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问讯”
关于打听消息的谚语

关于打听消息的谚语关于打听消息的谚语有:1."闲人勿近,爱问莫问",意思是不要多管闲事,不要太好奇。
2."问人问路,问鬼问神",意思是要问到底,不要半途而废。
3."问道于盲,摸着石头过河",意思是问无用之人,只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4."问一句知一事,问两句知百事",意思是询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
5."问心无愧,问路不迷",意思是要有良心,才能走正确的道路。
6."问苍天问地问日月,问岳阳楼上问西楼",意思是问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想要得到答案。
7."问一问不妨,问两问更好",意思是问一问是可以的,但问两问更好。
8."问一问顶一个,问两问顶两个",意思是不断问,就会越来越多。
9."问一句,知一事;问三句,知三事",意思是询问越多,了解的就越多。
10."问前程,问后路,问闲言,问苦语",意思是不要问别人的未来,也不要问他们的过去,只要问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可以了。
11."问路不如问路人",意思是询问道路时,最好问问当地的人。
12."问人问话,听人听话",意思是问别人时要有礼貌,听人讲话也要认真。
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问人要得到准确的信息,就必须找到有根据的来源。
1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问一个人有多少愁,就像问海底有多少沙,没有尽头。
15."问人问面,问天问地",意思是问人要看他的表情,问天地要看他的气象。
16."问人三句,不离本行",意思是问人三句话,就能了解他的职业。
17."问人问东西,问鬼问神",意思是问人问物品,问鬼问仙女。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技巧分析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技巧分析一、提问技巧:1. 开放性问题 vs 封闭性问题在采访中,记者需要灵活运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能够引导被采访者自由发挥,展开话题,让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
而封闭性问题则适用于获取具体的细节和确认事实。
记者需要根据采访对象和情景,恰当地选择提问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 追问技巧在采访中,追问是获取更多信息的重要手段。
当被采访者提供了一个信息或者回答了一个问题,记者可以通过追问进一步深入挖掘细节或者澄清疑点。
追问能够帮助记者完整地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保证报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 多角度提问在采访中,记者需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问,从多个方面了解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记者全面的把握问题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性的报道。
多角度提问也能够让被采访者有更多思考,展现出更多看法,有助于开拓思路,获取更多信息。
二、倾听技巧:1. 专注倾听倾听是记者采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全身心地专注倾听被采访者的发言,包括语言、表情、声音等。
只有全神贯注地倾听,才能准确把握信息,捕捉到更多的细节。
2. 高效倾听高效倾听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
记者可以通过留意被采访者的重点,关注重要信息,及时记录下来。
适时的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也能够帮助记者与被采访者建立更好的交流,让被采访者愿意更多地分享信息。
3. 善用沉默在倾听的过程中,记者需要善用沉默。
有时候,被采访者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记者可以默默等待,给予被采访者一些自由发言的空间。
有时候,沉默也可能会引发被采访者更深层次的发言,帮助记者获取更多的信息。
除了上述的提问和倾听技巧,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
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度,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保持冷静和理性。
要有较强的行动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应对。
提问和倾听是新闻记者采访中至关重要的技巧。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

记者采访提问的9个方法1.正问法:正问法是从正面提问,记者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①提问要有针对性②提问要有情感交流。
正问。
即正面提出问题,例如,采访一位县委书记,问:“今年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计划完成的情况怎么样?”、“从你谈的情况看,粮食增产了,增产的幅度有多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多少?”、“粮食增产,县委和县政府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增产这么多粮食,国家收购有哪些举措?储存保管面临哪些新问题?”、“请展望一下明年的生产形势”。
这些都属于正面提问。
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同志,采访外宾,或习惯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当然对有交情的朋友,更不需要转弯抹角了。
2.侧问法:从侧面入手,绕个圈子再进入正题。
侧问。
有些问题,对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正面提出来,效果往往不好,但可从侧面人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
在这方面,笔者有多次经历。
笔者喜欢和外地来北京打工的人聊天,你要直来直去地问他一年挣多少钱,他不会痛痛快快、老老实实地告诉你,在他看来这是秘密。
怎么办?你可以先和他拉家常,从侧面问起,比如他一家有几口人,是不是都在北京,吃饭一月要花多少钱,房租一月要花多少钱,孩子一学期上学要花多少钱,看病要花多少钱,一年要给老家寄多少钱,如果是做小买卖要交多少租摊费、工商税,如此等等加起来是他一年的总支出,你就能作到心中有谱了,然后再转到正题,问他一年的收入……他就有可能把底交给你了。
即使他还不愿给你交底,你也可以作出大体不差的判断了。
侧问,迂回,费时费心,但不这样,你还真难于了解到真情。
3.反问法:从事实的相反方向(另一方向)或谈话的相反方向提出问题。
反问。
即从逆向提问。
这种方式运用得恰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你不可,但要注意提的问题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4.错问法:以“误求正法”。
即故意以明知是错误的问题来考察、试探、激发被采访对象,以求得真实的材料。
中学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
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近日读到了《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5期顾月华先生的《也谈外人》一文,颇有感慨,遂将以前收集的资料略作整理,汇集成文。
一、“外人”诸说据我们所见,对“外人”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至于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为最常见之解释,今人论之已详,故不赘述)。
