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导学案教师版.doc
导学案囚绿记教师版

《囚绿记》导学案(教师版)2、解释下列词语涸辙: 干涸了的车辙揠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淅沥: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二、初步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明确下列问题。
(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
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三、梳理概括4、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试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本文思路。
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
四、研讨探究5、.哪些语言直抒了他对绿的爱意呢?——第5-7段,分段朗读。
注意以下语言的情感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把心等焦了,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6、我们不仅能从正面的抒情中看到了作者喜爱绿,还能从侧面的描写中看到他对绿的执着?——住宿条件:潮湿,简陋,暴晒时间长,炎热。
选择:瞥见这绿影,毫不犹豫地决定,惊奇7.这绿色囚得住吗?——一叶,一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五、品味欣赏8、这分执着的珍爱必然引发极细致的欣赏,但欣赏的似乎是常春藤外在的生长,其实更欣赏的是绿的生命,绿的希望。
而这欣赏最终演变成了自私的占有。
作者要用绿色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到此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前文就说自己疲累、孤独,联系起来我们不觉奇怪吗?抑郁有何深意?(提示——知时论文,知人论文。
联系13段的卢沟桥事件。
(1)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一段生(2)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囚绿记优秀导学案教师

《囚绿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2、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自主学习】一、走进作者:二、预习检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速读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过渡: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2. 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
(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绿——绿——囚绿绿——绿【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1、因为他爱绿,他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自己作无声的歌唱(8段);2.“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2、因为“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释放了。
“珍重”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
3.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3、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关系。
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能力提升】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囚绿记导学案

探究五: “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
“释绿”?要求:请结合文中的 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
原因之一:常春藤渴望阳光的执着。绿被囚 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 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 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
写作思路
寻绿(1 ~ 3) 观绿(4~7) 囚绿(8~11)
放绿(12~13) 念绿(14)
情感变化
热切向往 喜爱 留恋 无比的喜悦 爱怜
尊敬 祝福 怀念 期盼
囚
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
绿 哪色里绿给有人绿带色哪来里舒就畅的有心生意活的情趣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
桃 青山红记绿柳水绿那那是是春景的的美象丽征
类比 作者 同处一室,同被囚禁 怀念绿枝条象征 (苦难的人民)生的快乐,生的艰辛
暗示 华北人民 坚贞不屈,向往光明
象征:生命、希望、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象征手法:借用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
概括的、抽象的事物,是含蓄地表现思想、概念 和感情的重要手段,能将思想、意念和心理状态 形象化。象征手法可以扩大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 表现力,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造成深沉、阔大 的意境,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探究三:
