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读《老子解读》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浅析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浅析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
“几”是“非常接近、达到、符合”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几于道”与“上善”(美好品德)前后呼应,因此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为什么老子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人们效仿呢?为此,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诠释。
孔子说:水有多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万物,视为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视为有义;浩大无尽,视为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视为有勇;发源必自西向东,视为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视为仁爱。
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会感悟、效仿。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话前后呼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
”这句话告诉我们:强者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
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得不叹服华厦周文王被关在牢笼七年里,居然能在所著的《易经》中喊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古回荡的豪言壮语。
秉承父辈宏志,气势豪迈的大英雄周武王率领几万锐不可挡的军队,在“牧野之战”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将纣王的几十万商军打得落花流水。
明白了这些,现在我们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更容易理解了,易辞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第一篇: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
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
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
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
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
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上善若水0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02,故几于道03:居善地04,心善渊05,与善仁06,言善信07,政善治08,事善能09,动善时10。
夫惟不争,故无尤矣11。
今译上善之人有水的美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有近乎得道圣人的品德: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施而不求报,言而有信,善治政事,做事干练,应期行动而不失天时。
只有不争名利,所以才无怨尤。
评议此章是讲人生的道德修养问题。
老子采用比喻手法,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比喻“上善”之人。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与水一样:身居卑下,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而不浮躁;施物与人,而不求回报;言而有信,能取信于民;治国有方;办事干练;行动适时。
“上善”之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怨尤。
老子赞扬“上善”之人有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即是呼吁世人要学习“上善”之人,淳化社会风尚。
严灵峯先生对本章“居善地”七句的看法,有失妥当。
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严先生说:“仁”字,傅奕本、景龙本、河上公本、邓锜本、李嘉谋本俱作“人”。
马叙伦曰:“人、仁,古通。
”疑即七十九章下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诸句,因文字脱佚,仅存“与善人”三字,校者不察,又涉“言善信”一句,遂臆改“人”作“仁”。
并妄置于“心善渊”句下也。
按此“善”字七句,考与全书文例不合;盖《老子》文,凡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且老氏思想,不重“仁”字。
如原第五章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原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原十九章:“绝仁弃义。
”原三十八章:“失德而后仁。
”故“与善仁”句,疑为错简复出,当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不难看出,严先生所说,想当然成分居多,难能成立。
所谓《老子》“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而疑“与善仁”句,“为错简复出。
”这也只是自疑而已,并不等事实就是如此。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
上善若水这句话出自《老子》,本义为“善若水,柔弱克刚”。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精神追求和人生观念,也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被称为“柔胜刚”之说,旨在教导人们用软柔的方式来面对一切困难,从而实现更大的智慧和成功。
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它不仅表达了老子对柔弱克刚的理论,也是他看待人生的态度。
老子认为,当我们遇到困境或挑战时,以柔克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是智慧、智者所追求的,而暴力、强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老子用“上善若水”这句话来警醒我们,要明白一件事:一切都是渐变的,生活不是一个绝对的考验,而是一个无限的机会。
当你对事物采取柔软的态度,愿意去充分了解和理解它时,才能真正面对挑战,而不是一味地僵化,使得一切变得艰难而痛苦。
此外,这句话还蕴含着一种理念,即水的流动比硬物更加容易,这也体现了拥有忍耐力和耐心的重要性。
耐心是一个人能够解决问题并保持积极态度的基础,只有在挫折和挑战面前拥有耐心才能坚持到最后。
因此,如果你想获得成功,那么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你必须采取柔顺的态度,像水一样,用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综上所述,老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不仅仅是柔弱克刚的哲学观点,而且也是一种人生观:要学会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采取柔顺、慈悲的态度,像水一样,像水一样地流淌,以实现积极的人生目标。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著名哲学家老子所著诗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经典。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著名的名句。
“上善若水”其实是源于《诗经》中的名句“仁者无敌,犹水下之”,意思是仁者毫不费力,容纳一切,无所不能。
这句话表明,仁者了无牵挂,全身心投入,即使受到排挤与委屈,仍能像水般以温和的态度化解,保持恬淡从容。
