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井间地震
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

内蒙古⾃治区防震减灾条例⽬录第⼀章总则第⼆章地震监测预报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第四章地震应急救援第五章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法律责任第⼋章附则第⼀章总则第⼀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民⽣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条在⾃治区⾏政区域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防震减灾⼯作,实⾏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针。
第四条旗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作的领导,建⽴健全防震减灾⼯作机构,加强防震减灾⼯作队伍建设,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防震减灾⼯作。
旗县级以上⼈民政府地震⼯作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和财政、发展和改⾰、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卫⽣、教育、公安、国⼟资源、⽔利、城乡规划以及⼈民防空等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作。
第五条旗县级以上⼈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领导、指挥和协调本⾏政区域的抗震救灾⼯作,⽇常⼯作由同级地震⼯作主管部门或者机构承担。
第六条旗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把防震减灾⼯作纳⼊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财政预算,并建⽴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机制。
⾃治区⼈民政府和地震重点监视区的盟⾏政公署、设区的市⼈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地震重点监视区防震减灾专项资⾦。
第七条旗县级以上⼈民政府地震⼯作主管部门或者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政区域的防震减灾规划,由本级⼈民政府批准实施。
防震减灾规划应当与本⾏政区域城乡总体规划相衔接;各部门、各⾏业制定的抗震防灾规划,应当与防震减灾规划相衔接。
第⼋条各级⼈民政府应当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提⾼公民的⾃救、互救能⼒。
第九条⾃治区⿎励、⽀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推⼴应⽤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井中地震方法技术原理

井中地震在国内:
井中地震在中国的理论研究与国外基本同步,但装备和服务滞后于国外。
国外公司以此为契机,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中国油田进行工程服务及装备销
售 的 市 场 推 广 工 作 。 进 入 中 国 的 国 外 公 司 先 后 有 法 国 CGG 、 美 国 OYO
Geospace、Tomosies等,其中VSP、3DVSP由于技术比较成熟,在中国主要 以装备销售为主,价格非常昂贵。
Offset VSP Coverage
Offset VSP观测
井中地震技术—变偏VSP
变偏VSP——震源在地面,检波器在井中。震源不是固定在一个点, 而是沿一条线移动(Walk-away VSP, 左图),或者沿一个圆周移动 (Walk-around VSP,右图)。主要用于井旁构造成像和地震参数提取。
MICROSEISMIC EVENT caused by Stress Fracturing Multi-Level MultiClamped Geophone Array DS-325 DS-
TD
井中地震技术—随钻地震
随钻地震(SWD=Seismic While Drill)——钻头作为井下震源(钻 头在岩层中钻进时,产生地震波),检波器在地面。随钻地震除与逆VSP 有类似功能外,它在钻头前方反射界面的预测、井所穿过的反射层的识别 和地震描述以及钻头轨迹的实时连续定位等方面还特别受到关注。
Offset VSP Coverage
Walk-away VSP观测
Walk-around VSP观测
井中地震技术—逆向VSP
