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能力拓展班第5讲、三角形巩固提高(教师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讲义初二上册《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巩固练习(基础)

初中数学讲义初二上册《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巩固练习(基础)

《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2016•岳阳)下列长度的三根小木棒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2cm,3cm,5cm B.7cm,4cm,2cmC.3cm,4cm,8cm D.3cm,3cm,4cm2.如图所示的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3.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27条,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A.8 B.9 C.10 D. 114.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 4 cm和9 cm,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 )A.13 cm B.6 cm C.5 cm D.4 cm5.下列不能够镶嵌的正多边形组合是()A.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 B.正方形与正六边形C.正三角形与正方形 D.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 B.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的内部C.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的内部 D.三角形必有一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7.(四川绵阳)王师傅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如图所示,要使这个木架不变形,他至少要再订上几根木条?( )A.0根 B.1根 C.2根 D.3根8.(2015•郑州模拟)如图,△ABC中,BO,CO分别是∠ABC,∠ACB的平分线,∠A=50°,则∠BOC等于()A.110°B.115°C.120°D.130°二、填空题9.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它的内角和的倍;2013边形的外角和是.10.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 cm和6 cm,第三边长是奇数,那么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________cm.11.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则该多边形的边数为;这个多边形一共有条对角线.12. 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18°,则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3.如图,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已知AD=5cm,CE=6cm,则△ABE和△ABC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14. (2016•南京一模)如图,∠1+∠2+∠3+∠4+∠5=°.15.(2015春•南京校级月考)如图:已知△ABC的∠B和∠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A=40°,那么∠D=度.16.在△ABC中,∠B=60°,∠C=40°,AD、AE分别是△ABC的高线和角平分线,则∠DAE 的度数为_________.三、解答题17.判断下列所给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1)5cm,5cm,a cm(0<a<10);(2)a+1,a+2,a+3;(3)三条线段之比为2:3:5.18.(2015春•丹江口市期末)如图,试求∠A+∠B+∠C+∠D+∠E的度数.19. 多边形内角和与某一个外角的度数总和是1350°,求多边形的边数.20.利用三角形的中线,你能否将图中的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四部分(给出3种方法)?【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解:A、因为2+3=5,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A错误;B、因为2+4<6,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B错误;C、因为3+4<8,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C错误;D、因为3+3>4,所以能构成三角形,故D正确.2. 【答案】C;【解析】三个三角形:△ABC, △ACD, △ABD.3. 【答案】B;【解析】根据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公式列式,把所给数值代入进行计算即可求解.4. 【答案】B;【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判定.5. 【答案】B;【解析】A、正六边形的内角是120°,正三角形内角是60°,能组成360°,所以能镶嵌成一个平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B、正六边形的内角是120°,正方形内角是90°,不能组成360°,所以不能镶嵌成一个平面,故本选项符合题意;C、正三角形的内角为60°,正方形的内角为90°,能组成360°,所以能镶嵌成一个平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D、正五边形的内角为108°,正十边形的内角为144°,能组成360°,所以能镶嵌成一个平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6. 【答案】C;【解析】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与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一定都在三角形内部,但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不确定:当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则交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当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交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外部.7. 【答案】B;8. 【答案】B;【解析】解:∵∠A=50°,∴∠ABC+∠ACB=180°﹣∠A=180°﹣50°=130°,∵BO,CO分别是∠ABC,∠ACB的平分线,∴∠OBC=∠ABC,∠OCB=∠ACB,∴∠OBC+∠OCB=(∠ABC+∠ACB)=×130°=65°,∴∠BOC=180°﹣(∠OBC+∠OCB)=180°﹣65°=115°.故选B.二、填空题9.【答案】2,360°;【解析】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任意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10.【答案】5 cm或7 cm;11.【答案】5 ,5;【解析】根据n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到关于n的方程∴(n﹣2)•180°=540°,解方程求得n,然后利用n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计算即可.12.【答案】3240°;【解析】由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等于18°,根据n边形的外角和为360°计算出多边形的边数n,然后根据n边形的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13.【答案】15cm2,30cm2;【解析】△ABC的面积是△ABE面积的2倍.14.【答案】540°;【解析】连接∠2和∠5,∠3和∠5的顶点,可得三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1+∠2+∠3+∠4+∠5=540°.故答案为540.15.【答案】70°.【解析】解:∵∠A=40°,∴△ABC的∠B和∠C的外角和为:180°﹣∠1+180°﹣∠2=360°﹣(∠1+∠2)=360°﹣(180°﹣40°)=360°﹣140°=220°.由于CD、BD的平分线交于点D,则∠4+∠5=×220°=11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D=180°﹣110°=70°.16.【答案】10°.三、解答题17.【解析】解:(1)5+5=10>a(0<a<10),且5+a>5,所以能围成三角形;(2)当-1<a<0时,因为a+1+a+2=2a+3<a+3,所以此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当a=0时,因为a+1+a+2=2a+3=3,而a+3=3,所以a+1+a+2=a+3,所以此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当a >0时,因为a+1+a+2=2a+3>a+3.所以此时能围成三角形.(3)因为三条线段之比为2:3:5,则可设三条线段的长分别是2k,3k,5k,则2k+3k=5k 不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18.【解析】解:连结BC,∵∠E+∠D+∠EFD=∠1+∠2+∠BFC=180°,又∵∠EFD=∠BFC,∴∠E+∠D=∠1+∠2,∴∠A+∠B+∠C+∠D+∠E=∠A+∠ABD+∠ACE+∠1+∠2=∠ABC+∠A+∠ACB=180゜.19.【解析】解:设这个外角度数为x,根据题意,得(n﹣2)×180°+x=1350°,解得:x=1350°﹣180°n+360°=1710°﹣180°n,由于0<x<180°,即0<1710°﹣180°n<180°,解得8.5<n<9.5,所以n=9.故多边形的边数是9.20.【解析】解:如图。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本文是一份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及巩固练重难点突破的精品文档,主要讲解了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研究目标包括:认识三角形并能用符号语言正确表示三角形,理解并会应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通过作图提高学生的基本作图能力,并能运用图形解决问题;能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证明问题;通过观察和实地操作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了解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多边形、多边形的对角线、正多边形以及镶嵌等有关的概念;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外角和,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养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重点梳理了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其中包括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的重要线段(包括高、中线、角平分线)等。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包括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求已知两边长的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等。

同时,三角形还可以按边分类,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的重要线段包括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作垂线、分割三角形、平分角度等。

此外,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的位置情况有三种,分别是锐角三角形交点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交点在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交点在三角形外。

最后,本文还提到了多边形、多边形的对角线、正多边形以及镶嵌等有关的概念,以及多边形内角和及外角和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养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已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可以求出它的内角和。

反之,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可以求出它的边数。

多边形的外角和恒等于360°,与边数无关。

根据外角和公式,可以求出正多边形的边数,也可以根据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外角度数。

