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
chapt-05土壤分布规律

耕作土壤的微域分布常表现为同心圆式、阶梯式、棋盘式
和框(垛)式等分布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同心圆式分阶梯式分布
框式分布
图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格局图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全球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2.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悉地 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发育的自 然地理特征。 3. 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沿 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 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带地区沿纬度 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 壤的分布规律。
• 与中域性分布相比,其涉及空间尺度较小(地形高差一般小
于10米,土壤随地形变异的空间距离约数十、数百米为一个 重复);地形条件通常属平原(或平地)区、洼地以及山地 和丘陵的一段坡面。
• 在一定的土壤地带内,土壤变异与地形部位存在一定的
顺序,并随着地形起伏有节奏地重复这一顺序。土链就
是指地带内因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差异而形成的地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 地带性的共同制约。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
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
化,导致土壤大致沿纬线呈东西向延伸的带状变化。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具体表现形式: • 延续于全球的土壤地带——如冰沼土地带、灰化 土地带、砖红壤地带等。 • 区域性土壤地带——又可细分为沿海型和内陆型 两种,在温带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
土壤分类分布

土纲
人为土
灰土
火山灰 土
铁铝土
诊断层或诊断特征
6.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范围内粘粒≥30%,且无 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土壤干燥时有宽度>0.5cm 的裂隙,和土表至100cm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 征. 7.其他土壤有干旱表层和上界在土表至100cm范围 内的下列任一诊断层:盐积层、超盐积层、盐磐、 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粘 化层或雏形层. 8.其他土壤中土表至30m范围内有盐积层,或土表 至75cm范围内有碱积层. 9.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范围内有一土层厚度 ≥10cm有潜育特征.
半湿温钙层土
黑钙土
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
淡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盐化黑钙土、 钙 半干温钙层土 栗钙土 碱化黑钙土 栗钙土、暗栗钙土、淡栗钙土、草甸 栗钙土、盐化栗钙土、碱化栗钙土、 土 半干温暖钙层 土 黑垆土 黑垆土、粘化黑垆土、潮黑垆土、黑 麻土 栗褐土 栗钙土性土 栗褐土、淡栗褐土、潮栗褐土
棕漠土
棕漠土、盐化棕漠土、石膏棕漠土、 石膏盐磐棕漠土、灌耕棕漠土
土 质 初 育 土
黄绵土 红粘土 新积土 龟裂土 风沙土
黄绵土 红粘土、积钙红粘土、复盐基红粘土 新积土、冲积土、珊瑚砂土 龟裂土 荒漠风沙土、草原风沙土、草甸风沙土、滨海沙土
初
育
土
石 质 初 育 土
石灰(岩)土 火山灰土 紫色土 磷质石灰土 石质土
灰化土 漂灰土
半淋溶土(褐) 燥红土 褐土 灰褐土 黑土
钙层土
漠 土
黑钙土 栗钙土
黑垆土
褐土
灰钙土
灰漠土 灰棕漠土 棕漠土
土壤发生学分类不足之处
• 发生分类重视生物气候条件,而忽略时间因素; • 发生分类强调土类的中心概念,但土类之间的界 限不太清楚,使分类模棱两可; • 发生分类缺乏定量指标,难以建立计算机信息系 统等。 •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的土壤系统分类得到了迅速 发展,很多国家及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已应用定 量的系统分类,这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土壤学家与 国外同行的交流。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 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它包括由于 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变化 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带的三维成土分布因素函数 S=f(W ·J ·G) 式中 S为土壤分布特征 W 为纬度 J 为经度 G 为海拔高度
土壤垂直带的结构,随山体所处的地理位置、 山体高度、山体坡向及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 规律的变化。山地的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带谱 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如秦岭南 坡的垂直带谱结构为:黄棕壤 — 棕壤 — 暗棕 壤—山地草甸土;北坡则为:土娄土—褐土— 淋溶褐土—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