逆向VSP(Reverse VSP)——震源在井中,检波器在地面。根据互换原 理,波的传播规律应与震源在地面,检波器在井中是一致的。逆VSP的好处是 地面容易布置多道,效率可大大提高,条件是要求有专门设计的井下震源。
地震勘探处理

噪音
野值
a
b
c
叠前噪音编辑 (a)编辑前的记录,(b)编辑后的记录,(c)编辑出的噪音
去噪
频率滤波的概念 频率滤波是根据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带上的
差异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
xt stnt
X f H f S f
xt ht st
x
ht
d
st
x ht st
0
如果,都有N个样点,褶积后得到s(t)的就有2N一1个样点
6.工区低视速度干扰波较发育时,应采用野外数据采集和二 维滤波相结合的压制方法,组合接收及采用较少的滤波道数进 行二维滤波。
二.视速度滤波(倾角滤波)
1. 视速度在频波图上的展示形式:视速度一样的信号成分在频波图
上位于过原点的直线上,而且斜率越大,视速度越大。
视速度一样的信号成分在频波图
f
上位于过原点的直线上,而且斜率
第五章 地震数据的处理
数据处理的目的:
• 提高信噪比 • 提高分辨率—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
地震处理的重要性
地震 采集:获取反射波数据 勘探 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 三步 解释(构造和岩性解释):确定地质特征和意义。
主要处理技术: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 反褶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叠加:压制噪声以提高信噪比 偏移成像:界面空间归位,恢复波场特征,提高空间分辨率 和保真度。
不一定具有正大的最大值。
2)互相关函数的图形,在 =0时,一般说来是不对称的。
3)互相关函数只包含两个波形x(t)和y(t)所共有的频率成分。完全无关 的随机噪声的互相关函数,其值为零。
相关滤波
相关分析是一种基本的分析、运算方法,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线性滤 波,下面分述自相关滤波和互相关滤波。
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用地震资料解释地下的地质问题,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
§5.1地震反射信息的构造解释序:构造油气藏的类型见P183,构造解释就是用地震资料识别解释构造油气藏。
一、地震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1.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1)二者往往一致只要有波阻抗,就有反射,所以地质上的层面,断层面,侵入接触面,不整合面,流体分界面,都有地震反射同相轴与之对应。
(2)二者不完全一致例1:古老的地层,长期的构造运动和地层压力作用,使相邻的两套地层可能有相近的波阻扰,这种地质层面没有反射。
例2:有些地层界面,虽然两侧物性差异很大,但界面太短或太粗糙,地震上没有明显的反射,如珊瑚礁只有零星反射。
例3:同一岩性的地层,无层面又无岩性面,但由于含流体成份不同而形成反射界面产生反射波,但却不是地质界面。
例4:声波、面波、干扰波没有对应的地质界面。
2.地震的反射同相轴有地质年代意义地质上主要以不整合面划分地质年代,这样的不整合面、层面有对应的反射同相轴,所以同相轴也就有了年代意义:上新下老。
(北海模型)3.地震反射同相轴形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熊粉书P52)一般情况下反射同相轴的形状反映构造的形态,但有速度陷阱。
0120210214.地震反射与岩性有关介质的岩性、反射系数、速度、密度、吸收等对地震波的波形有影响,对振幅、频率影响较大。
反过来说不同的波形、不同的振幅、不同的频率反映不同的岩性。
总之:现代的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极相似,因为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对地震波的响应。
地下的构造特点,岩性特点决定了地震时间剖面的特点,二者有联系但又不完全一一对应,必须去伪存真,找出地质上有用的东西,这就要进行解释。
二、时间剖面的对比(一)反射波的识别标志(北海模型)1.波的对比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是以同相轴的形式出现的,追踪反射层就变成了对同相轴的追踪,只有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才能反映构造的形态,追踪..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的同相轴叫做波的对比...................。