“上善若水”在《道德经》中出现许多次,老子用这个概念解释了“道”的本质。
道具备无私和谦逊的品质,它可以包容一切,无需强调自身的造诣和权势,能完全的放任、投靠。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居士若水,水流萦蔓百谷,淡而不失其精,处众人之所淫,故几于道。
”从字面上看,“上善若水”所指的就是真正的仁德,就是了无牵挂,全身心投入,永不言弃罢手,保持恬淡,以温和的态度化解矛盾,放任和投靠。
这种无意识的仁慈,博爱,是最真诚的仁者应当做到的精神。
回过头来看,水的本质具有的普遍化,便可以说仁者也是如此,只有具有普遍的爱心才能有助于真正的仁爱。
水能够包容在其中的一切物质变化,静静地流淌,愿意流入低谷,习惯于深处潜伏,而不畏惧它背后的阴影。
同样地,仁者也是如此,容纳更多的生命,以温和的态度,以无私的智慧来运用心智,应对自己的精神,当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把它们全部沾染上“宽大的思想”和“上善的态度”。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无论是略带哲思的字句,还是在其中蕴藉的思想,都是能够激励无论谁都去自觉地追求完善本性,去维护一种真正的仁者精神。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在众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的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
他的理念“上善若水”被无数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广泛引用,亦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
本文将从老子的人生哲学出发,对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上善若水,顾名思义,最善良的品性就像水一样。
在老子看来,水具有柔和、包容、滋养万物等特性,这些特性恰恰符合道的本质。
因此,他提出人们应该效仿水,摒弃矫揉造作,追求自然、纯洁的道德品质。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道的运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而非人为干预。
在这个角度下,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显而易见。
水顺应自然,流向低处,寓意着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水包容一切,无论干净或脏污,都能予以接纳,象征着宽广的胸怀和接纳多元的价值观。
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上善若水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寻找例子。
以孔子为例,他主张“仁爱”,强调关爱他人,这也是上善若水的一种体现。
孔子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仁政,希望人们能够像水一样拥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关爱他人,这种思想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一位典型人物是墨子,他提倡“兼爱”,主张普遍的互利之爱,这也是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价值观之一。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追求普遍的互利共赢。
这种思想在墨家学派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得到宁静与解脱。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思想应运而生。
他通过赞美水的品质,倡导人们学习水的柔顺、包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所描绘的人生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困境和纷扰,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上善若水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学。
它赞美水的优秀品质,倡导人们学习并实践谦逊、低调、包容、无私奉献等美德。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上善若水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无数文人雅士引为座右铭,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善若水章节的解读

上善若水章节的解读《上善若水》一文是《老子》的第八章,全文如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全文的意思是: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愿居处的地方,因此其境界很接近“道”。
这类人,居处善于选择卑下之地,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总能真诚、友爱、无私,言谈总能恪守信用,为政总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也就不会引来责怪和怨恨。
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推崇水,认为水德是接近道的。
为什么水德接近道呢?对此,王夫之是这样理解的:“五行之体,水为最微。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
”水滋润万物而对万物无所求,且甘于居处在最卑湿的地方。
以不争争,以无私私,是水最为明显的特性。
水给人的印象非常好。
它滋润万物,赋予万物以生命,并促使其生长、繁衍。
它清洁干净,可以涤荡世间一切污秽。
它流动无方,充满生机和活力。
它无色透明,却能映射出天空与大地。
它包容一切,对万物等同看待,毫无偏私。
水的流动,形象地诠释了时间的流逝,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也在向我们昭示一些更大更根本的东西。
只希望我们的知性永远如同水一样,灵动清澈,永不干涸。
在本章中,老子还以七个“善”字,对水德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这其实也是在介绍“圣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最后,他得出结论: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可居处在别人不愿意居处的位置,也不去与人争利,因此也就不会招来别人的责怪和怨恨。
居善地。
水善于找准自己的位置,不争上而甘处下。
做人宜往下走,眼睛要向下看。
心善渊。
水有广阔的心胸,有很好的容受性。
有容乃大,切莫狭隘封闭,鼠肚鸡肠。
与善仁。
做到与人为善,而不是与人为恶;成就万物,而不毁坏任何东西。
言善信。
水说到做到,身随声走,毫不虚夸,更从不欺世盗名。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上善若水”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人的最大善就像水一样。
“上善若水”这几个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最好最善的品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可以滋养世间万物,可它从不与万物相争,它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它更接近于道。
从这段话来看,这是老子在教我们做人的方法,就是说做人就如水一样,水滋润万物,可从来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是最一接近于道的。
那么如何理解“上善若水”这几个字呢?下面我就自己的理解和广大网友交流一下。
“上善若水”,这可以说是世间大善,人性品格最高的境界就是象水一样。
老子就是这样认为的。
水为什么会让老子这么重视,提的这么高呢?这和老子朴素的哲学思想有关。
水,滋润着天地间的万物,没有谁能离开水而生长,水,看起来是那么不起眼,可是万物之源,之根本。
可水从来没有骄傲过,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功劳显示出来。
水的这种高尚品质正是我们人类所应具备的最高情操,一切都是为别人,从不炫耀自己。
