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囚绿记》学案三篇
《囚绿记》教案范文五篇

《囚绿记》教案范文五篇《囚绿记》教案范文五篇《囚绿记》教案篇1 知识与才能1.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根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化的思想内涵。
3.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展模拟。
过程与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可以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从于黑暗、顽强____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权力不屈从于任何黑暗权力、顽强____、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打破◇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化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打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展比拟;查找有关____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展比拟。
学生准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考虑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展比拟;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老师活动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囚绿记》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设计关于《囚绿记》教案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囚绿记》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案设计篇1《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 ,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
一、课题《囚绿记》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三、教学设想(一)重点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难点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配备多媒体展示ppt与板书相结合(五)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生活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准字音。
课时计划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囚绿记语文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范文

囚绿记语文教案设计囚绿记教案范文高一下册《囚绿记》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旨。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囚绿的经过,体会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尝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同学能够复述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同学逐步深入到课文,使同学能够自主的体会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1)体会在文中所寄寓的肤浅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坚韧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同学结合作家的经受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渐渐深化,从品位分散着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索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同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的思想情感,领略了并有所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力量。
教学支配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味,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的灵魂中的紫色是名贵而悲伤的。
而绿色是盼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
这样布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
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二、字音字形:陆蠡(lǐ) 涸(h)辙婆娑(psuō) 猗(yī)郁囚系(x) 蕈(xn )菌⑴了截:直截。
⑴涸辙:干枯的车辙。
⑴急不暇择:因焦急而没时间选择。
⑴婆娑:⑴回旋舞动的样子⑴枝叶扶疏的样子⑴眼泪下滴的样子。
⑴猗郁:茂密的样子.三、介绍: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头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囚绿记》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囚绿记》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及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想思考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的方法。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情感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作者陆蠡 (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
陆蠡是他的笔名。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曾翻译俄屠格涅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仅有34岁的陆蠡就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二、研读课文1、解题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同桌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
2、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在横线上分别填出能概括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的字。
并说明作者在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
()_绿→ ()()_绿→ ()顽强抗争囚绿记()_绿→ ()()_绿→ ()向往光明()_绿→ ()4、研读“囚绿”部分。
①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地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之情)既然作者“囚绿”是因为爱绿,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呢?②“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绿藤的喜爱?找出相关语句,并作适当批注。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精选17篇)《囚绿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语: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
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1942年4月被捕。
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研读课文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
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1——4段):“遇绿”;(5——7段):“赏绿”;(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高一下册语文《囚绿记》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囚绿记》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目的(一)、知识和能力目的⑴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⑵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了解其象征手法。
⑶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并且联络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的⑴运用点拨法,整体感知课文。
⑵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题目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从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领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拓展延伸理解“释绿”时人们思想上到达一种升华。
从圈点、朗诵的方法品味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通过学生互助合作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其心得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绿是自然色中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和希望。
当一抹绿出现在沙漠中时,当绿芽冲破险绽放绿意时,当无边的绿色铺面而来时,不知道大家具有一种怎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观赏一下我国现代作家陆蠡的一篇作品《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原,他从小就天资聪明,具有“神童”之称,是我国现代的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他傲雪欺霜而死于日寇的*之下,当时他才34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人民贫苦,这一切使这个领有远大理想的爱国青年感到焦灼不安与痛苦,因此让他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囚绿记》中的题目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囚”的意思是关起来,如囚徒、囚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
《囚绿记》课时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囚绿记》课时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两课时)一、词语积累:瞥见了截爽直涸辙急不暇择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简陋烽烟四逼二、课文暸望:《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
作者由于恋绿,将长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辛福。
”他还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作者借对绿色常春藤的赞美,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与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
u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2、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3、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4、“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5、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中“珍重”这个词语的理解。
7、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课堂点击:1,我为什么要“囚绿”?最后“我”又什么让“绿”恢复了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文章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历史背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怎样理解“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作者心中的“魔念”是什么?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阅读《囚绿记》中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教版语文高一-囚绿记 学案

