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05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是地球表层中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其分布规律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的分布与地质构造、气候、植被、水文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构造:不同地质构造的地区,土壤类型和性质也不同。
例如,河谷平原土壤肥沃,而山地土壤则贫瘠。
2. 气候:气候条件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分解,对土壤有利;而干旱、寒冷的气候则不利于土壤发育。
3. 植被:植被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的植被会使土壤产生不同的化学和生物学变化,从而影响土壤质量和性质。
4. 水文地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影响。
水分的循环和分布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盐碱土、沼泽土等。
综上所述,土壤分布规律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对于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 -。
土壤分布

通常把在全球陆地上大体呈连续分布,并与大生 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叫做土壤广域性 分布规律。
理想大陆上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的分布规律 (据Strahler等,1989)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高级类别 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 化的规律。
微域分布表现 同心圆式(居民点) 阶梯式(丘陵地区) 棋盘式(平原地区) 框(垛)式(低洼圩区、湖荡地区)
第二节 世界土壤分布
由于世界各洲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面积的大 小、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的地质构造和地 形的不同,各洲大陆土壤广域分布模式各自具 有不同的特征。土壤广域分布模式最具有代表 性、完整性和复杂性的是亚欧大陆,其土壤广 域分布模式。
第六章 土壤分布
第一节 土壤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 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条件和社 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特性。应当指出, 土壤分布规律还与土壤分类系统相联系。
按照土壤发生学理论,土壤分布规律可用多变 函数式表达:
S = F(W、J、G) 式中:S表示土壤;W、J、G分别表示纬度、经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图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格局图
欧亚大陆广域土壤分布模式图
亚、欧大陆土壤水平分部示意图
美洲: 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西半部为经度地带性分布 由东而西,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 东部为纬度地带性分布 由北而南,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南美洲 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大
第三节 中国土壤分布
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依次分 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 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幅变窄,方向 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在东北 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 黑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栗钙土带。
植物地理学第五章 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章土壤分布一、名词解释: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二、思考题: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
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
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汛期排水是为了减轻坝体的承受压力,其实排也排不到原有洪量之上,所以这个倒不会给下游带来更大的损害,无非是小洪可蓄大洪难保而已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每年6月—10月汛期把大量泥沙排放出去,每年11月—次年5月枯水期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
第五章 土壤分布 土壤学

以三维坐标表示土壤分布的变化情况,则: S1=f(W) S1 为纬度地带谱 S2= f(J) S2为经度地带谱 S3= f(G) S3为垂直地带谱 从土壤地带性的起因来说,纬度地带性是经度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基础。 从三者对土壤分布的制约关系来说,纬度地带性 和经度地带性共同制约着土壤的水平分布,垂直 地带性直接决定着山地和高原谷地的土壤分布。 而在广大高山高原条件下,土壤分布实际上受纬 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共同控制 。 土壤地带性分布也可分为水平地带性规律、垂直 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水平-垂直地带复合分布规律 。
而在广大高山高原条件下土壤分布实际上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共同控制土壤地带性分布也可分为水平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水平垂直地带复合分布规律砖红壤赤红壤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暗棕壤黑土棕色针叶林土青藏高原高山土壤系列红黄壤灰漠土棕漠土燥红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1定义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北
灰棕 漠土
灰漠土
棕 钙 土
栗 钙 土
黑 钙 土
棕色针叶林土 黑土 暗棕壤 棕壤 黄棕壤
棕漠土
灰钙土 青藏高原高山土壤系列 红黄壤 燥 黑垆土 褐土 黄褐土
黄
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壤
土
红
壤
砖红壤
燥红土
赤红壤
东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1、定义 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 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 渐变化的规律。 由于不同纬度上热量的差异,从而引 起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以及气候自 赤道向两极的变化,与此相应地也引 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
第5章 土壤分布 - 副本

四、土壤的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是指在垂直地 带基础上表现的水平分布规律,再在水平地 带基础上出现的垂直分布规律
高 山 草 甸 土
高 山 草 原 土
高 山 荒 漠 土
N
五、土壤的区域分布规律 (地方性分布规律)
(一)中域性分布规律
在一定的土壤地带内,土壤变异与地形、母质、 水文地质状况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所常用的中 域分布和中地形等概念,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义, 只定性地指那些未能发生垂直带分异的起伏< 500m的丘陵地形中的分布规律。中域分布常表 现为枝形、扇形、与盆形等组合形态。
