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土地政策、整理版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总结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双减政策(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土地改革(过渡时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制。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什么?最佳答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
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
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931年,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
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
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导语】近代史是学⽣在⾼中阶段所学的内容,也是⾼考靠的考点,下⾯⽆忧考将为⼤家带来⾼中历史关于中国不同时期的⼟地政策,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1.⼟地⾰命时期(国共⼗年对峙时期)政策:打⼟豪、分⽥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灭地主(1931)作⽤: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致抗⽇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地,废除地主⼟地制度,实⾏耕者有其⽥的⼟地制度,按农村⼈⼝平均分配⼟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地制度作⽤:农民分得⼟地,积极参军、⽀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地所有制,实⾏农民⼟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地制度;解放了农村⽣产⼒,为农业发展和国家⼯业化开辟了道路
5.三⼤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针,实⾏⾃愿互利的原则,建⽴农业⽣产合作社作⽤:农民⼟地私有制转变为⼟地公有制
6.⼗年探索时期政策:⼩社并⼤社(⽚⾯追求⼀⼤⼆公)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改⾰开放时期政策: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调动了农民⽣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推行“三光”政策.(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2)原因: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3)区域:解放区(4)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6)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7)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2)政策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3)特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4)实质: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5)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6)作用: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7)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点?①范围不同: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这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在革命胜利后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经济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对富农政策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这次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④结果及影响不同:以前是局部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或限制封建剥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3)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4)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6)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7)作用: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2)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背景: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2)政策: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3)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4)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5)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6)地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7)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8)作用: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②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即朝“三化”发展).(9)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变的史实及认识(一)史实: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2.抗日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1953年,为适应工业化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改革开放的土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二)认识: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2、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4.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5.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6.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7.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湖南等省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农工资的的斗争,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支援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在1931年制定了土地法。
土地革命实行后,农民劳动热情高涨,踊跃参军,壮大了红军的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这一政策,降低了农民租率,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打击了不法地主,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为全民抗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如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把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1947年10月,刘少奇主持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进行土地改革时,党执行的总路线是依*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改运动的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模式,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课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站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创造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一、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即双减政策)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
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内容

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内容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土地法是井冈山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第二个土地法是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翻身,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初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争取地主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民族战争,保障解放区的社会稳定。
但抗战时期的这一土地政策也有局限性,封建势力虽有所削弱,但封建剥削关系仍然存在,广大农民的经济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
因此,减租减息政策是一项适用于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之后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政治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上,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上,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取值不竭的人力资源,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总结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双减政策(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土地改革(过渡时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制。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建立“人间天国”。
评价:
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落后性):绝对平均无法实现;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固定小农经济,排斥商品经济。
2. 民族资产阶级:民生主义
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民主革命时期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
目的: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基本任务;调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
措施: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根据地经济建设:为了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
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同时兴办了一些工业,包括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作用: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抗日战争时期:
目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根据地困难。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根据地经济建设:为了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荒,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
原因:抗战胜利后,农民迫切需要获得土地
核心措施: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根据地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2)建国后
①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
目的:巩固政权和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措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次土改为孤立地主阶级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了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作用: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②1953-1856年:农业合作化
原因:这首先是因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品粮的需求。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经营方式落后,力量薄弱,无法抵御自然灾害,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重新受高利贷剥削,甚至典当、出卖土地,农村极易出现两极分化。
因此实行农业合作化,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改造成集体经济,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是必要的。
措施:通过兴办互助组、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作用:合作化运动将农民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成了公有制经济,避免了农村的两极分化,有利于农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其它两大改造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支援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应当说当时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实际的。
但是在改造后期,出现了“左”的倾向,盲目求快求大,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公社化”埋下了祸根。
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措施:合并和扩大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作用:原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已出现了工作过粗、过急、形式简单划一等“左”的倾向,又发动了更“左”的人民公社化,这就进一步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