《囚绿记》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3、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二、课内研讨1、自学反馈(A级)①字音瞥.见()涸辙..()()..()()移徒.()淅沥婆娑.()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①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②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③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绿→绿→囚绿→绿→绿3、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B级)①文中哪些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美读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囚绿记》学案三篇学案博苑11-20 0516高中语文必修一《囚绿记》学案三篇《囚绿记》学案一内容感知《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是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散文里,深情怀念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绿友”——常春藤。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绿友”,失去了阳光,“好像病了的孩子”,然而“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写“绿”,赞“绿”,显然不是迷恋景色,而是借助绿色的生命,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绿色”,既是的本色,也是他的散文创作的基本色调。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陆蠡(lǐ)淅沥(xī lì)移徙(xǐ)婆娑(pó suō)涸辙(hé zhé)猗郁(yī)瞥见(piē)葱茏(cōng lóng)纤细(xiān)急不暇择(xiá)嵌(qiàn)揠苗助长(yà)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了截:明了简单。
至宝:最珍贵的宝物。
繁茂:繁密茂盛。
安顿: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攀缘,牵引。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猗郁:茂盛的样子。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攀缘: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
还可指依附、投靠。
涸辙:课文中指的是干涸了的车辙。
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2.相关成语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偃,拔。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作仔细的选择。
3.近义词占据•占领“占据”指用强力保持或获得地域、场所。
例:敌人凭借占据的有利地形,企图负隅顽抗。
“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例:我们要开拓和占领新的科技领域。
固执•顽固“固执”指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词义较轻。
例: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是不行的。
“顽固”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不易制伏或改变。
词义较重。
例:他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很顽固,要想一下子改变他是不容易的。
事情•事件“事情”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如事故、差错、职业、工作。
它主要指发生的一些平常事。
例:王校长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总是忙不过来。
“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
它主要指发生的重大事情。
例:公安机关要有较强的防范意识,随时处理好突发事件。
灵巧•灵活“灵巧”指灵活而巧妙。
既可用于有生命的对象,也可用于无生命的对象。
例:他的手挺灵巧,能做各种精致的小玩意儿。
“灵活”指敏捷,不呆板;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
主要用于有生命的对象。
例: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处理好目前的事件。
怀念•想念“怀念”指思念,一般用于已过去的事情或已去世的人。
例: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十分怀念鲁迅先生。
“想念”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一般用于健在的人。
例:他们虽然人在国外,但是心里时刻想念着祖国。
四、文学常识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牺牲时仅仅34岁。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滨孙漂流记》等。
陆蠡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露出闪光的心灵。
在艺术上,他的散文笔调清新,结构严谨,感情朴实深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名篇名句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3.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剖析: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可见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
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剖析:它表现和绿心灵相通。
这里主要是表达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
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3.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剖析: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己的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
当然,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
4.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剖析:从表层看,这两句话点明了对绿色的挚爱,的赞美、歌颂之情蕴涵其中。
从深层看,这两句话说明了囚绿的原因,表现了人的贪婪和自私。
5.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剖析:从表面上看,这个句子表达了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但是句中有“好像”二字,意味着这“生的欢喜”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是被“囚”者对暴力的抗争。
6.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剖析:绿枝条与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了自由。
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
“永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自己心灵的写照。
7.离开北平一年了。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剖析: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关系。
同时也隐含了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二、重点语段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至“也视同至宝”。
剖析:此段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
其中的描写,既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
2.“我拿绿色来装饰”至“无声的歌唱”。
剖析:一方面表达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3.“植物是多固执啊”至“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剖析:责怪常春藤,表现了对绿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对绿爱得“执著”。
植物自由地向阳生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移的,是“我”的“囚绿”剥夺了植物向往阳光的自由,“我”的“不快”和所谓自尊心被“损害”是咎由自取,是“我”为此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里的“固执”其实是对常春藤的尊敬。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结构图解主旨探讨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1.在本文中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2.在本文中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3.本文讲述了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结构精巧抒情婉陆蠡的《囚绿记》为人们所称道,是因为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
新奇精巧的结构。
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而是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娓娓道来,逐层展开。
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
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
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
“我”发现“绿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就会枯萎变色。
至此,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于是决定开释这绿友。
最后以怀念这圆窗和绿友作结。
全文疏密相间(如细写“囚绿”,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平中见奇,出奇制胜。
深沉婉的抒情。
当时,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我”感到“孤独”。
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他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发了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强盗的恨。
坚信日本强盗终将要被赶出去,总有一天,他会和他的绿友见面。
平淡的文字,饱蘸着炽烈的感情。
我们读后像喝龙井,余香在口,回味无穷。
问题探究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一定会得到很多启示吧,也许会为“绿”的力量所感动,也许会被“绿”的不屈生命状态所感染……请你以“走进绿色”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深刻领悟“绿”所蕴有的内涵。
导思:“绿”,一个多么悦目的字眼。
文中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其实,对于绿色,各人有不同的感受。
哲学家说,绿是希望的象征,给人以生机与活力。
环保学家说,绿色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它的作用真大,可以绿化空气。
医生说,绿色是健康,是生命的保障。
战士们却说,绿色是和平与安宁。
因此可先进行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课题的交流与的撰写。
探究:第一步,查找有关“绿”的文章。
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在阅读时,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疑点,随时在书上圈画、评点,以此积累第一手资料。
如朱自清先生《梅雨潭的绿》、李广田先生的《绿》、刘白羽先生的《绿》等。
第二步,展开思维,多方查找有关以“绿”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如2008年奥运的口号是“绿色奥运”,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