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复习必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墙上的斑点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外

合集下载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雷雨课件 新人教必修4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雷雨课件 新人教必修4

2.亲情是一道岸堤,在你心灵脆弱时,为你筑起坚强 的信心;亲情是一道彩虹,在你经历风雨后,为你画上美丽 的灿烂;亲情是一片云儿,在你落寞时,为你绣上一朵美丽 的花朵。亲情是远方的守候,守候你的归来;亲情是永久的 思念,思念你的一切;亲情是离别后不尽的哀伤,哀伤你远 去的背影;亲情是团聚时无限的快乐,快乐着你的平安及归 来。
惠 慧
huì 彗 星
(3)d取ìd ì谛 缔 听 归根结dì 蒂
qiān 签 字 (5)借jiàn 鉴
江dī 堤
(7)
tí 提 留
(2)对 shìzh ì侍 峙 奉 shì 恃 才傲物
sī (4)sī
撕 厮
碎 打
sī 嘶 哑
mèi 昧 心[课文主旨] Nhomakorabea《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 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 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 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虚伪 的道德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 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6.“周朴园:(看周萍)不要走,萍儿!(望了一下侍萍)” 这些行为有什么意味?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暗示侍萍,这就是你儿子,你算是见过了。
7.面对周萍打鲁大海,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你 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 打的这个人的妈。”由此分析一下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子、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一起相遇, 揭露了周朴园在社会生活中的罪恶。在这里,构成了一出 人性的冲突,又表现出了阶级的对立,多种矛盾交织在一 起,深刻地揭示了《雷雨》的悲剧性。这既是一场家庭的 悲剧,又是人性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课下能力提升(二)墙上的斑点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课下能力提升(二)墙上的斑点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课下能力提升(二) 墙上的斑点(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肖.像(xiào)箭镞.(cù)纤.维(xiān) 怂.恿(sǒnɡ)B.鸟窠.(kē) 赝.品(yàn)别墅.(shù) 芜菁.(qīnɡ)C.都铎.(duó) 古冢.(zhǒnɡ)呆滞.(zhì) 处.理(chù)D.充塞.(sè) 簇.拥(cù)鬈.发(quán) 鳍.翅(qí)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崇拜倾泻而下警惕枉加非议B.神秘几分光采打扮耐心擦拭C.脚趾两手合拢宅第敞开大门D.规矩眼神呆滞古冢光茫笼罩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________,它会越来越清楚。

(2)说来也真奇怪,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或者使它变得和________太不相像以至于人们不相信它。

(3)他们完全有理由希望那个________营地或者坟墓的重大问题长期悬而不决。

A.流失原形对于B.流逝原型对于C.流失原形关于 D.流逝原型关于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不仅是中国、俄罗斯、韩国,就连美国的不少专家也认为,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不仅会使矛盾更加复杂,反而无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改善。

B.我们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C.今年年初以来,日元升值和股市下跌使得日本经济前景蒙上迷雾,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内部出现了要求动用财政措施,称应投入5万亿日元刺激经济。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墙上的斑点》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生活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简介《墙上的斑点》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默写课文,提高记忆力和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2)让学生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墙上的斑点》及现代诗歌欣赏的整体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墙上的斑点》的原文及其注释。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墙上的斑点》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墙上的斑点》,感受语言的美妙和作品的氛围。

1.2.2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1.2.3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对故事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墙上的斑点》的作者、背景和主题进行讲解。

2.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2.1.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情节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2 教学步骤2.2.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斑点现象,引发学生对《墙上的斑点》的思考。

2.2.2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作品的氛围。

2.2.3 情节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2.2.4 人物形象分析: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对故事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墙上的斑点》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1.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3.2.1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3.2.2 学生对主人公性格特点的分析和探讨。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分享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1.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墙上的斑点》的理解程度。

4.1.3 作品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方面的能力。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篇文章的作者和作品背景知识。

2.了解瓜达尔卡纳尔的文学题材、风格。

3.对文学思想、创作手法有所认识。

4.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5.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和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Guadalajara)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在那里,各种流派的文学层出不穷。

代表当地文学的人物有何塞·略伊斯·帕拉乔,华金·阿炳,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曼(Katherine Ann Porter)等。

而本篇文章作者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 也算得上是当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作家的名字不会让人感到陌生,因为《墙上的斑点》获得了1991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2.作家介绍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1958年出生于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市。