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用地震资料解释地下的地质问题,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
§5.1地震反射信息的构造解释序:构造油气藏的类型见P183,构造解释就是用地震资料识别解释构造油气藏。
一、地震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1.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1)二者往往一致只要有波阻抗,就有反射,所以地质上的层面,断层面,侵入接触面,不整合面,流体分界面,都有地震反射同相轴与之对应。
(2)二者不完全一致例1:古老的地层,长期的构造运动和地层压力作用,使相邻的两套地层可能有相近的波阻扰,这种地质层面没有反射。
例2:有些地层界面,虽然两侧物性差异很大,但界面太短或太粗糙,地震上没有明显的反射,如珊瑚礁只有零星反射。
例3:同一岩性的地层,无层面又无岩性面,但由于含流体成份不同而形成反射界面产生反射波,但却不是地质界面。
例4:声波、面波、干扰波没有对应的地质界面。
2.地震的反射同相轴有地质年代意义地质上主要以不整合面划分地质年代,这样的不整合面、层面有对应的反射同相轴,所以同相轴也就有了年代意义:上新下老。
(北海模型)3.地震反射同相轴形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熊粉书P52)一般情况下反射同相轴的形状反映构造的形态,但有速度陷阱。
R012下拉0210214.地震反射与岩性有关介质的岩性、反射系数、速度、密度、吸收等对地震波的波形有影响,对振幅、频率影响较大。
反过来说不同的波形、不同的振幅、不同的频率反映不同的岩性。
总之:现代的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极相似,因为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对地震波的响应。
地下的构造特点,岩性特点决定了地震时间剖面的特点,二者有联系但又不完全一一对应,必须去伪存真,找出地质上有用的东西,这就要进行解释。
二、时间剖面的对比(一)反射波的识别标志(北海模型)1.波的对比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是以同相轴的形式出现的,追踪反射层就变成了对同相轴的追踪,只有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才能反映构造的形态,追踪..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的同相轴叫做波的对比...................。
第5共地震勘探原理_反射点叠加法[1]
![第5共地震勘探原理_反射点叠加法[1]](https://img.taocdn.com/s3/m/6e114003cc175527072208f1.png)
2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2、室内共反射点叠加——水平叠加
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复盖原始记录,抽取共反 射点(CRP)或共中心点(CMP) 道集记录,进行速度 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最终得 到能基本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相应 的数据体,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法,或 简称为水平叠加(horizontal stacking)技术。
18
第二节 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2)短程多次反射波
地震波从某一深部界面反射回来后,再在地面 向下反射,然后又在某一个较浅的界面发生反 射,又称局部多次波。
19
第二节 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3)微屈多次反射波
在几个界面上发生多次反射,多次反射的 路径是不对称的,或在一个薄层内受到多次 反射,它与短程多次波并没有严格的差别。
20
第二节 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4)虚反射
井中爆炸激发时,地震波的一部分向上传播, 遇到地面再反射向下,这个波称为虚反射。
它与直接由激发点向下传播的地震波相差一个 时间延迟τ,τ等于波从井底到地面的双程旅行 时。
21
第二节 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二、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1、水平界面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一次反射波的旅行时为:t 全程二次波的旅行时为: t
