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代文化的儒学

合集下载

现在的中国儒家思想的融入是否存在深层次问题?

现在的中国儒家思想的融入是否存在深层次问题?

现在的中国儒家思想的融入是否存在深层次问题?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以及道德观念影响深远。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国儒家思想的融入是否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1.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礼节”、“勤俭”等观念,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被认为是重要的价值观念。

例如,“仁爱”观念在现代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人文关怀精神,这种精神与社会和谐和善良道德的培养息息相关。

而“勤俭”观念则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经济观念,它强调了勤奋和节约的价值。

2. 儒家思想的问题与挑战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儒家思想传统上对“家庭”和“男女不同”的观念有所强调,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女性主义和平等观念的挑战。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冲突。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规矩和秩序,而现代社会中更加强调个性和多样性。

此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这个过程中存在深层次的文化矛盾和冲突,这也给儒家思想的融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中国儒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尽管儒家思想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儒家思想提倡的“仁爱”、“勤俭”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此外,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世界关注的重要对象。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中国儒家思想也成为了世界许多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总之,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始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虽然它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中国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保留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儒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思考与应用

儒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思考与应用

儒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思考与应用自古以来,经典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学说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现代文化和思想在快速发展,但儒学的精神内核和思想价值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

儒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想层次,培养道德观念和优良品德,还能够指导社会治理和解决问题。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儒学思想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儒学思想的核心价值儒学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价值,注重人文关怀和人伦道德,倡导仁者爱人和宽容待人的精神。

其中,“仁”即为人文关怀和对人的爱,是人的德性之首。

因此,儒家思想要求人们“治身以正,治家以安,治国以治天下”,并通过人际关系、仪式规范和道德教化等举措来实现。

其次,儒学强调“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和和谐。

其思想核心是在理性和感性、天人合一等方面找到最适合的平衡点。

同时,儒家思想也尊重自然规律,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后,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的本性、情感和理性之间形成整合,并与自然、天道和宇宙共同存在。

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中,指导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注重平衡和和谐,避免人对自然环境过度破坏和利用。

二、儒学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在当代社会中,儒学思想不仅可以用于个人道德建设,还可以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治国思想,如“仁政”、“贤人治国”等,这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

例如,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有助于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

如今,面对一些民生问题,如医疗、教育和社保等问题,政府应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更多地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此外,儒家思想还可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道德水平。

一些传统儒家思想可以凭借其强调的仁爱精神和道德规范,在今天的社会中引导我们进行更好的执政和管理。

例如,强化公共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等等。

三、儒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商业领域中,儒学思想也可以指导商业管理的实践。

儒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儒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儒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一、引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二、儒学及其核心思想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体系之一,主张以仁爱、诚信、助人为己任,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其核心思想包括“仁”、“礼”、“义”、“智”、“信”等概念。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指“爱人”,即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并为此付出行动。

三、儒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1. 培养良好品德: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2. 强调礼仪规范:礼仪规范是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够帮助年轻人建立正确的社交方式和行为准则。

3. 倡导人文精神: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人文精神,使得学生更加注重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

四、儒学在社会伦理中的价值1. 倡导公德心:儒家思想强调个人责任和公共利益,鼓励每个人为社会做贡献。

2. 强调家庭伦理: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使得家庭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单位。

3. 倡导社会正义:儒家思想中的“义”概念是指道德上的正确行为,倡导社会正义和公平。

五、儒学在领导力中的价值1. 培养领袖品质:儒家思想注重领袖品质培养,如诚信、责任感、勇气等。

2. 强调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而儒家思想中注重“义”、“礼”等概念可以帮助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儒家思想中的“礼”、“义”等概念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

六、结论综上所述,儒学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在教育领域中可以帮助培养良好品德和人文精神;在社会伦理中可以倡导公德心、家庭伦理和社会正义;在领导力中可以培养领袖品质、团队合作和企业文化建设。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儒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代儒学研究

当代儒学研究

当代儒学研究儒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儒学也不断地演进和发展,直到今天,儒学的研究仍然广泛进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代儒学研究。

一、儒学的定义和概述儒学是指以“仁”、“义”、“礼”、“智”、“信”等为核心的一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并以“中庸”、“大同”、“天人合一”等道德理念为指导。

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被视为中国的国学。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儒学的核心是孔子思想,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儒学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格局,包括儒、道、墨、法等各种思想流派,因此当代儒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

二、当代儒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当代儒学研究包括许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几个领域是:1.儒学经典研究儒学经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儒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当代儒学家对于《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的研究非常深入,其中包括文本考证、意义探究、历史传承等多个方面。

