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次土地改革课品
部编版初中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课件

2.三大改造的完成
(1)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 公有制的转变
(2)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相关链接 公私合营的两种形式
(1)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实行利润分配,就是 “四马分肥”,大致是资本家的红利占20.5%,国 家占34.5%,工人福利占15%,公积金占30%。
(2)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制度:十年内 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 股息,年息为5%,这一方式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 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 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 国有。
课堂小结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农业生产 合作社
手工业生 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和平赎买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随堂训练
1.1956年中国很多农村的农民群情振奋,
B 他们正在积极申请加入什么组织( )
A.农业生产互助小组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2.同仁堂是驰名中外的商标品牌。如果你要 考察当年有关其公私合营的概况,你必须
(3)创举: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 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 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相关链接 什么是公私合营?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 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 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 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 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 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历史上的三次土地改革.

5.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被彻A底.废中除华的人标民志共是和(国C的)成立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法》的颁布
C.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
(B、A、C、D)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 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我国彻底废除存在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土地法 • 成果:到1952年底,除少部分少数民族地
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在土改中,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北京郊区的农民开会斗争地主
农民烧地契
农民分到牲畜
农民分土地
质是什农么民? 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动脑筋: 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
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提示:旧的封建制度是农民 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 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 的发展。
A.所有权 B.使用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颁布后,在全国开展了什么运
动?
土地改革运动。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心情。
教材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领导下,我国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对其深层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土地改革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中共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1大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发展十分迅速,农民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组织农会,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并有力的支援了北伐战争,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明确提出土地革命路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革命对于发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重要作用。
2、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教训,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为取得农民的支持,领导农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土地革命在井冈山根据地蓬勃开展起来了。
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一年的土地革命斗争经验,颁布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28年党的“六大”对土地政策作了原则性的调整:只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区别对待富农。
1929年4月,毛泽东又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抽多补少”的分田原则;区别对待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不过分打击富农;保护大小商店。
1930年毛泽东在赣南吉安县陂头村召开联席会议,又规定“抽多补少”之外加上“抽肥补瘦”原则。
1931年2月,毛泽东致信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明确宣布:土地由农民私有。
到1931年春,经过长期的土地革命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斗争经验,基本形成一条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的制定,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开展和胜利。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事变后,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一、三次土地改革1、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二、三次土改的区别1、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 (26张PPT)

结果
1956年,毛 泽东在看农 民写给他的 丰收报喜信
农业合作化实 现后,农民代 表向党中央毛 泽东报喜
刘老汉的第二件烦心事儿
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助刘老汉的女儿呢?
刘国范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啦,可是 他又高兴不起来了,原来,刘国范的 大女儿早年进城,开了个手工作坊, 资金少,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女儿 一家的生活的举步维艰。
上海市工商业者家属代表写保证 书表示拥护私营
方式
1956年1月15日,南京市各行各业参加游行申请公私合营,资本家和私营业主高举“跑步 进入社会主义”的标语。
结果 公私合营
1955年上海信大祥绸布店 换上了公私合营招牌。
1955年上海市信大祥棉布 商店实行公私合营
1955年永安公司批准公私合营 后职工们积极进行资产清点
1
农业互助组——一般由几户至或十几户组成,共同劳动、分散经营。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
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私人所有,但由于换工互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
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社员集体劳动,劳动产品统一进行分配。
1949年 笑逐颜开
原因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1950年,刘老汉的生活又有了巨变,让他更加喜出望外,会是什么事情呢? 土地改革,终于能够得到梦寐以求的属于自己的土地了!
这件事情会使全村人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 全村的父老乡亲都动员起来,丈量田地,分牲畜、分农具,干劲 儿十足地的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让 刘国范一家乐开了怀!
有了党中央的指示,乡亲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全县、全 乡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刘国范也积极响应号召, 和23户贫农加入了本村的生产合作社,准备大干一场了!
土地改革PPT课件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更件土地制度, 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 建设准备了条件
感谢聆听,再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2、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总是最好的,失去的恋情总是让人难忘的,失去的人永远是刻骨铭心的。 3、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5、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6、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7、做自己就可以了,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 8、相信所有的汗水与眼泪,最后会化成一篇山花烂漫。 9、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10、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11、一百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 12、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13、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是证明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14、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15、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16、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17、诚心诚意,诚字的另一半就是成功。 18、我终于累了,好累,好累,于是我便爱上了寂静。 19、只有收获,才能检验耕耘的意义;只有贡献,方可衡量人生的价值。 20、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21、追求让人充实,分享让人快乐。 22、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3、上帝助自助者。 24、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25、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6、没有退路的时候,正是潜力发挥最大的时候。 27、没有糟糕的事情,只有糟糕的心情。 28、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29、打开你的手机,收到我的祝福,忘掉所有烦恼,你会幸福每秒,对着镜子笑笑,从此开心到老,想想明天美好,相信自己最好。 30、不屈不挠的奋斗是取得胜利的唯一道路。 31、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32、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33、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3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35、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6、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8、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39、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 4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3课土地改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3、本课的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历
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
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
要意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调查、搜集
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纵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 3 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第 3 课土地改革》
称
1、《土地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
3 课的内容,与前面的两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主要要学习的是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和土地改革
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2、本课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三、板书设计
一、背景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经过
1、开始:1950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
2、结束:1952 年底,基本完成
3、意义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
专业素养,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工作,更好
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其它有关的知识,丰富
历史影像,资料,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
本课知识的认识。
1、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法、独立学习、合作学
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策略选
2、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 择与设计
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改革
小组: 李晓磊 李贺帅 刘浏 柳宙 刘雄 武凡鸿 李昕璠
--保障1201
土地改革-名词解释
土地改革
狭义的土地改革是指土地所有 权的再分配,即把一部分人占有 的土地转移给另一部分人所有。
广义的土地改革不仅包括 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而且包括土地租赁契约的改变。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1947年)
背内意景容义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 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
抗土日地战改争革胜大利大后,国民党坚由持乡独村农裁会统接治收,,连发同乡村中
动激持反发解革了放命农战内民争战支的,为了争取解一分放切男战土女地老争,幼的按,胜乡统村一利全平,部均人分口配,”不
中积国极共性产,党成在为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Βιβλιοθήκη 解放战争胜利 的可靠保证。
总路线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7年)
内 意容义
1土.调地查革土命地使和广人大口贫,雇划分阶级。 2家.发政动治群上众翻清了理身地,主经财产,焚毁田契、债约 和济帐上簿分,到把土牲地畜,、生房活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 金上银得器到交保公证。。为了保 3卫.丈胜量利土果地实,,进他行们分积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 插极标参定军界参,战标,签努上力写发明田主、丘名、地名和, 面展积生。产。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背路景 线
(依19靠27贫-1农93、7)雇第农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 命联富失合农败中,后农保,,护中限中国制小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独工立商领业导者中,国消革灭命。 为地建争主半取阶封农级建民,的对变土红封地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 中所国有共制产为党农实民行的土地革命。 党土在地革所命有根制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
抗战时期的土地改革(1937年)
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农村政 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 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
内容 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意义 这一政策,即保护了农民利益,又团结
了地主抗日,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争取抗日战 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