八年级上数学巩固提高5

八年级上数学巩固提高5

巩固拔高51、如图,△ABC中,AB=AC,D是BC中点,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B=∠CB、AD⊥BCC、AD平分∠BACD、AB=2BD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则它的底角是()A、70°B、70°或55°C、80°和100°D、110°3、∠AOB的平分线上一点P到OA的距离为5,Q是OB上任一点,则()A、PQ>5B、PQ≥5C、PQ<5D、PQ≤54、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带①和②去5、如图,已知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交AC于F,AD交CE于G.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AD=BEB、BE⊥ACC、△CFG为等边三角形D、FG∥BC6、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36°,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7、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________°.8、如图,D是BC的中点,E是AC的中点.S△ADE=2,则S△ABC=________.9、△ABC中,AB=AC=12厘米,∠B=∠C,BC=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2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若点Q的运动速度为v厘米/秒,则当△BPD与△CQP全等时,v的值为________.10、如图,已知AC⊥BC,BD⊥AD,AC与BD交于O,AC=BD.求证:(1)BC=AD;(2)△OAB是等腰三角形.11、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N,交AC于M.(1)若∠B=70°,则∠NMA的度数是________.(2)连接MB,若AB=8cm,△MBC的周长是14cm.①求BC的长;②在直线MN上是否存在点P,使由P,B,C构成的△PBC的周长值最小?若存在,标出点P的位置并求△PBC的周长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

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学习目标】1.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会作角的平分线,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高清课堂:388614 全等三角形单元复习,知识要点】 要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要点二、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思路SAS HL SSS AAS SAS ASA AAS ASA AAS ⎧→⎧⎪⎪→⎨⎪⎪⎪→⎩⎪⎪→→⎧⎪⎪→⎧⎪⎪⎨⎨⎪→⎨⎪⎪⎪⎪⎪→⎩⎩⎪⎪→⎧⎪⎨→⎪⎩⎪⎩找夹角已知两边找直角找另一边边为角的对边找任一角找夹角的另一边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边的另一角找边的对角找夹边已知两角找任一边 要点三、角平分线的性质 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一般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判定 边角边(SAS ) 角边角(ASA ) 角角边(AAS )边边边(SSS ) 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 斜边、直角边定理(HL ) 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其他对应元素也相等,如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备注 判定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对应边相等2.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到三边的距离相等.4.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要点四、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全等三角形是平面几何内容的基础,这是因为全等三角形是研究特殊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图形、圆等图形性质的有力工具,是解决与线段、角相关问题的一个出发点.运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角相等、两直线位置关系等常见的几何问题.可以适当总结证明方法.1.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1) 证明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3) 等式性质.2.证明角相等的方法:(1)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证明.(2) 证明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 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进行证明.(4) 同角(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5) 对顶角相等.3.证明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的方法:可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角相等,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或垂直定义证明. 4.辅助线的添加:(1)作公共边可构造全等三角形;(2)倍长中线法;(3)作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翻折变换全等三角形;(4)利用截长(或补短)法作旋转变换的全等三角形.5.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维方法:(1)直接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和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需要我们敏捷、快速地发现两条线段和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及它们全等的条件.(2)如果要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不充分时,则应根据图形的其它性质或先证明其他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以补足条件.(3)如果现有图形中的任何两个三角形之间不存在全等关系,此时应添置辅助线,使之出现全等三角形,通过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来研究平面图形的性质.【典型例题】类型一、巧引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1).倍长中线法1、已知,如图,△ABC中,D是BC中点,DE⊥DF,试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FEDCBA【思路点拨】因为D 是BC 的中点,按倍长中线法,倍长过中点的线段DF ,使DG =DF,证明△EDG ≌△EDF ,△FDC≌△GDB,这样就把BE 、CF 与EF 线段转化到了△BEG 中,利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证.【答案与解析】BE +CF >EF ;证明:延长FD 到G ,使DG =DF,连接BG 、EG∵D 是BC 中点 ∴BD=CD 又∵DE⊥DF在△EDG 和△EDF 中ED ED EDG EDF DG DF =⎧⎪∠=∠⎨⎪=⎩∴△EDG ≌△EDF (SAS ) ∴EG=EF在△FDC 与△GDB 中⎪⎩⎪⎨⎧=∠=∠=DG DF BD CD 21 ∴△FDC≌△GDB(SAS) ∴CF=BG ∵BG+BE >EG ∴BE+CF >EF【总结升华】有中点的时候作辅助线可考虑倍长中线法(或倍长过中点的线段). 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所示,CE 、CB 分别是△ABC 与△ADC 的中线,且∠ACB =∠ABC .求证:CD =2CE .