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完美版

《囚绿记》导学案撰写:刘鑫审阅:陈辉明时间:2008。
11。
13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②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2,能力目标:①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②抓住事物的特点,探究事物的内涵;③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3,情感目标:①认识作者陆蠡高尚的民族气节;②学习文中"绿"外表柔弱内心坚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决不屈服、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学习方法诵读,研讨,探究。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参见《示范课堂》第17页"陆蠡简介".补充资料:陆蠡遇害细节——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
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
”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
”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
”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绝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2,作品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填空(A级)《囚绿记》作者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等,译著有《葛莱齐拉》、《罗亭》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A级)陆蠡.(lǐ)嵌.(qiàn)着孔隙.(xì)瞥.(piē)见涸.(hé)辙移徙.(xǐ)纤.(xiān)细揠.(yà)苗助长淅沥..(xùn jùn)..(xī lì)婆娑.(suō)葱茏.(lóng)猗.(yī)郁蕈菌三,整体感知(B、C级)请在下面的方格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构成全文完整的结构示意图。
《囚绿记》导学案(教师版)

日积月累《囚绿记》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
2、在感受作者对绿的热爱中,能够对“爱”有更层次的理解。
3、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课文解读教学重点: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预习学案一、作者作品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基础积累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淅沥..()()涸辙..()()纤.()细猗.()郁蕈菌..()()瞥.()见课内研究学案教学程序: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解题(1)“囚”是什么意思?(囚禁)(2)“绿”具体指什么?(常春藤)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明确:8——12自然段。
(2)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相同的短语来概括。
寻绿——观绿——囚绿——释绿——怀绿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仿句练习:选用文中的语句,以“我喜爱你,因为你”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教学参考1203 1049《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学习重点、难点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与陆蠡相识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课文梳理:一、课文线索学生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归纳线索:二、分层梳理(一)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二)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1、“囚绿”的含义是什么?2、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3、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难点分析】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2、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出理由。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
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囚绿记导学案

那强硬的外表下
包裹的常常是软弱
我喜欢绿色
我喜欢生命的坚定和沉着
那是成熟那是思索
那是不屈不饶、从容不迫的
——英雄本色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共勉: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字音辨识
嵌.(qiàn)瞥见(piē)涸辙(hézhé)揠苗助长(yà)移徒(xǐ)婆娑(suō)猗郁(yī)蕈菌(xùn)
三、自学质疑研读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文章哪几个段落写囚绿?作者在囚绿之前和之后的行为是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2、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提示如下)
a、找出常春藤不同的称呼,品味作者情感变化。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文学常识象征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本文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赋予“绿”以象征意义,阅读本文应该去思考“绿”在文中有怎样的内涵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精选17篇)《囚绿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语: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
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1942年4月被捕。
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研读课文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
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1——4段):“遇绿”;(5——7段):“赏绿”;(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3《囚绿记》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囚绿记》导学案及练习答案一、字音字形二、 1、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答:课文的一些语句能启发我们的思考,“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
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
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
这是暗示的写法。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
《囚绿记》导学案(学生使用版)

《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能力目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掌握“赋情以物”(移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情感及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掌握“赋情以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情感及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赋情以物”的散文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
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
3、反复诵读文章,初步体会本文写景手法。
二、课内研讨(一)、自学反馈1、预习验收,字词掌握(A级)①字音涸辙.()移徙.()陆蠡.()茎.叶()婆娑.()猗.郁()蕈.菌()瞥.见()揠.( )苗助长孔隙.()情不自禁.()禁.()止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
形容人很直爽。
不写作“直接了当”。
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
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选自《庄子·外物》。
揠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囚绿记》导学案

“十二五”国家课题《探索高中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式》实验教师结题汇报课导学案章节:人教版必修二第三节 教学内容:《囚绿记》 年级:高一 设计者:王瑞颖教育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魏书生1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自主性学习,把握本文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
2、研读文本,体会“绿”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3、理解本文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4、深刻体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们所应拥有的顽强不屈、勇敢面对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绿”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主题。
2、提高学生生活中的抗压能力。
难点:1、象征手法。
2、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读音,写准字形,明确用法。
(填写于下面空白处)2、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意图,小组合作,问题反馈。
二、课上探究1、各小组问题探讨总结与收获。
3、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课文的主题与写作手法。
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陆蠡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四、课后作业仿写练习:仿写句子:要求内容,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划线部分保持一致。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崎岖,我就是一条欢乐奔腾的小河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
组 11月6日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
到思想上的升华。
[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能够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但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囚绿由》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
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
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
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
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
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
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
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
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
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
我如同一个楔了,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
我欢喜幻想,我爱做梦,而我未失去动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松。
我爱松弛灵魂的约束,让它邀游空际,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觉触到土地的坚实。
我构设很多崇高的理想,却不能游说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拟很多美丽的计划,仍不能劝诱自己,安排自己。
我和我自己为难。
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我想学习聪明,结果是弄巧成拙。
我奔去我所喜悦的我所宝贵的,而保留住我所理应忘去的理应摒除的;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
这矛盾和(jiāo gé,交错),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个不幸的卖艺者。
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迫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
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者是每次移动脚步时,更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这时刻变换的将失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和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
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
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
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
都是1938年秋至1940年春写的。
在这时期内敢于把它编成集子问世,是基于对读者的宽容的信赖的。
至今还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写序。
写这序,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
以后,不想写什么了。
1940年6月25日
融入文本
[导学过程]
一、跨越障碍
1.字音字形
急不暇(xiá)择移徙(xǐ)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lì)涸辙(hézhé)猗(yī)郁
2.词语注释
[高广] 房间的高度和广度,即空间大小。
[可畏] 指令人畏惧。
[了截] 明了简单。
[爽直] 直爽。
[至宝] 最珍贵的宝物。
[安顿] 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 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 攀缘,牵引。
[触动] 指引发、激起、打动。
[抑郁] 压抑忧郁的心情。
[攀缘] 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
还可指依附、投靠。
[固执] 坚持己见,不肯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