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意思
立秋有感诗

《立秋有感诗》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说说立秋。
立秋一到,天气就慢慢变凉啦。
树叶可能会变黄,风也会变得凉爽起来。
就像诗人写的“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小乌鸦飞走了,吹来的风让人感觉很舒服。
还有“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 晚上睡觉起来,好像听到了秋天的声音,但是又找不到,只看到月光下满台阶的梧桐叶。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立秋有感诗》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 夏天的景色慢慢不见了,树叶被风吹动,发出了秋天的声音。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 哎呀,三伏天结束啦,立秋来喽。
这些诗里都藏着秋天的小秘密呢。
《立秋有感诗》
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说说。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 风轻轻吹落一片叶子,所有的东西好像都知道秋天来啦。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 立秋之后就没那么热啦,穿的衣服也变薄了。
小朋友们,等你们长大了,也可以试着写一写关于立秋的诗哟!。
关于立秋的诗词鉴赏

关于立秋的诗词鉴赏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以立秋为主题,挥毫泼墨,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立秋时节的自然景象,更抒发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唐代诗人刘言史在《立秋》中写道:“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此诗开篇点明立秋时节,炎热渐退,秋风初起。
“云天收夏色”,形象地写出了天空中夏日的繁茂之色逐渐消退,而“木叶动秋声”则通过树叶的微微颤动,传递出秋意的悄然来临。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敏锐地捕捉到了季节交替时那细微而又动人的变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初秋的清爽与宁静。
宋代诗人武衍的《立秋夕》:“夜色转微凉,高楼月似霜。
不眠闻马啮,无事见蝇飞。
”描绘了立秋之夜,气温渐渐转凉,月光洒在高楼上,宛如寒霜。
诗人在这寂静的夜晚,无法入眠,听到马在咀嚼草料,看到苍蝇飞来飞去。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在秋夜中的思绪万千和内心的淡淡忧愁。
孟浩然的《初秋》:“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诗人敏锐地察觉到初秋之夜的变长,清风带来了更多的凉意。
炎热的暑气消退,茅斋变得安静,台阶下的草丛上闪烁着露水的光芒。
此诗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初秋的特点,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受。
在这些立秋诗词中,我们还能看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如白居易的《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诗人在立秋日,独自在堤上行走,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
新蝉的鸣叫,更增添了几分思念之情。
他感慨时光匆匆,与故人分别已久,同时也借秋意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岁月的无奈。
立秋诗词也常常与思乡之情紧密相连。
杜牧的《早秋客舍》:“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元稹立秋七月节诗译文

元稹立秋七月节诗译文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元稹的《立秋七月节诗》
2.阐述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总结诗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元稹的《立秋七月节诗》是一首描绘立秋时节的诗篇,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季节更替时的意境和情感。
诗中的主题是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短暂,以此来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中的意境深远而幽远,元稹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立秋时节的景象。
他描绘了“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景象,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来传达季节更替的气息。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慨,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在诗句中,元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的意境和感染力。
比如,“云天收夏色”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天空的变化;“木叶动秋声”则运用了对仗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总的来说,元稹的《立秋七月节诗》是一首具有深远意境和丰富情感的诗篇,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季节更替时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对生命短暂和珍贵的感慨。
第1页共1页。
木叶动秋声全诗

木叶动秋声全诗
原文:
立秋
作者:刘言史(唐)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白话翻译:
今天早晨要如火,商飙早已隙。
说天收夏色,树叶动秋声。
作者简介:
刘言史,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
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
少尚气节,不举进±o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
亦与孟郊友善。
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
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
尝从武俊猎, 有双鸭起蒲稗间,一矢联之,遂于马上草射鸭歌以献。
武俊表请封官, 诏授枣强令,辞疾不授。
人因称为刘枣强。
李夷简节度汉南,与言史少同游习,因以襄阳鬃器干具赂武俊,请言史为幕宾。
由是日与誠谈, 歌诗唱答。
卒后,葬于襄阳。
孟郊作歌哭之。
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
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
刘枣强",但未就任。
刘言史与孟郊友善,与李翱亦有交往。
他和李贺同时,诗歌风格亦近似。
如《七夕歌》中有句云:"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耕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美丽恢赡,颇具匠心。
皮日休称其诗〃雕金篆玉,牢奇笼怪。
百锻为字,千炼成句"(《刘枣强碑》)。
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
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
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
如果以节气作为年月间的划分标准,“立秋”代表着这一年下半年的到来,也是一年中的转折,从这一天起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万物由繁茂生长趋向萧索成熟。
然而,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此时天气仍闷热,暑气难消,有“秋老虎”之称。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节。
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
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古人相信一叶知秋,当梧桐叶开始从枝头飘落,立秋日便响起秋天的前奏,季节轮替的步伐逐渐接近。
《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秋季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总喜欢把温度作为辨识季节的标尺,而田间地头伺候庄稼的农人,能更敏锐地感受到秋的气息。
随着秋风掠过,收获被提上日程。
汪曾祺把立秋后的八月称为“葡萄着色的季节”。
秋雨之后,他培育的葡萄“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立秋,古有咬秋的习俗。
经典关于立秋古诗词鉴赏