【答案】证明: 延长CE 至F 使EF =CE ,连接BF . ∵ EC 为中线,∴ AE=BE.在△AEC与△BEF中,,,,AE BEAEC BEF CE EF=⎧⎪∠=∠⎨⎪=⎩∴△AEC≌△BEF(SAS).∴ AC=BF,∠A=∠FB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角相等)又∵∠ACB=∠ABC,∠DBC=∠ACB+∠A,∠FBC=∠ABC+∠A.∴ AC=AB,∠DBC=∠FBC.∴ AB=BF.又∵ BC为△ADC的中线,∴ AB=BD.即BF=BD.在△FCB与△DCB中,,,,BF BDFBC DBC BC BC=⎧⎪∠=∠⎨⎪=⎩∴△FCB≌△DCB(SAS).∴ CF=CD.即CD=2CE.(2).作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翻折变换构造全等三角形2、(2016•海淀区校级模拟)如图,已知∠BAC=90°,AD⊥BC于点D,∠1=∠2,EF ∥BC交AC于点F.试说明AE=CF.【思路点拨】作EH⊥AB于H,作FG⊥BC于G,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EH=ED,再证ED=FG,则EH=FG,通过证明△AEH≌△CFG即可.【答案与解析】解:作EH⊥AB于H,作FG⊥BC于G,∵∠1=∠2,AD⊥BC,∴EH=ED(角平分线的性质)∵EF∥BC,AD⊥BC,FG⊥BC,∴四边形EFGD是矩形,∴ED=FG,∴EH=FG,∵∠BAD+∠CAD=90°,∠C+∠CAD=90°,∴∠BAD=∠C,又∵∠AHE=∠FGC=90°,∴△AEH≌△CFG(AAS)∴AE=CF.【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由角平分线构造全等,综合利用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H ,G 分别在AC ,AB 上,且HD =BD.(1)求证:∠B 与∠AHD 互补;(2)若∠B +2∠DGA =180°,请探究线段AG 与线段AH 、HD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 证明:(1)在AB 上取一点M, 使得AM =AH, 连接DM.∵ ∠CAD=∠BAD, AD=AD, ∴ △AHD≌△AMD. ∴ HD=MD, ∠AHD=∠AMD. ∵ HD=DB,∴ DB= MD. ∴ ∠DMB=∠B.∵ ∠AMD+∠DMB =180︒, ∴ ∠AHD+∠B=180︒. 即 ∠B 与∠AHD 互补.(2)由(1)∠AHD=∠AMD, HD=MD, ∠AHD+∠B=180︒.∵ ∠B+2∠DGA =180︒, ∴ ∠AHD=2∠DGA. ∴ ∠AMD=2∠DGM.∵ ∠AMD=∠DGM+∠GDM. ∴ 2∠DGM=∠DGM+∠GDM. ∴ ∠DGM=∠GDM. ∴ MD=MG. ∴ HD= MG.∵ AG= AM +MG,∴ AG= AH +HD.(3).利用截长(或补短)法作构造全等三角形3、(2015•新宾县模拟)如图,△ABC 中,AB=AC ,点P 是三角形右外一点,且∠APB=∠ABC .(1)如图1,若∠BAC=60°,点P 恰巧在∠ABC 的平分线上,PA=2,求PB 的长; (2)如图2,若∠BAC=60°,探究PA ,PB ,PC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如图3,若∠BAC=120°,请直接写出PA ,PB ,PC 的数量关系.M G HDCA【思路点拨】(1)AB=AC,∠BAC=60°,证得△ABC是等边三角形,∠APB=∠ABC,得到∠APB=60°,又点P恰巧在∠ABC的平分线上,得到∠ABP=30°,得到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出结果.(2)在BP上截取PD,使PD=PA,连结AD,得到△ADP是等边三角形,再通过三角形全等证得结论.(3)以A为圆心,以AP的长为半径画弧交BP于D,连接AD,过点A作AF⊥BP交BP 于F,得到等腰三角形,然后通过三角形全等证得结论.【答案与解析】解:(1)∵AB=AC,∠BAC=60°,∴△ABC是等边三角形,∠APB=∠ABC,∴∠APB=60°,又∵点P恰巧在∠ABC的平分线上,∴∠ABP=30°,∴∠PAB=90°,∴BP=2AP,∵AP=2,∴BP=4;(2)结论:PA+PC=PB.证明:如图1,在BP上截取PD,使PD=PA,连结AD,∵∠APB=60°,∴△ADP是等边三角形,∴∠DAP=60°,∴∠1=∠2,PA=PD,在△ABD与△ACP中,,∴△ABD≌△ACP,∴PC=BD,∴PA+PC=PB;(3)结论:PA+PC=PB.证明:如图2,以A 为圆心,以AP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BP 于D ,连接AD ,过点A 作AF ⊥BP 交BP 于F , ∴AP=AD ,∵∠BAC=120°, ∴∠ABC=30°, ∴∠APB=30°, ∴∠DAP=120°, ∴∠1=∠2,在△ABD 与△ACP 中,,∴△ABD ≌△ACP , ∴BD=PC , ∵AF ⊥PD , ∴PF=AP ,∴PD=AP , ∴PA+PC=PB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截长补短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 >AC,求证:AB -AC >BD -DC【答案】证明:在AB 上截取AE =AC,连结DE∵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BAD=∠CAD 在△AED 与△ACD 中⎪⎩⎪⎨⎧=∠=∠=AD AD CAD BAD AC AE EDCBA∴△AED≌△ADC(SAS)∴DE=DC在△BED中,BE>BD-DC即AB-AE>BD-DC∴AB-AC>BD-DC(4).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4、(2016•海淀区校级模拟)如图,已知∠BAC=90°,AD⊥BC于点D,∠1=∠2,EF ∥BC交AC于点F.试说明AE=CF.【思路点拨】作EH⊥AB于H,作FG⊥BC于G,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EH=ED,再证ED=FG,则EH=FG,通过证明△AEH≌△CFG即可.【答案与解析】解:作EH⊥AB于H,作FG⊥BC于G,∵∠1=∠2,AD⊥BC,∴EH=ED(角平分线的性质)∵EF∥BC,AD⊥BC,FG⊥BC,∴四边形EFGD是矩形,∴ED=FG,∴EH=FG,∵∠BAD+∠CAD=90°,∠C+∠CAD=90°,∴∠BAD=∠C,又∵∠AHE=∠FGC=90°,∴△AEH≌△CFG(AAS)∴AE=CF.【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已知角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综合利用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5、如图所示,在△ABC中,AC=BC,∠ACB=90°,D是AC上一点,且AE垂直BD的延长线于E,12AE BD,求证:BD是∠ABC的平分线.【答案与解析】证明:延长AE和BC,交于点F,∵AC⊥BC,BE⊥AE,∠ADE=∠BDC(对顶角相等),∴∠EAD+∠ADE=∠CBD+∠BDC.即∠EAD=∠CBD.在Rt△ACF和Rt△BCD中.所以Rt△ACF≌Rt△BCD(ASA).则AF=B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AE=BD,∴AE=AF,即AE=EF.在Rt△BEA和Rt△BEF中,则Rt△BEA≌Rt△BEF(SAS).所以∠ABE=∠FBE(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BD是∠ABC的平分线.【总结升华】如果由题目已知无法直接得到三角形全等,不妨试着添加辅助线构造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使问题得以解决.平时练习中多积累一些辅助线的添加方法.类型二、全等三角形动态型问题【高清课堂:379111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巩固练习5】6、在△ABC中,∠ACB=90°,AC=BC,直线l经过顶点C,过A,B两点分别作l的垂线AE,BF,垂足分别为E,F.(1)如图1当直线l不与底边AB相交时,求证:EF=AE+BF.(2)将直线l绕点C顺时针旋转,使l与底边AB相交于点D,请你探究直线l在如下位置时,EF、AE、BF之间的关系,①AD>BD;②AD=BD;③AD<BD.【答案与解析】证明:(1)∵AE ⊥l ,BF ⊥l ,∴∠AEC =∠CFB =90°,∠1+∠2=90°∵∠ACB =90°,∴∠2+∠3=90° ∴∠1=∠3。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特殊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 知识讲解(提高)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特殊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 知识讲解(提高)

