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巩固练习_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古代汉语试题库-诗词格律部分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库-诗词格律部分参考答案A.[诗律]一、1.唐诗,宋词,元曲。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古诗,唐以后仿古而作的古体诗(古风)。
2.西汉武帝。
音乐机构。
乐府。
歌辞。
乐曲。
创新意、写时事、未配乐的乐府作品。
3.语音结构。
创作规律。
作诗时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配合。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
4.汉魏乐府歌辞、南北朝乐府民歌、文人诗。
每句字数一定,押韵、多用口语词汇。
5.隋唐。
6.唐代以前的。
今体。
近体。
近体诗(今体诗)诗(古风)。
7.同用。
8.刘渊。
106。
106。
平水韵。
9、平。
一韵到底,邻韵通押。
10.平。
仄。
可以通押。
二、1.首句借韵。
妍,先部;余皆元部2.押去声韵。
住,遇部,处,御部。
3.押上声韵。
皆属养部。
4.首句借韵。
青,青部;余皆庚部。
5.押平声韵,隔句相押。
皆属尤部。
三、1.指一句诗中的平仄应两两相间;2.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应相对;3.指近体诗中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应和上一联对句的平仄相粘。
四、各韵含字数多少不一,最多的称宽韵,如:支、先、阳、庚、尤、东、真、虞等八个;较多的称中韵,如:鱼、寒、元、萧、侈、冬、灰、齐、歌、麻、豪等十一个;最少的称险韵,如:佳、肴、咸、江等四个,其下的微、文、删、青、蒸、覃、监七个是窄韵。
同别人唱和的诗中用了别人作品的韵字,叫和韵,分成依韵、次韵、用韵三类。
次韵即用原作韵字,且次序也相同。
唐宋诗作中,诗的首句可以人韵,这个韵脚与诗中其余几个往往分属两个邻近韵部,这为借韵。
五、略。
.六、略。
七、1.五言平仄为平平仄平仄,七言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该平而用仄,即拗,其后一字该仄而平,即救。
.:2.平仄皆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为拗,对句第三字该仄而平,即救。
3.五言平仄为仄平平仄平,七言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该平而仄,为拗,五言第三、七言第五字该仄而平,即救。
高中古诗文必背篇目都有哪些篇目

高中古诗文必背篇目都有哪些篇目许多中学毕业生,特别是高考生,都非常关注古诗文篇目,因为古诗文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中国文学艺术的魅力和精髓。
在古典文学、成语俗语、汉语方言、文言文、古人文字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古诗文,而且是传统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传统文学中,古诗文必背篇目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乐府诗集》、《汉魏六朝诗歌》、《宋诗释文》、《唐诗释文》、《宋词释文》、《唐词释文》、《元曲释文》,以及《南宋诗文志》、《宋某元至明文选》、《续唐诗编年》、《元代诗歌选》等各类古典文学的精品。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总共分为四类,分别是“风”、“雅”、“颂”、“赋”,其中“风”是中国第一部散文诗集,内容涉及社会历史,其中不少诗句被后世广泛采用,且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
《楚辞》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节奏性文学作品,共有五篇,分别是《楚通宝》、《楚怀古》、《楚辞》、《楚清歌》、《楚咏》,其中《楚辞》最为流传,它将战争、社会历史以及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等表现得十分生动,并且影响深远。
《汉乐府》是一部汉语乐府诗集,由汉朝著名文学家谢灵运编撰,它被人们称为“史籍式诗歌”,其中有许多篇目,内容涉及政治生活、历史事件、文学文化等,拥有极为丰富的信息,对进一步了解汉朝时期的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乐府诗集》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之一,收录了汉到宋元诸代的许多优秀诗歌,其中有许多被誉为经典,如《酒泉子》、《逢入京使》、《临江仙》等等,令人叹为观止,为民间文艺提供了绝佳的资料。
《汉魏六朝诗歌》是汉到六朝时期的精选集,其中收录了50余位诗人在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是汉魏六朝诗歌发展史的宝贵财富,包括崔颢、曹植等等一些著名的古代诗人,内容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同层次的文学创作。
《宋诗释文》是宋朝诗人创作的一部珍贵文集,它汇集了苏轼、晏殊、辛弃疾、苏辙等一百多位宋代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其中的诗歌写的是令人痴迷的爱情,对宋代家庭和社会的生活和时代特征都有深刻的反映。
【语文】201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必修二单元2(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2010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二单元2)本套必修教材共编排有三个古代诗歌单元,分别是唐前诗歌、唐诗、宋词。
《氓》是一首叙事诗。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难点在于对三四两节的比兴句所体现出的高度艺术技巧的认识和体会。
这个比兴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由叙述婚前的恋爱生活自然过渡到婚后生活。
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海阔天空的联想、想象,举出一些用了类似手法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来,如电影《魂断蓝桥》里,男主人公罗伊被误传阵亡,女主人公玛拉堕入生活最底层,至此故事发展告一段落;下一个故事段落是几年后,罗伊归来,和玛拉意外地在火车站重逢。
