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万缘放下——上善若水无争
作文素材:儒道佛五十句

道家五十句• 超世境界▌1、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芒,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假设守中。
〔《道德经》〕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
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大意:使心灵到达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道德经》〕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一禅法师语录

一禅法师语录一禅法师是中国佛教门下的杰出代表,其所说的语录一直被广泛传颂。
一禅法师的语录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下面举七个案例,来说明一禅法师语录的精华和其魅力。
1、“不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要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来面对人生和社会,不为了小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思是在面对生活中的突遇和不幸时,应该学会以一种平常心态来面对困难,不要顾虑太多,因为往往在伤痛之后,会有更好的事情发生。
3、“静心如活水,以大局为重”,意思是在面对复杂的事情时,我们应该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好好地理念,以此来为自己做出明智的抉择。
4、“心若明镜,无所不映”,意思是说人的内心恰如一面明镜,善恶之物落在镜中一样清晰,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来保持清醒和公正。
5、“非攻、非守、非动,非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我们的行动应该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只根据事情的本质来进行取舍。
6、“口说不如身行,身行不如心行,心行不如无行”,意思是说行动和言行同样重要,这些行为应该都源于内心的信仰。
7、“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我们的内心应该时刻保持明净,不要让琐事和杂念堆积在心底,从而让智慧和洞悉力得以取得深厚的积累。
通过以上七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晰的感知一禅法师语录的深度和魅力,这些智慧的点滴不断启发着人们,带领着我们在逆境和苦难之中乐观向前、一步步走到人生的巅峰。
一禅法师的语录涵盖了生活、学习、修行等方方面面,他的智慧言词启迪了广大佛教信仰者和追求内心平静的人们。
以下继续举几个案例来说明。
8、“一瞬间的放下,是一生的拥有”,这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固执的念头,得不到的事情往往让我们感到焦虑和失落。
只有放下这些固执的念头,才能真正拥有平静的心态和快乐的人生。
9、“人生在世,须爱须行善”,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爱,我们应该以行善为己任,给予无私的爱和关怀给他人。
10、“观察自己的缺点,并知道如何克服它们,才是改善人生的第一步”,这话告诉我们,要认清自己的短板和缺点并主动去克服它们,才能让人生变得更好。
万缘放下一无所求

万缘放下一无所求【禅心密印(2010)】万缘放下一无所求第三节万缘放下一念相应一、万缘放下一无所求知道轮回的前因后果,知道根尘勾结产生的种种生老病死,但是正在用功,必须把根和尘要分开,只有放下了外在的六尘缘影,我们才会明白真心的妙用。
怎么去明白真心的妙用?这里面需要一念相应,一念相应的前提就是万缘放下。
你万缘放不下,这一念相应的还是一个法尘概念,还是一个污染,尘就是尘埃,就是污垢,法尘就是法的概念污垢了你自性的天空。
自性虽然不受污染,但是你的概念却把你推到一个虚幻颠倒的轮回路上,虽然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很多佛法的概念,对修行有帮助,但是一旦你着在这些概念上,你依旧是在有为法当中,没有办法真正从内心中透脱。
当我们万缘放下,一无所求一无所念,取不得舍不得,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就完全变成像虚空一样。
