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采纳行为与促进策略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基本内涵及行为表现

销等各个环节 中都 存在 信息收集 、评估 、决策 的行 为 ,即技 术创新采纳因技术创新 的阶段性 和不确 定性 的特点而 存在在 于技术创新 的全过 程。然而 ,用 于指导 实践 的技 术创新 采纳 的基本理 论还没有形成 比较统 一的认 识 ,特别 是对企 业技术 创新采 纳基本 内涵 的界 定和其理 论基 础存在 较大 的分歧 ,因 此 ,本文在借鉴和分析现有 文献 的基础上对 企业 技术创 新采 纳的基本 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作 了初步 的探讨 。
应用 的过 程 ,这中间既包 括简单 的模仿 又包括模 仿创新 ,因 此 ,创新 成果的提供者与采用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 的关系 。 在研 究技 术创新扩散时 ,应 把成果 提供者 与采用 者看作为 一 个 系统 中的两个 主 体元 素来研 究 ,而不 能将 二者 割裂 开来 ,
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采纳不仅能够实现经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利用建构模型和描绘曲线图等经济学济与技术的结合使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知识形态转化为现实的研究方法试图建立一套衡量和预测以及评估企业技术创新的生产力也促使企业在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拥有了一采纳行为的技术指标
维普资讯
文献标识码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技术创 新 ,采 纳 ;再创新 ,再 采纳 ,是技术 创新成 果在 不同个体间或原有创新 者在原 有技术 基础上 进行 转移和 利用 的客观规律 ,也是技 术发展 的必然 趋势 。实践证 明 ,技术 发 展 比较滞后的企业 ,通过技术 采纳的途径可 以获取先进技术 , 可 以节省投资 ,降低 风险 ,缩 短技术创 新周 期 ,这就 是所 谓 的 “ 后发 优势 ” 。同理 ,投资 风险 的差异 直 接导致 投 资技 术 创新采纳的效益要 大于技术创 新本 身的投 资效益 。特别是 大 多数技术 创新成果 源 自于大专 院校 、科研 院所 ,造成 技术创 新主体与技术创新 采纳主体 之间时间和空间上 的分离或 断裂 , 这些都为如何实现技术创 新成 果向现 实生产力 转化 提出 了迫 切的客观要求。而持续不 断 的技 术创新 采纳不 仅能够 实现经 济与技术的结合 ,使科学技 术 由潜在 的知识形 态转化 为现 实 的生产力 ,也促使 企业 在获取 高额垄 断利润 的同 时拥 有 了一 种竞争者不易模仿 的核心 竞争力 。在 这一转 化过 程 中,企业 技术创新采纳扮演 了至关 重要 的战略角 色。一方 面 ,企业 的 技术创新采纳不仅成 为决 定技术 创新 是否在企 业得 以应用 的 首要环节 ,还是决定技 术创新 实施效 果 的关 键步 骤 ;另一方 面 ,企业技术创新 采纳存在并 作用 于技术创 新 的全过程 。由 于企业技 术创新 活动的全过程 是一个充 满 了偶 然性 和不确定 性的过程。因此 ,从技 术创 新构想 到研 发 、试验 、生产 、营
企业环境技术创新采纳的行为决策研究

湖 南新 邵人 ,博 士 ,大连理 工大学管理 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研 究方 向为发展 决策管理、技 术创 新管理 。
1 研 究 现 状
本文研 究 的环境技 术创新是 指可 以改善企业 生产 或产
P ria u h 和 Her k a man enl c a l Gl ni eB u n b在分析针对 环境投资 k
决 策所采用 的环境 寿命 周期 成本方法 时指 出 ,这种基 于新 古典 主义经 济学理论 的环境 投资决 策方法所 假设 的决 策者 理性 ,导致 了方法应 用 的局 限性 。他 们 同时提出 ,由于环
环境措 施 。作为工业 文 明载 体 的企业 在这个 过程 中扮演着
重要 角色 ,企 业与环境 的关 系正在 经历从压 力性 到动力性 的转变 。在这 个转变 过程 中 ,企业对 环境技 术创新 的采纳
企 业规模 、可用 资源 、产 品和市场 的本质 、组织结构 和设
计 以及组织 学 习、领导 的价 值观和 管理者对 环境 的态 度等 对 环境 技术创新采 纳的影响 。
模 型 ,忽视 了环境 技术创新 采纳 的双重性 和不确定 性 ,因 此 对现实决策行 为的解释不 足。
收稿 日期 :2 0 - 8 1 0 9- — 3 0 基金 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项 目(0 7 0 8 7 8 1 1) 作者简 介 :杜 晶(9 7 ) 17 一 ,女、 山东安邱人 ,大连 理工 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 ,研 究方向为 企业管理与环 境管理 ;朱方伟(9 5 ,男 1 7
对 企业 而言具有 更强 的战略意 义 。随着环境政 策 向动 力性
素 ,因此决策 者进行 理性决 策的能 力有 限。徐少辉 和马小 明指 出 ,企业 的决 策者在 进行环境投 资决策 时有 不 同的偏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技术采纳方面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领域,本文试图通过对较成熟的几个理论框架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把握技术采纳模型相应的发展脉络,对该领域已有的成果作总结以帮助后来的研究者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关键词: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当今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发展迅速,正在并将持续不断地改变社会生活。
技术可以提高生活乃至生产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们必须首先被人们接受才能延续下去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于是,在新的技术产生的同时,学者们开始研究用户对技术的采纳行为。
该项研究被认为是当代信息系统中较为成熟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数十年的研究中产生了许多的理论和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以及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utaut)。
一、相关理论模型分析1、理性行为理论(tra)理性行为理论是由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的基础来源于社会心理学,是用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而它也被证明能够成功预测并解释众多领域的人类行为。
依据该理论,人的很多特定行为表现是由其行为意愿(bi)所决定的,同时行为意愿又受到个人行为态度(a)和主观规范(sn)的双重影响。