此外,现代儒学家还在思考如何将儒学经典应用到当代社会中,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2.儒学人物研究儒学人物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儒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当代儒学家对于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等儒学名家的研究非常深入,通过对于这些人物的思想观点、生平事迹和思想传承等多个方面的探究,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儒学思想的认识和了解。

3.儒学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许多儒学家也在思考,如何将儒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此外,儒家思想融入现代社会,对于许多当代社会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儒学思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儒家思想不仅关注“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儒学思想在环保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儒学思想对于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伦理道德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也提供了重要指导。

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牟钟鉴一,儒学面临的新挑战空前严峻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外来文化的大规模进入:一次是印度佛教的进入,另一次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全面进入。

佛教的进入並未使中国佛教化,却成功实现了佛教中国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佛教的儒学化、道学化。

而西方文化的进入,情形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未能顺利实现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却一度使中国文化西方化或边缘化,差一点中断了文化的血脉。

而其中儒学的命运最为悲惨,作为中华文化主干的儒学在一段时间内被中国主流社会所否定所抛弃,几乎失掉了存身之所。

这种差异的发生既有社会历史条件变迁的原因,也有文化自身发展起伏的缘故。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逐步中国化。

其时中华帝国出现汉唐盛世,国强民富,经济发达,政治安定,文化繁荣,在世界上是一流大国,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与此同时作为汉唐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儒学也地位牢固,为外国所敬慕。

儒学本身正处在上升兴旺时期,对于统一国家的治理、社会道德的维持、文化教育的发展,发挥了主导、促进的作用,中国人充满了自信心。

虽然其间有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动荡以及儒学自身弊端的产生(如烦琐化、形式化),但不足以抵销其辉煌,正宗地位並未动摇。

中国人依托博厚的中华文化,迎接佛教的进入,少数人有担忧甚至反佛,主流社会则积极接纳,一大批精英认真取经、译经、研经、释经,致力于儒、道、佛的融合,唐代执政者则确立三教并奖的文化政策,把佛教有效纳入社会调控和道德教化体系。

中国並未因佛教的进入而改变其儒道互补的文化底色,却因吸收佛教而增大了文化的丰富性,儒学在佛教的激励下也在推陈出新,至宋代形成新儒家形态。

近现代中国的情形很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力日衰。

清帝国后期,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自守,经济落后,民生凋敝,而统治者不思改革,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理学与礼教则由于丧失仁爱精神和过度政治化,成为统治者禁锢人心、扼杀生机的工具,有识者斥之为“以理杀人”(戴震语),整个社会呈现“万马齐喑”(龚自珍诗)的局面。

复兴儒学的名词解释

复兴儒学的名词解释

复兴儒学的名词解释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伦理道德、教育、政治、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

儒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仁为中心,追求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儒学也逐渐受到重视和讨论。

其中,复兴儒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复兴儒学进行名词解释,深入探讨其内涵、意义和当代价值。

1. 复兴儒学的内涵复兴儒学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的经典和教义,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复兴儒学强调对传统经典的研读理解,但同时注重将儒家思想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复兴儒学强调儒家经典的更新解读,将其融入现代价值体系,并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2. 复兴儒学的意义复兴儒学对中国社会和个体的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复兴儒学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文化认同和自信。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外部文化冲击,复兴儒学能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复兴儒学有助于培养人的德行和品质,塑造社会良好的价值观。

儒学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个体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可以为社会稳定和和谐作出贡献。

3. 复兴儒学的当代价值复兴儒学在当代社会中具有许多价值和意义。

首先,复兴儒学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儒学注重道德品行和社会秩序的塑造,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当代社会中,复兴儒学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可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

其次,复兴儒学也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儒学倡导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公平正义和社会良知,可以促进人们的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

最后,复兴儒学还可以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中国智慧。

复兴儒学的推广和传播可以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复兴儒学是对传统儒学进行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复兴儒学强调传统经典的解读和当代实践的结合,具有传承中国文化、培养个体德行、推动社会和谐、提供社会治理参考和借鉴以及促进全球文化交流等多重价值。

儒家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1]

儒家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1]

关于儒家文化在当代的一点思考孔子一生育人无数,无论是在其时代还是在我们当代,我觉得孔子注重道德修养的培育这一点很重要,也非常有必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更注重的是知识方面的教育。

因而,社会中出现了很多的高科技犯罪分子,如网上的黑客。

现代的人太注重个人利益,因此缺乏了对他人的“仁”和“爱”,对物质生活的无限追求,导致了一些人的腐化堕落。

古代儒家文化很讲求遵师重道,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条。

回头看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与古人相比相差甚远。

尤其实在大学生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如,上课经常迟到,缺课,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干其他事,路上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