如果能够一个法尘都不沾,一个尘埃都没有,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尘概念都不沾了,谁能够沾得了你呢。
所以不会万缘放下的人,严格地说不懂得怎么打七,只有懂得六根不在六尘上了,才算你懂得打七了,实际上能把六根和六尘脱开了,你的心是不受六尘影响的,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我们从生到死,在人间建立的这种三维的空间观念,加上时间——过去、未来、现在,好像很真实,事实上都是根和尘勾结以后产生的幻觉。
说幻觉它只是打开了我们人间的这一个念头这一扇门,是我们心性的无量表现表法之一。
就像我们做梦,梦境中的境界虽然是虚幻,但是它也是我们生命中无量表现之一。
人生只是大海上的一滴水,这一滴水蕴含了大海的所有味道,但是你不要把这一滴水,当作是整个大海。
如果不能透过对此生的执著,那你一定会把这一滴水,当成你生命的全部,全部的大海;只有透过了根和尘的执著,现有身心世界的概念,你这个当下才能够看得到,不受六尘所影响的放下万缘的境界。
在这里打七就是守住它,说是“守”更确切地应该说“放”,放开就是守,以退为进。
南师讲座——上善若水无争

侠客中国南怀瑾全集张载制书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南师讲座问:修行人想精进修道,应该吃生的食物吗?南师答:不,要吃煮熟的。
如果吃生的很习惯也未尝不可,像牛、羊一样吃生的也是可以,但是你有看过牛羊活一百年的吗?西方人觉得生吃比较健康,等到将来有结论再看看嘛。
问:有些男性因为修行禁欲,又练很多硬的功夫,又打拳,结果一个晚上勃起好多次,下不去,该如何对治?南师答:这叫「亢阳不悔」,这是非常危险的。
肾脏到前列腺一带都发炎了,这是不正常的。
如果他有太太,做爱一次就好了。
所以有一个朋友往生时,旁边的人告诉我,他那命根子硬得像铁棒一样,我说那不是好事。
问:有些朋友七天禅七下来,单盘还好,如果是双盘的话,就有便秘现象,这是怎幺回事?南师答:双盘会便秘,这是肾部以下的神经到大腿这里的气脉不通所导致的,因为不会双盘,想赶快地双盘,一双盘以后肛门自然夹紧了。
肛门夹紧修习惯了,直肠不容易张开,就形成便秘了。
加上脑神经的紧张,初学单盘、双盘的人,脑神经无形中都在紧张状态。
有些修道人性交的时候故意忍精不放,以维持时间长,把肛门夹紧,这会造成大便与小便的中毒。
大便中毒那个臭气上来是很厉害的,有些修道人胸口发疼,脸色紫黑色,黑中有红,那就是中毒现象。
问:饮食方面应该是饿了再吃,还是定时定量?南师答:普通人觉得饿的时候,都没有饿,胃里头的东西还多得很。
因为普通人习惯把胃塞得太满了,所以脑筋也笨笨的,胃部稍稍空了一点,它就觉得饿死了。
真等到胃完全空了,你也习惯了,不饿了,没有饿的感觉,它吃不吃是自己知道。
普通人平时吃三餐,半餐不吃,已经饿了,脸有时饿得发白,那是心理作用。
修道的四个字:「少吃多餐」。
饿了就吃一点,吃少量。
问:小孩子可以学打坐吗?最好不要。
小孩子学打坐容易进入神状态,这是不适宜,除非天生智能开了的。
至于什幺时候是学打坐的时候?那要在成年以后,同时有一点学识、智能的时候。
有智能的人,根器不同,则另当别论。
家里的小孩子,弄不清他有没有根器,最好把他当做没有根器来看待。
美文欣赏人生要学会放下

美文欣赏人生要学会放下
万缘放下,花开见佛。
花是莲花,佛是自性佛。
朝霞也是一朵花,旭日就是一尊阳光佛,我是谁呢?一念众生,一念佛,我是一个六根不净的凡夫,也是五蕴皆空的圣者,我跟朝霞一起灿烂,也和影子一起阴郁,这就是真相。
放下的前提,是你心中有。
倘若心无挂碍,你放什么放。
时常清空,心里没有,自然放下。
不富不贫,没病没灾,能吃能睡,自由自在,如此一生,便是人间神仙。
这样的神仙在慢生活的过去,比比皆是,在快节奏当今,凤毛麟角。
不管什么样的早晨,在我的生涯中,都是一次爱的起航,美的出发,善的扬帆。
美景、美食、美人,豪宅、名车、宝石,都是消耗生命的东西,你以为你占有了它们,其实是你被它们绑架。
原本我们这一生为解脱而来,到头来却被捆绑得越来越紧,原因就在于,我们被绑架了,却还误以为占有了对方。
心灵是最大的时政。
心灵永远大于政治,所以,我只谈心灵,不谈政治。
不能度化,那就远离,缘分到了,自然成就。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儒家的说法也差不多。
文学作品不在长短大小,而在于它是否有内涵有力量有创新,《三字经》、《菜根谭》、《弟子规》都是文学圈中的小品,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它们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热闹还是冷清,都与你无关。
大家都在借你的光,却没有一个人在乎你是否孤独。
做路灯,看似高高在上,其实只是表面上的风光。
时间永远是个错误的东西,遗憾,唏嘘都是时间的同义语。
今晚在清溪河快走,我无意中又一次被时间撞击,那感觉不仅是受伤,简直胜过了绝望。
人生就是一件充满缺憾的艺术品,你只要轮回,就不会成为一朵圆满的莲花。
观心--万缘放下