南迦巴瓦峰土壤垂直带谱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表层
A .有机质表层 1.有机表层(附有机现象) 2.草毡表层(附草毡现象) B.腐殖质表层 1.暗沃表层 2.暗瘠表层 3.淡薄表层 C.认为表层 1.灌淤表层(附关于现象) 2.堆垫表层(附堆垫现象) 3.肥熟表层(附肥熟现象) 4.氺耕表层(附氺耕现象) D.结皮表层 1.干旱表层 2.盐结壳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和亚纲
土纲 亚纲 土纲 G.干旱土 H.盐成土 I.潜育土 亚纲 G1.寒性干旱土 G2.正常干旱土 H1.碱积盐成土 H2.正常盐成土 I1.寒冻潜育土 I2.滞氺潜育土 I3.正常潜育土 J1.岩性均腐土 J2.干润均腐土 J3.湿润均腐土 K1.干润富铁土 K2.常湿富铁土 K3.湿润富铁土 土纲 亚纲 A.有机土 A1.永冻有机土 A2.正常有机土 B.人为土 B1.氺耕人为土 B2.旱耕认为土 C.灰土 C1.腐殖质土 C2.正常灰土 D.火山灰 D1.寒冻火山灰土 土 D2.玻璃火山灰土 D3.湿润火山灰土 E.铁铝土 E1.湿润铁铝土 F.变性土 F1.潮湿变性土 F2.干润变性土 F3.湿润变性土
土壤分类及中国土壤分布(29页)

西
垂直地带性
土壤垂直地带性就是指所着山体高度的增加,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带的相关性示意图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结构。
上图为红壤景观
上图为红壤剖面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等人工林,是重要的粮、棉、油、茶、柑枯和蚕丝的生产基地。
开发利用:植树造林,保持水 土的同时,可以修建石坎梯田,种植经济林木。上图为石灰(岩)土剖面
上图为石灰(岩)土景观
沼泽土:是指地表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下水位高(在1m 以上),具有明显的生草层或泥炭层和潜育层,但厚度不足50cm ,且全剖面均有潜育特征的土壤。
上图为沼泽土剖面
上图为沼泽土景观
土地利用:种植水稻,结合渔业与畜牧业生产,开发旅游资源。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
黄壤
黄 棕 暗 灰棕 壤 棕 化壤 壤 土
南
(2)经度地带性:指随着经度的变化,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我国西北受干旱内陆性气候影响,所以我国西北部土壤具有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东向西的主要土壤类型为:
灰色森林土
黑钙土
栗钙土
棕 灰 灰 棕灰钙 钙 漠 漠棕土 土 土 土漠土
盐土:大陆季风型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土壤蒸发蒸腾量大于降水量,使得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含量高到使作物不能生长的土壤。可溶盐在土壤中的分布呈表聚型。
盐土的利用:农林牧综合发展,耐盐作物,种稻改盐。
上图为盐土剖面
上图为盐土景观
成都土壤的分布规律

成都土壤的分布规律成都土壤肥料信息网成都市的土壤共分为十三个土类、二十五个亚类、五十六个土属、一百七十四个土种。
各类土壤的发生发展受成土诸因素制约;并随各地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地理分布。
成都市位处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为黄壤,由于地貌及成土母质类型复杂,农业历史悠久,人为活动影响深刻,因此,除受土壤地带性规律支配的地带性土壤外,还分布有大面积受土壤区域性规律支配的非地带性土壤,而且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往往构成一定组合,这就是土壤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综合表现。
一、土壤的水平分布本市地带性土壤虽为黄壤,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黄壤主要分布于平原边缘丘陵及台地,此外,在人类长期耕垦影响下,原始黄壤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在侵蚀严重地区,下伏红层(基岩)出露地表,经风化后,发育为紫色土,破环了黄壤带的完整性,故在本市黄壤分布区,处处可见班块状或成片分布的紫色土。
在成都东部台地,成片分布着黄褐土。
在中亚热带黄壤分布区,出现了北亚热带的黄褐土,说明土壤分布也会出现与生物气候带不一致的情况。
由于本市黄褐土的成土母质为富含碳酸盐的风成黄土,因此母质的影响大大超过生物气候,从而改变了土壤发育的方向。
二、土壤的垂直分布本市西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山地,从地貌看,既有低山、中山,也有高山。
因此,随海拔高度增加,气候、植被亦呈规律性变化;相应的土壤类型也从基带黄壤(海拔高度低于1600米)开始,在1600—2400米左右,分布着黄棕壤;2200—3000米分布着暗棕壤;2800—3500米为棕色针叶林土;3500—4200(4500)米,多分布高山、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在45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土。
三、土壤的区域分布在同一土壤带(即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区性气候,地貌、母质、水文及人为活动等的影响,形成各种与其成土条件相应的土壤类型,因而在土壤区域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土壤中域分布在中区地形范围内,根据土壤组合特点分为以下几种。
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盐土与盐化土壤的区分
