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与囚绿记学案

合集下载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因为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混混沌..沌()潭柘.寺( ) 一椽.( ) 房檩.()驯.鸽( ) 落蕊.( ) 颓.废( ) 平仄.( )廿.四桥( ) 鲈.鱼()混混沌..沌(hùndùn)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房檩.(lǐn)驯.鸽(xùn) 落蕊.(ruǐ) 颓.废(tuí) 平仄.(zè)廿.四桥(niàn) 鲈.鱼(lú)二、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大意是什么?第一层(至段)第二层(至段)第三层(至段)第一层(1至2段)以江南之秋来衬托北国之秋,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囚绿记》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2)作者简介: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3、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二、整体感知1、释题《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

“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1)学生朗读全文(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

(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3)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篇1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

学生找出有关段落)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

(出示投影片2)(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

(出示投影片3)(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篇2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

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

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的教案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

《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

《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囚绿记》,详细内容为整篇文章。

该文通过对“绿”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生命、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

2. 分析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如对“绿”的象征意义的分析。

重点:文章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的学习,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照,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引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 课文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讲解难点、重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句子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绿”所象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囚绿记——生命、自由、美好生活2. 写作手法:象征、拟人、排比等3. 重点句子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绿”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 答案要点: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生命、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作品,如《边城》、《荷塘月色》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的掌握。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精选17篇)《囚绿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语: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

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1942年4月被捕。

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研读课文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

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1——4段):“遇绿”;(5——7段):“赏绿”;(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名师教案1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名师教案1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两篇。

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

他的这种内心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

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

”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

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通过学习本文,不仅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让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中得到审美的享受,同时,多元化解读,从人性角度、社会自然角度深入分析,提高文本鉴赏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班级为高一(2)班,进入高中以来,我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学生基本养成了圈点批注的习惯,但是在圈点批注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文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法设计】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教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划分文章结构。

一、作者信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二、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四、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散文钞()一椽()潭柘()寺落蕊()橄榄()()普陀()山房檩()廿()四桥着()衣
混沌()椭()圆耗()子
一椽:
着衣:
落寞:
梧桐落叶而天下知秋: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浏览全文划分文章结构
2、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研习五幅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朗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故都的秋的那些景象(描写了几幅画面)?这些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呢?
3、作者为什么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作对比?
4、作者为什么写“都市闲人”?
5、文章的总起部分与总括部分有什么关系?
6、本文多处使用排比,他们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对绿的深深热爱,文章总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2、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优美清丽、节奏舒缓的语言风格。

3、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绿”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
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二、背景简介
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

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

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

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三、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
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
淅沥()()涸辙()()猗()郁
2、词语注释
高广:
了截:
至宝:
烽烟:
四、赏析课文
1、迅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理出文章脉络。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还绿?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4、为什么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5、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五、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我怀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