通过以上的品析,我们对作者为何如此挚爱 绿枝条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爱国青年, 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 特点,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有关写作背景的语 句,并结合背景,想一想,有没有更深层的 原因?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 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 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侯到 了。离开北平一年了。
囚绿记导学案教师版

《囚绿记》导学案(教师版)巩义五中齐爱军学习目标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学习重点、难点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与陆蠡相识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课文梳理:一、课文线索学生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学生总结:恋绿囚绿释绿思绿二、分层梳理(一)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1“囚绿”的含义是什么?“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
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2、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3、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难点分析】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的相通。
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
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
囚绿记(导学案).doc

课题:囚绿记授课者:赵登国授课班级:九(1)_ 授课时间:2017.10.19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
2、在感受作者对绿的热爱中,能够对“爱”有更层次的理解。
3、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学习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学习过程我的反思课前学习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o 1933年至1934 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基础积累急不暇()择移徙()掴()苗助长淅沥()()涸辙()()纤()细猗()郁蕈菌()()瞥()课堂学【预习评测】1、解题(1)“囚”是什么意思?"绿”具体指什么?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2)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相同的短语来概括。
【自学互助】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仿句练习。
选用文中的语句填空,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我喜爱你,因为();习我喜爱你,因为();我喜爱你,因为()。
4、阅读课文不仅要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还得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深刻处、知识内容深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方面进行深入仔细的解读。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抓住“绿”这一线索,理清本文思路,巩固梳理思路的方法。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把握“绿”的象征意义和本文主旨,并学习“绿”不屈服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3、通过对主题的多元化解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中的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中的3教学过程:一、导入: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三、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既然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并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请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动词,在括号内填上对应的段落。
写作思路:绿()囚绿()绿()绿()情感变化: ----- ----- -----四、讲析课文1、绿()(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
问题:简单概括寓所的特点(3)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2、囚绿(~段)。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在文中画出来)(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和作用?(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
《囚绿记》导学案(教师使用版)

《囚绿记》导学案教师使用【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能力目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掌握“赋情以物”(移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情感及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掌握“赋情以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情感及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赋情以物”的散文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