两个故事段落之间,影片即用了几个自然风景画面加以间隔。
同时,这个比兴句取譬自然而有余味,用桑叶的润泽和枯萎比女子容颜的丰美和衰老,和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贴切。
《采薇》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卒的生活和感情。
士卒们长期戍守边防,总也不能按照原定的期限回家,不满的情绪自然会产生,不过他们也知道,使他们无法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原因是外敌入侵,因此,他们还是以饱满而自豪的情绪参加战斗。
最后,当他们真正踏上归途时,内心里真是悲喜交集,难以言表。
这首诗“怨而不怒“、悲而能壮的风格和情调,我们在后世(尤其是唐朝)边塞诗中也能体味到,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士卒复杂的内心情感时,要掌握好“度”,不要过于偏向某一点,以免“失真”。
诗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可再结合以前学过的《诗经》里的诗歌,对这种手法略加分析、探讨。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抒情长诗。
课文里所节选的部分,是诗人屈原抒发感情和表白心志最直接、最强烈的部分,也是他正直人格和不屈品质表现得最为充分、突出的部分。
读起来,非常具有感染力。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备课参考高中语文4.17汉魏晋诗三首巩固提升(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

4.17 汉魏晋诗三首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皎.洁(jiǎo)拔擢.(zhuó)机杼.(zhù)譬.如(bì)B.契.阔(qì)慷慨.(kǎi)子衿.(qīn)鼓瑟.(sè)C.荫.庇(yìn)三匝.(zā)阡陌.(mò)哺.育(pǔ)D.暧.暧(ài)羁.鸟(jī)守拙.(zhuō)樊.笼(fán)解析:选D。
A项,“譬”读pì;B项,“衿”读jīn;C项,“哺”读bǔ。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盈盈一水间.间:间隔B.羁鸟..恋旧林羁鸟:束缚在笼里的鸟C.榆柳荫.后檐荫:树的影子D.但.为君故但:只是解析:选C。
“荫”是“遮蔽”的意思。
3.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山不厌高,水不厌深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解析:选B。
B项,不是对偶。
虽然两句分别有双音词“青青”和“悠悠”,但词性明显不同。
4.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B.《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C.《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解析:选B。
B项,“山水田园”应改为“田园”。
“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5~7题。
饮酒(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高考一轮复习纲要单元2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2试题

06?新课标语文(yǔwén)第一轮复习〔必修二单元2〕?本套必修教材(jiàocái)一共编排有三个古代诗歌单元,分别是唐前诗歌、唐诗、宋词。
?氓?是一首叙事诗。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难点在于对三四两节的比兴句所表达出的高度艺术(yìshù)技巧的认识和体会。
这个比兴句在构造上所起的作用,是由表达婚前的恋爱生活自然过渡到婚后生活。
对于这一点,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海阔天空的联想、想象,举出一些用了类似手法的文学作品〔或者艺术作品〕来,如电影?魂断蓝桥?里,男主人公罗伊被误传阵亡,女主人公玛拉堕入生活最底层,至此故事开展告一段落;下一个故事段落是几年后,罗伊归来,和玛拉意外地在火车站重逢。
两个故事段落之间,影片即用了几个自然风景画面加以间隔。
同时,这个比兴句取譬自然而有余味,用桑叶的润泽和枯萎比女子容颜的丰美和衰老,和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贴切。
?采薇?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卒的生活和感情。
士卒们长期戍守边防,总也不能按照原定的期限回家,不满(bùmǎn)的情绪自然会产生,不过他们也知道,使他们无法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原因是外敌入侵,因此,他们还是以饱满而自豪的情绪参加战斗。
最后,当他们真正踏上归途时,内心里真是悲喜交集,难以言表。
这首诗“怨而不怒“、悲而能壮的风格和情调,我们在后世〔尤其是唐朝〕边塞诗中也能体味到,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HY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
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士卒复杂的内心情感时,要掌握好“度〞,不要过于偏向某一点,以免“失真〞。
诗的前三章采用(cǎiyòng)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可再结合(jiéhé)以前学过的?诗经?里的诗歌,对这种手法略加分析、讨论。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抒情长诗。
高中语文 4.14《诗经》两首巩固提升(含解析)

4.14《诗经》两首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彤.管(tïnɡ)其姝.(shū)踟.蹰(zhí)归.荑(kuì)B.愆.期(qiān)城隅.(yú)洵.美(xún)蚩.蚩(chī)C.桑葚.(shân)垝垣.(yuán)陨.落(yǔn)卜筮.(shì)D.帏裳.(chánɡ)汤汤.(shānɡ)罔.极(wǎnɡ)咥.笑(xì)解析:选A。