(一)“陌生说”此说包括两种大同小异的见解:1、“外人”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2、“外人”为“外国人”。
两种解释虽有不同,但思路和结论并无大异,他们都从桃花源中人与外界的服饰差异切入,试图解决《记》《诗》差异和衣制变迁这一矛盾。
他们的结论也相似,即:在渔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绝不应与外界人相似,他们应该是渔人眼中的来自“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个国度”的衣着奇异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统称为“陌生说”。
(二)“纪实说”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
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
其为纪实之文,则昔贤及近人虽颇有论者,而所言多误。
故别拟新解,以成此篇。
”陈先生以为,《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之“秦”,不是“赢秦”,而是“苻秦”;所谓的桃花源不是人间仙境,而是北方人民为了躲避“苻秦”的战乱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坞堡。
因此,陈先生说:“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坚之亡国至宋武之人关,其间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
故当时避乱之人虽‘问今是何世’,然其‘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陈先生这篇发表于1936年的论文是我们所见的最早提出“外人”问题的文章。
唐长孺先生《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发展了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认为桃花源不应该在北方,而就在武陵一带:桃源中人“避乱”不全是避兵,也可能是逃避徭役和赋税。
浅谈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1. 引言1.1 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获取信息、挖掘事件核心、传递事实真相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访,记者可以直接获取当事人的声音和表态,了解事件的背景和细节,从而提供读者更全面、客观的报道。
新闻采访不仅可以揭露社会问题,推动舆论发声,还可以借助公共监督作用,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透明的方向发展。
新闻采访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只有通过充分的采访,记者才能获取真实的信息,为读者提供准确、客观的报道。
新闻采访是发现问题、挖掘新闻、发现独家信息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入采访,记者可以揭露事件背后的隐情,帮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新闻采访可以促进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建立信任、加强沟通,推动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新闻采访不仅关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更是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只有不断提升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履行新闻媒体的使命,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可信的新闻报道。
1.2 提问技巧的作用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采访结果的质量和深度。
通过巧妙的提问技巧,采访者能够更好地引导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使报道更加全面和深入。
提问技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问技巧可以帮助采访者更快地获取所需信息。
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采访者可以直接击中问题的要害,让被采访者在短时间内给出关键信息,提高采访效率。
提问技巧可以帮助采访者引导被采访者深入回答问题。
通过开放式提问和追问技巧,采访者可以促使被采访者表达更加详细和具体的看法,从而深入挖掘报道的内容,让报道更加丰富和生动。
提问技巧还可以帮助采访者规避主观偏见。
通过避免提问过于主观或带有偏见的问题,采访者可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提问技巧在新闻采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采访者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引导被采访者深入回答问题,规避主观偏见,从而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浅谈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新闻采访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良好的提问技巧可以帮助采访者更好地获取信息,提高采访的效率和质量。
那么,如何提问才能更好地进行新闻采访呢?下面就来浅谈一下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采访者在采访的时候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清晰地知道想要从被采访对象那里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针对性的提问可以更好地引导被采访者回答问题,也有利于避免偏离主题。
在采访某位政府官员时,可以提问关于政策方向、政策实施效果、未来规划等方面的问题,而不去询问与其工作无关的内容。
新闻采访提问要具有深度。
深度的提问可以帮助采访者从被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更加详细和全面的信息。
在提问的时候,采访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追问,或者就同一个问题进行拆分,以便更好地了解被采访者的看法和态度。
在采访某位企业家时,可以就企业的发展目标、市场竞争、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追问,以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
新闻采访提问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可以帮助被采访对象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有利于采访者获取更加真实和有说服力的信息。
在提问的时候,可以使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让被采访对象自由陈述,而不是局限在某些特定的选项中。
在采访某位知名学者时,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如“您对当前的学术研究趋势有何看法?”来引导被采访者自由表达。
新闻采访提问要具有灵活性。
灵活性的提问可以让采访者更好地应对被采访对象的回答,根据被采访对象的回答情况随时调整提问的方式和内容,从而更好地获取信息。
在采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不太清晰或者回避问题的情况,这时候采访者就需要灵活地调整提问方式,以便更好地引导被采访者回答。
新闻采访提问要具有尊重性。
尊重性的提问可以让被采访对象感到尊重和信任,更愿意与采访者进行对话,也有利于取得更好的采访效果。
在提问的时候,采访者应该尊重被采访对象的职业和身份、观点和态度,避免提问过于冲突和侵犯对方权益。
也谈“何所……”结构——与李人鉴同志商榷

?
