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土地革命时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和革命运动。
其中,中国的成立以及土地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
本文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为基础,探讨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
一、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成立,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的终结,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中国的成立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中国独立、民主和幸福的新时代的开始。
它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革命中国的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革命运动,旨在解决土地问题,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平等权利。
土地革命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1927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内,土地革命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土地革命的背景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弊端和农民的不满情绪。
农民在封建土地制度下被压迫剥削,他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积极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斗争。
土地革命的成果是中国农村封建土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护和扩大。
土地革命为农民提供了充裕的土地资源,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这对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的关系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是密切相关的。
土地革命为中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革命使得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成立是土地革命的最终结果,土地革命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通过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不仅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建立了农民政权,还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启示

史海烟云HISTORY87摘要:土地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获得广大农民的信赖和拥护的重要条件,也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前提。
从土地革命角度出发,以农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文章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深入分析,从中总结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土地革命;毛泽东;农民;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是社会结构的主体,结合当时的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把农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让他们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通过研究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新时期加强农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一)克服农民自身阶级局限性需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
在旧中国,他们不但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在精神上也是十分贫困。
由于对压迫者的厌恶和对物质生活的渴求,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成为了农民阶级的最大愿望。
农村是革命根据地与主战场,农民必然发展成为革命的主干力量[1]。
然而,农民这个群体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一是受到了落后的农业生产的制约。
由于小农经济生产者自身的狭隘性与保守性,使农民阶级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革命热情,进而展现自己的革命力量。
二是受到封建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
这种封建思想的糟粕如不能完全消除,就难以接纳先进的思想,也就难以开展革命斗争。
三是缺乏必要的文化教育。
自从战乱以来,农民就过着衣食不饱的贫困生活,在物质上没有得到满足之前,精神追求更是奢侈。
(二)壮大革命队伍的需要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革命前途渺茫,绝望情绪滋生,加之国民党的疯狂包围,革命势力急剧削弱,革命队伍急需扩大,而农民的数量又是最大的。
中国海洋大学团课第三讲—党的发展历程-论述

六、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抗日战争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九一八”和“七七”事变 西安事变和“国共合作”
抗日敌后根据地
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抗日战争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根据地的建设 中共“七大”(1945年4-5月
延安) 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 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 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 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 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 评的作风。
战略反攻和内战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结束了 近代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 历史,改变了旧 中国四分五裂、 战乱频繁的局面。 中国人民从此站 起来了,一个独 立、同意的新中 国重新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949年10月—1956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初—1927年7月)
“分共会议”、“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 命事变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 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
革命烈士周文 经验与教训 雍、陈铁军。他们 在刑场上举行了婚 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礼,高呼:“让反 动派的枪声,来作 为我们结婚的礼炮 吧!”
中共“十二大”-1982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翻两番 / 制定新党章 中共“十三大”-1987年 初级阶段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三步走/修改党章 中共“十四大”-1992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1997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六大” -2002年 “三个代表” / 建设小康社会 / 修改党章 中共“十七大” -2007年 强调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 讨论党章(修正稿) 中共“十八大” -2012年 科学发展 / 建成小康社会 / 五位一体/ 海洋强国
第三讲:土地革命时期.ppt

大围剿
学生活动三: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 问题1:为什么要长征?概述红军长征过程的有关史实 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学生活动三: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 问题1:为什么要长征?概述红军长征过程的有关史实 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 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 史实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长征。 (2)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 ,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3)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主张。 (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以延安为中心,建立 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土地革命时期大事记
时空坐标
19.27 8月. 9.月 10.月 19.30 19.31 193.4 19.35 1.月 8月.10.月19.36 10.月 1.2月
南八 秋 井 全 中 红 昌七 收 冈 国 华 军 起会 起 山 建 苏 长 义议 义 革 立 维 征
命了埃
遵 《中 义 八央 会 一红 议 宣军
言》到
红西 军安 三事 大变 主
根十临
达
力
据几时
陕
甘
地块中
北
肃
的革央
会
建命政
宁
立根府
会
据成
师
地立
课堂小结
? 土地革命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 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 →八七会议的正 确决策;“左”倾错误 →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 →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27—1936 年内战 →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土地革命

形成
• 随着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 发展,土地革命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开展 起来。 • 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 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 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 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 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
形成
• 1930年2月,毛泽东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 西、赣南特委,红五军、六军两军委联席 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 到1930年底、 1931年初,随着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 普遍开展,不仅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对象和 具体办法比以前明确多了,而且长期没有 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了解决。
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党就领导根 据地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斗争。 • 在1928年底,湘赣边区政府根据井冈山地 区一年来土地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我 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 法》。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
1927年9月19日 年 月 日 秋收起义部队 会师文家市
1927年10月27日 年 月 日 工农革命军到达 井冈山
第三,广州起义(1927.12.11) 第三,广州起义(1927.12.11) 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 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的屠杀政 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 割据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 教训中, 教训中,逐步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走上武 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走上武 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摘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为实现土地革命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以及后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思想,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土地革命来推进。
土地政策的影响和意义在于为农民赢得了土地所有权,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土地政策也存在局限性和问题,如土改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示和展望方面,还需继续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土地改革、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后续发展、总结评价、启示和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重要革命斗争,这场斗争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在当时,中国社会呈现出极度不平等的土地制度,绝大多数农民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
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农民们勉强糊口,生活贫困,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改革的信念,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战争,试图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和农民的自主经营。
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土地政策,为土地革命的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成为了革命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政策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对于理解中国革命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基本原则。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三课

