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囚绿记学案 (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2《囚绿记》学案(无解答)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囚绿记》学案(无解答)语文版

囚绿记本节重点: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

理解文中咏物抒怀的表现手法,品味文中含蓄优美的语言。

本节考点:线索把握、语言品味本节易错点:咏物抒怀手法的辨识一、预习案1.预习检测: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积累字词(1)本文作者:陆蠡:(2)写作背景(3)字词积累:(注音)移徙瞥见涸辙淅沥葱茏蕈菌攀援急不暇择陆蠡(4)本文题目中的囚绿是指什么?(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着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大意。

2、学生疑惑二、探究案1.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喜欢绿?(2)既然喜欢绿,然后囚绿,那他为什么又要释绿?释绿后为什么还会思绿?(3)作者对常春藤的称呼是不断变化的,具体是怎么样变化的?这种称呼有何深意?先认真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4)本文语言细腻,试着从多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A、它是生命,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5)绿象征那种精神?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2、精品题型:(1)“我”心里把常春藤当做了绿友,而实际上却成为了“我”的绿囚。

你觉得我们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朋友呢?(2)请你模仿常春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说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这一行为的理解之情。

试着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100字左右。

3.本节知识网:课题:囚绿记一、基础驿站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C、珍重zhēn 猗郁qī毫不犹豫yùD、蕈xùn菌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葱笼淅沥攀缘怜悯B、莫生脉络纤细繁茂C、公寓喜悦常春藤诚心诚意D、猗郁琼浆玉液直接了当简漏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年华。

第2课囚绿记学案语文九级上

第2课囚绿记学案语文九级上

3、囚绿记[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将“绿”拟人化,来表情达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借物意的写作手法。

抒情,托物言志,我们要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寄托于绿的丰富的情感内涵:结合背景,在熟读的基础①对“绿”永不于屈服黑暗的精神的赞美;②对忠贞上认真体会其中的情志。

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③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

[背景知识互动]知识积累一、写作背景解题《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本文借“囚绿”的故事,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长春藤。

这长春藤被自己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进”的绿藤,尖端仍朝着民族,也是作者期望的祖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

国山河,早日摆脱黑暗统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这篇散文情感诉之于外象。

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二、作家作品识记要点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陆蠡,现代散文家,县人。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

先后担任翻译家。

作品有散文诗和过泉州平民中学教师、文化生活岀版社编辑,并创办散文集《海星》《竹刀》《少年读物》半月刊。

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囚绿记》。

捕,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惨遭杀害。

1983年4月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陆蠡是一位勤奋且有才华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厚重,充满激越的思想锋芒,而且艺术上独具一格。

岀版的散文和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重点字词字词巩固1、字音1、注意形近字摺叠(zh e)瞥(pi e)揠(y d)苗助长卩揠(y a)蕈(xun)菌涸(h e)辙§ 偃(y a n)2、字形1堰(y a n)涸辙葱茏攀缘2、注意多音词3、词义脉(m d )络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脉脉(m o)反而坏事。

2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2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2、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阅读理解、感悟、欣赏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和向往,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论对绿色的认识和感受。

1.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绿”具有哪些象征意义?4.精讲课文4.1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4.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5.2教师批改练习题,反馈答案。

6.课后作业6.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绿色的短文。

6.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7.教学反思7.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课文《囚绿记》2.生字词表3.课文练习题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3.结合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囚绿记》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囚绿记》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囚绿记》学案【学习目的】1. 学会通过题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以及内容2. 熟练使用符号给文章作批注【学习过程】一. 简介1. 课文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2. 作者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3. 题解“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

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 思考1.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 《囚绿记》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 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三. 分析本文的结构四. 字词1. 生字正音记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囚绿记》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囚绿记》教案 语文版

《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领略文章深邃的意境,提升审美品位。

(二)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

(三)品味含蓄优美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陆蠡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作家。

他散文委婉多姿而清丽媚人,然而他本人却是副傻傻的书生相。

抗战期间他主持出版社工作时,一次入侵的日军突然前来查抄反日书籍,抄走满满两卡车书。

陆蠡恰巧外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灾。

然而陆蠡并没有幸运感,而是深深为自己不在场内疚,觉得自己是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连累别人,他甚至毫不顾忌,对抄走进步书籍的敌人决不罢休,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来到租界巡捕房论理儿问究竟。

人家正愁没处找你呢,自己倒送上门来了,结果是明摆着的:咔嚓一声,投进监狱了!此后他便作为犯人被无休止地提审。

这时,陆蠡似乎还未醒悟,依然是那副倔骨和“傻”相,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先生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他便吐血而死。

