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湖北汉口)内容:(1)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
(2)确定了 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3)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4)通过了《中国 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
意义: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 会主义,使党在革命中前进了一大步。
2. 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内容:(1 )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
(2)制定了红军今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3)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随后,进一步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
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 幼年达到成熟。
3.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内容:(1)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曰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 题,制定了抗曰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2)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3)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意义: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土地革命战争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
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二、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
那么土地革命内容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摸寻,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分配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历史背景[请简述](1)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诉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土地兼并的农民起义中,早已表达了对土地的诉求,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土地平均主义思想。
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说明农民对起义军的支持源自于对土地的强烈诉求和渴望。
土地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正确处理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关键所在。
(2)资产阶级革命的平均地权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被动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因此,中国的农民深受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加深。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来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但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并未成功。
中国人民在受到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同时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的压迫。
第三讲:土地革命时期.ppt

大围剿
学生活动三: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 问题1:为什么要长征?概述红军长征过程的有关史实 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学生活动三: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 问题1:为什么要长征?概述红军长征过程的有关史实 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 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 史实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长征。 (2)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 ,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3)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主张。 (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以延安为中心,建立 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土地革命时期大事记
时空坐标
19.27 8月. 9.月 10.月 19.30 19.31 193.4 19.35 1.月 8月.10.月19.36 10.月 1.2月
南八 秋 井 全 中 红 昌七 收 冈 国 华 军 起会 起 山 建 苏 长 义议 义 革 立 维 征
命了埃
遵 《中 义 八央 会 一红 议 宣军
言》到
红西 军安 三事 大变 主
根十临
达
力
据几时
陕
甘
地块中
北
肃
的革央
会
建命政
宁
立根府
会
据成
师
地立
课堂小结
? 土地革命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 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 →八七会议的正 确决策;“左”倾错误 →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 →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27—1936 年内战 →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路线包括

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路线包括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国共产党为了解放农民,壮大革命力量,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逐步制定和完善了符合农村阶级关系和经济状况的土地政策和策略。
分别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政策,变封建地主的土地为农民所有;二是削弱封建剥削制度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党在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对土地革命认识不足。
国民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调整了侵犯富农的策略,但土地所有权等问题尚未解决。
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进行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同年12月,毛泽东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强调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完整地概括了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

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从粤北转移到湘南 ,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当地农民运动的领导下,发动和领导了湘南起义 弋横起义:1927年11月,在方志敏、邵式平等领导下,弋阳、横峰地区的农民起义军 和农民群众,攻占了一些县城和村镇,成立了工农革命政权 吉安起义:1929年2月,在毛泽东、朱德等的领导下,发动了吉安起义,成立了红四军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 铜鼓等地出发,向长沙进击。由于敌强我弱,缺乏作战经验,加上指挥失当等原因, 起义受到严重挫折
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的反 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 期武装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
目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和反动统治,实行土地革命所 举行的一系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
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贺龙 、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两万多人,在南昌城头打响 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 军队的开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
4
这些起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 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武装斗争中 的重要事件,对于推动中国革命
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5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

土改相关知识介绍一、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即双减政策)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
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展,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国民党军队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围剿”,但均遭失败。
1933年2月,又进行了第四次“围剿”,也惨遭失败。
工农红军在反“围剿”中日益壮大,拥有30万人。
1933年10月,蒋介石又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
在长征中,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
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
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1934年10月,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作战部队8万6千多人突围始, 至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时,全军将士仅为近8千人。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死亡人数为7万8千人;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作战部队近10万人西渡嘉陵江,两翻雪山,三过草地,历经万般曲折艰险, 至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将士3万3千人。
土地革命

形成
• 随着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 发展,土地革命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开展 起来。 • 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 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 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 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 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
形成
• 1930年2月,毛泽东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 西、赣南特委,红五军、六军两军委联席 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 到1930年底、 1931年初,随着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 普遍开展,不仅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对象和 具体办法比以前明确多了,而且长期没有 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了解决。
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党就领导根 据地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斗争。 • 在1928年底,湘赣边区政府根据井冈山地 区一年来土地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我 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 法》。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
1927年9月19日 年 月 日 秋收起义部队 会师文家市
1927年10月27日 年 月 日 工农革命军到达 井冈山
第三,广州起义(1927.12.11) 第三,广州起义(1927.12.11) 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 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的屠杀政 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 割据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 教训中, 教训中,逐步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走上武 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走上武 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又称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是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地区为农村革命根据地;
一、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意义:
小注:1.下列节日对应的事件分别是:
青年节__________;建军节___________ 建党节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词语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开天辟地(或焕然一新)________;
釜底抽薪_______ 声东击西______
生死攸关_______
二、秋收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意义:从进攻城市转向______,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井冈山道路)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启示:
三、井冈山会师
时间:
人物:
会师部队:
建军:两军会师后,改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军长,_______任党代表,__________任政治部主任。
四、第一个红色政权
建立时间是_______ 首都是______,_______ 任主席,________任红军总司令。
四、长征
原因:
时间:
出发地点:
结束标志:
红军三大主力:
长征路线:
意义:
长征精神:
用一句古诗概括长征:
小注:1.在长征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__________;
2.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___________。
六、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小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1.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第一个红色政权:
3.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
4.红军第一次战略大转移:
5.总结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的会议是:
6.党旗升起的地方是:
军旗升起的地方是:
7.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军队:
8.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统治地区:
9.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军队:
10..第一个红色首都是:
11.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1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的含义是:
13..黄埔军校培养新一代军人的“新”的含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