具体说就是认为个体倾向于按照能够使自己获得有利的结果并且也能够符合他人期望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该理论主要有两个前提假设:一是个人采取某种行为,是在出于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二个是个人在决定了该行为之前会先考虑到其行为动作的隐含意义。
模型如图2.1所示:图2.1理性行为理论框架sheppard,hartwick and warshaw(1988)经过研究得出结论:tra具有很强的预测效用,该结论是通过对87个独立研究进行元分析得出的。
研究总共包括12624个观察样本,显著性水平为0.001。
组织在采纳信息技术前后的行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法规遵守等问题。因 此,对于组织来说,在采纳信息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最大的 利益并应对潜在的风险。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系统(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EIS)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系统通过整合、处理和分析企业 内外部的大量信息,为企业的战略决策、运营管理和日常活动提供支持。然而, 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与采纳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涉及到多个层面,包括组 织结构、企业文化、员工认知等。本次演示主要探讨企业信息系统的组织采纳 规律及其文化影响因素。
4、信息需求满足程度虽然对消费者信息采纳行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相 对较小。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在选择外卖平台时,不仅平台上的信息是否满足 其需求,还平台的其他方面,如服务质量、配送速度等。因此,外卖平台应当 综合提升各项服务指标,以增加消费者的粘性。
谢谢观看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对影响消费者信 息采纳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我们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出影响消费者信 息采纳行为的因素,包括信息质量、信息来源、信息可信度、信息易用性和信 息需求满足程度等。然后,我们制定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案,针对这些因素设 计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信息质量、信息来源、信息可信度和信息易用性是影响消费者信息 采纳行为的主要因素。此外,信息需求满足程度也对消费者信息采纳行为有影 响,但影响程度较小。
结论与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信息质量是影响消费者信息采纳行为的首要因素。优质的信息能够提高消 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进而增加其采纳信息的可能性。因此,外卖平台应当 注重提高信息质量,提供详细、准确、实用的信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创新采纳行为与促进策略研究

技术创新采纳行为与促进策略研究标题1: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实施后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源动力。
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其能否不断创新,提供更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技术创新能够推动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优化产品或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收益。
其次,技术创新的实施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首先,企业管理和组织文化的支持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
其次,技术创新的投资和成本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若企业在投资一项技术创新时,能够考虑长远利益,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投资,减少短期成本负担,或许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
最后,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也是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之一。
企业需要不断关注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根据需求方向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保持竞争优势。
最后,在实施技术创新后,企业也需要对效果进行评估,确定成本与收益是否匹配,效果是否满足预期等。
在实施技术创新之后,企业需要通过行业分析,市场研究,技术前沿判断等方式来评估技术创新的效果,确定下一步技术创新的方向与目标。
总结: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动力。
企业需要着重思考技术创新的投资策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
在实施技术创新后,企业也需要对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效果来调整下一步的技术创新方向与目标。
标题2:技术创新与企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企业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推动的热门话题,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和企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技术创新在企业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该目标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技术创新是企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技术创新能够推动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排措施不断提升,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浪费和排放,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制定创新技术采纳计划

