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学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绿》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自然美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部分:词语梳理(10分钟)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部分:课文导读(15分钟)分段导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表达方式,并展开讨论。
第四部分:情感体验(15分钟)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自然相遇的美好时刻并进行情感交流。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10分钟)组织学生小组共同探讨与文中自然美相关的故事,并展示给全班分享。
第六部分: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自然相遇的经历。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抽象的自然美理解不深,需要更多的具体案例或故事来引导。
因此,下次课程设计中需要加入更多的类比或亲身经历的分享,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意义。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时,应更注重学生个体表达,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产生,而非简单概括。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培养,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总的来说,本次公开课教学设计在课程内容和活动设置上较为完整,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成长。
走进绿色世界《绿》基础阅读课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走进绿色世界《绿》基础阅读课学案学习内容:朱自清散文《绿》艾青诗歌《绿》学习目标: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写法。
3、感受绿色之美。
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写法。
3、感受绿色之美。
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导入语:《绿水青山看中国》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个收视率超高的大型益智节目。
今天,我们把这个节目搬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本节课,让我们一起看绿水青山,品美丽中国。
自古以来,山与水就是我们抒发诗情画意的载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绿色世界,一起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绿》。
活动一:预习反馈1. 积累字词,增加储备阅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踞() 薄()阴绺() 棱()角穹() 尘滓() 皱缬() 什刹() 明眸()善睐()挹() 掬()2. 作者简介3. 积累背诵带有“绿”字的诗句:活动二:初读感受自由朗读,感悟内容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要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来塑造梅雨潭的绿,传达内心的感受。
活动三:品读赏析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曾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品味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本文着力刻画梅雨潭水绿色所呈现出来的美,表现出她的神韵,找出相关句子,认真品读。
想一想,在这些句子中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四:拓读延伸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四年级下册语文《绿》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绿》教案
《绿》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绿色为主题,通过对绿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学生能认识本课“挤、叉”两个生字,会写“瓶、挤”等四个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 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 学生可以根据文字描绘的画面,充分感受不同的绿色,并能分享大自然的绿给他们留下的印象。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或者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包括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和对春天的热爱。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尝试自己创作简单的诗歌。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绿》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绿色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写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想象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绿》中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课本、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绿》。
2.导入话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师生共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绿》。
2.师生共学:解释词语,理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1.欣赏诗歌:播放《绿》的音频,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情感抒发(10分钟)1.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绿》的感受,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2.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心情和感受。
第五步:诗歌表演(10分钟)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练习诗歌的朗诵表演,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表演展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诗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第六步:家庭作业(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体会诗歌《绿》带给他们的感受,写一篇对自然的感悟或者写一首以“绿”为主题的小诗。
五、课堂总结(5分钟)1.课堂反思: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展望下节课: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绿》学案

《绿》学案课题绿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歌颂。
教学重点能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
课前准备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课文,搜集作者资料。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图画引入,揭示课题(用时:2分钟) 1.(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你能用“绿色的( )”来说一说图中画着什么吗?2.揭示诗歌题目《绿》,板书课题。
1.学生观察,用“绿色的()”来描述画面内容。
2.学生齐读课题。
从直观事物入手,唤起学生对“绿”的记忆,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用时:16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巩固课前预习成果。
2.检查生字的认读、识记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指导“叉”的字音。
(2)组织小组讨论识字好方法。
(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交流活动。
3.检查词语的朗读、理解情况。
(1)课件分组出示词语,指名逐行朗读,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音:倒翻、重叠、交叉、指挥、飘动。
(2)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4.出示重点句段,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正确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1)指名认读、齐读生字,共同纠正字音。
读准“叉”在本课的读音。
(2)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3)学生交流:做动作识记“挤”“挥”;结合字义与字形识记“叉”。
3.正确读词语,理解意思。
(1)逐行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
(2)根据自学及已有经验解释词语。
4.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句段,互相正音。
1.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发挥指导作用,以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为识字的着力点,将字、词、句与课文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解决识字的重点,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朱自清《绿》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绿》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绿》的作者朱自清以及他的创作背景;2.理解《绿》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将一篇关于朱自清的介绍文章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然后,让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
2.阅读与分析(30分钟)教师将《绿》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b.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c.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d.小说的情节发展如何?e.小说的结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分析小说的结构(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小说的结构。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和地点?b.故事有多少个主要情节?c.故事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d.故事的结构有何特点?4.语言分析(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小说中有没有使用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他们有何作用?b.小说中的对话体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c.小说中的描写方式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5.综合训练(30分钟)教师布置一篇综合性试题让学生回答,考察学生对《绿》整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并阅读本节课内容的扩展阅读材料。
八.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朱自清的创作背景,进一步加深对《绿》的理解和分析。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小说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引用答案。
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绿》教学设计教案

《绿》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绿》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 能够感悟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
二、教学重点:
1. 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故事中的深层含义。
2. 如何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感悟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
四、教学准备:
1. 《绿》的课文。
2. 彩色纸张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绿》的作者和故事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我们生活中有何寓意?它与希望有什么关联?