或 勉强 地 讲成 这 种 何所
。
所为
”
都是 同 一 道 理
、
一
? 所谓 问 女 儿 想 的 有 什么 之 一 结 构 前 本来就 有 个 有
。
也 是 由此 意 念 推 导 出来 的 加有 以 于 人 何所 不 容 字 此 类推
。
、
并 不是 客何
。
二
意 念 推 导 要 服 从 结构 分 析
。
。
意 念 常是 从 结构 中得 出来 的
”
。
例③ 应
`
天 下 有 何所归 谁也 不 会 说
一
若如 此
”
例①
、
② 翻 译 出来 和
,
完 全 不 符合现 代 汉 语 的 语 言 习 惯
。
今
“
四 邻 有什 么 有 的 人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吴 刚 有什 么 有 的 东 西
例 ③ 虽 然可 以 讲成
”
,
天 下人 有什 么 归 向 的 地 方
。
但 却 不 符合 文 句 的 原意
”
是一 个 主 谓 倒 装 的 疑 问
“
我 们 认 为 这 种 讲 法 是 对的 依古 汉 语 的 习 惯
”
“
问女何 所 思
只 要 补上 蒙 后 省 略的 主 语
。
以后
`
便是一 个完 整的句 子 了
,
其 结构 是
”
些 亥 叮创 些
— 竺 宾 迥应旦又
,
阿
女 何所 思
”
是 一 个 主 谓 结构
,
“
女
“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技巧分析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技巧分析【摘要】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的采访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开始,探讨了提问技巧和倾听技巧的重要性。
记者在面对不同情况时需要灵活应对,同时要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
有效的采访技巧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提问和倾听,记者才能获取最真实、全面的信息。
记者在采访中要注重细节、耐心倾听和准确把握时机。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和实践,记者才能提升自己的采访技巧,做出更加出色的报道,为公众提供最有用的信息。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而有效的采访技巧则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提问、倾听、技巧、分析、准备工作、面对、应对策略、主观偏见、成功、关键、报道。
1. 引言1.1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技巧分析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和倾听技巧对于新闻报道的成功至关重要。
提问技巧和倾听技巧是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提问得到关键信息,通过倾听洞悉被采访者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才能撰写出真实客观的报道。
在新闻报道之前,记者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了解被采访者的背景信息,包括相关事实、情况和事件的背景资料。
这样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理解采访对象,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
要确保采访设备的完好,确保可以准确记录采访内容,避免因技术问题导致信息遗漏。
提问技巧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提问要清晰明了,不偏不倚,避免主观色彩影响问题的表达。
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形式,比如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倾听技巧同样至关重要。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倾听被采访者的每一个言语细节,从中捕捉重要信息和线索。
倾听不仅仅是听,更是理解和感知,需要记者保持专注和耐心。
面对不同情况时,记者需要灵活应对,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提问和倾听策略。
有时候需要深度挖掘某个问题,有时候需要放松对话气氛,让被采访者更加开放。
要避免主观偏见对采访内容的影响。
记者要客观公正地对待被采访者,不做主观臆测或带有色彩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也谈“问讯”
作者:谢政伟
来源:《语文建设》2006年第08期
古文献中常见“同义连言”现象,王念孙《读书杂志》说:“凡连语之词,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
”一些注家在注释《桃花源记》“问讯”一词时多犯此病。
田美《〈桃花源记〉中的“问讯”》(《语文建设》2005年第7期)分析了各家在注释“问讯”时存在的失误,并准确地指明“问讯”一词实系同义连用,不宜分而释之。
甚确。
但作者将“问讯”释为“打听、询问”,还不够精确。
诚然“问讯”在魏晋南北朝时可表“打听、询问”(如《孔雀东南飞》“幸可广问讯,不得便
相许”),但这种解释放在此句则稍显欠当,当寻别解。
陶渊明此句其实是说村里人听说渔人来了,都感到奇怪,于是都来问候他,以示友好。
徐复《后读书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对此“问讯”注曰:“此问讯作问候解。
为魏晋时恒语。
《尔雅·释言》:‘讯,言也。
’郭璞注:‘相问讯。
’《世说新语·简傲》:‘王子敬兄弟见郗公,蹑履问讯,甚修外生礼。
’陶文自用为问候义。
”《世说新语》中还有其他“问讯”作“问候”讲的例子:
(1)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为之流涕。
(《方正篇》)
(2)韩康伯母殷,随孙绘之之衡阳,于阖庐州中逢桓南郡。
卞鞠是其外孙,时来问讯。
谓鞠曰:“我不死,见此竖二世作贼。
”(《贤媛篇》)
(3)谢遏夏月尝仰卧,谢公清晨卒来,不暇著衣,跣出屋外,方蹑履问讯,公曰:“汝可谓‘前倨而后恭。
’”(《排调篇》)
作“问候”讲的“问讯”,此期其他文献中亦多见,例如:
(4)裴政出服,问讯武帝,贬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之礼不死也。
”(《颜氏家训·风操》)
(5)十一月丙午,以左军将军鲁秀为司州刺史。
丙辰,停台省众官朔望问讯。
(《宋书》卷六)
(6)王侯五日一问讯,世祖常独呼昭业至幄座,别加抚问,呼为法身,钟爱甚重。
(《南齐书·郁林王本纪》)
《桃花源记》中的“问讯”解为“问候”似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