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任务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19新版全册)

第一课:社戏/鲁迅(共3课时)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安排3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学习任务单]第10课 小石潭记(第1课时)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学习任务单]第10课 小石潭记(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e91e47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0.png)
第10课小石潭记(第1课时)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把握作者的游览踪迹,感受小石潭的景色特点。
课前学习任务搜集柳宗元的代表作品,和同桌分享。
课堂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_________,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_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之一。
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柳宗元擢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诸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由是为宦官、藩镇、保守官僚所反对。
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
宪宗元和十年(815)春,奉召至京师;三月,外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卒于任所。
2.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期间,他常常寄情山水,以抒发自己的忧伤郁闷之情。
其间,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他一一作文记载,写成“永州八记”。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合作探究1.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听《小石潭记》的范读音频,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文章的停顿处,可根据范读音频在课本上做标记;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做出的标记,读准节奏。
2.疏通文意。
(1)理解并掌握《小石潭记》中的重难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2)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如果还有疑难,可以在全班提出,由老师或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3.欣赏美景,理清游踪。
(1)作者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色?(2)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用“小石潭真_____”的句式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
(抓住小石潭景物的特点谈印象,并说说形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可以用原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组织语言。
初一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

初一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1)时间:2010年9月13日周次:第三周主题:统一教学进度,学习校语文教研组下发的备课组活动的要求主备人:张平过程与内容:一、统一本学期的教学进度。
以月考和期中考试为界限,月考前一、二单元精讲,开三单元,月考重点三四单元。
二、学习语文教研组下发的备课组活动要求。
1、定时间:每周一上午第四节。
2、集体备课坚持“四定”“六备”钻透“五点”优化“两法”精选“两题”达到“五统一”3、完成相应听课任务;不少于16次,备课组长不少于18次。
4、作文教学以单元要求为主,每学期不少于6篇。
5、青年教师“五个一”,准备一堂优质课。
6、几个赛事的通知。
体会和结果:这是开学以来的第一次教学活动,计划的制定关系到一个学期的教学进展,通过本次活动,本组老师对学期教学任务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对于安排好今后的教学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明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班教学实际,制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教案。
对本学期的教学来说,期中前的教学任务很重,有一个唐诗精华单元八首诗,还有每周一诗八首,同时还有五篇文言文。
而且四个教师中有三个面对着新接班的问题,需要和学生有一个磨合过程。
初一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2)时间:2010年9月20日周次:第四周主题:讨论并确定本学期学生课外阅读资料;讨论月考内容并准备月考试卷。
主备人:张平过程与内容:1、订阅资料。
内容一方面要结合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时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学有兴趣。
人手一份,充分利用。
(语文学习报,30元/人)2、月考时间:9月27日;7:50——9:50;120分钟;3、考试内容:一到二单元的四首每周一诗。
课外文言文。
课外现代文阅读。
作文。
4、出卷人:梁新兵老师5、讨论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疑难点。
6、张平老师汇报浦东新区教研会的精神。
(1)明确备课要求:要有单元教学目标;口语表达,要从预备、初一练起来,利用课前三几分钟;作文、随笔日记要求,期中前要有三篇作文。
《小石潭记》评课稿(精选5篇)

《小石潭记》评课稿(精选5篇)《小石潭记》评课稿(精选5篇)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具体地说: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评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评课稿篇1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张老师的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下面,我将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两方面略作阐述。
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
本学期我们教研课题是“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探讨研究”。
我们时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教诲“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
”《小石潭记》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阅读和写作不可分割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执教者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带领学生探讨、研究本课写法之后,能有针对性进行写作训练,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写景状物”训练题,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②教师能恰当设疑“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方法”,能够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潭水、小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的设疑又能引导学生注意和探究本文的成功这处,从而达到突破学习重点的目的。
这种精心设计的问题,小步子、设阶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③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学习任务单