他毕业于瓜达尔卡纳尔大学,获硕士学位。

他拥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经常在《国际批评》、《普拉多文学》等杂志上刊登小说和散文。

1989年,他因长篇小说《生命之火》获得了墨西哥全国小说奖。

1991年,他以《墙上的斑点》获得了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现在,布恩菲尔德担任瓜达尔卡纳尔大学拉美文学系的主任,他一直在为墨西哥和拉美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3.文学题材和风格《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小说,灵感来源于作者小时候看到的一幅画。

小说虽然内容不多,但文字却是紧凑而激烈的,读起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对日常小事的描写来反映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表现出了墨西哥社会的温馨和险恶。

又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既展示了人的美好品质,又揭露了人的丑恶本性。

高中语文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2课 墙上的斑点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簇.拥(c ù) 2.鬈.发(qu án) 3.赝.品(y àn)4.别墅.(sh ù) 5铁裙箍.(ɡū) 6.芜菁..(w ú j īn ɡ)7.古冢.(zh ǒn ɡ) 8.箭镞.(z ú) 9.鳍.翅(q í)10.梗.条(ɡěn ɡ) 11.怂恿..(s ǒn ɡ y ǒn ɡ) 12.屹.立(y ì)13.褶.皱(zh ě) 14.桅.杆(w éi) 15.凛冽..(l ǐn li è)(二)多音字1.哄⎩⎪⎨⎪⎧ 哄.骗h ǒn ɡ一哄.而上h òn ɡ哄.堂大笑h ōn ɡ 2.肖⎩⎪⎨⎪⎧肖.像xi ào姓肖.Xi āo3.抹⎩⎪⎨⎪⎧ 抹.脂粉m ǒ抹.墙m ò抹.布m ā 4.闷⎩⎪⎨⎪⎧ 沉闷.m èn闷.热m ēn5.壳⎩⎪⎨⎪⎧ 外壳.k é金蝉脱壳.qi ào 6.宿⎩⎪⎨⎪⎧宿.营s ù住一宿.xi ǔ星宿.xi ù 二、写准字形1.⎩⎪⎨⎪⎧ c ù簇拥箭z ú镞 2.⎩⎪⎨⎪⎧y àn 赝品y īn ɡ鹰击长空义愤填y īn ɡ膺 3.⎩⎪⎨⎪⎧ 倾xi è泻xi è泄露 4.⎩⎪⎨⎪⎧年ji àn 鉴qi ān 签字 5.⎩⎪⎨⎪⎧ y án 炎热针ji ǔ灸脍zh ì炙人口 6.⎩⎪⎨⎪⎧干z ào 燥急z ào 躁7.⎩⎪⎨⎪⎧ 帐p én ɡ篷p én ɡ蓬勃 8.⎩⎪⎨⎪⎧ xi àn 陷进ch ǎn 谄媚三、用准词语1.年青 年轻3.合龙 合拢1.节衣缩食:节约衣服,节省饮食。

形容生活节俭、家境贫寒。

高二语文课件 墙上的斑点2

高二语文课件  墙上的斑点2

B. 19世纪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 怀。
C. 20世纪初叶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 识。
作业
▪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
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 深层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 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 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 短文。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伍尔夫的小说理念: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 性,强调“ 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 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 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 、 奇异的倏忽即逝的 ,或者用锋利的钢 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 , 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 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 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 , “按照那些微 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 它们记录下来” ,“追踪它们的这种 运动模式”。
▪ 为自己而死,为别人而活。死得美,死得很诗意,很浪漫 。
▪ 哄抢 哄动 哄堂大笑 哄抬物价 (均阴平) ▪ 起哄 哄闹 一哄而散 一哄而上 (均去声)
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传统 小说
姓氏名号 身份地位 服饰状貌 人物:
言谈举止 喜怒哀乐 理想情操……
传统小说通过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编排故事, 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社会历史风貌。
意识流小说则着重表现人的意识活动,特别 是潜意识的活动(外部现实世界的面貌是模糊不清 的)。它以意识流动为内容和结构,打破了时空的 局限,仿佛在心灵网的主页上不停的点击、链接, 一张张心理页面,甚至是潜意识的页面,在读者面 前瞬间闪现,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墙上的斑点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配套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配套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三维设计】2014届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质量检测配套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点缀.(zhuì)袅.娜(niǎo)弥.漫(ní) 脉.脉含情(mài)B.处.理(chù) 颤.栗(zhàn)霎.时(shà) 蓊.蓊郁郁(wěnɡ)C.混沌.(dùn) 落蕊.(ruǐ)房檩.(lǐn) 揠.苗助长(yà)D.曲.折(qū) 茎.叶(jìnɡ)倩.影(qiàn) 纤.尘不染(xiān)解析:A项,“弥”应读“mí”,“脉”应读“mò”;B项,“处”应读“chǔ”;D项,“茎”应读“jīnɡ”。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博精彩参差斑驳惹是生非B.掂记苍茫梳梳落落平平仄仄C.箫索嘶叫一泻千里以逸待劳D.瞥见婆娑急不暇择视同至宝解析:A项,脉博—脉搏;B项,掂记—惦记,梳梳落落—疏疏落落;C项,箫索—萧索。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B.但杨柳的丰姿..(指美好的姿态),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大致的轮廓)罢了。