《特殊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学习目标】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并能正确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 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3.理解命题与逆命题、定理与逆定理的意义,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4.了解尺规作图的常用工具;理解并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角平分线性质的第二个定理,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它们;5.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广泛应用,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领会直角三角形中常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6.掌握勾股定理及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内容及应用,学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断直角三角形.7.理解并能熟练地用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判定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方法“斜边,直角边”(即“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图形的轴对称1.图形轴对称的定义及其性质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性质: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的线段.图形的轴对称:一般的,由一个图形变为另一个图形,并使这两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互相重合,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2.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求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已知点A,B(A,B)在直线的同侧,和直线a,在直线上求作一点C,使AC+BC的距离和最小.作法:1.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2.连接A′B,交直线a与点C;3.连接AC.点C就是所求作的点.下面给出证明:设P是直线a上任意一点,连结AP,A′P.由作图知,直线a垂直平分AA′,则AC=A′C,AP=A′P(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AP+BP=A′P+BP≥A′B,A′B=A ′C+BC=AC+BC,即AP十BP≥AC+BC,所以沿折线A-C-B的路线行走时路程最短.要点诠释:1.轴对称图形与图形的轴对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一条直线把一个图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图形的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比如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对称轴的实质是一条直线,向两方无限延伸的.3.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要分情况讨论,看这两点是否在某一条直线的同侧还是异侧. 要点二、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对称性有相等两边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只有一条,就是顶角的平分线或是底边的高、中线.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三条,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在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推论: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都等于60°;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简称“在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点诠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是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依据,性质定理是由边的相等得出角的相等,判定定理是由角的相等得出边的相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要点三、尺规作图,命题、定理与逆命题、逆定理1.尺规作图的定义利用直尺(没有刻度)和圆规完成基本作图,称之为尺规作图.要点诠释:尺规作图时使用的直尺是不能用来进行测量长度的操作,它一般用来将两个点连在一起.圆规可以开至无限宽,但上面也不能有刻度.它只可以拉开成之前构造过的长度或一个任意的长度.2.命题与逆命题判断一件事件的句子叫命题.其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其判断为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要点诠释:(1)对于命题的定义要正确理解,也即是通过这句话可以确定一件事是发生了还是没发生,如果这句话不能对于结果给予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那它就不是命题;(2)每一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为题设部分,“那么”后面为结论部分;(3)所有的命题都有逆命题.原命题正确,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正确的.3.定理与逆定理如果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正确的命题),那就可以称它为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那就称它为原定理的逆定理.要点诠释:一个命题是真命题,但是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的,所以不是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4.角平分线性质的第二个定理角的内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要点诠释:性质定理的前提条件是已经有角平分线了,即角被平分了;第二个性质定理则是在结论中确定角被平分,一定要注意着两者的区别,在使用这两个定理时不要混淆了.5.线段垂直平分线(也称中垂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逆定理: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要点诠释:性质定理的前提条件是线段已经有了中垂线,从而可以得到线段相等;逆定理则是在结论中确定线段被垂直平分,一定要注意着两者的区别,前者在题设中说明,后者则在最终的结论中得到,所以在使用这两个定理时不要混淆了.要点四、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性质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性质定理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判定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要点诠释:这个定理的前提条件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是证明直角三角形中一边等于另一边(斜边)的一半的重要方法之一,通常用于证明边的倍数关系.性质定理2的逆命题也同样正确,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边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要点五、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要点诠释:(1)勾股定理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2)利用勾股定理,当设定一条直角边长为未知数后,根据题目已知的线段长可以建立方程求解,这样就将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3)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变式:,,.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要点诠释:(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作用是判定某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把“数”转为“形”,是通过计算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要点六、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和全等的特殊方法——斜边,直角边定理由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知,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