南怀瑾老师开示:观心--万缘放下
莫以有得心企求无所得法
大家要注意的是,所谓菩提,拿真正的佛法,或用中文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如何“明心见性”。
其实不只佛法如此,世界上一切的宗教、哲学,乃至于科学,彻底而言,都有这个共同目标。在此大家都是中国人,又是学佛的,把“明心见性”这一句话往往听得理所当然,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反而搞得糊里糊涂了,以致未能“好学深思”、“追根究底”,其实这四个字本以包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哲学、科学的真髓。换句话说,它涵盖了一切世间的学问,关键太重要了。
你看自己心性之流,它在乱流啊!无休无止。然后,轻轻地看著、看著!慢慢、慢慢地,突然“通”一下!把它切断了。前念已是,到了这步田地,就后念不起,当体即空即净,一切便无不成就了。
你们求气脉,只要如此修去,气脉自然就来,不要给气脉骗了。身上任督二脉通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的心性愈定,气脉自然就愈通,有何稀奇?气脉动了,就糊里糊涂跟著气脉走,那不是个大笨蛋吗?虽曰“坦然而住”,但念头还真有所住吗?别忘了金刚经有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如此住,不住而住,住而不住。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是什么意思 1?"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是什么意思 1?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是什么意思 1?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是什么意思 1?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完美的境界,就像圣人一样。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之德,它使万物各得其利,与万物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
所以,世间最大的善是水。
编后语:关于上善若水,处下不争是什么意思 1问题的相关解答就到这里了。
上善若水一生修炼

上善若水一生修炼“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心--万缘放下——上善若水无争.txt*一篇一篇的翻着以前的的签名,那时候的签名有多幼稚就有多么的幼稚。
你连让我报复的资格都没有-〞好想某天来电显示是你的号码。
好想某天你的状态是为我而写。
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侠客中国南怀瑾全集张载制书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南怀瑾老师开示:观心--万缘放下莫以有得心企求无所得法大家要注意的是,所谓菩提,拿真正的佛法,或用中文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如何“明心见性”。
其实不只佛法如此,世界上一切的宗教、哲学,乃至于科学,彻底而言,都有这个共同目标。
在此大家都是中国人,又是学佛的,把“明心见性”这一句话往往听得理所当然,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反而搞得糊里糊涂了,以致未能“好学深思”、“追根究底”,其实这四个字本以包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哲学、科学的真髓。
换句话说,它涵盖了一切世间的学问,关键太重要了。
本院的同学,在这一个月严格的静修下来,加上过去几年的修学基础,现在对于这一个佛法菩提正确修行之路,已有较清楚的认识,晓得要“明心见性”,或显或密、或渐或顿等等,应该如何入手。
至于远从中、南部拼命赶来参加的诸位居士们,大部分是宗教徒。
然而,宗教和佛法是有差别的哦!你们以有所求之心而来,求个什么呢?无非求菩萨保佑、靠他力加被,希望自己得益罢了。
这种观念,同做生意、求名求利的观念没有两样,等于找个富贵人家做为靠山,赖其权势讨些便宜而已。
这绝不是真正学佛所应有的心态。
这是一般宗教的心理。
宗教是依他性的,不管找个上帝也好,觅个佛陀也罢,都在寻找一个对我有利的物件,就好象做生意谋利生财一样,自己有了烦恼和痛苦、畏生死、怕困难,万事解决不了,便想把一切交给另外一个超越的力量来承担,大家试想想看,这是真正的佛法吗?佛法会是这样吗?!再说你念佛想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又所为何来?只因佛说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成佛了,而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智慧不够,根基浅,业力重,你发愿死后往生彼处留学,将来可明心见性,成就菩提。