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土地 改革
(19 50-
195
2年)
在土改中,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土地改革-烧地契.
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jia) 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 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 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 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2、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 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 要求得到土地。
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 迫下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发 展社会经济,也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所以 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 削的土地所有制。
思考:
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是什么?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在这场3亿多பைடு நூலகம்参加的土地改革中, 农民得到了什么?
土地、牲畜、房屋、农具
得到土地后的农民心情如何?
分得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
三、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
注意:是在新解放区内开展
1、开始的时间:1950年冬,分期、 分批进行。 2、与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之处:
注意保护富农经济,对地主由过去没收其一切 财产改为没收土地、农具、耕畜、多余的粮食 及房屋,保护民族工商业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的公布 :
1、背景 (1)、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
会的发展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
得土地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 主要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 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二节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古田会议 3、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4、克服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
一、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 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 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宁冈,先后在宁 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 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 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 根据地。
第六节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一、华北事件和一二九运动
•1933年元旦,日军进攻山海关 •3月,占领承德,随后进攻长城各口 •国民党与日方签订签订了《塘沽协定》
•国民党政府屈于日本压力,6月初签订《何梅协定》 •6月下旬,又签订《秦土协定》,日夺取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
•国民政府适应日本的要求,指派宋哲元等组织“冀察 政务委员会”,实把冀察两省置于中国行政区域外。
三、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形成过程: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 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 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 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 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 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 党的力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也说明 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 草地 雪山 大渡河 过 草 地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会宁
爬 赤水 渡过金 雪 ★遵义 沙江 山 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红军 战士雕像
会宁会 师楼 遵义会议
旧址
★瑞金
艰难的红军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368天,有235天在白天行军, 18天夜间行军,71天打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 一年仅休息44天。翻过大小1000座山,其中18座山相 对高度超过1000米,5座大山终年白雪皑皑;渡过24条 大河。突破60余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占领62座大 小城市,顺利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经过12个省 份,行程25000里。最终到达陕北。
学生活动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八一南昌起义
八七会题: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有哪些?吸取失败教训,在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学生活动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 问题: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有哪些?吸取失败教训,在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 教训:要牢牢的掌握革命武装和革命的领导权 • 史实:
中 华 苏 维 埃 临 时 中 央 政 府 成 立
红 军 长 征
遵 义 会 议
《 中 八 央 一 红 宣 军 言》到 达 陕 北
红 军 三 大 主 力 甘 肃 会 宁 会 师
西 安 事 变
课堂小结
• 土地革命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 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 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学生活动二: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1928到1930年先后建立十几个根据地, 分布在十多个省,红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 万人。
学生活动二: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瑞金成立(1931年11月)
1928到1930年先后建立十几个根据地,分布在十 多个省,红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土地革命时期大事记
时空坐标
月 10月 1930 1931 1934 1935 1月 8月 10月1936 10月 12月 1927 . 9. . . . . . . .. . .. . 8月
南八 昌七 起会 义议
秋 收 起 义
井 冈 山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建 立
全 国 建 立 了 十 几 块 革 命 根 据 地
学生活动三: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右上图)张学良、杨虎城 (左上图)临潼华请池的“兵谏亭” (左图)西北文化报报道了西安事变
问题2:西安事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事变爆发后,中共 是怎样的态度?事变最终得到怎样的解决,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三: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问题2:西安事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事变爆发后,中共 是怎样的态度?事变最终得到怎样的解决,有何意义?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 概况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中国共产党主张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 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纠正了党的右倾错误,确定 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 ,攻打长沙失败。 (4)教训:走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专题六: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三讲:土地革命时期
授课教师:肖学 2015年5月18日
概念:土地革命时期
• 土地革命时期:本阶段( 1927-1937 ),中国共产 党在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 田地,废除封建制度的政策,故称为“土地革命 时期”。土地革命使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 ,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另 外本阶段,国共两党亦处于内战、对峙的状态, 故又称“国共十年对峙”、“国共十年内战”。
蒋介石的反应如何?
大围剿
学生活动三: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 问题1:为什么要长征?概述红军长征过程的有关史实 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学生活动三: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 问题1:为什么要长征?概述红军长征过程的有关史实 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 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 史实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长征。 (2)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 ,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3)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主张。 (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以延安为中心,建立 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学生活动二: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 问题:井冈山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概述井冈山 道路发展的有关史实。
• 含义:即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 革命道路。 • 史实: (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2)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 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 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学生活动三: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 问题1:为什么要长征?概述红军长征过程的有关史实 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 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 史实 意义 (1)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