初二数学复习巩固经典《三角形》知识讲解(提高)

初二数学复习巩固经典《三角形》知识讲解(提高)

《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并能用符号语言正确表示三角形,理解并会应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2.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通过作三角形的三条高、中线、角平分线,提高学生的基本作图能力,并能运用图形解决问题.3.能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证明问题.4.通过观察和实地操作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四边形没有稳定性,了解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5.了解多边形、多边形的对角线、正多边形以及镶嵌等有关的概念;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外角和,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养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之差小于第三边.要点诠释:(1)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边关系的应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若两条较短的线段长之和大于最长线段的长,则这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组成三角形.当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可求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2.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3.三角形的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要点诠释: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的位置情况有三种:锐角三角形交点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交点在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交点在三角形外.(2)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连线叫三角形的中线,要点诠释: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交于三角形内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要点诠释: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交于三角形内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要点二、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固定,那么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固定了,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要点诠释:(1)三角形的形状固定是指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不会改变,大小固定指三条边长不改变.(2)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很有用.例如,房屋的人字梁具有三角形的结构,它就坚固而稳定;在栅栏门上斜着钉一条(或两条)木板,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使栅栏门不变形.大桥钢架、输电线支架都采用三角形结构,也是这个道理.(3)四边形没有稳定性,也就是说,四边形的四条边长确定后,不能确定它的形状,它的各个角的大小可以改变.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有广泛应用,如活动挂架,伸缩尺.有时我们又要克服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如在窗框未安好之前,先在窗框上斜着钉一根木板,使它不变形.要点三、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三角形外角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意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3.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要点四、多边形及有关概念1. 多边形的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要点诠释:多边形通常还以边数命名,多边形有n条边就叫做n边形.三角形、四边形都属于多边形,其中三角形是边数最少的多边形.2.正多边形:各个角都相等、各个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要点诠释:各角相等、各边也相等是正多边形的必备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如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正方形,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也不一定是正方形,只有满足四边都相等且四个角也都相等的四边形才是正方形.3.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要点诠释:(1)从n边形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2)n边形共有(3)2n n条对角线.要点五、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1.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3,n是正整数) .要点诠释:(1)一般把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2)内角和定理的应用:①已知多边形的边数,求其内角和;②已知多边形内角和,求其边数.2.多边形外角和:n边形的外角和恒等于360°,它与边数的多少无关.要点诠释:(1)外角和公式的应用:①已知外角度数,求正多边形边数;②已知正多边形边数,求外角度数.(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外角和的关系:①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n≥3,n是正整数),可见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n有关,每增加1条边,内角和增加180°.要点六、镶嵌的概念和特征1.定义: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这里的多边形可以形状相同,也可以形状不相同.要点诠释:(1)拼接在同一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2)用正多边形实现镶嵌的条件:边长相等;顶点公用;在一个顶点处各正多边形的内角之和为360°.(3)只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地面,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360°时,就能铺成一个平面图形.事实上,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地砖可以用.【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8,x,若x的值为偶数,则x 的值有 ( ).A .6个B .5个C .4个D .3个【答案】D【解析】x 的取值范围:511x <<,又x 为偶数,所以x 的值可以是6, 8, 10,故x 的值有3个.【总结升华】不要忽略“x 为偶数”这一条件.举一反三:【变式】三角形的三边长为2,x-3,4,且都为整数,则共能组成 个不同的三角形.当x 为 时,所组成的三角形周长最大.【答案】三;8 (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4-2<x-3<4+2,解得5<x<9,因为x 为整数,故x 可取6,7,8;当x=8时,组成的三角形周长最大为11).2.如图,O 是△ABC 内一点,连接OB 和OC .(1)你能说明OB+OC <AB+AC 的理由吗?(2)若AB =5,AC =6,BC =7,你能写出OB+OC 的取值范围吗?【答案与解析】解:(1)如图,延长BO 交AC 于点E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得到,在△ABE 中,AB+AE >BE ;在△EOC 中,OE+EC >OC ,两不等式相加,得AB+AE+OE+EC >BE+OC .由图可知,AE+EC =AC ,BE =OB+OE .所以AB+AC+OE>OB+OC+OE,即OB+OC<AB+AC.(2)因为OB+OC>BC,所以OB+OC>7.又因为OB+OC<AB+AC,所以OB+OC<11,所以7<OB+OC<11.【总结升华】充分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进行解题.【高清课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例1】类型二、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3.在△ABC中,AB=AC,AC边上的中线BD把△ABC的周长分为12cm和15cm两部分,求三角形的各边长.【思路点拨】因为中线BD的端点D是AC边的中点,所以AD=CD,造成两部分不等的原因是BC边与AB、AC边不等,故应分类讨论.【答案与解析】解:如图(1),设AB=x,AD=CD=12 x.(1)若AB+AD=12,即1122x x+=,所以x=8,即AB=AC=8,则CD=4.故BC=15-4=11.此时AB+AC>BC,所以三边长为8,8,11.(2)如图(2),若AB+AD=15,即1152x x+=,所以x=10.即AB=AC=10,则CD=5.故BC=12-5=7.显然此时三角形存在,所以三边长为10,10,7.综上所述此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8,8,11或10,10,7.【总结升华】BD把△ABC的周长分为12cm和15cm两部分,哪部分是12cm,哪部分是15cm,问题中没有交代,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高清课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例5、】举一反三:【变式】有一块三角形优良品种试验田,现引进四个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需将这块土地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请你制定出两种以上的方案供选择.【答案】解:方案1:如图(1),在BC上取D、E、F,使BD=ED=EF=FC,连接AE、AD、AF.方案2:如图(2),分别取AB、BC、CA的中点D、E、F,连接DE、EF、DF.方案3:如图(3),取AB中点D,连接AD,再取AD的中点E,连接BE、CE.方案4:如图(4),在 AB取点 D,使DC=2BD,连接AD,再取AD的三等分点E、F,连接CE、CF.类型三、与三角形有关的角4.在△ABC中,∠ABC=∠C,BD是AC边上的高,∠ABD=30°,则∠C的度数是多少?【思路点拨】按△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分类讨论.【答案与解析】解:分两种情况讨论:(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所示,在△ABD中,∵BD是AC边上的高(已知),∴∠ADB=90°(垂直定义).又∵∠ABD=30°(已知),∴∠A=180°-∠ADB-∠ABD=180°-90°-30°=60°.又∵∠A+∠ABC+∠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C=120°,又∵∠ABC=∠C,∴∠C=60°.(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所示.在直角△ABD中,∵∠ABD=30°(已知),所以∠BAD=60°.∴∠BAC=120°.又∵∠BAC+∠ABC+∠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C=60°.∴∠C=30°.综上,∠C的度数为60°或30°.【总结升华】在解决无图的几何题的过程中,只有正确作出图形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解答者必须具备根据条件作出图形的能力;要注意考虑图形的完整性和其他各种可能性,双解和多解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举一反三:【高清课堂: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练习(3)】【变式】如图,AC⊥BC,CD⊥AB,图中有对互余的角?有对相等的锐角?【答案】3,2.类型四、三角形的稳定性5. 如图是一种流行的衣帽架,它是用木条(四长四短)构成的几个连续的菱形(四条边都相等),每一个顶点处都有一个挂钩(连在轴上),不仅美观,而且使用,你知道它能收缩的原因和固定方法吗?【答案与解析】解:这种衣帽架能收缩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挂钩间的距离。