??国外学者根据气温和湿度状况包括气候控制国外学者根据气温和湿度状况包括气候控制的排水与土壤分布的关系的排水与土壤分布的关系的排水与土壤分布的关系归纳出的排水与土壤分布的关系归纳出33种由气候决定的土壤序列见候决定的土壤序列见p246归纳出归纳出33种由气p246表表5511种由气种由气??道库恰耶夫建立土壤地带性学说指出土壤的道库恰耶夫建立土壤地带性学说指出土壤的分布规律从属于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分布规律从属于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但对于土壤的地带性规律仍有不同的认识
(三)土壤水平地带的界限
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大河 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这样的地理界线通常很大 程度地引起气候、生物、人文景观和土壤地带的 分异。
北:棕壤、褐土
秦岭 南:黄棕壤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大地形状况控制了广域 的土壤水平分布格局 南岭 砖红壤性红壤 红壤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枝形土壤组合,广泛出现于高原与山地丘陵地 区,由于河谷发育,土壤随水系发生树枝状伸 展,形成一系列树枝状的土壤组合。
扇形土壤组合,不同土壤类型沿洪积-冲积扇 呈有规律分布。由于沉积物的分选,随地形降 低由粗变细,地下水位抬升,形成一系列的扇 形土壤组合。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分布规律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也日益加深。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因此它的分布规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土壤的基本结构土壤主要由层状岩石和颗粒组成。
其中,最常见的是粒径大小不同的沙子、砾石和黏土等物质。
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分布差异很大。
例如,在干砂土区,水分往往会积聚到底层,而在湿沙质土区,水分则多集中在表层。
此外,各种类型的土壤还具有各自独特的结构特征。
根据土壤的种类和质地,可以将其分为:壤土、粘泥质土壤和砂质土壤3类。
2. 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从表征方式来看,水热条件不同的土壤分布也有明显区别。
比如,在沙漠环境下,地表较干燥,降雨强度较强,所以蒸发量大,导致水源稀少;反之,在潮湿环境下,由于植被稀疏,雨水容易渗入地下,造成水分丰富。
另外,随着降水量不同,不同土地上水量也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湿润地区地面越湿润,其含水率就越高。
2: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1、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变化较大,因此可以通过对剖面上的不同位置进行测量来分析其分布规律。
2、湿润地区土壤含水率较低,但由于排水不良或渗透作用弱而容易受侵蚀。
3、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水分集中在表层,以毛细管水为主,利于植物吸收利用;盐碱地土壤则易被碱性物质所侵蚀。
3:利用各种方法对土壤进行测量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水分、养分和温度。
1. 湿度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这些水能使空气湿润,并具有保温作用。
当天气干燥时,土壤会产生大量蒸发,使水分不能被植物利用。
2. 营养土壤中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元素,它们都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
3. 温度土壤受气候影响很大,它不仅受到自然因素(包括风、雨、雪)的侵蚀和改造,而且还受人为因素(包括农业措施、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人工管理等)的影响。
尽管现在关于土壤水平分布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合理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土壤的微域分布常表现为同心圆式、阶梯式、棋盘式
和框(垛)式等分布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同心圆式分阶梯式分布
框式分布
图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格局图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全球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2.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悉地 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发育的自 然地理特征。 3. 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沿 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 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带地区沿纬度 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 壤的分布规律。
• 与中域性分布相比,其涉及空间尺度较小(地形高差一般小
于10米,土壤随地形变异的空间距离约数十、数百米为一个 重复);地形条件通常属平原(或平地)区、洼地以及山地 和丘陵的一段坡面。
• 在一定的土壤地带内,土壤变异与地形部位存在一定的
顺序,并随着地形起伏有节奏地重复这一顺序。土链就
是指地带内因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差异而形成的地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 地带性的共同制约。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
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
化,导致土壤大致沿纬线呈东西向延伸的带状变化。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具体表现形式: • 延续于全球的土壤地带——如冰沼土地带、灰化 土地带、砖红壤地带等。 • 区域性土壤地带——又可细分为沿海型和内陆型 两种,在温带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
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随
之呈带状变化的特性。
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 润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草原土类→干旱荒漠土类”, 并在中纬地区表现最典型。
中国温带地区 荒漠土←钙积土←半淋溶土←淋溶土
图5-2 欧亚大陆土壤(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单元 土类)空间分布格局图
3、土壤水平地带的尺度和界线
• 土壤水平地带的宽度:纬度地带南北宽约4-8个 纬度,干湿度地带东西宽约6-12个经度。 • 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 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这样的地理界线通
常最大程度地引起气候、生物、人文景观和土
壤地带的分异 。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 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 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 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 。
地形(河谷)中。
土壤的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是指在垂直地带基础上表现的水平分布规 律,再在水平地带基础上出现的垂直分布规律。 是高原面上土壤地理分布的重要特点。(青藏 高原)
例如: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图5-6)