据说他惟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

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

”故人已去,然而他留下的文字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散文《囚绿记》。

(二)初读(1)读准字音。

(2)了解内容。

(3)把握情感。

(三)正音陆蠡(lí)涸(hé)辙淅沥(xīlì)猗(yī)郁蕈(xùn)菌揠(yà)苗助长(四)研读1含义?可以借助于字形来表述。

明确:“囚”的意思:将人关押起来。

2明确:作者囚禁一绺青藤的事。

3明确:第8—11段。

4说自己的感受。

示例:(1)“囚绿”的意图最初是缘于“我”自私的念头:“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

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喜爱之情)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九年级语文上:第2课(囚绿记)教案(语文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第2课(囚绿记)教案(语文版) 教案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全班交流后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囚绿记》导学案教师寄语:生长、自由是生命原始的本质牲征,禁锢和压制,是对生命的摧毁和毁灭,生命需要放飞。

【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2、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的思想;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资料链接】1、介绍作者:陆蠡(li)(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2)作者简介: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2、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囚绿由》序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

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

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

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

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

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

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

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

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

我如同一个楔了,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

我欢喜幻想,我爱做梦,而我未失去动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松。

我爱松弛灵魂的约束,让它邀游空际,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觉触到土地的坚实。

我构设许多崇高的理想,却不能游说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拟许多美丽的计划,仍不能劝诱自己,安排自己。

我和我自己为难。

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我想学习聪明,结果是弄巧成拙。

我奔去我所喜悦的我所宝贵的,而保留住我所应当忘去的应当摒除的;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

这矛盾和(jiāo gé,交错),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个不幸的卖艺者。

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迫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

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者是每次移动脚步时,更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这时刻变换的将失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和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

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

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

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

都是1938年秋至1940年春写的。

在这时期内敢于把它编成集子问世,是基于对读者的宽容的信赖的。

至今还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写序。

写这序,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

以后,不想写什么了。

【学习过程】一、口语训练。

1、今日新闻发布。

2、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连贯、得体的话。

(2分)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孩把手伸进装满栗子的瓶中,他想尽可能多地抓一大把,但当他想要拿出手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

他既不愿意放弃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来,只好痛哭流涕。

一个二、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陆蠡.()涸辙..()抑.()郁瞥.()见..()淅沥揠.()苗助长急不暇.()择蕈菌..()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题为'囚绿','囚'字的含义是什么?(2)本文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这一点给本文分一下结构层次。

三、合作展示。

(一)赏析第一部分。

1、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当时的居住条件如何?他为什么选择这一房间居住?2、这一部分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是什么?为什么?你最想提的问题是什么?(二)赏析第二部分1、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文字,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并标出作者囚绿的原因。

2、作者描写'绿'被幽囚之后的生态及自己的心态,其用意是什么?3、文章一、二部分有何内在的联系?(三)赏析第四部分。

1、齐读12-13段,思考:为什么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2、此时作者笔下的'绿'具有了怎样特殊的意味?作者持怎样的态度?3、文章歌咏'物'的目的何在?这是何种手法?4、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这部分的内容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理解句意。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

(结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四、拓展延伸。

在历史的长河中,你还了解哪些人对光明与自由充满了何往,试讲讲他们为之奋斗的故事。

五、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B、婆娑.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C、珍.重zhēn 猗.郁qī毫不犹豫.yùD、蕈.xùn菌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葱笼淅沥攀缘怜悯B、莫生脉络纤细繁茂C、公寓喜悦常春藤诚心诚意D、猗郁琼浆玉液直接了当简漏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B、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C、我不得不变更..的计划……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猗郁:(2)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婆娑:5.本文以为中心,指出绿是,赞美了绿“”“”的精,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6.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3)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4)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7.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门虽然是常开着的,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软,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4)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

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

()8.《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A 囚绿——恋绿——释绿——念绿B 囚绿——念绿——恋绿——释绿C 恋绿——囚绿——释绿——念绿D 恋绿——念绿——释绿——囚绿9.陆蠡酷爱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谈谈你喜欢或厌恶哪种颜色,理由是什么?六、学(教)后反思2.《囚绿记》1. D A 中“涸”应读“hé”;B 中“娑”应读“suō”;C 中“猗”应读“yī”。

2.C A 中“葱笼”的“笼”应为“茏”;B中“莫生”的“莫”应为“陌”;D中“简漏”的“漏”应为“陋”。

3. A应是“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4.略5.囚绿生命、希望、慰安和快乐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光明、生命与自由6. (1)排比(2)比喻(3)反复(4)反问作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7.(1)抒情(2)议论(3)描写(4)记叙8. C9. 示例:我喜欢红色,火红的太阳、鲜艳的花朵,给人以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