类型 区
半湿 润
诊断土 层 0—20
盐分类 型 氯化物
硫酸盐 苏打
轻度 中度 重度 (%) (%) (%) 0.2-0.4 0.4-0.6 0.6-1.0
0.3-0.5 0.5-0.7 0.7-1.2 0.1-0.3 0.3-0.5 0.5-0.7 0.1-0.2 0.2-0.4 0.4-0.6 0.7-0.9 0.9-1.3 1.3-1.6 0.7-1.0 1.0-1.5 1.5-2.0 0.350.50 0.500.65 0.650.85
在研究布局方面:必须明确研究的土壤类型, 而不能仅仅是区域位置;准确选取试验点位; 了解所研究的土壤类型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在研究区域共性的时候通常应该增加试验研 究点位。
对成果应用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按区域范围 进行推广,而应该按照成果的适应条件,依 据土壤分布状况组织推广。
2、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总面积为8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2%。 耕地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约 227.6万平方公里,牧草地面积约266万平方 公里。 人均面积情况:我国人均耕地、林地、牧草
地仅为世界人均数量的45%、25.9%和36.9%。
3、土壤分布复杂
除东部湿润区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与北部 中温带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得比较清 晰完整以外,其余区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受 干扰严重。主要原因是地形与母质对生物气 候带的干扰。 而在土壤的小区分布与微域分布上,人为活 动的作用又极为强烈。所以,中国土壤从地 带性分布到微域分布都极为复杂,土壤的水 平变异很大。
5、难利用土壤面积大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知识网
CNAK-土壤肥料知识库
高山土
灌耕土 湿寒高山土
半湿寒高山土 干寒高山土 寒冷高山土
灌淤土
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锈灌淤土、 盐化灌淤土
灌漠土
灌漠土、灰灌漠土、潮灌漠土、盐 化灌漠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 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土)、薄草毡土(高 山草原甸土)、棕草毡土(高山灌丛 草甸土)、湿草毡土(高山湿草甸土)
尽管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命名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土壤利用和发展生产出发,以“土 宜”为基础,以土壤肥力、性态特征和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它是中国古代从群众生产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的土壤分类,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有些概念至 今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是从群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此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对识土、辨土又有新的经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未能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致使古代 就开始的土壤分类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土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在本世纪 30 年代,才着手进行土壤调查与分类工作。半个世纪来,土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三级为 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什么叫“土类”呢?它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或耕作制度下形成的土壤类
型,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例如江南的红壤,是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 土壤,地下水位低(不参与成土过程),风化程度比较强烈,含赤铁矿多,故土壤染成红色,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知识网
CNAK-土壤肥料知识库
干旱土 漠土 初育土
4
黑垆土
干温干旱土
第六章 土壤地理 第一节 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2.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1)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基带,取决于山地 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置。 (2)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 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度有 由高降低的趋势。 (3)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地区,随着 干旱程度加大,带谱的数量有所增多,最后 又趋于简化,而垂直带的分布高度则逐渐 升高。