制定创新技术采纳计划创新技术采纳计划一、背景介绍在当今全球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追求创新是取得持续成功的关键因素。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并不断发展壮大,本公司决定制定一份创新技术采纳计划。
二、目标与意义1. 目标:通过创新技术采纳计划,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内部管理体系的创新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2. 意义:创新技术采纳计划有助于推动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开拓新市场、新客户,并提高公司持续创新的能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计划内容1. 创新技术采纳落地1.1 针对公司产品与服务,建立创新技术评估体系,评估现有技术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并寻找适合的创新技术进行采纳。
1.2 设立技术采纳团队,负责创新技术采纳的筛选、引进和推广,确保创新技术的稳定、高效应用。
2.1 审视现有流程与制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瓶颈,并制定创新解决方案。
2.2 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相结合,引入创新技术以提高内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 创新激励机制建设3.1 设立创新激励基金,用于奖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员工,鼓励他们提出创新技术和管理方案。
3.2 定期组织内部创新竞赛,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借鉴优秀创新案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四、计划实施步骤1. 项目启动与组织1.1 确定项目负责人和相关团队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任务。
1.2 召开项目启动会议,明确项目目标、工作计划和时间节点。
2. 创新技术采纳2.1 收集并分析市场上的创新技术和行业最佳实践,筛选适合公司的创新技术。
2.2 进行创新技术的试点应用和评估,确定适合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扩大推广。
3.1 形成对公司内部流程和制度的全面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3.2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创新的流程和制度,并进行试点运行。
3.3 定期评估创新管理的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优化。
4. 创新激励机制建设4.1 制定创新激励政策和方案,构建公平、公正、激励的激励机制。
四川如何改变农民采纳创新的策略和措施2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

如何改变农民采纳创新的策略和措施姓名:高波专业:园艺园林学号122014325040155 年级:2014级【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当前我国农民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较低,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从当前我国农民的特点、农民接受创新的策略、提高农民接受创新的措施三个方面来阐述。
就如何改变农民采纳创新的策略和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创新观念农民我国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
农民的思想观念、政治、科技文化等素质和吸纳信息能力的高低,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而当前我国农民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较低,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
如何提高农民接受并采用创新事物,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一、当前我国农民的特点(1)中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一方面, 大部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
制约了他们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吸纳能力,致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无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人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2)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不利于发展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
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
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
UTAUT模型在我国信息采纳中的研究现状

UTAUT模型在我国信息采纳中的研究现状何钦1,21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广西工学院管理系,广西柳州,545006摘要:在信息采纳领域,UTAUT模型是集多种理论之大成者,目前国际上基于UTAUT 模型的研究逐年递增,我国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对象比较局限。
本文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技术创新,信息采纳,UTAUT模型一、研究背景信息技术创新的采纳与应用是信息系统领域主流的研究分支,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过程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两方面,主要关注信息技术被采纳的过程与促进或阻碍潜在采纳者采纳创新的影响因素。