经典关于立秋古诗词鉴赏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下面是分享的经典关于立秋古诗词鉴赏。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关于立秋古诗词鉴赏立秋刘翰〔宋代〕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译文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
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
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
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乳鸦啼散玉屏空”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
起初小乌鸦还待在树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了,乌鸦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乌鸦的叫声了。
乌鸦有结群营巢的特点,所以傍晚时,乌鸦的叫声还是比较多的。
老乌鸦不太喜欢叫,叫起来声音也粗砺,比较难听。
而乳鸦比较喜欢叫,声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难听。
傍晚时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比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
当然,听不到乌鸦叫,看不见玉屏上的字画,于是屋内也就显得安静空旷了。
“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
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
“新凉”中的“新”字写出了这种变化。
当然这种感觉上的质变,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
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
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
“满阶梧桐月明中”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
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
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比较显著。
类似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写夏天的诗句

在夏天的诗句中,类似"云天收夏色"和"木叶动秋声"这样的表达,常常能够给人以清新、舒适、自然的感受。
夏天是一年中最温暖和活力充沛的季节,而这些诗句正是将夏天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我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对这些诗句进行全面评估,以此撰写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
笔者认为"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样的诗句所表达的美好,其深度和广度是需要我们去仔细品读和思考的。
在这句诗中,"云天收夏色"既表达了夏天云彩变幻的美丽,也寓意了炎热的夏日逐渐走向成熟的秋天。
而"木叶动秋声"则描绘了夏天微风拂动树叶的清脆声音,也隐喻了秋天的脚步渐近。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夏天的美好,也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变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还可以思考夏天的意义和特点。
夏天,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和生机的季节,绿树成荫,百花争艳,蝉鸣蛙叫,是大自然最热闹的季节之一。
而"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样的诗句,则将这些美好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让我联想到夏天的阳光、清风、河水和笑声,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无比愉悦和兴奋。
在这些诗句中,还可以深入探讨时间和自然的关系。
夏天,是时间流逝的最好见证者。
当"云天收夏色",当"木叶动秋声",我们不禁会想到时间正在悄悄地流逝。
这让人不禁陷入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中。
然而,这些诗句并不仅仅是对时间的感慨,更是在表达夏天的美好时光即将逝去时,让我们珍惜和享受当下的生活。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抒发了诗人对夏天的热爱,也让我们对时间和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个人观点和理解上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样的诗句所传达的美好和深刻,令我深受启发。
每当夏天来临时,我不禁会想起这句诗,回忆起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间,那些欢笑、那些悲伤,那些美好的记忆。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意思

意思:云朵飘忽的天空收起了夏天的景色,草木的枝叶随风摇摆,响起了秋天的声音。
这是很清新自然的一句诗,形容夏秋交际时的景色。
出自刘言史的《立秋》全诗:立秋(刘言史)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扩展资料:作者介绍:刘言史,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
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
少尚气节,不举进士。
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
亦与孟郊友善。
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
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
尝从武俊猎,有双鸭起蒲稗间,一矢联之,遂于马上草射鸭歌以献。
武俊表请封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授。
人因称为刘枣强。
李夷简节度汉南,与言史少同游习,因以襄阳髹器千具赂武俊,请言史为幕宾。
由是日与讌谈,歌诗唱答。
卒后,葬于襄阳。
孟郊作歌哭之。
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
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刘枣强”,但未就任。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的季节到了。
此时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秋”指的是暑去凉来。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
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天收夏色bai,木叶动秋声。
”意思是:云朵du飘移的天空收起了夏天的景zhi色,草木的枝叶随风摇dao动,响起了秋天的声音。
全诗:
立秋
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
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8月8日,立秋,北斗指向西南,斗转星移,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凉爽的天气即将来临,也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关于立秋,古人有诸多诗词颂咏,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我们从中撷拾10首诗词,看看古人是如何描绘立秋的。
《立秋》
【南北朝】周弘让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周弘让是南北朝时期诗人。
这首《立秋》诗,也有收录为唐代刘言史作品,然而从风格来看,用典古朴,风格简洁飘逸,似乎更具有南北朝风格。
“流火”指“心宿”,即“大火”星,仲夏处于正南方最高位置,立秋后开始西降。
“商飙”:秋风。
诗词大意为:从立秋后心宿开始向西降落,秋风已经开始发动,夏天的景色逐渐变换,清风吹来,树木开始落叶,秋天就要来了。
《立秋七月节》
【唐】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这首立秋诗选自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秋节恰逢七夕,因而诗人咏秋和七夕相结合,表达了寂寥悲秋之情。
大意为:没想到炎热的夏天这么快要过去,凉风
吹来,秋风暗起。
遥望天上,牛郎织女在银河鹊桥相会;耳边传来秋风的声音,露水从树叶上低落,看到一叶飘落,怎么能不让人愁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