3.隐域性土壤分布 主要有变性土、潮湿土、盐渍土和初育土。
第二节 植物地理
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1.植物种类丰富 2.起源古老 3.地理成分复杂 4.分布交错混杂
二.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1.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性 (1)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从东南向西北,随着海洋季风和湿润气流影响 逐渐减弱,而顺序出现各类森林、草原和荒漠。 (2)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A.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变化,自北 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纬度植被带:寒温带针叶林 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 带。 B.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地貌结构独特,致 使植被水平地带的纬度变化规律趋于复杂化。
7.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1)分布:相当于南亚热带和热带区域 (2)特点:组成复杂,种类多,但优势种不明显
第四节 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1.森林资源 (1)基本概况 A.总量比较丰富,有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居 世界第七位 B.人均和覆盖率小,在世界名列第121和 120位 (2)森林资源分布及主要林区 A.分布:主要集中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 B.主要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 林区和西北、华北山地零散林区
陆栖动物资源经济资源动物1毛皮用及皮革用资源动物2肉用动物资源3羽绒用及饰用鸟类4药用动物资源5有害动物的天敌资源珍稀动物资源大熊猫金丝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第一节土壤地带性概念土壤地带性规律:通常根据生物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成土因素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来确定土壤得分布规律,这种土壤与生物气候相适应的分布规律称为土壤地带性规律或显域性规律某些局部地方,土壤分布除受生物气候等地理性因素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地形、母质等地方性因素,则不属于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而称之为土壤地方性分布律。
土壤分布规律类型有: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土壤区域性一、纬度地带性指土壤的水平分布与纬度相平行的分布规律。
由于太阳照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而变化,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生物(植被)分布发生变化,土壤也呈现一定分布规律。
二、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山脉、风向影响,土壤分布与经度相平行。
一般距离海洋越远,气候越干旱,距离海洋越近,气候越湿润。
气候不同,生物特点也不相同,必然对土壤形成与分布带来重大影响。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呈现有规律分布。
一般在山地上,基部温度高。
由下向上温度逐渐下降(0.6°c/100米)。
而湿度由下向上逐渐增加,植被也就出现有规律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出现垂直分布规律。
一般把自基带土壤随海拔高度向上依次更替现象叫正向垂直地带性;反之称为反向垂直地带性。
后者只有在我国青藏高原出现,如高原上的河流附近谷地,有的深达2-3千米,在河谷上土壤也有一定分布规律,这就是反向垂直分布,通常讲的垂直地带性均指正向垂直地带性,简称垂直地带性四、土壤的区域性有些土壤类型分布除受生物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地区性的因素,如地形、母质、水文地质条件,这种在某一地带土壤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条件差异而使土壤有一定的小范围分布规律称之为土壤的区域性。
根据分布区域的大小分:1、广域的分布:范围较大,如广阔的平原等。
华北受冲积平原和黄河泛滥物影响广泛发育了潮土;长江流域中下游分布广泛的水稻土(由于人类长期水耕熟化形成)。
四川盆地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为紫色土等都属于广域分布规律。
2、中域的分布: 范围一般较小,由于山脉、河流等中地形条件影响下土壤而有一定分布规律。
如大蜀山至山下冲地,依次发育着粗骨土、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3、微域分布:通常是指小地形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种、甚至土类、亚类依次更替的现象。
如合肥市郊某些岗地上面分布着粘盘黄褐土,傍地上则有黄白土,冲地则为马肝田或烂泥田分布五、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上述不同,它一方面受到自然影响,另一方面还受人类活动的制约1.同心圆分布耕地土壤一般以居民点为中心,越靠近居民点受人为影响越强烈,土壤熟化度越高,肥力也就越高(图3-1)。