“踟”读chí。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无与士耽.(沉溺、迷恋)女也不爽.(差错)B.言笑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总角之宴.(欢乐)C.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静女其姝.(美丽)D.夙.兴夜寐(早)爱.而不见(喜欢)解析:选D。
“爱”,通“薆”,隐藏,遮掩。
3.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解析:选A。
“言”,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反”,违反。
4.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解析:选D。
“信誓旦旦”的意思是“起誓时是那样的诚恳”。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风雨《诗经·郑风》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②,云胡不夷③?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④。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⑤?风雨如晦⑥,鸡鸣不已。
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XX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单元解读】一.高考目标.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单元复习《氓》是一首叙事诗。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难点在于对三四两节的比兴句所体现出的高度艺术技巧的认识和体会。
这个比兴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由叙述婚前的恋爱生活自然过渡到婚后生活。
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海阔天空的联想、想象,举出一些用了类似手法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来,如电影《魂断蓝桥》里,男主人公罗伊被误传阵亡,女主人公玛拉堕入生活最底层,至此故事发展告一段落;下一个故事段落是几年后,罗伊归来,和玛拉意外地在火车站重逢。
两个故事段落之间,影片即用了几个自然风景画面加以间隔。
同时,这个比兴句取譬自然而有余味,用桑叶的润泽和枯萎比女子容颜的丰美和衰老,和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贴切。
《采薇》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卒的生活和感情。
士卒们长期戍守边防,总也不能按照原定的期限回家,不满的情绪自然会产生,不过他们也知道,使他们无法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原因是外敌入侵,因此,他们还是以饱满而自豪的情绪参加战斗。
最后,当他们真正踏上归途时,内心里真是悲喜交集,难以言表。
这首诗“怨而不怒“、悲而能壮的风格和情调,我们在后世(尤其是唐朝)边塞诗中也能体味到,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士卒复杂的内心情感时,要掌握好“度”,不要过于偏向某一点,以免“失真”。
诗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可再结合以前学过的《诗经》里的诗歌,对这种手法略加分析、探讨。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4《诗经》四首巩固提升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

诗经》四首一、基础考查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B.胡取禾三百囷兮C.岂曰无衣?与子同泽D.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解析:选B。
A项,“视”通“示",“恌”通“佻”;C项,“泽”通“";D项,“县”通“悬”.2.下列各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胡:随意地B.王于兴师,脩.我戈矛脩:通“修”C.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周行:大路,引申指大道理D.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沉溺在欢乐之中解析:选A。
“胡”在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解析:选B。
①②中“矣"是助词;③中“反",反复,变心;④中“反",违反。
4.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解析:选B。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①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①李之仪:宋徽宗崇宁初,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4 湖南高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
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二、(2014 天津十二区县一联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南乡子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
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
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1、分析上阕作者的情感。
2、“灯”的意象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3、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州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③。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④!