《小石潭记》任务单阚疃金石中学田源一、语言学习1.实词积累:尤、冽、卷、坻、屿、嵁、蒙、络、缀、参差、披拂、许、佁然、俶尔、翕忽、差互、悄怆、邃2.词性变化:乐、空、凄、寒、西、犬牙、斗、蛇3.虚词积累:以、而、为4.特殊句式:斗折蛇行省略句,即(溪水)斗折蛇行。
卷石底以出倒装句,即石底卷以出。
二、知识学习1.了解柳宗元的有关生平。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了解“记”这种文体。
三、认识、赏析、思维能力培养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写作思路。
3.欣赏文章的语言、意境和结构之美。
4.理解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所寄托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四、方法教练,习惯培养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2.概括段意,理清文章思路。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析文章中的精美词句。
4.借助背景资料,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5.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五、扩展阅读、语篇积累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
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y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 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ǒu)为类。
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下载可编辑)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下载可编辑)国家开放大学《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第一章本章自测1、下列《诗经》名句分别出自:1)《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离骚》:“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5)《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2、下列楚辞名句分别出自:1)《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涉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5)《少司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3、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1)《诗经·蒹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运用了兴。
2)《诗经·关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 运用了比。
3)《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运用了兴。
4)《诗经·击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运用了兴。
第二章本章自测1、完成下列乐府名句:1)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4)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鸣啾啾。
5)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下列乐府名篇的作者分别是:1)《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无名氏。
2)《蜀道难》(噫吁嚱)李白。
3)《兵车行》(车辚辚)杜甫。
4)《新丰折臂翁》(新丰老翁八十八)白居易。
5)《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无名氏。
6)《短歌行》(对酒当歌)曹操。
《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钻^潭西小丘记》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选文:《小石潭记》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钻^潭西小丘记》选自课后题第五题推荐阅读。
1.教学内容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然山水〃主题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
《小石潭记》语言精美,富有节奏感,景物描写细致,同时寓情于景,是一篇千古佳作,这正符合了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素养的落实和培养。
本设计聚焦“文言小达人海选〃、〃经典诵读筹备会〃、〃柳宗元山水游记推介会〃三大学习任务群,组织探究活动,进行深度学习,从而领会柳宗元的思想境界,并升华到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底蕴。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已经逐渐适应了初中语文学习,在七年级他们就学过了《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爱莲说》、《陋室铭》等简易文言文,对文言文常用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阅读理解山水游记文言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课前借助工具书积累三篇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现象也很有必要。
对于山水游记,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也有一些游览山水的生活经验和记忆。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也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文章,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但八年级学生对游记是第一次接触,所以通过景物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过程是难点。
本课设计多文本阅读,构建学习任务群,侧重于“求同〃,以学习《小石潭记》获得的阅读策略和写作特色,来自主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钻金母潭西小丘记》,学生自主阅读后,会产生阅读差异,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合作学习,通过助读资料、讨论辩论、论证推理、交流反馈等方式深化阅读体验。
3.目标确定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小石潭记》
2.达成目标:
通过观看微课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了解柳宗元其人,并明确写作《小石潭记》时心境的由来。
3.学习方法建议:
根据微课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单上相应的任务。如果学习中遇到困难,你可以暂停或回放,直到完成为止。如果还有疑惑或建议,请记录在《学习任务单》的“困惑与建议”一栏,课堂上我们一起来探讨。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合作研讨—完成自我检测--教师点拨指导,进行个性化辅导
二、学习任务
(一)通过观看微课,通过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必要时请暂停,重新播放)
1、请简单记述柳宗元的基本情况介绍和主要成就。
2、请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柳宗元的人生经历(主要是永州时期)。
(二)自我检测
请结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尝试分析苏轼和柳宗元在同样被贬谪的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有何不同?
三、困惑与建议
评价标准:
1、每独立完成一个任务加1分。(共3分)
组内交流中,积极参与,能主动提出疑惑或帮助解答疑惑。(加2分)
3、课堂展示中,全员参与,分工明确,能够准确表达小组学习成果。(加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