《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

《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

《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要点诠释: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三类问题: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②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可以求出其内角的度数;③求一个三角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要点二、三角形的分类【高清课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要点诠释:①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②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2.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要点诠释:①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外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顶角,腰与底边夹角叫做底角; ③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要点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之差小于第三边. 要点诠释:(1)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边关系的应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若两条较短的线段长之和大于最长线段的长,则这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组成三角形.当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可求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 (3)证明线段之间的不等关系. 2.三角形的重要线段: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交于三角形内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交于三角形内一点.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的位置情况有三种:锐角三角形交点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交点在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交点在三角形外. 要点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全等三角形判定1——“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全等三角形判定2——“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全等三角形判定3——“角角边”: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全等三角形判定4——“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要点诠释:(1)如何选择三角形证全等,可以从求证出发,看求证的线段或角(用等量代换后的线段、角)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可以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可以从已知出发,看已知条件确定证哪两个三角形全等;(3)由条件和结论一起出发,看它们一同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然后证它们全等;(4)如果以上方法都行不通,就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要点五、用尺规作三角形1.基本作图利用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要点诠释:要熟练掌握直尺和圆规在作图中的正确应用,对于作图要用正确语言来进行表达.【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内角和1.在△ABC中,∠ABC=∠C,BD是AC边上的高,∠ABD=30°,则∠C的度数是多少? 【思路点拨】按△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分类讨论.【答案与解析】解:分两种情况讨论:(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所示,在△ABD中,∵ BD是AC边上的高(已知),∴∠ADB=90°(垂直定义).又∵∠ABD=30°(已知),∴∠A=180°-∠ADB-∠ABD=180°-90°-30°=60°.又∵∠A+∠ABC+∠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C=120°,又∵∠ABC=∠C,∴∠C=60°.(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所示.在直角△ABD中,∵∠ABD=30°(已知),所以∠BAD=60°.∴∠BAC=120°.又∵∠BAC+∠ABC+∠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C=60°.∴∠C=30°.综上,∠C的度数为60°或30°.【总结升华】在解决无图的几何题的过程中,只有正确作出图形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解答者必须具备根据条件作出图形的能力;要注意考虑图形的完整性和其他各种可能性,双解和多解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在ΔABC中,∠A∶∠B∶∠C=3∶4∶5,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BD、CE相交于H,则∠BHC的度数为 .【答案】135°.类型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分类2.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化简:|b+c﹣a|+|b﹣c﹣a|﹣|c﹣a﹣b|﹣|a﹣b+c|.【思路点拨】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a+b>c,a+c>b,b+c>a,再去绝对值符号,合并同类项即可.【答案与解析】解:∵a、b、c为三角形三边的长,∴a+b>c,a+c>b,b+c>a,∴原式=|(b+c)﹣a|+|b﹣(c+a)|﹣|c﹣(a+b)|﹣|(a+c)﹣b|=b+c﹣a+a+c﹣b﹣a﹣b+c+b﹣a﹣c=2c﹣2a.【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3,若它的第三边长为奇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答案】8.解:设第三边长为x,∵两边长分别是2和3,∴3﹣2<x<3+2,即:1<x<5,∵第三边长为奇数,∴x=3,∴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3+3=8.3.如图,O是△ABC内一点,连接OB和OC.(1)你能说明OB+OC<AB+AC的理由吗?(2)若AB=5,AC=6,BC=7,你能写出OB+OC的取值范围吗?【答案与解析】解:(1)如图,延长BO交AC于点E,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得到,在△ABE中,AB+AE>BE;在△EOC中,OE+EC>OC,两不等式相加,得AB+AE+OE+EC>BE+OC.由图可知,AE+EC=AC,BE=OB+OE.所以AB+AC+OE>OB+OC+OE,即OB+OC<AB+AC.(2)因为OB+OC>BC,所以OB+OC>7.又因为OB+OC<AB+AC,所以OB+OC<11,所以7<OB+OC<11.【总结升华】充分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进行解题.4. 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两个角的度数比是1:2,这个三角形按角分类可能是什么三角形?【思路点拨】因为该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比是1:2,则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的比为1:2:2或1:1:2,进而根据按比例分配知识,分别求出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进而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进行判断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1+1+2=4,180×24=90°∴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又1+2+2=5,180×25=72°∵最大角为72度,是锐角,∴该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即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综上所述: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总结升华】解答此题用到的在知识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2)按比例分配知识;(3)三角形的分类;举一反三【变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比是1:2:3,这个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是度,按角分类,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答案】30;直角.类型三、三角形的重要线段5. 如图13,△ABC中,∠A = 40°,∠B = 72°,CE平分∠ACB,CD⊥AB于D,DF⊥CE,求∠FCD的度数.【思路点拨】由图可知∠CDF是Rt△CDF的一个内角,求∠CDF可先求出∠FCD,△CDB为直角三角形,所以可以求出∠BCD,而∠FCD=∠BCE-∠BCD.【答案与解析】在△ABC中,∠A = 40°,∠B = 72°,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BCA=180°-72°-40°=68°又CE平分∠ACB,∴∠BCE=∠BCA=34°,在中,CD⊥AB于D,∠B = 72°∴∠BCD= 90°- 72°= 18°∴∠FCD=∠BCE-∠BCD=34°-18°=16°.即∠FCD =16°.【总结升华】这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所以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的大小,就可以求出另一个锐角的度数.举一反三【变式】如图14,△ABC中,∠B=34°,∠ACB=104°,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 的平分线,求∠DAE的度数.【答案】∠DAE=35°类型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6. 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其中∠BAE=∠BCE=∠ACD=90°,且BC=CE,求证:△ABC与△DEC全等.【思路点拨】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到∠3=∠5,结合条件可得到∠1=∠D,再加上BC=CE,可证得结论.【答案与解析】解:∵∠BCE=∠ACD=90°,∴∠3+∠4=∠4+∠5,∴∠3=∠5,在△ACD中,∠ACD=90°,∴∠2+∠D=90°,∵∠BAE=∠1+∠2=90°,∴∠1=∠D,在△ABC和△DEC中,,∴△ABC≌△DEC(AAS).【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即SSS、SAS、ASA、AAS和HL.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所示,CE、CB分别是△ABC与△ADC的中线,且∠ACB=∠ABC.求证:CD=2CE.【答案】证明:延长CE至F使EF=CE,连接BF.∵ EC为中线,∴ AE=BE.在△AEC与△BEF中,,,,AE BEAEC BEF CE EF=⎧⎪∠=∠⎨⎪=⎩∴△AEC≌△BEF(SAS).∴ AC=BF,∠A=∠FB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角相等)又∵∠ACB=∠ABC,∠DBC=∠ACB+∠A,∠FBC=∠ABC+∠A.∴ AC=AB,∠DBC=∠FBC.∴ AB=BF.又∵ BC为△ADC的中线,∴ AB=BD.即BF=BD.在△FCB与△DCB中,,,,BF BDFBC DBC BC BC=⎧⎪∠=∠⎨⎪=⎩∴△FCB≌△DCB(SAS).∴ CF=CD.即CD=2CE.类型五、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实际应用7. 为在池塘两侧的A,B两处架桥,要想测量A,B两点的距离,有以下两种方法:(1)如图所示,找一处看得见A,B的点P,连接AP并延长到D,使PA=PD,连接BP 并延长到C,使PC=PB.测得CD=35m,就确定了AB也是35m,说明其中的理由;(2)如图所示,也可先过B点作AB的垂线BF,再在BF上取C,D•两点,•使BC=CD.接着过点D作BD的垂线DE交AC的延线长于E,则测出DE的长即为A,B的距离.•你认为这种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请说出你的理由.作BD⊥AB,ED⊥BF的目的是什么?若满足∠ABD=∠BDE≠90°,此方案是否仍然可行?为什么?【思路点拨】本题两种测量方案实际上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通过测量这个三角形中与AB相等的线段的长,从而得知AB的距离.【答案】(1)由△APB≌△DPC,所以CD=AB.(2)由△ACB≌△ECD得DE=AB.目的是使DE∥AB,可行.【总结升华】对于实际应用问题,首先要能将它化成数学模型,再根据数学知识去解决.类型六、用尺规作三角形8.已知:线段a,b求作:△ABC,使AB=a,BC=b,AC=2a.(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word 可编辑文档11 【思路点拨】首先画线段AC=2a ,再以A 为圆心,a 长为半径画弧,再以C 为圆心,b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B ,连接AB 、BC 即可.【答案与解析】解:如图所示:,△ABC 即为所求.【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作图,关键是掌握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利用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边边边”解决本题.举一反三【变式】作图题(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但保留作图痕迹)如图,已知,∠α、∠β.求作∠AOB ,使∠AOB=2∠α+∠β.【答案】解:只要方法得当,有作图痕迹就给分,无作图痕迹不给分.。