t t
(b) 多 次 反 射 波 得 到 削 弱
图 6 . 1— 4 5 共 反 射 点 叠 加 原 理 示 意 图
4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3)共反射点叠加的用途
构造解释 计算速度谱
动静校正
进一步实现各种偏移 技术 求取各种地震参数
5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第一节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
一、水平反射界面
井间地震

四、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 多尺度多资料综合解释:
相对于地面地震及VSP资料来说,高分辨率 井间地震成像结果更接近于测井资料的分辨率。 利用测井资料、层析成像及反射成像等多 种结果的可对比性,综合不同尺度分辨率资料 的解释结果能更准确、更精细地刻画储层特征。 其中井间地震得到的高分辨率的地下介质速度 场能很好的诠释岩性的变化
上行波速度谱
下行波速度谱
下行波场
切除叠加次数不足区域,然后两剖面相加 反射波深度剖面 综合解释
四、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 地震波组特征对比:
井间地震反射成像剖面相当于地面地震的 偏移叠加剖面, 其成像同相轴是地下波阻抗界面 的反映, 通过地震波组的反射强弱、连续性以及 形态变化特征对比的方法可以进行构造及地层 解释等。因井间地震是高频信号,分辨率较高, 同时又是深度域资料, 其在构造及地层的解释方 面更 2 t d 4z v
三、井间地震资料处理
井间地震资料处理可以分为两大模块, 即旅行时反演模块和反射波偏移成像模块。
–野外地震带解编。 –道集选排。 –带通滤波、增益控制。 –解释初至波,拾取初至波旅行时。 –旅行时反演 –波场分离和视速度滤波。 –偏移速度扫描。 –超级迭加。
井间地震 原始资料 抽道集 零偏移距道集 偏移速度谱扫描 解编 解释直达波 直达波解释线 切除直达波 反射波场 波场分离 上行波场 反射波成像 上行反射波深度剖面 下行反射波深度剖面 反射波成像 旅 行 时 反 演 速度剖面
四、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 井间地震属性分析:
对于深度域表示的井间地震资料, 在考虑井 间地震资料特殊性的基础上, 地面地震的属性处 理方法也可以应用在井间地震之中。可以在深 度域直接进行地震三瞬属性即瞬时振幅、瞬时 频率、瞬时相位计算
井中地震方法技术原理[荟萃知识]
![井中地震方法技术原理[荟萃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e0a20f0a26925c52dc5bf46.png)
专业精制
14
Content
方法概述 技术分类 方法特点 实际应用实例
专业精制
15
井中地震技术
主要分类:
• 零偏、非零偏、变偏垂直地震剖面(VSP) • 逆向VSP(Reverse VSP) • 三维VSP(3D VSP) • 单井地震(Single well seismology) • 微地震监测(microseismic ) • 井间地震(Crosswell seismology)
专业精制
4
井中地震技术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井on中ten地t d震es技ign术, 1在0 y这ea种rs 背exp景er下ien应ce运而生,在方法 上突破了传统的勘探开发技术,其勘探距离和分辨率 介于地面地震和测井之间(零点几米—十几米),是 两项技术的拓展与补充。
专业精制
11
井中地震在国外 :
➢ 由于井中地震技术是一项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高科技综合系统技术,其研发 成本、生产成本及服务成本极其昂贵,目前装备及服务的厂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及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美国有OYO Geospace、Tomosies、斯伦贝谢、西方等, 法国有CGG、SERSEL公司,德国有DMT等。
Unit
零偏VSP
•Positive Identification of Reflection Events with Depth verses Time
•Measured Deconvolution Operators
•P, SV and SH VSP Products •Positive Time Pick Measurement
专业精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井间地震观测系统
三、井间地震观测系统
b、同步反射线性观测系统 该系统是使激发点和接收点分别在震源井 与接收井中反向等距移动,移动总点数和总 距离相等。
三、井间地震观测系统
B 正交观测系统 正交观测系统是采用井间地震组进行观测, 即,一口井为激发井,另两口井为接收井, 井的分布构成正交系统。图中,A为震源井, B、C为接收井,它们组成一直角形式,其 优点是可在两个方向上提供速度的分布和 介质的各向异性。