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
3、反复诵读文章,初步体会本文写景手法。
二、课内研讨(一)、自学反馈1、预习验收,字词掌握(A级)①字音涸辙.(zhé)移徙.(xǐ)陆蠡.(lǐ)茎.叶(jīng)婆娑.(suō)猗.郁(yī)蕈.菌(xùn)瞥.见(piē)揠.(yà)苗助长孔隙.(xì)情不自禁.(jīn)禁.(jìn)止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
形容人很直爽。
不写作“直接了当”。
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
在干涸了的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一)预习导学案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镶嵌()婆娑()蕈()菌茎()葱茏()迁徙()学徒()猗()郁瞥()见急不暇()择了截()爽直揠()苗助长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囚绿”?(2)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3)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完成下列表格)(二)课堂探究,重点突破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色?这“绿”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灵与常春藤的秉性在哪些方面是类似的?对于作者来说,“绿”是不是还有别的寓意呢?(提示:找出文章有关社会环境描写。
)(三)课后作业——品味语句(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拓展阅读刘西渭\陆蠡的散文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
他不大开口。
如若开口,可能有一半字句在一种木讷的习惯之下失去了应有的尺寸。
这对于陆蠡不是损失。
我们日常说话,大都是寒暄应酬占去最多的时间,真正的核心在一百句里面也许只是一句,有时候也许只是一个字。
陆蠡是一个诚悫的人,他有一句便只说一句,此外就让情感静静地等待一个机会和你在默契之中交流。
他拿真正的友谊给你,只要你有坦白的沉默还他。
口齿不给情感方便,有时候情感便会爆炸,仿佛戏剧没有过程,一跳到了高峰,不假辞藻,跟着就是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导学案编写人:鉀芳授课人:鉀芳授课时间:10月21日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3、品味文中语句,仿写文中语句,学习如何抒写真情实感。
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学习如何在写作中抒情学习程序学习调控【自主学习】1、积累字音字形。
课前预习完成《直通高考》中的“课时作业一”2、作者及背景资料介绍陆蠡(1908- 1942),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日军进驻上海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于1942年4刀13L1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U木宪兵拘留所,刑审数刀,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木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Z后,当时北京已沦陷,上海已成孤岛,国难当头,使作者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要灼和痛苦,使他发出耍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合作探究】1、“绿”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爱绿想占有绿2、“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感动于绿的蓬勃、向阳和固执。
3、(多元解读主题)面对被囚的绿和囚绿的人,你有什么感悟呢?(1)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口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2)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
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
4、(深入解读主题)穿越历史,走进陆蠡,在“绿”身上你又感悟了什么?象征手法:向着光明、追求自由、永不屈服的抗战精神和民族气节。
【拓展延伸】1、品味精彩语句,仿写语句仿照画线语句的结构和修辞,再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世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口,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学生课前H 主预习完成,第五小组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各小组派代表S O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血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我怀念着绿色分析画线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同学独立创作,然后小组推荐优秀Z作展示。
小组讨论:仔细分析语段一屮是如何抒情?2、品味精彩语段,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抒情语段一: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口,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泅辙的鱼盼等着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Z绿也视同至宝。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抿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快活地处在我的窗前。