如以淮北地区砂姜黑土为例,近村为油黑姜土,远者依次为黑姜土与瘦黑姜土、高肥地区、中肥地区、低肥地区2.阶梯式分布一般特征下,在山岭和丘陵地土壤上垦殖时,在不同地形部位采取不同措施,从而形成不同的耕作土壤。
如合肥市郊岗顶至傍冲土壤耕作土壤分布为粘盘黄褐土——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图3-2)3.棋盘式分布在平原区,由于平整土地,开挖灌排沟渠,使土壤逐步方整化与规格化,形成棋盘式分布4.框式分布框式是低洼圩区和湖荡地区耕种土壤分布特点,在湖荡地区疏干垦殖时,四周的土壤排水条件较中心部位好,因此围绕着湖荡中心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的耕种土壤。
如巢湖沿岸湖圩区,由高圩(上框)至圩心(下框),土壤依次为湖泥田(潴育水稻土)——青湖泥田(弱度潴育水稻土)——烂泥田(强度潴育水稻土)(图3-3)5.树枝状分布山地、沿河狭窄冲积平原耕种土壤呈树枝状分布第二节我国土壤分布的地理背景一、气候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气候独具特征,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二是大陆性季节气候显著,雨热同季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按照温度的不同:从北到南,包括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又分北中南亚热带)和热带及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寒带。
按照水分条件:我国东临太平洋,西达欧亚大陆腹地,由于各地距海远近等条件不同,使各地降水量相差悬殊,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种不同的干湿地区,不同的温度带与干旱地区相互交织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如距海远近,地形高低,山脉屏障及走向等。
又可划分为高山气候、高原气候、盆地气候、森林气候、草原气候和荒漠气候等多种具体的气候类型2、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1)冬夏风向更替明显。
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度大陆区,以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源于低纬度海洋上,以偏南风,暖热湿润(2)气温年较差较大。
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度大陆区,以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源于低纬度海洋上,以偏南风,暖热湿润(3)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
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年降水量最多的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达20000mm以上,而西北干旱的塔里木盆地尚不足50mm。
另外在季节上分配也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可占到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
二、地形我国的地形基本特征有三点,西高东低的梯形地势。
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山多而高1.我国地形可分为三个巨大的阶梯一级阶梯:海拔>4000m,为青藏高原,占国土1/10。
二级阶梯:自青藏高原,向西向东海拔1000-2000m,分布着三大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
三级阶梯:地势海拔500米以下,分布着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平原等。
柴达木盆地位于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内2.地貌类型齐全。
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同时在我国独特的自然条件下,还发育冰川地貌、东土地貌、风沙地貌、岩浆地貌等。
3.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
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在内,广义的山地占全国陆地总面积2/3,而且地势高峻;海拔高于1千米的山地和高原超过全国山地面积一半。
三、植被1.森林植被(1).雨林分布于台湾南端,海南岛东南部,云南、西藏南部局部湿热的低山或峡谷区。
树种繁多,主要为常绿阔叶林,树木高大,为多层的乔木,如榕树、木棉、台湾相思树,林内藤本植物丰富多样,附生植物,老茎生花很普通,有板根、气根(枝上生根)现象(2).季雨林分布于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等地,与热带雨林相比,季雨林上层乔木较矮,板状根、藤本和附生植物都比热带雨林少,并且由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组成,后者较高,多构成上层乔木层,由于干旱季节明显,干旱时落叶林有落叶现象(3).常绿阔叶林分布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亚热带地区。
雨量多气温高,没有明显的旱季,植物终季常绿(落叶时新叶长出)。
树种有青冈栋、栲树、槠树、樟树、楠树等(4).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林的混交林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位于北亚热带,包括秦岭、淮河以南,长江大巴山以北,东自沿海,西至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
气候湿润,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干旱。
主要树种:栎树、榆树、桦树、椴树、山槐、枫香、女贞、冬青等5) 落叶阔叶林混交林主要分布于北亚热带。