但那是个方便法门,往生后仍有大事在啊!千万不可以错认那是学佛的终点。
再进一步说众生各个的心理想法不同,你喜欢跟张先生交往,我觉得李大爷不错,他却看王老哥特别顺眼,因缘喜好,千差万别,所以,有人相信这个菩萨,有人相信那个如来,各依所愿,各自追随。
因此密宗就产生了许多应机的办法:想成佛又想发财,那不要紧!我有财神法,既要无上菩提,又要不离男女两性的关系,好哇!我有双修法。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世出世间的好处都想占尽,没问题,我有八万四千各式各样的法门。
甚至干了坏事,怕下地狱,还有阎罗王的修法。
这是密宗的度生方便。
然而我们学佛,一句话千万要记住,古来祖师大德所说的一句话:“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因为众生有那么多心性的不同,所以佛法也就产生那么多差别的接引法门,但是其一切法门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却又是不能不细察的。
作学生与儿子最好你们一般学佛、学道的,为了身体健康而刻意专修脉的,甚至以道家、密宗的打通任、督二脉、中脉、冲脉等等这些名堂,大作标榜,以此为道;或者以此骗人,求名求利,这是修道人的本色吗?我如果要卖这一套,早就发大财了。
此外再加上一般人“好为人师”的毛病,这种修道学佛的动机与行为,早就离谱得很,去道日远了。
我再次声明,我不是你们的老师,我一辈子不做人师,你们客气是你们的事。
我有个愿望,一辈子居“学人之位”,永远当学生。
我也常常告诉年轻人说,人生有两件事最快乐,那就是一辈子做人家的儿子,一辈子做人家的学生。
可是,我们做不到。
现在,我在这个座位上,不得已权且充当一下老师,下了座,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们的恭敬谦虚,那是你们的道德。
你们学佛,先要懂得把这些心态检点清楚,认对路头,那才谈得上修道这回事。
气脉不是道气脉之学是密宗和道家最注重的。
但是大家要知道,我们这个身体活著本来就有气脉,你执持气脉,到死的时候气断了,脉停了,还有个什么气脉不气脉的呢!那是道吗?那不过是个方便法门罢了,在修道的过程中;给你玩玩而已,终究要舍弃的。
若知见不正,以此为道,懵懵懂懂地去迷糊人家,盲人眼目,那罪过就大了。
大丈夫于平常待人处事,“欺骗”二字都在所不为,何况学佛之第一等事,那就更不能如此了。
观心从这个星期开始,我们将继续前四期的用功,你们通通注意,所有的法门都摆下,走心地法门的路线。
我给你们大家讲一个新时代的禅宗法门,注意!从现在起,都如此去用功,无论打坐也好、走路也好、睡觉也好、吃饭也好,乃至上厕所拉屎、屙尿,就是观心。
怎么观呢?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还活著,有一口气存在,就会有思想;这个思想,我常常讲,只不过是个平常心理罢了,极其自然。
所谓观心,其实你也不要观什么,也不要参什么话头,也不要念什么佛,或者作什么观想。
你作观想,也是你的心里在想,你参话头,也是你的心在参;你感觉气脉动,也是你的心在动。
一切都是你的心意识在作怪,不管你玩什么花样,无非这个思想、这个心念的起用。
你现在不要把心收回来,也不要放出去,两脚一盘,姿势正确,时间坐久了,气脉一定发动。
发动无所谓,不理它!身体和气脉不是道啊!肉体总归要死的。
你要修道,肉体不死可不可以呢?可以!但那不是大家所能够得到的。
所以,要紧先把心地了了,丢开人事的一切纠葛,千般俗物一起放下,这个思想,这个心念,你不要去压制它,不要去放任它,每一个思想、念头都可以清请楚楚地知道。
并且,于此念头的起落,勉强可分成三节,譬如:“啪”(师大力拍案一记)听到啦?!这个声音,一下没有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而未来的还没有来。
那么你这个心念呢?不在外、不在内、也不在中间,很自然的摆著。
假使还有个思想,这又是个前念,如电光火石般的过去了!而未来还是没有来。
你的心就依目前这个样子平正地摆著,就那么把它看清楚就是了!如此慢慢的连续七天安详自然地看清楚它。
这个念头过去了,过去不追;未来的未到,不去引发;而现在呢?不属空也不属有,很自然轻松地坦然而住。
如果身上气脉动了,那是感觉,感觉即是思想,别理它。
感觉就感觉吧!不必丢掉它,你丢不掉的;也不要抓它,根本是抓不住的。
你要睡,你就坐著让它睡好了,睡也是心念在睡啊!睡够了,它自然会醒来,醒也是心念在醒嘛!如此如此,不即不离,每一个心念悠然而逝,丝丝心念了无踪迹!“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这是谁说的话呀?!(书院同学答:懒残禅师。