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与儒家文化相背离的,应该加以改正。

我很喜欢孔子的教授的学习方法,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结合,学与行结合’等。

孔子的教导使我受益匪浅。

儒家思想以“求善”为目标,讲求“仁政”,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兴衰都很好的证明了这一观点。

古人提倡“以和为贵”当今世界是和平发展的趋势,如果每个国家都推崇儒家文化的仁爱,博大,宽容,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发展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儒家文化将天人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维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融为一体。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儒家文化以人伦为出发点,讲究“三纲,五常”,儒家的这一思想为皇权的巩固和集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今天来看,这些理论都极其荒谬,应当遗弃。

而尊老爱幼的美德一直流传至今。

儒家讲求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人都应该有这样远大的抱负,而不会妄活一世,而无所作为。

儒家文化代表;代表了中国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如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讲求道德,关心他人,贵和持中,宽忍和平,豁达乐观,以道制欲望。

儒家文化还有很强的哲理。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对统治者的要求极为严格,其代表人物有,周公,孔子孟子,萧何,诸葛亮,他们都有高尚的人格。

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一)

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一)

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一)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现当代新儒家思潮与人物;第二,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之“问题意识”的反思。

一、现当代新儒家思潮与人物从大的背景来看,“五四”与“后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等等学术性的思潮。

在“五四”时代,与《新青年》分庭抗礼的,有《东方杂志》、《甲寅》周刊。

1915-1927年发生了“东西文化问题”论战,1923-1924年发生了“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文化界出现了一批所谓“文化保守主义者”。

我们特别要小心用这个名词,这些学者在政治上并不保守,只是在文化上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对待传统资源。

他们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仍持开放的立场。

例如,以南京为中心,与贵校校史有密切关系的《学衡》杂志及其作者群,被称为“学衡派”的一大群人文学者,就属于这个阵营。

吴宓、柳诒征、王国维、胡先骕、汤用彤、梅光迪等近百名教授学者在《学衡》杂志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主张中西文化精华的融会贯通。

“学衡派”的主导思想是美国哈佛大学白璧德(I.Babbitt)新人文主义。

《学衡》的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该杂志于1922-1933年间,聚集了一批人文精英。

“学衡派”与我今天要讲的现代新儒家同属于一个大的文化思潮,大的文化群落,但它们之间有不小的区别。

“现代新儒家”主要研究哲学,“学衡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学与史学。

当然,属于“学衡派”的汤用彤先生,即汤一介先生的父亲,他是研究哲学的,是著名的哲学史家,精通欧洲大陆哲学、印度与中国的佛学和魏晋玄学。

汤先生与新儒家有密切关系。

我今天要讲的现代新儒学思潮,大体上有三代学人。

第一代学人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方东美、钱穆、冯友兰、贺麟等人,第二代学人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第三代学人有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等人。

关于钱穆(宾四)先生是不是新儒家,学术界颇有争议,他的弟子余英时先生不同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秩序 , 而 非政 治 制 度 , 它 源 于其 漫 长 的精 神 传 统 , 而 非 近 代 突然 的设 计 。儒 学传 统 中的 性 是 良
好政 治赖 以建立的基础 , 理则有助 于普遍 平等权利的肯定 。在文化 民主化进程 中, 虽然儒 学传
统 没 有 从 自身 开 显 出现 代 意 义 上 的 自由 民 主 思 想 , 但 其 蕴含 的 平 等 和 理 性 的 思 想 资 源 , 以及
容 构成联 系 的 , 包括对抗 、 支持或 者补充 , 寻求 汇 通、 发 展 的策 略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0 1
败, 而是 战略意 义的退却 。其 策略是减少 或放弃 在 经 验 领 域 固 有 的不 合 时 宜 的 主 张 或 安 排 , 寻 找 不 被 一 时 一 地 的情 势 所 限制 的 普 遍 价 值 , 例 如 表 达 为 心 或 者 理 的 观 念 系 统 。时下 的 文 化保 守 主 义 者中, 有 些人可 能嫌港 台新儒 家所承诺 的对传统 保 守 的 内容 太 少 或 太 抽 象 , 所 以拒绝 宋学 , 倡 导 回归 经 学 特 别 是 西 汉 今 文 学 , 如 公 羊 学 。近 期 康 有为、 廖 平等思想 人物 , 一 时风光无 限 , 也与此倾
出一大步 , 没 有 理 由也 没 有 机 会 退 回原 地 。反 之 , 我们没 有可能也没有 必要 复制一 个完整 的西方 。
的 收 缩 或 退 守 过 程 中 。至 港 台 新 儒 家 , 如 果 以牟 宗 三 为 代 表 的话 , 基本是 守在人 生价值 ( 或道 德 ) 的 形 上 学 园 地 上 。 这 一 收 缩 不 是 杂 乱 无 章 的 溃