《解直角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 巩固练习(提高)

《解直角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 巩固练习(提高)

《解直角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巩固练习(提高)【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计算tan 60°+2sin 45°-2cos 30°的结果是( ).A .2B .12.如图所示,△ABC 中,AC =5,cos 2B =,3sin 5C =,则△ABC 的面积是( )A .212B .12C .14D .21 3.如图所示,A 、B 、C 三点在正方形网格线的交点处,若将△ACB 绕着点A 逆时针旋转得到△AC B '', 则tan B '的值为( )A .12 B .13 C .14 D .4第2题图 第3题图4.(2016•金华)一座楼梯的示意图如图所示,BC 是铅垂线,CA 是水平线,BA 与CA 的夹角为θ.现要在楼梯上铺一条地毯,已知CA=4米,楼梯宽度1米,则地毯的面积至少需要( )A .米2B .米2C .(4+)米2 D .(4+4tanθ)米25.如图所示,将圆桶中的水倒入一个直径为40 cm ,高为55 cm 的圆口容器中,圆桶放置的角度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5°.要使容器中的水面与圆桶相接触,则容器中水的深度至少应为( ). A .10 cm B .20 cm C .30 cm D .35 cm6.如图所示,已知坡面的坡度1i =α为( ). A .15° B .20° C .30° D .45°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7.如图所示,在高为2 m ,坡角为30°的楼梯上铺地毯,则地毯的长度至少应为( ).A .4 mB .6 m C..(2+ 8.如图,若△ABC 和△DEF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则( )A .S 1=S 2B . S 1=S 2C . S 1=S 2D . S 1=S 2二、填空题9.如图,若AC 、BD 的延长线交于点E ,511CD AB =,则cos CEB ∠= ;tan CEB ∠= . 10.如图,AD ⊥CD ,AB=10,BC=20,∠A=∠C=30°,则AD 的长为 ;CD 的长为 .A B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11.如图所示,已知直线1l ∥2l ∥3l ∥4l ,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都是1,如果正方形ABCD 的四个顶点分别在四条直线上,则sin α=________.12.如果方程2430x x -+=的两个根分别是Rt △ABC 的两条边,△ABC 最小的角为A ,那么tanA 的值 为__ ______.13.(2016•西宁)如图,为保护门源百里油菜花海,由“芬芳浴”游客中心A 处修建通往百米观景长廊BC 的两条栈道AB ,AC .若∠B=56°,∠C=45°,则游客中心A 到观景长廊BC 的距离AD 的长约为 米.(sin56°≈0.8,tan56°≈1.5)14. 在△ABC 中,AB =8,∠ABC =30°,AC =5,则BC =____ ____.15. 如图,直径为10的⊙A 经过点C (0,5)和点O (0,0),B 是y 轴右侧⊙A 优弧上一点,则∠OBC 的余弦值为 .第15题图第16题图16.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DBC=45°,翻折梯形ABCD,使点B重合于点D,折痕分别交边AB、BC于点F、E,若AD=2,BC=8.则(1)BE的长为 . (2)∠CDE的正切值为 .三、解答题17.如图,三沙市一艘海监船某天在黄岩岛P附近海域由南向北巡航,某一时刻航行到A处,测得该岛在北偏东30°方向,海监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继续航行,2小时后到达B处,测得该岛在北偏东75°方向,求此时海监船与黄岩岛P的距离BP的长.(参考数据:≈1.414,结果精确到0.1)18. 如图所示,要在木里县某林场东西方向的两地之间修一条公路MN,已知C点周围200米范围内为原始森林保护区,在MN上的点A处测得C在A的北偏东45°方向上,从A向东走600米到达B处,测得C 在点B的北偏西60°方向上.(1)MN是否穿过原始森林保护区?为什么?( 1.732)(2)若修路工程顺利进行,要使修路工程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需将原定的工作效率提高25%,则原计划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19.如图所示,圆O的直径为5,在圆O上位于直径AB的异侧有定点C和动点P,已知BC:CA=4:3,点P 在半圆弧AB上运动(不与A、B重合),过C作CP的垂线CD交PB的延长线于D点.(1)求证:AC·CD=PC·BC;(2)当点P运动到AB弧中点时,求CD的长;(3)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PCD的面积最大?并求这个最大面积S.20. 如图所示,在Rt△ABC中,∠A=90°,AB=6,AC=8,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点P从点D出发沿DE方向运动,过点P作PQ⊥BC于Q,过点Q作QR∥BA交AC于R,当点Q与点C重合时,点P 停止运动.设BQ=x,QR=y.(1)求点D到BC的距离DH的长;(2)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是否存在点P,使△PQR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tan 60°+2sin 45°-2cos 302222⨯-⨯==.2.【答案】A;【解析】过A作AD⊥BC于D,因为cos B=,所以∠B=45°,所以AD=BD,因为3 sin5ADCAC==,所以3535AD =⨯=,∴ BD =AD =3,所以4DC ==,所以BC =BD+DC =7, 112173222ABCS BC AD ==⨯⨯=△.3.【答案】B ;【解析】旋转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得∠B ′=∠B ,然后将∠B 放在以BC 为斜边,直角边在网格线上的直角三角形中,∠B 的对边为1,邻边为3,tan B ′=tanB =13. 4.【答案】D【解析】在Rt △ABC 中,BC=AC•tanθ=4tanθ(米),∴AC+BC=4+4tanθ(米),∴地毯的面积至少需要1×(4+4tanθ)=4+4tanθ(米2);故选:D . 5.【答案】D ;【解析】如图,△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过A 点作AC ⊥BD 于C ,则∠ABC =45°,AC =BC =140202⨯=,则所求深度为55-20=35(cm).6.【答案】C ;【解析】tanBC AC α===,∴ 30α=°. 7.【答案】D ;【解析】地毯长度等于两直角边长之和,高为2 m ,宽为2tan 30=°,则地毯的总长至少为(2+m .8.【答案】C ;【解析】过A 点作AG⊥BC 于G ,过D 点作DH⊥EF 于H .在Rt△ABG 中,AG=AB•sin40°=5sin40°, ∠DEH=180°﹣140°=40°,在Rt△DHE 中,DH=DE•sin40°=8sin40°,S 1=8×5sin40°÷2=20sin40°, S 2=5×8sin40°÷2=20sin40°. 则S 1=S 2. 故选:C .二、填空题9.【答案】cos ∠CEB=511;tan ∠CEB=5【解析】如图,连结BC ,则∠ACB=90°,易证△ECD ∽△EBA ,∴CE CD 5=EB AB 11=,cos ∠CEB=5.11CE =EB tan ∠CEB=5BC =CE第9题答案图 第10题答案图 10.【答案】5+10;10+5.【解析】过B 点分别作BE ⊥AD ,BF ⊥CD ,垂足分别为E 、F ,则得BF=ED ,BE=DF. ∵在Rt △AEB 中,∠A=30°,AB=10, ∴AE=AB ·cos30°=10×=5,BE=AB ·sin30°=10×=5.又∵在Rt △BFC 中,∠C=30°,BC=20, ∴BF=BC=×20=10,CF=BC ·cos30°=20×=10.∴AD=AE+ED=5+10, CD=CF+FD=10+5.11. 【解析】设AB 边与直线2l 的交点为E ,∵ 1l ∥2l ∥3l ∥4l ,且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都是1,则E 为AB 的中点,在Rt △AED 中,∠ADE =α,AD =2AE .设AE =k ,则AD =2k ,DE =.∴ sin sin5AE ADE ED α=∠===12.【答案】13或4; 【解析】由2430x x -+=得x 1=1,x 2=3.①当1,3为直角边时,则tan A =13;②当3=.∴ tanA ==. 13.【答案】60;【解析】解:∵∠B=56°,∠C=45°,∠ADB=∠ADC=90°,BC=BD+CD=100米,∴BD=,CD=,∴+=100,解得,AD≈60.14.【答案】3或3;【解析】因△ABC 的形状不是唯一的,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如图所示,作AH ⊥BC 于H ,在Rt △ABH 中.AH =AB ·sin ∠ABC =8×sin30°=4,BH =在Rt △AHC 中,HC 3==.∴ BC =3.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如图所示,同上可求得BC =3.15.【答案】2;16.【答案】(1)BE=5;(2)tan ∠CDE=【解析】(1)由题意得△BFE ≌△DFE ,∴DE=BE. 又∵在△BDE 中,∠DBE=45°, ∴∠BDE=∠DBE=45°,即DE ⊥BC. ∵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2,BC=8, ∴EC=(BC-AD)=3,BE=5.(2)由(1)得DE=BE=5,在△DEC 中,∠DEC=90°,DE=5,EC=3, ∴tan ∠CDE==.三、解答题17.【答案与解析】解:过B 作BD ⊥AP 于D ,由已知条件得:AB=20×2=40,∠P=75°﹣30°=45°, 在Rt △ABD 中,∵AB=40,∠A=30, ∴BD=AB=20,在R t △BDP 中,∵∠P=45°, ∴PB=BD=20≈28.3(海里).答:此时海监船与黄岩岛P 的距离BP 的长约为28.3海里.18.【答案与解析】(1)过C 点作CH ⊥AB 于H .设CH=x . 由已知有∠EAC =45°,∠FBC =60°,则∠CAH =45°,∠CBA =30°. 在Rt △ACH 中,AH =CH =x ,在Rt △HBC 中,tan ∠HBC =CHHB.∴tan30CHHB===°,∵AH+HB=AB,∴600x=,解得x=≈220(米)>200(米).∴ MN不会穿过森林保护区.(2)设原计划完成这项工程需要y天,则实际完成工程需要(y-5)天.根据题意得:11(125%)5y y=+⨯-,解得:y=25.经检验知:y=25是原方程的根.答:原计划完成这项工程需要25天.19.【答案与解析】(1)∵AB为直径,∴∠ACB=90°.又∵ PC⊥CD,∴∠PCD=90°.而∠CAB=∠CPD,∴△ABC∽△PDC.∴AC BCCP CD=.∴AC·CD=PC·BC.(2)当点P运动到AB弧中点时,过点B作BE⊥PC于点E.∵P是AB中点,∴∠PCB=45°,CE=BE=.又∠CAB=∠CPB,∴tan∠CPB=tan∠CAB=43.∴3tan422BEPE BCCPB⎛⎫===⎪⎪∠⎝⎭.从而PC=PE+EC.由(1)得CD=43PC=(3)当点P在AB上运动时,12PCDS PC CD=△.由(1)可知,CD=43PC.∴223PCDS PC=△.故PC最大时,PCDS△取得最大值;而PC为直径时最大,∴PCDS△的最大;∴PCDS△的最大值2250533S=⨯=.20.【答案与解析】(1)∵∠A =90°,AB =6,AC =8,∴BC =10.∵点D 为AB 中点,∴BD =12AB =3.∵∠DHB =∠A =90°,∠B =∠B . ∴△BHD ∽△BAC ,∴DH BD AC BC =,∴3128105BD DH AC BC ==⨯=. (2)∵QR ∥AB ,∴△RQC ∽△ABC , ∴RQ QC AB BC =,∴10610y x-=, 即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365y x =-+. (3)存在,分三种情况:①当PQ =PR 时,过点P 作PM ⊥QR 于M ,如图所示,则QM =RM .∵∠1+∠2=90°.∠C+∠2=90°,∴∠1=∠C .∴84cos 1cos 105C ∠===,∴45QM QP =,∴1425QR DH =, ∴1364251255x ⎛⎫-+ ⎪⎝⎭=,∴185x =. ②当PQ =RQ 时,如图28—46所示,则有312655x -+=,∴x =6.③当PR =QR 时,则R 为PQ 中垂线上的点,如图所示.于是点R 为EC 的中点,∴11224CR CE AC ===. ∵tan QR BA C CR CA ==,∴366528x -+=,∴152x =.18 5或6或152时,△PQR为等腰三角形.综上所述,当x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让优秀成为习惯