【注释】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的人。
与后句中的“学齐优”都是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黄州:宋代叫黄州齐安郡,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
④仲谋:即孙权。
据说曹操攻吴时见孙权军队整齐,于是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生子何须似仲谋”一句化用了前人语句,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燕子来舟中作①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杜甫大历三年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滞留潭州,以舟为家。
1、本诗颈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与刘禹锡的《乌衣巷》都写到了燕子,燕子的形象在两诗中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一、
1、重章叠句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这是一首贺婚诗。
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二、
1、主人公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行役、羁旅)之苦,更有一种老大无成(功业无成、年华老去)而生命虚耗的憾恨。
【解析】长年漂泊羁旅无期之愁;数十年的鞍马劳顿之苦;年过半百功业未就的哀叹之情。
2、灯照亮了羁旅中的孤舍,灯下读书给整个凄寒的词境增添了几分暖意,慰藉了主人公孤寂愁苦的心。
(从词意、意境、情感三个角度考虑即可)
【解析】灯下夜读,与窗外翠竹竹相伴,其情致高雅不俗,以竹喻人,以竹显志,要忍受这份凄凉冷清,风吹萧萧,弄出一片风雨声,营造出一个与诗人心心相印的清寒而自我满足的世界。
这正是一个极萧条又极难寻味的境界。
妙用意象,情景交融。
3、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
异:李词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词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
【解析】羁旅之感是唐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不过这首小令不同于那类情事虚拟化
的作品,词中所写实为作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感受。
刘秉忠才学出众,十七岁即为节度府令史,未几弃去,“决意逃避世事”,遁武安山(今属河北)中,“与全真道者居”。
不久又从天宁虚照禅师剃度为僧。
后随海云禅师入见忽必烈,遂留之。
从此开始了他随元世祖南北征战、四处奔波的生涯,直到五十五岁时才结婚成家,五年后辞世。
正因为词中的情感全由作者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来,自然也就显得格外亲切和感人。
三、
1、借景抒情。
“江声不尽”,似表英雄无尽之恨;“天意无私”,不因为人有未竟的事业而让时间停留。
表达了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解析】着重考查表达技巧,涉及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和描写手法等。
其中抒情方式最为重要,因为诗歌就是在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用典抒情等。
2、“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发自内心的赞语,陆游在诗中化用此语,正话反说,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寄寓了诗人对朝廷的极度不满。
【解析】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从诗中“英雄恨”、“羁愁”、“白发”等字眼中看到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影子。
四、
1、颈联以燕子自比,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诗人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一问,首先要明确本诗是抒情诗,思考抒情诗有哪些抒情方式;其次要仔细分析颈联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第二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后的注释,抓住注释中的关键语句如“漂泊”、“转徙”、“留滞”、“以舟为家”等,总体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悲伤);其次要仔细阅读诗歌,分析诗歌中所写燕子的特点,抓住诗歌中所写燕子的特点,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可怜”、“何异”、“飘飘”、“暂”等;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可概括出本诗抒发的是诗人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
2、杜诗中居无定所、飘泊天涯的燕子是诗人自己飘泊处境的真实写照;而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分别分析两首诗中描写燕子形象的诗句,找出燕子的特点,研究燕子对表达诗歌主题的作用。
杜诗中燕子的特征是居无定所、飘荡天涯,这正与诗人自己的形象有相似之处,所以其作用是象征诗人自身的形象;刘诗中的燕子起见证历史的作用,见证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