1 一
向相 关 。
民 主 政 治 。这 种 精 神 表 现 在 一 般 文 化 现 象 中 , 就 是 社 会 教 育 的 目标 、 内容 与 方 法 的 变 化 。 如 教 育
然而 , 评 价保 守 的价值 . 不 在 于 保 守 的 范 围 或程度 , 而 在 于 其 内容 或 主 张 对 当 代 生 活 是 否 具 有 意 义 。但 麻 烦 在 于 , 意 义 的 标 准 或 目标 是 什 么 ?
第3 7 卷 第 5期
Vo 1 . 3 7 N o . 5
广西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G u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史 中演 化 形 成 的文 化 传 统 。 因此 , 从历史上看 , 它 既能够顺 时势而扩容 , 、 梁 漱 溟 到 熊 十 力 等 儒
家人 物 , 就是 走 在从 政治 、 社 会 到 人 生 逐 个 层 次
2 01 5年 9月
S e p. 2 01 5
面对 当代文化 的儒学 水
陈 少 明
( 中 山大学 哲学 系 , 广东 广 州 5 1 0 2 7 5 )
[ 摘 要 ] 通过卡 尔・ 曼 海姆 对 民主 文 化 的 结 构 分 析 , 我 们 可 以发 现 西方 的 民主 化 首 先 是 社 会
作者简介 : 陈少明( 1 9 5 8 -) , 男, 广 东汕 头人 , 中 山 大 学 哲 学 系教 授 ,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哲 学 系访 问教 授 , 教 育部 长 江 学 者 , 中 国哲 学 史 学会 副 会 长 , 哲学博士。 ¥本 文依 作 者 2 0 1 4年 8月在 “ 第 三 届 嵩 山论 坛 ” 上 的 发 言修 订 而 成 。
设 社 会 的 未 来 ,只 需 要 向 西 方 的 成 功 经 验 学 习 ,
本 文的论 域 , 着 眼于观念文化 。众所周知 , 传 统儒 学是一 套对人生 信念 、 社会 理想 以至政治原 则 都 有 全 面 安 排 的 价 值 系 统 。这一 系 统 不 只 是 儒 家圣人孔 子一人独力 完成 的理论 学说 . 而 是 在 历
人 格 化 的精 神 力 量 . 对 现 代 民 主 文化 建设 具 有根 本 的 意 义 。 [ 关键词 ] 儒 学; 观 念的文化 ; 性; 理
[ 中图 分 类 号 ] B 2 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1 8 2 ( 2 0 1 5 ) 0 5 . 0 0 0 l 一 0 4
因此 , 可取 的立 场 , 依 然 是 中道 的和 平 衡 的 。具 体 的思路 。 是 先 看 看 现 状 中哪 些 因素 是 我 们 愿 意 接 受 或 必 须 强 化 的 。同 时 , 也 回过 头 来 看 看 , 传 统 儒
学 中究 竟有哪些要 素 . 是与 现状 中需 要发展 的内
本文对 儒学意 义的理 解 . 不 同 于 那 种 产 生 于


曼 海 姆 对 民主 文 化 结构 的分 析
“ 五四”时代 ,至今仍 有其 附和者 的激进 主义立 场, 同时 , 也 不 同 于 今 日某 种 试 图 把 它 当 作 抗 衡
西 方 文 化 价 值 的 阵 地 的 极 端 保 守 主 义 论 调 。其 实, 无 论 是 一 般 的激 进 主 义 者 还 是 极 端 的保 守 主 义者 , 都对 现 状担 忧或 不满 , 同 时 对 儒 家 传 统 与 来 自西 方 的价 值 持 对 立 的观 点 。只 是 前 者 认 为 建
传 统 只 是 累赘 或 者 可 有 可 无 的点 缀 。而 后 者 认 为 西 向 没 有 出路 , 传 统几 丧失 殆尽 , 该 是 回 归 复 活 的 时 候 了 。不 过 , 一 个 不 争 的事 实 是 , 尽 管 我 们 没 有学成 ( 理 想的 ) 西方模样 , 却 也 在 这 一 道 路 上 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