这就是老子认为的高尚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水看似无形,其实是它能适应万形,水也是有自己追求和理想的。
它把自已流入到大海,与宽阔无边的大海融合在一起就是它的最终目的和追求,为了这个目标,它奋不顾身,翻山越岭,克服了千难万险。
为了理想,它懂得了取舍,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奉献。
上善若水,就是表达了,老子认为的人的最高理想。
只有学习水的这种滋润万物而不争高低,乐善好施而不图报答,才能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境地。
上善若水,作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充分说明了老子本篇学说的主题思想。
他用水来比喻人应接近的道,用水不与万物争高低的不争的处世原则做为追求的目标。
这才是人对待生存,对待生活的态度。
极力说明品道高尚的人就是与水品性相近或一致,善于奉献,造福世间万物,但却不与之争功,始终把自己处于卑下的位置。
作为我们普通人,学习理解“上善若水”的基本意思,学习水的刚牲与柔性,达到水的不争的处世原则,这绝不一种消极的态度,而且一种适应生活的原则和本领,使自己能面对自各种生活的纷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善若水
——读《老子解读》、《老子的智慧》
刘强
这个暑假,回到阔别三年的故乡,在故乡青山绿水间,我一边默默抚慰多病的母亲,一边静静阅读有关老子的几本书。
尤其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兰喜并《老子解读》一书更是反复研读,认真揣摩,感到颇有启悟。
提起老子,人们要么觉得深奥枯涩,要么觉得不合时宜。
确实,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可谓“玄之又玄”,让人不知所云,连老子自己也说“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而老子的“无为”、“不争”、“小国寡民”、“不为天下先”等观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肯定被认为落伍儒腐。
余秋雨在《黑色的光亮》一文中以色块设喻:“我觉得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色,近似乎我们的皮肤和大地,而老子则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
”似乎也认为老子遥不可及、深不可测。
其实,老子并不遥远,我们也不陌生。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其实都源于老子;它所体现的精神早就渗入我们的灵魂。
如,天长地久、知足常乐、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出生入死、功成身退、被褐怀玉、上善若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至于阐释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语出《淮南子人间训》),更是被人们常常念叨。
而“治大国,若烹小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更是经常被人们引用。
读了兰喜并《老子解读》,我们对老子的认识更加清晰,如揩拭的明镜置于桌前。
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主张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艺术大师范曾在《老庄心解》中称之为“阴柔的进取”,颇为准确。
老子的“小国寡民”也不是要倒退、回归远古时代,而是要表达一种人生境界,也是对大国争霸、战乱频仍时代的矫枉过正。
《老子》或称《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约七千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尽量用原话给每一章都取了四字标题,如“混而为一”、“至虚守中”、“绝学无忧”等。
可是,等我再读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时,惊喜地发现林语堂也是如此,他高妙之处在于把八十一章的《老子》又细分七篇,每篇、每章都重新拟定新鲜的标题,显得条分缕析、醒目简约。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弱水三千,只取一勺”,单从老子与水的关系生发出点滴感悟。
老子的哲学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设喻做譬,给人丰富的联想和自然的启迪。
如果说法家严酷似冰雪、儒家厚重似高山、墨家亲切如大地,那么道家老子就像浩瀚江海让人豁然放达。
他尤其善于用“水”来说明道理。
如第四章以“渊”、“湛”等水的特性来说明“道”的幽隐莫测。
第二十章“惚(澹)兮其若海”比喻得道者的恬淡宁静如大海般寂寥广阔。
第三十二章把天下之“道”明确比作“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六十六章更提出“江海为百谷王”的论点。
第七十八章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阐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尤其是第八章,林语堂标题就是“水”,我用了老子原话“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美德如水。
水能使万物获益而无所争,它可以安处人们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
处世要能安于卑下,精神要能保持沉静,交友要有爱心真情,言谈要能坦率真诚,从政不刻意作为而能把天下治理得太太平平,办事并不逞能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行动能顺应客观时势。
正因为,能做到像水一样与物无争无夺,所以,没有差失没有过错。
在老子看来,水的特性最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哲理。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万物,但却没有任何私念,它付出并不是为了索取。
它圆融通达,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随物赋形,与物无争。
众人好高远而恶卑下,而水独处之;众人好洁雅而恶污浊,而水独居之。
水不以人
之好恶而改变其自然本性,一切都只是顺应自然而已。
因为水具有这些品德,所以能“几于道”;而具有最高美德的人,也像水一样“几于道”。
确实,平淡无奇的水,总是给人们太多启发,从而滋养人们的善性和美德。
和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就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
”孔子也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当年姜尚渭水垂钓、范蠡太湖泛舟、谢安东海逐浪、李白庐山望瀑、苏轼长江夜游、朱熹泗水寻芳……莫不是从水中捕捉生命的灵感,慰藉人生的烦忧。
荀子以水说政事,更为人们所熟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几乎成为古往今来的政治信条。
至于轻率如苻坚“投鞭断流”,落得魂断淝水;狂傲如曹操“魏武挥鞭”,被迫触礁赤壁。
而中流击楫的祖逖,令人感佩;投汨罗以死的屈原,让人哀婉。
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以水做为场景,如沈从文、曹文轩等。
曹文轩说:“我喜欢水——水性。
我们不可以为水性是软弱的、缺乏力量的。
水性向我们讲解的辩证法的奥义: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而恰恰是轻与柔。
”
当代毛公更是对水情有独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老人家用“水”劝喻更显豁达情怀:“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
我想,山也好,水也好,月也好,雪也好,只要你融入自然之中,循自然之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求人世间之至德至善,总能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快乐。
林语堂认为道家的本质为田野哲学,或许就有这个意思。
○《老子解读》兰喜并著中华书局2006年1月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著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