解析:C项,“深味”,深层浓厚的味道。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茅台将申请奢侈品资格”的消息让茅台集团进退维谷....,集团既想打造国际品牌,又想实现“让老百姓喝得起”的承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设计,复习必备】2014届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箭镞.(zú)古冢.(zhǒnɡ) 桅.杆(wéi)呆滞.(zì)B.芜菁.(jīnɡ) 噩.梦(è) 褶.皱(zhě) 凛冽.(liè)C.赝.品(yìn) 鸟窠.(kē) 都铎.(duō) 鳍.翅(qí)D.蓄.意(xù) 怂.恿(cǒnɡ) 铁裙箍.(ɡū)别墅.(shù)解析:A项,“滞”应读作zhì;C项,“赝”应读作yàn,“铎”应读作duó;D项,“怂”应读作sǒnɡ。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斑点复活节礼义之邦乌云密布B.盘旋入场券不落窠臼疲惫不堪C.黯然三角州唧唧喳喳悬而不决D.擦拭抠字眼要言不繁转瞬即逝解析:A项,义—仪;C项,州—洲;D项,繁—烦。

答案:B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________,它会越来越清楚。

(2)说来也真奇怪,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或者使它变得和________太不相像以至于人们不相信它。

(3)他们完全有理由希望那个________营地或者坟墓的重大问题长期悬而不决。

A.流失原形对于B.流逝原型对于C.流失原形关于D.流逝原型关于解析:(1)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流失:①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

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

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

此处用来形容“时光”,应选“流逝”。

(2)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

如“原形毕露”。

原型:原始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此处表示“原始的模型”,故应选“原型”。

(3)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例如:关于..招生问题,请与招生办联系。

又如:对于..不正之风,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故此处应选“关于”。

答案:D[4.(2012·新课标全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为“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的伤害”或“很可能使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项,不合逻辑,“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回报”不合事理,应去掉“和取得的成绩”;另外,在“为这项设计”前加上主语“她”。

D项,搭配不当,“困境”与“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不能搭配,应将“困境”改为“困难”;“带给”的宾语应是“欧洲各国”,可改为“带给了经济复苏的欧洲各国”。

答案:C二、阅读鉴赏(38分)(一)课内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

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

我不敢肯定,不过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使我觉得如果我用手指顺着墙壁摸过去,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个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带上的那些古冢,据说,它们不是坟墓,就是宿营地。

在两者之中,我倒宁愿它们是坟墓,我像多数英国人一样偏爱忧伤,并且认为在散步结束时想到草地下埋着白骨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定有一部书写到过它。

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会是什么样的人?多半准是些退役的上校,领着一伙上了年纪的工人爬到这儿的顶上,检查泥块和石头,和附近的牧师互相通信。

牧师在早餐的时候拆开信件来看,觉得自己颇为重要。

为了比较不同的箭镞,还需要作多次乡间旅行,到本州的首府去,这种旅行对于牧师和他们的老伴都是一种愉快的职责,他们的老伴正想做樱桃酱,或者正想收拾一下书房。

他们完全有理由希望那个关于营地或者坟墓的重大问题长期悬而不决。

而上校本人对于就这个问题的两方面能否搜集到证据却感到愉快而达观。

的确,他最后终于倾向于营地说;由于受到反对,他便写了一篇文章,准备拿到当地会社的季度例会上宣读,恰好在这时他中风病倒,他的最后一个清醒的念头不是想到妻子和儿女,而是想到营地和箭镞,这个箭镞已经被收藏进当地博物馆的橱柜,和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一把伊丽莎白时代的铁钉、一大堆都铎王朝时代的土制烟斗、一件罗马时代的陶器,以及纳尔逊用来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证明了什么。