其中采纳行为理论是技术采纳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分支,信息技术采纳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预测或解释信息技术应用中用户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根据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技术采纳过程中的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解释行为产生机理与相关影响因素。
二、UTAUT模型简介2003年,Venkatesh&Davis等人通过系统的描述,发现技术任务适配模型、创新扩散理论、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动机模型(Motivational model,MM)、复合的TAM 与TPB模型(Combined TAM and TPB,C—TAM—TPB)、PC利用模型(Model of PC utilization,MPCU)以及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等理论在不同范畴中也具有相应的解释能力。
基于此,Venkatesh &Davis将这些模型进行整合,在综合TAM、TAM2以及动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信息系统接受的整合模型,技术接受使用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
UTAUT把八个模型中的论点整合为四个核心构念(Core Determinant):“绩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EE)、“社群影响”(Social Influence,SI)和“促成因素”(Facilitating Conditions,FC ),以及四个调节变量:性别(Gender)、年龄(Age)、经验(Experience)和自愿性(Voluntariness of Use),相关的构念以及解释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资能力 的相关度并不 高。以互联 网为例 ,许多采
收稿 日期 :2 0 0 0 0 9— 6— 8
作者简介 :杨薇钰 (98一) 16 ,女,河北人 ,天津大学社 外学院副教授 ,管理学博 士,研 究方向:企业技术 创新管理 ; 李元 (9 8一)男,天津人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 16
2 1 / 2 总第 3 4期 000 9
文章 编号 :10 —18 (0 0 2 0 8 0 0 1 4 X 2 1 )0 — 0 2— 6
商 、研 宄 监
C MME l LRE E R H O RC A s A C
技 术 创 新 采纳 行 为 与 来自 进 策 略 研 夯 杨薇钰 ,李 元
个 技 术扩 散过 程 。
应该是高度社会化并见识 广博 的主体 的基 本判断截 然相反 ,许多家庭计算机 的早 期采纳者常常 表现 出
逻辑 内省 的 理性 思 维 品格 ( i e o n et , Dc r n ad G n y ks r
18 ) 93 ,更有 不 少研 究 发 现 这些 人 格 特 征 对 创 新 采 纳
向 ,即采 纳 者 相 对 其 他 人 员 较 早 采 纳 新 思 想 的 积
极程度 ,其 中首 先采 纳一 项 创新 的采 纳 者 往往 具
有最高水平 的创新倾 向 ,随后是早期采纳者 ,早期 大多数 、晚期大多数和落伍者 。然而 ,这里 的创新
服务 。为此 ,购买技术创新 的决 策通 常与上述财务
关键词 :技 术创新采纳 ;知识适配关 系;促进 策略 中图分 类号 :F0 . 436 文献标 识码 :B 倾 向概念 内涵 并不 明确 ,现 实 中 的采纳 者 往往 具 有不 同类 型 的创新 倾 向 ,用 这种 抽 象 的人 格特 征 来描述 技 术 创 新 采 纳 者 在 很 多 情 况 下 并 不 准 确 ( o s i ha dH f kr 9 1 。例如 ,一些实证 G l mn n o c e,19 ) d t a 研究发现 ,与个人 品格 理论 根据创新倾 向对 采纳者
ynw i 16 ) a g e u 9 8 ,因此具有 广泛 和牢 固 的技 术知 识 y 基础 的潜在采 纳者 通常更 具创新倾 向。
( .天津大学 社外学院,天津 30 7 ;2 1 00 2 .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 7 ) 00 1 摘要 :在创新采纳决策过程 中,把握 和运用 复杂技 术知识 应对创 新 决策 中的 高度不确 定性 和风
险 ,成 为 决 定 个 体 技 术 创 新 采 纳 行 为 的 关键 。 而 潜 在 采 纳 者 基 于 一 定 创 新 倾 向 感 知 到 的 ,创 新
与其现有价值 观 、生活方式 、以往 经历和现 实需求的 匹配程度 ,即适 配性 能够 强化各 类潜在 采
纳 者 的 采 纳倾 向 ,并 由此 成 为 决 定 个 体 创 新 采 纳 行 为 的 决 定 因素 。 以 知 识 适 配 关 系分 析 为基 础 , 提 出 了促 进 采 纳 行 为 的 全 面 价 值提 供 策 略 、关 系导 向 交 互 策 略 和 一 体 化 沟通 策略 。
管理 、公 司财务 。
基金项 目:天津大学社外学院科研发展基金 项 目 《 关系范式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模式——从创新能力构 建到创新绩效评价》 的资助。
总 第 3 4 期 9
杨 薇钰 :技 术 创 新 采 纳行 为 与促 进 策 略 研 究
・ 8 ・ 3
纳者 最先 就是 在 办公场 所认 识 和接 触 到互联 网技
一
、
技 术 创 新 采纳 行 为 的知 识 基 础
作为技术扩 散 的微 观 基 础 ,个 体 的 技术 创 新 采纳行为包括初步 了解创新 、形成态度 、达成采纳 决策等一系列步骤或过程 ( oe,16 ) R gr 9 2 ,而研究 顾客 创新采 纳 行为则 有 助 于创新 企业将 新产 品 和 服务准确定 位 于关键 的创新 采 纳者 ,并通 过 这些 采纳 者与其 他类 型采 纳者 的进 一 步沟通 来开 启整
就 由此 能 够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获 得 大 量 的免 费 产 品 和
角 出发把 创新 定义 为采 纳者 个体 或其 他采 纳 主体
所感知到 的新思想 、新实践或者新事物 ,将创新采 纳者个人 品格概括为 冒险精神 、年轻 、具有广泛社 会关系和 自身具 有 创新 倾 向等 ,并 把 创新 采 纳者 进 一步划分为创新 者 、早期 采纳 者 、早期 大多数 、 晚期大多数 和落伍 者等 五种类 型 ( oe,16 ) R gr 9 2 , 此 种采 纳者 细分 方式 所依 赖 的关键 概念 是创新 倾
有关 技术创新 采 纳行 为 的早 期 研究 力 图 揭示 采 纳者 个人 品格 和其 他先 决条 件对 创新 采纳 行为 的影 响。创 新采 纳行 为 的个 人 品格 理论 从 主观 视
行为的影 响甚微 ( oktadLte 97 ,创新企 L ce n il,19 ) t t 业将创新产品和服务定位 于这 样的创新者采 纳者收 益并不理想 ( odadM sn 99 。 B y n ao ,19 ) 也有不少学 者 提 出 ,创 新采 纳 者 必 须具 备 的 外 部 条件是 拥 有一 定 的财务 资 源来 吸收不 成功 创 新采纳造成的损失 ( oe,19 ) R g r 9 5 。然 而 ,在现代 融资环境下 ,只要 能 够 降低 在购 买新 产 品和服 务 过 程中涉及 到 的风 险 ,创 新采 纳 者通 常 能够 获 得 必要 的财物 资源 ( oe 9 1 。与此 同 时 ,由 Mor ,19 ) 于采纳 者本 身 常常能 够协 助创 新 者完成 新产 品测 试 以尽量 减 少创 新 可能 存在 的 失误 ,创 新采 纳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