二、井下接收系统
二、井下接收系统
由当前国际发展趋向来看,采用数字遥测 式的多级井下接收系统其性能显著伏于现 有的单级VSP检波器,特别在通带、记录 道数b抗干扰能力、传输特性、深度误差、
生产效率方面均有突出的优点。
三、井间地震观测系统
1)井间地震测量的设计 做井间地震测量设计应考虑下列标准,并取得相 应参数。 标准 参数 A 射线密度 组合长度 多数面元应穿过10条射线 检波器间距 震源间距 B 射线孔径 排列长度 与水平方向呈±45度角 C 时间分辨率 采样间隔小于2ms 记录的频率成分
B)井间地震波场旅行时方程:
一、井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概述
S:震源点 R:接收点 Hs:震源点深度 HR:接收点深度 D:井间距 e:反射角、透射角或折射角 t:从震源点S到接收点R的旅行时 Vi:第i层的速度 Vp:纵波速度 VSV:横波速度
(1)井间直达波旅行时方程:
在共偏移距道集,HS一HR二C(常数) ,直 达波时差等于零,直达波时深曲线为一水平直线。
断层、沉积单元中的障碍壁、沉积单元之间的界线、水 平层理和交错层理、沉积单元的渗透带以及裂缝发育程 度等资料。
识别岩性; EOR监测。
深入细致地研究地下复杂地质构造及沉积细节,了解 储层特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促进油田增储上产的有 效方法。
第二节 井间地震采集技术
一、井间地震震源 二、井下接收系统
二、井间地震历史回顾
我国在“八五”期间多个油田也展开了
井间地震技术研究,胜利油田、辽河油 田、物探局、石油大学以及西安仪器厂、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等单位从野外采集、 数据处理解释及野外设备研究等方面进 行了研究,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十五”期间井间地震再次成为研究的 重点。
三、井间地震技术特点
三、井间地震观测系统
一、井间地震震源
井间地震对震源的要求:
①无破坏性; ②频带宽; ③震源能量足够强; ④可重复性; ⑤地震输出与作业深度无关; ⑥周期短,可迅速移动; ⑦耐高温高压(218℃); ⑧套管井与裸眼井都可使用; ⑨可激发纵波与横波; ⑩适用于各种井孔。
一、井间地震震源
井下震源系统的发展历程: ①70年代的炸药震源:普通炸药包、井壁 取心枪、射孔枪等。特点是取之容易、操 作简单,但存在明显缺陷:破坏性大,且 缺乏有效控制手段;震源特性无法预定, 缺少对震源信号质量的控制手段;没有连 续激发的能力,使得数据采集时间长,采 集成本过高。
二、井下接收系统
法国CGG和Schlumberger两个公司开展了多道VSP 井下接收器的研究,并且还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如 CGG公司与法国石油研究院合作于1989年率先推出 Multilock多道VSP仪器,由于其直径大,结构复杂, 直至1991年底才由吉林油田购进一台,但其采样率 低:1ms 6道,2ms 12道,故只能用于VSP测量,而 用于井间地震尚有很大距离。 Schlumberger公司于1990年推出ASI阵列地震成像仪 (Array Seismic Imager)和CSI可组合的地震成像仪系 统(Combinable Seismic Imager),可说是最新型VSP 仪器,CSI可以测量达5级三分量地震数据,直径仅 86mm,采用旋转永久磁铁推靠方式,结构较简单, 但其中CSI的最高采样率也只有0.5ms,对于井间地 震而言,仍不够高。
C 2 D2 t V
在共炮点道集或共接收点道集中,直达波时 深曲线为双曲线,其顶点对应于同一深度的炮点 和接收点处。
一、井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概述
A)井间地震波场特征 井间地震观测系统的特殊性,使得井间地震 波场比地面常规地震波场复杂。 存在直达纵波、直达横波、反射纵波、反射 横波、转换纵波、转换横波、透射纵波、透 射横波以及多次转换波。 存在界面波、绕射波、管波、导波等地震波。 整个记录下来的井间地震波场可以划分为初 至波和续至波两大部分。初至波用于旅行时 层析成像,续至波用于反射波成像和透射波 层析成像。
二、井下接收系统
迟至1991年底,美国Geoview公司推出了 井下数字化的多道遥测接收系统,其GV— 16型最多可记录16道,最高采样率为1/ 16ms,记录长度为64K字,但缺点是温度 上限仅为125℃。美国OYO公司的ABR井 下接收系统与GV—16型有相同的指标,直 径也为4〞,其传感器为速度及加速度型 可选,而且在800Hz内无谐振。值得注意 的是他们所采用的是Δ—Σ A/D转换器, 且已提高到18至20位。
二、井下接收系统
井间地震记录仪器及井间地震成像系统: 井间地震地面记录仪器可以是一殷的常规数字地 震仪作改造,主要有:美国HGS公司的DSS—10A 和EG&G公司的ES—2420两种仪器,它们的功能都 比较多。以DSS—10A更具有代表性。 DSS—10A数字地震采集系统由 DSS—10A磁带机信 〝〞 息传输单元和外部辅助设备组成。具有24个工作 道, 5个辅助道。可用于爆炸震源,也可用于可控 震源。对于多道检波器,例如对CCG公司的 Multilock井下接收器进行采集和监控,就专门开 发了ASAP系统。美国HGS公司也开发了同类产品, 通过Hunter现场质量控制系统与常规地震记录仪 器一起配合实现,此类仪器以法国CGC公司的 ASAP系统更具有代表性。