2. 阅读(15分钟):
让学生阅读《绿》的课文,并准备一份问题解读教学资料,其中包括提问导读、文本理解与情感感悟等问题。
3.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绿》的理解和感悟,并整理出每个小组的答案。
4. 分组分享(10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答案,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情感体验(15分钟):
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并用彩色纸张和彩笔绘制出这些绿意和希望的形象。
6. 展示和总结(5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总结。
七、教学延伸:
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2.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深入理解和体验《绿》中的绿意和希望。
3. 探讨绿色与环保、自然、健康等话题的关联,并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和讨论。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要的词语、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感受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绿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过程,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诗歌的主题和美感。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6.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等。
2.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
2.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作品优美形象语言的品味,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2、学习融情于景,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知识储备:
1、梅雨潭风景区简介。
风光旖旎的仙岩,是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仙岩方圆数十里,青山绵绵,冈峦起伏,其状既如绿海,又若万马奔腾。
梅雨潭是仙岩的一颗明珠。
潭周为悬崖峭壁,飞瀑从30米高处喷泻潭中,如同珍珠撒入玉盘,晶莹剔透,粒粒有声。
潭水清澈碧绿,令人陶醉。
潭前有喷玉玑,可坐而观瀑。
西侧还有梅雨亭。
亭联云:“飞瀑半空晴亦雨,梅潭终古夏如秋”。
仙岩拔地而起,奇崛神秀,岩旁梅雨瀑水光摇曳,阵阵凉风送来了飞花溅玉般的“梅雨”;瀑布下是一泓碧波荡漾、神光离合的梅雨潭。
仙岩景区以瀑潭景观享誉神州,梅雨潭几乎植根于所有游人心中。
2、作者、时代背景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
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
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
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
《绿》,写于1924年。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
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整体感知:
边听边思考: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圈点符号:
···生字、难字。
关键词语
________ 总括句、重要句~~~~~~~~ 佳妙句
①②③段序☆重要段落、重要语段
(段内层次?有疑问处
△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
交流批注:
注意倾听展开对话写下感悟提出疑问
精读研讨:
1、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觉得梅雨潭飞花碎玉般的水花“更是杨花”,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是前人在命名“梅雨瀑”时搞错了,还是作者说得牵强?
2、作者是如何多角度的描写梅雨潭的绿并借此抒发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的?
第三段语言品味:
1、“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中为何没有了梅雨瀑?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你认为“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美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地方的绿?
3、作者将“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涂了‘明油’”,“鸡蛋清”,“温润的碧玉”,为什么要连用几个比喻,用一个不够吗?
4、这么美妙的“绿”,作者想赠于“舞女”和“盲妹”,如果你会赠给谁呢?你能展开一下联想吗?
5、“女儿绿”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梅雨潭的绿叫“女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