【例题 10】如 图 ,在 Rt △ ABC 中 ,∠ ACB=90 °,CD ⊥ AB 于 D ,设 AC=b ,BC=a ,CD=h , AB=c , 求证:
【课后作业】 1.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 5cm,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为两部分的差为 3cm,则腰长为( A. 2cm B. 8cm C. 2cm 或 8cm
3a 1 4a 1 12 a a 1 .5 4a 1 12 a 3a 1 解得 13 1 12 a 3a 1 4a 1 a 5
∴1.5<a<5
答当 1.5<a<5 时,三条线段 3a-1,4a+1,12-a 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练习 2】有四条线段,长度分别为 4cm,8cm,10cm,12cm,选其中三条组成三角形,试问可以组成 多少个三角形?
1 1 ∠ABC,而由 CE=CD,又可证∠E= ∠ACB,所以∠1=∠E,从而问题得证。 2 2
证明:因为三角形 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 AC 的中点 所以∠1=
1 ∠ABC 2
又因为 CE=CD,所以∠CDE=∠E 所以∠ACB=2∠E 即∠1=∠E
D A
所以 BD=BE,又 DM⊥BC,垂足为 M 所以 M 是 BE 的中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
6
让优秀成为习惯
明.
【练习 7】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即 BC=EF) ,左边滑梯的高度 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 DF 相等,则∠ABC+∠DFE=______. 解答:在 Rt△ABC 和 Rt△DEF 中,BC=EF,AC=DF, ∴△ABC≌△DEF,∴∠ABC=∠DEF, ∴∠ABC+∠DFE=90°,因此填 90°.
1
让优秀成为习惯
直角三角形的识别: ①有一个角等于 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要点 5 全等三角形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公理(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哪个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练习 1】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 12,另一边长为 5,则第三条的长。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中一内角为 80°,求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 解: (1)分两种情况:①若腰长为 12,底边长为 5,则第三边长为 12。 ②若腰长为 5,底边长为 12,则第三边长为 5。但此时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故不合题意。 (2)分两种情况:①若顶角为 80°,则另两个内角均为底角分别是 50°、50°。 ②若底角为 80°,则另两个内角分别是 80°、20°。 因此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 50°、50°或 80°、20°。 【例题 1】要使三条线段 3a-1,4a+1,12-a 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得不等式组:
APC=60 °, 则 ∠ ACB 的 度 数 是 多 少 ?
【例题 8】已知:点 P 是等边⊿ABC 内的一点,∠BPC=150°,PB=2,PC=3,求 PA 的长。 解:∵BC=BA, ∴将⊿BAP 绕点 B 顺时针方向旋转 60°,使 BA 与 BC 重合,得⊿BCD,连结 PD。 ∴BD=BP=2, PA=DC。 ∴⊿BPD 是等边三角形。 ∴∠BPD=60°。
简析: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
【例题 9】 (2006•大兴安岭)已知∠AOB=90°,在∠AOB 的平分线 OM 上有一点 C,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 顶点与 C 重合,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 OA、OB(或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 D、E. (1)当三角板绕点 C 旋转到 CD 与 OA 垂直时(如图 1) ,易证: (2)当三角板绕点 C 旋转到 CD 与 OA 不垂直时,在图 2、图 3 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 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 OD、OE、OC 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
由(1)得△ABE≌△ADF,∴AE=DF=1,∴EF=AF-AE= 3 1 . 【练习 3】 如 图 , 在 正 方 形 ABCD 中 , E 为 CD 边 上 一 点 , F 为 BC 延 长 线 上 一 点 , CE=C F , ∠ FDC=30 °. ( 1 ) 观 察 猜 想 BE 和 D F 的 大 小 关 系 , 并 证 明 你 的 猜 想 ; ( 2 ) 求 ∠ BE F 的 度 数 .
让优秀成为习惯
第5讲
【知识要点】 要点 1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①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②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④三角形三个外角的和等于 360°;
三角形巩固提高
⑤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⑥三角形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要点 2 三角形的主要线段和外心、内心 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 ②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到各顶点的距离相 等; ③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④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 一半。 要点 3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识别: ①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 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④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⑤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的中垂线是它的对称轴; ④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等于 60°。 要点 4 直角三角形
【练习 5】如图,P 是等边三角形 ABC 内的一点,连结 PA、PB、PC,•以 BP 为边作∠PBQ=60°,且 BQ=BP,连结 CQ. (1)观察并猜想 AP 与 CQ 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 PA:PB:PC=3:4:5,连结 PQ,试判断△PQ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解: (1)把△ABP 绕点 B 顺时针旋转 60°即可得到△CBQ.利用等边三角形的 性质证△ABP≌△CBQ,得到 AP=CQ. (2)连接 PQ,则△PBQ 是等边三角形.PQ=PB,AP=CQ 故 CQ:PQ:PC=PA:PB:PC=3:4:5, ∴△PQC 是直角三角形. 【练习 6】如图,正方形网格中,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小华按下列要求作图:①在正方形网格的三条 不同的实线上各取一个格点, 使其中任意两点不在同一实线上; ②连结三个格点, 使之构成直角三角形, 小华在下面的正方形网格中作出了 Rt△ABC. 请你按照同样的要求, 在右边的两个正方形网格中各画出 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使三个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互不全等.
2
让优秀成为习惯
解 :有 3 种 情 况 可 以 组 成 三 角 形 :① 12cm ,10cm ,8cm ;② 12cm ,10cm ,4cm ;③ 10c m , 8cm , 4cm . 【例题 2】 (2010· 潼南中考)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边长为 2 的正方形,点 G 是 BC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 AG, BE⊥AG, DF⊥AG.(1)证明:△ABE≌△DAF; (2)若∠AGB=30° ,求 EF 的长. 【解析】 (1)∵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B=AD,
【例题 3】如图,在 Rt△ABC 中,∠C=90°,AC=6cm,BC=8cm,AD 和 BD 分别是∠BAC 和∠ABC 的平分线, 它们相交于点 D,求点 D 到 BC 的距离
3
让优秀成为习惯
【练习 4】 (2009· 厦门中考)如图,在 ΔABC 中,∠C=90° ,∠ABC 的平分线 BD 交 AC 于点 D,若 BD=10 厘米,BC=8 厘米,则点 D 到直线 AB 的距离是_______厘米。 【解析】过点 D 作 DE 垂直于 AB 于 E,由勾股定理得 CD BD2 BC2 102 82 6 , 由角平分线性质得 DE CD 6 答案:6. 【例题 4】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 ABC 中,D 是 AC 的中点,E 为 BC 延长线上一点,且 CE=CD, DM⊥BC,垂足为 M。求证:M 是 BE 的中点。 分析:欲证 M 是 BE 的中点,已知 DM⊥BC,所以想到连结 BD,证 BD=ED。因为△ABC 是等边 三角形,∠DBE=
2 1 在△ABE 和△DAF 中, AB DA , 4 3
∴△ABE≌△DAF. (2)∵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在正方形 ABCD 中, AD∥BC, ∴∠1=∠AGB=30o 在 Rt△ADF 中,∠AFD=90o
A
4 2
B
1
E
3
F
D
C
G
AD=2 , ∴AF= 3 , DF =1,
B 1 M C E
【例题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 “小汽车在城市街道上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 70 千米/时” .一辆小汽车在一条城市街道上由西向东行驶(如图所示) ,在距离路边 25 米处有“车速检测 仪 O” ,测得该车从北偏西 60°的 A 点行驶到北偏西 30°的 B 点,所用时间为 1.5 秒. (1)试求该车从 A 点到 B 的平均速度; (2)试说明该车是否超过限速. 解析: (1)要求该车从 A 点到 B 点的速度.只需求出 AB 的距离, 在△OAC 中,OC=25 米.∵∠OAC=90°-60°=30°,∴OA=2CO=50 米 由勾股定理得 CA= OA OC 50 25 =25 3 (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