不,不,什么也没有证明,什么也没有发现。

假如我在此时此刻站起身来,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果真是——我们怎么说才好呢?——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钉进墙里已经有两百年,直到现在,由于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的擦拭,钉子的顶端得以露出到油漆外面,正在一间墙壁雪白、炉火熊熊的房间里第一次看见现代的生活,我这样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知识吗?还是可供进一步思考的题材?不论是静坐着还是站起来我都一样能思考。

什么是知识?我们的学者除了是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药草、盘问地老鼠、记载星辰的语言的巫婆和隐士们的后代,还能是什么呢?我们的迷信逐渐消失,我们对美和健康的思想越来越尊重,我们也就不那么崇敬他们了……是的,人们能够想象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

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在旷野里盛开着鲜红和湛蓝色的花朵。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的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暗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5.这两段文字中作者认为“墙上的斑点”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是古冢还是营地;②旧钉子的钉头。

6.作者这样想象合理吗?依据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可以说是合理的。

因为在“某种光线下面”,人会产生某种朦胧的感觉。

加上作者用了“不敢肯定”“似乎”这些词语。

7.在第二段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结尾“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这句话包含着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对美好可爱世界的追求与热爱。

无法摆脱现实的无奈。

8.这两段文字,体现了意识流小说怎样的特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②人的意识流动不受时空限制,有很大的跳跃性。

(二)课外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斯台芬在学校乔伊斯(一堂课刚刚结束,孩子们离开了教室。

斯台芬留下来辅导一个迟钝的孩子,同时想到母亲和自己的童年。

)“冰球!”他们哄然散开,侧身穿过凳子,跳过去。

很快走光了。

杂物房那边传来冰球棍的声音、冰鞋和人声的嘈杂。

单独留在那里的萨金慢慢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打开来的抄写本。

纠结成团的头发和瘦削的脖子说明了他的拖沓。

视力很弱的眼睛透过雾蒙蒙的眼镜恳求地向上看着。

面容愚钝,没有血色,一滴墨水渍,枣椰子的形状,刚刚弄上的,像蜗牛的痕迹一样潮湿。

他伸过来抄写本,“计算”这个字写在第一行,下面是倾斜的数字,底下是一个弯弯曲曲的签名,乱画的圆曲线,一滴墨污。

西瑞尔·萨金——他的名字和印章。

“迪色先生叫我重抄一遍,”他说,“还要请你看,先生。

”斯台芬碰着了本子的边。

徒劳无益。

“你现在明白怎么做了吗?”他问道。

“十一到十五,”萨金回答说,“迪色先生要我照黑板抄,先生。

”“你现在会做了吗?”斯台芬问道。

“不会,先生。

”(1)丑陋和徒劳无益:细瘦的脖子,纠成一团的头发,一点墨水渍,蜗牛走的路。

然而曾经有人爱过他,抱在怀里,搂在心口。

要不是她,世人早已把他踩碎在脚下,被压烂的没有骨头的蜗牛。

她曾经爱过他那像水一样淡薄的血液,来自她自己的血。

那是真的吗?生活中唯一真实的东西吗?她不存在了:枝条做成的骷髅,颤抖着在火中焚毁,花梨木的味道,发湿的灰烬。

她救了他,没有让别人的脚把他踩碎,又走了,几乎没有存在过。

一个可怜的灵魂到天上去了:荒野上,在眨眼的星星下面,一只狐狸,皮毛里面是食肉兽的恶臭,带着毫无慈悲的发亮的眼睛在土中刨挖,听着,刨挖泥土,听着,刨挖,还是刨挖。

站在他的旁边,斯台芬把问题解决了。

他用代数证明,莎士比亚的鬼魂是哈姆雷特的祖父。

萨金透过歪斜的眼镜疑问地注视着他。

冰球棍在杂物房内一片响声:击球的空洞声,球场上的呼喊。

穿过页面,那些符号跳着庄重的莫里斯舞移动,字母的哑剧,戴着正方形和立方体的典雅帽子。

把手伸给对方,旋转,向舞伴鞠躬:所以,摩尔人幻想中的精灵,也从世上走了,阿凡罗伊和莫息斯·曼摩尼德斯,神采和动作都是黑色的人,他们嘲弄的镜子在闪动中照出了这个世界的模糊的灵魂,在明亮中闪烁着一种黑色,明亮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