,同时能给每位学习者提供些充足的参考资料,充分体会到传统民居的结构,造型,材料,构思与现代民居的不同之处。

而且通过了解得知更多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和相关背景以及当地的人文文化、艺术价值。

让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取长补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让今后的民居艺术品质有更高的提升和质量保证。

所以倡导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工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研究背景2.1.1 区域状况: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辖安定区和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6个县,总人口294万人,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0万亩.世纪之交,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寻求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按照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集中力量在产业开发上作文章,初步培育起了一些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马铃薯、中药材、畜牧、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

2.1.2 气候: 定西市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耕地土层深厚,富含钾素,马铃薯生长与当地雨热同期,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的马铃薯品种个大、质优、色泽光洁,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国内外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马铃薯产区之一。

变化异常,属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海拔高度为1420米-3941米,年平均气温7℃。

市内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但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包括定西、通渭、陇西、临洮四县和渭源的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后者为南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天然草场较大,草质优良,包括漳县、岷县两县和渭源县的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

2.1.3交通:兰州到定西的高速公路今年即可通车,兰州到临洮的高速公路正在抓紧建设,陇海铁路大动脉和310、212、316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比较优越。

定西市的资源十分丰富。

全市已发现的煤炭、石灰石、大理石、红柱石、盐石、重晶石等都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

全区公路交通建设从质量、规模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2.1.4土壤:定西的土壤气候极适合中药材、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形整、质优、储存期长、淀粉含量高,产量和质量在全省及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

产薯大县安定区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渭源县被中国农学会评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并已成为全省各地乃至周边省区的良种马铃薯供应中心。

定西是地道的中药材主产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已查明的中药材有300多种,尤以岷归、党参驰名中外,党归、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40%。

处于洮河上游的岷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归世称“岷归”,被列为国家原产地认证保护产品。

渭源县被称为“党参故里”,种植的党参体胖梢长,皮肉坚实,质量优良,功能与人参近似。

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花卉色泽艳丽,香气宜人。

2.1.5 人文历史:历史上的定西曾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半农牧区,《资治通鉴》中就有“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的记载,但由于各种原因,到近代时这里的发展落伍了。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我们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通过坚持不懈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市城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市6县1区于1999 年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从而告别了绝对贫困的历史。

定西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独特的地缘决定了定西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黄河文化、始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的水**融,形成了定西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武安湿疣。

马家窑文化及辛甸文化、寺洼文化、战国秦长城文化源远流长,世界驰名;李氏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影响力享誉中外;洮河文化、渭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根深叶茂,内涵丰富;彩陶、奇石、洮砚、剪纸、雕刻等民间工艺独具特色;陇中民歌、花儿、小曲、民间神话等民间艺术享誉全国;具有民俗风情的节会文化日益成为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史上留下灿烂篇章的岷县“岷州会议”遗址、通渭县榜罗会议遗址以及数处烈士陵园等,是全市乃至全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除此而外,尚有23800多件馆藏文物和800多处古遗存、古建筑,40多处旅游景点和其它文化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