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來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语段二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其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恢恢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第肯的干,笔总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人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川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口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典例巩固】: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路边的小草、校园的银杏……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副美丽的图画,你常置身于哪一副画面中?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成一段抒情文字。
学习反思竹刀谁要是看惯了平峙万顷的III野,无穷尽地延伸着棋格子般的纵横阡陌,四周的地平线形成一个整齐的圆圈,只有疏疏的竹树在这圆周上划上一些缺刻。
这地平的背后没有淡淡的远山,没有点点的帆影,这幅极单调极平凡的価面乃似出诸毫无构思的拙劣的画家的手笔,令远嘱者的眼光得不到休止,而感到微微的疲倦。
假如在这平野中有一座遮断视线的孤山,不,一片高冈,一撮小丘,这对于永久囿于地的平而上的人们是多么奋兴啊。
方朝H初上或夕阳西坠,有巨大的山影横过山野,替没有陪衬没有光影的画面上添上一笔淡墨,一笔浓沈,多雾或微雨的天,山顶上浮起一缕白烟,一抹烟雷,间或有一道彩色的长虹,从地平尽处一脚跨到山后,于是这山便成了居民憧憬的景物。
遂冇平野的诗人,望见这山影移上知墙,风从门口吹进来,微有一丝凉意,哦然脱口高吟“天风入罗帏,山影排户冏”,意将古附的旧门八喻作镶了曽镶的朱门,从朱门里隐隐窥见微风拂动的绣帘,而他自己成了高车骏马的公子,偶然去那里伫盼。
一会儿门掩了,他才醒过来,原来只冇一片山影;也冇好事的名流,乘了短轿来这山脚底下,买了一杯黄酒,索笔题词道:“湖山第一峰”,遗钞而去,吩咐匠人鸠工勒石; 这小山经过了许多品题,如受封禅,乃成为名山。
附近的村庄亦改名为某山村。
于是,在清明,在重九,远地和近地的,大家像蚂蚁上树般的跑上这小山,“登鬲”啊,“览胜”啊。
把山上的青草踏得一株不留。
有从远僻的山乡來的人望见了这名胜的小山,便呵呵人笑道:“这也算是'山'么?这,我们只叫作'鸡头山',因为只有鸡头人小,或者这因为山上长着很多野生的俗名叫作'鸡头’的草实。
说得体面点,便叫作'馒头山','纱帽山’,'马鞍山’,这也算得'山'么?”双手叉住腰笑弯到地。
好奇的听客便会从他夸张的口里听到他所见的是如何绵亘数百里的大山。
摩天的高岭终年住宿着口云,深谷中连E岛都会惊坠!那是因为在清潭里照见了它自己的影。
嶙峋的怪石像巨灵赳卧。
野桃白牛。
不然则出山來的涧水何來这落英的一片?倘使溯流穷源而上,说不定有石扉吿然为你开启呢。
但是如果俗虑未清,屮途想着妻母,那冋首便会迷途了。
“我不欢喜这揣测的臆谈,谁能够相信这桃源的故事?”于是他描说那跨悬在山腰间的羊肠路。
那是只有两尺多宽,是细密的整齐的梯级。
-•边靠山,—•边靠削壁千仞的深壑。
望下去黑趣趣的,迷眩的,这深涧底下隐伏着为蛟,为龙,或其他神怪的水族,不得而知。
总Z万一踹了下去,则会跌得像一个烂柿了,冇渣无骨头。
但是居住山里的人挑了一二百斤的干柴,往来这山道,耳朵沿搁着一朵兰花,一朵山茶,百人中之一二会放上半截纸烟。
他们挑着走着谈笑着,如履平地,如行坦途,有时还开个玩笑,在别人的腰边拧一把。
述有人攀援下依附岩上的薜萝,腰间带了一把短刀,去采取名贵的山药,其中有一种叫作“吊兰”的,风从峡谷吹来,身子一荡一荡啊像个钟锤,在厚密的绿叶底下,有吋吐出两条火红的蛇的细舌头,或蹿出一个灰褐色的蝎蜥。
……听者忘了适才的责备,恍惚身临危岩,岩下是碧澄澄的潭水。
仿佛脚下的小径在足底沉陷,他不敢俯凭,不敢仰视,一手搭住说故事的人的肩膀,如觅得一种抉持,一时找不出话由,道:“你的家乡便在这深山里么?”怎的不是。
那是榛榛莽莽的山,林叶的荫翳,掩蔽了阳光,倘使在山径的转弯处不用斧头削去一•片木皮作个记认,便会迷路。
羊齿类高过你一身。
绿藤缠绕在幼木上,如同蛇缠了幼儿。
藤有右缠的左缠的,若是右缠的,则是百事无忧的征号,很容易找到路,碰到熟人,得好好儿受款待。
迷路人倘若遇见左缠的藤,那是碰到鬼了,将寻不到要去的地方。
但是你可以把它砍下,拿回家來,便会得了一根极神秘的驱邪的杖。
“关于山间神秘的话我听得许多。
我知道妇人用左手打人会使人临到不幸的。
则这左缠藤也正是这意义的扩张罢了。
但是我想知道别的东西。
”故事又展开了。
那是用“近山靠山,近水靠水”的老话开头。
山民的取喻每嫌不恰切,故事中拉出枝枝节节來,冇如一篇没冇结构的文章。
他最先说到山间头上簪花的少女,在口出的时候负了竹筐到松林里去扫夜间被山风摇落的松针,积满一筐了,用“蔑耙”的柄穿着背了回来。
沿途采些“鸡头”,“毛楂”和不知名的果实,一而在涧水洗净,一而嚼,倘有同伴在她的身旁投下一块小石, 溅了她一脸的水,便会挨一-顿着实的骂或揪扭起來,在雨天,她们躲在家里,把山里掘來的一种柴根,和水捣成浆,沉淀出略带红色的粉,那是比藕粉还细净的,或是把从棕稠树上剥下来的棕柵, -丝丝地抽出來,打成粗粗细细的绳线。
却说这山中少女,她在每天早晨携了竹筐到松林里去扫夜风摇落的松针,装满一筐便背了回来,沿途采些草实,在溪边洗洗手,一天也不曾问断。
她有一天正背了满筐的松针回來的时候,觉得竹筐异常的沉重,便想道:是谁放了石块在里面么?暂时憩憩罢,便靠着竹筐坐下,却永久地坐在那儿了。
山间人都说是因为她生得太美丽,被什么山灵或河伯娶去了,她的父母还替她预备了纸制的嫁装,焚化给她……“这乂是我听到过不只一遍的故事……我颇想知道别的东西。
”你不是轻视幻想的编织么?那末让我选一个实际的故事说给你,只可惜冇一个芯惨的收场。
你愿意知道山居的人是如何获得每天的粮食和LI用品么?狩猎是不行的,鸟兽乐生,不可杀尽;农稼也不行的,高高低低梯级似的III陇,于他们很少兴趣,况且这团团簇簇的高山遮住了阳光,只在中午的时候才晒进来,他们虽则种些蕃薯,山芋,玉蜀黍,大麦和小麦,但是他们大都靠打柴锯木为生。
他在高山上砍得松柯,搁在露天底下一个月两个月,待干黄的时候挑到附近数十里外的村镇,换取一把盐,儿枚针,一些细纱布,有时带回一片養,一包口糖……冬天,他们砍下合抱的人树,截成栋梁楹柱的尺寸,大概不会超过一丈六尺或一丈八尺,或则锯成七八分对开的木板,等到明春山洪暴发的时候,顺水流到港口,结成木筏,首尾衔接像一条长蛇,用竹篙撑着,撐到城市的近郊,售给木商运销外埠。
山势陡峻的所在,巨大的木材无法输运,那只好任它自己折断自己腐烂了。
但是他们砍取寸许人小的坚木,放在泥土筑成的窑里烧成木炭,这样重量便减轻了四分Z三,容易挑到外面來,木炭的销场是很好的。
“你说得又远了。
没有指示给我故事的连索。
”是哟!事情便是这样:他们是靠打柴烧炭为牛。
但是你知道城市里的商人的阴恶和狠心么?他们想尽种种方法,把炭和木板的买价压低,卖价抬髙。
他们都成了巨富了,还要想出更好的方法,各行家联合起来,霸住板炭的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