二、井间地震历史回顾
1917年费森敦先生首次提出利用井间地震的测 量结果确定矿体的位臵和范围,并在矿藏勘探 和工程建筑勘探等领域使用至今。 60~70年代移植到油气勘探领域。1972年 《Geophysics》杂志系统介绍了井间地震技术 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80年代以来,井间地震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1988和1990年SEG等机构先后在美国洛斯阿拉 莫斯和日本东京召开了两次国际井间地震技术 专题讨论会。
三、井间地震观测系统
3)野外施工方法 当井为干井时,要把震源和检波器都固定在 井壁上,这样可保证耦合良好。若井中含水 或泥浆时,则保证了耦合条件,可用水中检 波器来接收而用电火花做震源,但这只适用 于纵波,对于横波而言,检波器必须固定在 井壁上。
第三节 井间地震资料处理
一、井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概述 二、井间地震资料处理流程
震源井-流体耦合
单分量井下接收器阵列 10级或20级
接收器阵列移动 50-100英尺
激发间距 2.5, 5 或 10 英尺
接收器阵列放在最深处
井间地震野外现场施工图
一、井间地震方法原理
井间地震有两种,一种称为井间层析技术。 1983年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McMachen首次 提出井间地震,他引用医学中X射线层析原理。 层析技术又称为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的缩写)技术,现已广泛用于医疗 诊断。 另一种称为井间反射成象,或称为井间高分辨 率反射成象,它是在井间层析的基础上。于 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
三、井间地震观测系统
2) 井间地震观测系统 根据震源、检波器和井眼三者空间的组合形 式,可分为线性观测系统与正交观测系统。 A 线性观测系统 该系统采用两口井,一口井为震源井;另一口 井为接收井,此系统又可分为定点反射线性观 测系统和同步反射线性观测系统。 a、定点反射线性观测系统 它是把震源固定在激发井中的某一设计深度 位臵上,而接收井中的检波器沿观测井全井或 装点研究井段均匀依次排列。
靠近目的层,避开了地表噪音和低降速带的
影响; 频带宽、分辨率高; 地震波资料丰富,可进行转换波处理; 提供高质量井间图像; 采集困难,费用高; 需要井孔、电缆、电缆车、井下检波器等特 殊设备; 测量范围有限; 存在潜在危险。
四、井间地震技术的用途
主要用来研究井间地层的连续性、了解储层的横向 变化、进行油藏描述和监测油气藏的动态: 获取地下地质构造细节; 提供油藏非均质性的资料,进行油藏描述;
井下震源系统的发展历程: ③80年代后,震源系统多样化:方向一, 改进和完善已有震源;方向二,另劈新 径,研制机电、电磁震源和可控震源。
一、井间地震震源
井下震源的种类:
1) 化学炸药井下震源 · 压缩炸药,如RDX · 炸药导爆索,如黑索金炸药 2) 空气枪(通过软管与地面设施连接) 3) 电火花 · 直接放在泥浆中的电极 · 放在套管中的电极 4) 电解质套筒枪(通过电解作用获得H2,CO2 混合可燃气体的起爆器) 5) 陶瓷换能器。
一、井间地震震源
井下震源系统的发展历程: ②海上震源的改装:空气枪、水枪和电火 花震源。有效解决了连续激发和预定震源 特性的问题,然而又出现新问题:容易破 坏井下水泥胶结带;拖缆过于笨重,很难 深井作业;有效波能量不高;管波能量太 高;存在“气泡反应”;震源特性受液体 压力影响大;
一、井间地震震源
二、井下接收系统
井间地震对井下检波器要求: 1.较宽的频带范围(大于500Hz以上) 2.高的采样频率 3.高速数传能力 4.多分量接收 5.多级接收 井间地震首先使用的检波器自然是VSP检 波器。
二、井下接收系统
井间地震使用的检波器 多级VSP测量。以前苏联开展研究最早。多级VSP 井下接收器是在单道VSP井下接收器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由多个分别带有推靠器的三分量检波器短 节连接组成。同时又用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取代 原单道三分量利用测井电缆传输模拟信号的技术, 它是在井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对地震信号进行前 臵放大、A/D转换、数字编码,利用现有测井电 缆进行数传。多道三分量井下接收器比单道接收 器具有明显的优点,提高了施工效率,改善了数 据质量,还由于三个分量的检波器被安装在万向 支架上,可以在斜井和水平井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