)怎么讲的啊?(书院同学答:“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直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
”)下一句呢?(书院同学答:“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对啊!“过去已过去”,这个念头过去了,你讲过就过去了,什么都没有。
“未来犹莫算”,没有来的就是没有来,你去想它干什么呢?明天还有明天在吗?算不定明天我已不在世间,何必挂虑明天呢?甚至连下一秒钟我都不管,算不定一下就死啦!那也没怎么样嘛!“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兀然无事坐,......”同学接著念:“何曾有人唤?”不错!就是这样,坦然无所牵挂坐在这里,什么都无所谓;也不修道,也不成佛;佛都不做,亦不做凡夫,魔更别谈,就是就是如此那么无为、安泰、单纯。
再来,“何曾有人唤?”(同学念:“向外觅功夫,总是痴顽汉。
”)对啊!你另外想找个东西、得一个境界,那就走样啦!我们第一步且先就这样行去。
走也好、坐也好,随时随地作到“直心是道场”。
直心哪里去找呢?!坦然而住就是!“坦然而住”只是一句方便话,切莫不要住啊!你要住在那里?别又作茧自缚了。
有一个住的境界岂不又执著一个念!此念本空,无所谓住与不住。
“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
未来它还没有来,当我们说个“来了”,“来了”已成过去。
在这中间,又有什么散乱?!什么叫昏沉?!那是小乘方便的说法,散乱也是一念过去了,昏沉也是一念过去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们不要说学佛,平常连读书都不通的。
孔子不也是一位大有成就的修行人吗?他早就对你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在河边,对学生们说:你看吧!水在流,看到没有?每一个念头、思想,都像流水一样,一个浪潮接一个浪潮地过去了。
同时也告诉颜回:“回也!交臂非故。
”这个人从我前面过来,我要过去,两人在路上碰面了;一来一往,彼此交臂,两个膀子这么一碰,“非故”就不是原来那一下子。
前一秒钟早就不知其如之何了,所以他有“逝者如斯”之叹,一切如河水迁流,刹那不住。
妄念如流水不断地来来去去,来时于你何碍?去了于你又何损?惊鸿一瞥,一下不又没了?“江水东流去不回”,如此坦然而住便是了。
你看自己心性之流,它在乱流啊!无休无止。
然后,轻轻地看著、看著!慢慢、慢慢地,突然“通”一下!把它切断了。
前念已是,到了这步田地,就后念不起,当体即空即净,一切便无不成就了。
你们求气脉,只要如此修去,气脉自然就来,不要给气脉骗了。
身上任督二脉通了,可以长生不老。
你的心性愈定,气脉自然就愈通,有何稀奇?气脉动了,就糊里糊涂跟著气脉走,那不是个大笨蛋吗?虽曰“坦然而住”,但念头还真有所住吗?别忘了金刚经有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如此住,不住而住,住而不住。
现在开始,我们修这个心地法门。
我讲的话都是如“筏喻”者,如鸟掠长空,过去的就过去了!你听了,记住了死死地放在心里,那你又中毒了,你只要有一句话留在心里中,此心已经被搅乱了。
过去了就过去了,未来何足挂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是悠然而住,无为而住,无所谓住与不住。
不要以为自己打坐,是在修道,那是自欺欺人,终无所得,这又何苦呢?坦然而住(行香时,师将香板一拍)开示云:何谓打七?为什么要打七?就是把自己无始以来的心念、杂念、乱想、妄想,通通打下去;怎么打法?那就是“坦然而住”!没有另外一个方法可寻。
你要把它空了,那又加了一个方法了,这是头上安头,自找麻烦。
此心本来清静,妄想原自虚幻,无所谓真不真、妄不妄,往者已矣,来者渺渺,如此行、住、坐、卧,都放开它,但不刻意驱逐它,也不压制它,坦然而住,这是最初步的办法,最初步也就是最高深的。
世间上的道理,最平实的即是最伟大的;最伟大必然平实,有什么花样就都不是了。
大家可以边走边站,或急或缓,不著诸相,忘记自己的一切--年龄、地位、钱财、名利,乃至求悟道、求气脉通等等鬼念头,一概丢掉。
那么潇潇洒洒坦然而住,一丝不挂,安然行去。
但是,你们不要看那么简单,最初的就是最后的;而其中一步步的成就,正如金刚经所说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步步自有不同。
你们现在是刚开始起步而已,先作初步的训练。
大家一生中,平常都在忙;不是外形忙,是心太忙,都是庸人自扰,自找麻烦。
不要另寻一个安详宁静的境界,当下即是顶天立地,四顾无人,单单一个我,那么自在,那么坦然。
如此行、如此坐、如此立、如此卧,不拘任何形式,自然而修,修而不修。
你看那个老板!又转头、又乱想,东张西望,好奇得很,好象看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