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囚绿记》学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囚绿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囚绿记》全文,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的背景、作者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囚绿记》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分析和欣赏《囚绿记》的文学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探讨文章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结构的把握,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绿叶被囚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由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巩固词汇。

3. 作者和背景介绍:介绍陆蠡及其创作《囚绿记》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文章分析: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深入理解课文。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题目,指导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7.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内容:生字词、作者介绍、文章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3.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黑板空间,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词语:束缚、羁绊、执着、憧憬。

(2)分析文章中“囚绿”和“放绿”的意义。

(3)谈谈你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略。

(2)囚绿:束缚、禁锢;放绿:自由、希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高一语文教案《囚绿记》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抒情线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重点、难点)3、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重点)课前准备: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2、学生合作搜集艺术家勇于面对苦难的例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

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

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

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二、研读课文第一块:与陆蠡相识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块:评论那抹绿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对这位被囚的“绿囚”你是如何理解的?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

囚绿记语文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范文

囚绿记语文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范文

囚绿记语文教案设计囚绿记教案范文高一下册《囚绿记》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旨。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囚绿的经过,体会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尝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同学能够复述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同学逐步深入到课文,使同学能够自主的体会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1)体会在文中所寄寓的肤浅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坚韧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同学结合作家的经受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渐渐深化,从品位分散着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索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同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的思想情感,领略了并有所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力量。

教学支配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味,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的灵魂中的紫色是名贵而悲伤的。

而绿色是盼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

这样布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

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二、字音字形:陆蠡(lǐ) 涸(h)辙婆娑(psuō) 猗(yī)郁囚系(x) 蕈(xn )菌⑴了截:直截。

⑴涸辙:干枯的车辙。

⑴急不暇择:因焦急而没时间选择。

⑴婆娑:⑴回旋舞动的样子⑴枝叶扶疏的样子⑴眼泪下滴的样子。

⑴猗郁:茂密的样子.三、介绍: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头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绿”的象征意义。

2. 理解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以及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与绿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生活中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囚绿记》。

2. 新课呈现(20 分钟)
-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认真聆听。

-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 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如“淅沥”、“婆娑”、“涸辙”等。

- 引导学生分析“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绿”的情感。

3. 课堂练习(10 分钟)
-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绿”的理解和感受。

- 选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4.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绿”的象征意义等。

5. 课后作业(5 分钟)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绿色的印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朗读和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囚绿记》导学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教学参考1203 1049《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学习重点、难点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与陆蠡相识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课文梳理:一、课文线索学生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归纳线索:二、分层梳理(一)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二)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1、“囚绿”的含义是什么?2、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3、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难点分析】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2、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出理由。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

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

《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

《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囚绿记》,详细内容为整篇文章。

该文通过对“绿”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生命、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

2. 分析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如对“绿”的象征意义的分析。

重点:文章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的学习,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照,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引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 课文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讲解难点、重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句子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绿”所象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囚绿记——生命、自由、美好生活2. 写作手法:象征、拟人、排比等3. 重点句子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绿”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 答案要点: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生命、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作品,如《边城》、《荷塘月色》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的掌握。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囚绿记》精编教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囚绿记》精编教案

《囚绿记》教案教学参考1120 2008《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2.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3.结合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板书:《囚绿记》陆蠡)3、感知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讨论,引导学生再阅读,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并达成共识,最后选几名同学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交流。

设计问题如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绿枝条有什么特点?3、你所理解的象征手法?同时,放几幅图片让同学加深对写作背景的认识。

高三语文课《囚绿记》教案

高三语文课《囚绿记》教案

高三语文课《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

2.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分析文章中的抒情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囚绿”这个,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学生分享对“囚绿”的理解和联想。

(二)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分析主题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鉴赏表现手法1.教师讲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排比等。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运用这些手法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抒情手法分析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运用这些手法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绿”象征了什么?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拓展延伸。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囚”字有何深刻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囚绿”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绿”与“囚”有何内在联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名著阅读1.教师推荐阅读名著《囚绿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学案
教学参考
0513 0845
《囚绿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主题和的思想。

3、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预习测试
1.选出下列加框词注音全对的一组( )
A、涸辙gù淅沥xi 揠苗助长yà
B、婆娑 sha 流连lián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ân猗郁qī毫不犹豫yù
D、蕈xùn菌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
2.注音解词
葱茏:涸辙:
揠苗助长:猗郁:
幽囚:淅沥
背景提示:
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陆圣泉。

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后任编辑。

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处女作《海星》,陆蠡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蠢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1942年4月13日被捕后,在南京审讯,日本宪兵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蠢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惨遭杀害,年仅34岁。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字。

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那时,是在芦沟桥事件之后,它隐喻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热望,“也让我们窥见了他那渴望阳光、渴望生命、渴望欢乐的
三、课内探究:整体感知,朗读课文,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1、根据的思路填写动词:
()绿()绿()绿()绿
2、我为什么要“囚绿”?
3、我为什么让“绿”恢复了自由?
4、文章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历史背景说)
四、当堂训练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

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
的日子。

在我离开的时候,更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

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1、我的“绿友”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哪句话能暗示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方框句与第一段的哪一句相照应?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说说“珍重”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
五、主题阅读春之怀谷张晓谷
春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便从云端到山麓,从山麓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

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

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漂漂,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

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一株柳的分号。

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道理,不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

然后,忽然有一天,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

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一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飞腾,一双患风湿痛的手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在溪畔在江畔浣纱的素手所猛然感觉到的水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来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

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

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

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

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起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的春天。

思考:
1.根据课文填空:
第一自然段中“一首澌澌然”指的是
第二自然段中“一株柳的分号“指的是 .
第三自然段“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是
第四自然段连用三个“在……之前”,这样写在表达上的主要作用是
第五自然段写鸟的主要用意是
2.文章前后反复写到“春天曾经是这样的”,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A、本文第三自然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对春天的虔诚的企盼祝祷。

B、本文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运用诗化的语言,把春景写得美不胜收,映衬对美好春景的渴盼。

C、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对春天深深的怀念”。

D、本文是对美丽宜人、生机勃勃的春景形象细腻的写实。

E、本文通过对自然春景的想像和怀念向往,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

F、本文辩证地写出了春的美丽生机和春的娇气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