• 青藏高原周围山地的土壤是由一系列正向垂直地带谱所组 成; • 在高原面上,由南向北依次出现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 高山荒漠土三个水平带。 • 崛起高原面上的山地则又出现了垂直带的分异,形成了相 对简单的土壤垂直带谱,即基带土壤-寒漠土-冰川雪被; • 在高原的谷地中又随谷地的位置,深度而有不同类型的土
土壤带是三维空间成土因素的函数: :
S = F(W、J、G)
式中:S表示土壤的分布状态;W、J、G分别表 示纬度、经度(距海远近)及高度等的变化。 在一定区域,土壤分布主要受某个因素的控制,则 可相对划分为: S1=f(W),S1为纬度地带性
S2=f(J),S2为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
棋盘式分布
第二节 世界土壤分布
亚、欧大陆:
• 大陆中部地带性土壤: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 大陆西岸: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 • 大陆东岸: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壤和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大 陆 西 岸 沿 海 地 区
大 陆 内 部
大 陆 东 岸 沿 海 地 区
图 欧亚大陆土壤(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单元 土类)空间分布格局图
第三节 中国土壤分布
1、发生学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
•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
性两个地带谱构成。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西部
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则有过
渡性土壤地带谱。所以,土壤水平地带在我国境内发育是
②扇形土被结构——常见于山前的洪积—冲积扇上。
③环形土被结构——与各种低地地形(如陷穴、各类湖
泊)相联系。
④线形土被结构——与堆积成因的各种线形地貌相关。
2、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
• 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
的中、低级分类单元依次更替、重复出现的现象,通常又称
为土壤复区。
• 基带——土壤垂直带谱中,位于山地基部、与当
地的地带性土壤相一致的土壤带。
• 除基带外,垂直带谱中的主要土壤带称建谱土带, 其土类叫建谱土类。
1、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地带性的相似性
1)分异成因相似:热量变化与湿度变化 。
2)分异结果相似:土壤垂直带谱由基带土壤开始,
随山体高度增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 (较湿润地区)相应的土壤类型。
图5-1 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中土类的全球分布图
(据Bridges E M, 1978)
草原与荒 漠土壤系 列 内 陆 型 沿 海 型
森林 土壤 系列
图5-2 欧亚大陆土壤(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单元 土类)空间分布格局图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经度地带性——因海陆分布格局影响大气环流, 导致陆地不同位置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
比较完整的,在亚欧大陆上也颇具特色
2、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
西部干旱系列
内蒙古高原西部、 宁夏、甘肃大部、 新疆、青海、西藏 大部分地区。
中部过渡系列
东部湿润系列
包括内蒙古高原东 南部、黄土高原大 部和青藏高原东部 边缘部分地区,从 东北向西南延伸。
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青藏高 原东部边缘一线 以东的广大地区。
单,而同类土壤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
土壤的负向垂直分布规律
是指从基带土壤向下(由高原面向谷底)随生物气候的变化, 土壤依次有规律变化的现象,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区
表现最为典型。
高原面上的土壤为基带,谷底愈深,愈趋低处,则愈干旱
(焚风效应)。
负向垂直地带谱,也称土壤下垂谱,主要发生在高原面的负
壤下垂谱。
四、 土壤的地方性分布规律
• 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 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地带性 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在短距离内呈镶嵌分布。
• 与大的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地带性土壤往往只出现 在“平亢地” ,野外所观察到的土壤分布,往往反映 的是土壤地方性分布规律 。
律性也较明显 。
土被结构的概念
• 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也称土 被。土被具有不均一性,即在土壤带内,除某
些主要土壤类型外,还插花分布其他类型的土
壤,这在大、中比例尺土壤图上表现尤为明显,
反映出了土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土被实际是
土壤群体组合。
土被结构的空间格局
①枝状土被结构——沿水系的土被结构,多分布在河谷 和大的峡谷。
土壤垂直地带谱愈完整,包含的土壤类型也愈多。
(3)山坡的坡向、山体的形态对土壤垂直带谱有明显的影
响。
3、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特征:
(4)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土壤垂直带谱呈由
繁变简,同类土壤分布高度由高降低的趋势。
3、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特征:
(4)在相似的纬度上,从湿润地区经半湿润、半干旱到干 旱地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先是趋于复杂,最后又趋于简
第5章 土壤分布
5.1 土壤分布规律 5.2 世界土壤分布 5.3 中国土壤分布
5.1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 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特
性。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由于成土因素分布的 规律性,土壤类型的分布也具有规律性。 土壤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分化呈带状 配置的特性。
2、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地带性的差异性
• 垂直带性不能简单地视为水平地带性的立体化, 垂直带并不完全与水平带等同。垂直带谱与水
平地带谱之间还存在着分异因素的差异和带谱
结构的差异性(湿润区不考虑降水量差异,干
旱区不考虑温度差异)
3、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特征:
(1)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随基带不同而不同;
(2)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
1、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
• 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其他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下,地
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
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 由于中域分布和中地形等概念没有精确的定义,只定性地指 那些未能发生垂直带分异的起伏<500米的丘陵地形中的分
布规律,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大,土壤单元较高级,分布的规
S3=f(G),S3为垂直地带性
• 其中,纬度地带性是土壤地带性的起因,也是经度地带性 和垂直地带性的基础。 •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共同制约着土壤的水平分布,垂 直地带性直接决定着山地、高原、谷地的土壤分布。
• 所以,土壤地带性分布也可以分为: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