落叶阔叶林分布于暖温带与温带(6).针叶林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
树种有落叶松(明亮针叶林)、方杉、冷杉、红杉等(常绿针叶林也称暗色针叶林)。
在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交界处分布着针阔混交林2.草甸、草原植被草甸植被指喜湿性草本植物。
生长茂密,植株高大。
主要有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
我国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一些高山地区及各地河谷平原均有分布草原植被一般生长比草甸植被低矮,生长期比较短,且旱生性质有块茎和鳞茎,根系部分比例占得较大,主要有禾本科、菊科等。
草原植被一般分布于干旱、少雨地区,耐旱,有机质积累较草甸植被少,在我国内蒙(大兴安岭东麓向西南延伸至内蒙古高原等)大量分布。
与草甸植被过渡则为草甸草原植被3.沼泽植被喜水、湿生性植被。
如莎草科的三棱草,多分布与沿河两岸及湖泊洼地。
我国青藏高原及三江平原(松花江、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有集中分布。
4.荒漠植被西北干旱地区的荒漠地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
多为旱生小灌木。
如琵琶柴、梭梭、霸王鞭等,多耐旱,耐盐、深根。
四.风化壳地球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等作用形成的疏松表层称之为成土风化壳,根据地球化学特征,我国风化壳可分六类1、碎屑风化壳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高山上永冻区。
岩石经机械破碎形成不同大小的碎块,一般风化层薄,质地粗,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很弱,成土作用进行得较差,土壤处于粗骨性的幼年期2.碳酸盐风化壳分布在华北及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地区,南方的石灰岩及紫色沉积岩山区(广西与四川)。
其特点:风化壳中的易溶盐已淋失,CaCO3残留较多(7-15%以上),在一定深度出现多种碳酸盐新生体(呈粉末状、菌丝状、结核状、层状等)粘土矿物以水云母(hydrous mica)、蒙脱石(montmorilloltite)为主发育的土壤均属钙层土(南方的属石灰岩土与紫色土)3. 硅铝风化壳分布在东北、华北的山区及山前地区、平原地区,如三江平原等。
其特点:风化物经一定的淋溶,粘土矿物处于脱钾阶段,以蒙脱石为主,盐基已开始不饱和,一般呈中性至微酸性,各种养分较多,根据风化程度可分不同类型,发育成不同的土壤(1)饱和硅铝风化壳分布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发育土壤为黑土、褐土、灰色森林土。
(2)不饱和硅铝风化壳分布于丘陵地区,发育的土壤为棕壤和暗棕壤。
3)弱富铝化硅风化壳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发育的土壤为黄棕壤(4)碎屑风化壳风化程度较差,发育土壤为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常分布于高山地区。
4. 富铝风化壳(红色风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长江以北也有少量分布,尤其是华南地区炎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也包括青藏高原南部。
发育在多种岩石,如花岗岩、砂页岩、石灰岩等及第四纪红色粘土上。
其特点:风化壳受强烈淋溶,富铝化作用明显,风化壳中R2O3大量聚积,SiO2/ R2O3低(2左右),呈红色——黄色,养分缺乏。
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三水铅石为主,常有赤铁矿、铁质聚积,形成结核、胶膜,有的还有网纹层及铁盘5.含盐风化壳a)分布在西北干旱漠壤地区,成分以Clˉ—SO42ˉ为主。
b)分布在东北、华北低阶地,有苏打聚积Na2CO3)。
c)分布在滨海地区,由于海水浸渍形成以Clˉ为主的含盐风化壳,形成盐渍土,植被稀少,多盐斑。
含盐风化壳发育土壤为盐土、碱土、盐渍土等。
6.还原系列风化壳分布在低洼易积水部位,受积水影响处于还原状态,Fe、Mn、N、S被还原呈低价,Eh低(150—250mv),地下水中多游离Fe2+、Mn2+、PO43ˉ,发育成沼泽土、水稻土等以上几种风化壳中,碳酸盐风化壳、硅铝风化壳及富铝风化壳呈地带性分布,而其他地带性分布不明显在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区,由南向北的演变为:富铝风化壳—硅铝风化壳—碳酸盐风化壳—硅铝风化壳在暖温带由东向西风化壳变化为:硅铝风化壳—碳酸盐风化壳—含盐风化壳第三节我国土壤的地带性1.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我国湿润区(东部大陆)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如下气候带植被带风化壳土壤带寒温带针叶林不饱和硅铝风化壳灰化土,漂灰土(大兴安岭北部)温带针阔混交林不饱和硅铝风化壳暗棕壤(黑龙江,吉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不饱和硅铝风化壳棕壤(辽宁,山东半岛)北亚热带落叶阔与常弱富铝化硅铝风化壳黄棕壤,黄褐土(苏皖鄂湘等)绿阔叶林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富铝风化壳红壤,黄壤(长江以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富铝风化壳赤红壤热带雨林,季雨林富铝风化壳砖红壤(南岭以南)我国北方从东北到西北土壤分布气候: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植被:针叶林—草甸植被—草原植被—荒漠草原—荒漠(砾石漠境)土壤: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壤区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内蒙古高原—甘肃—黄土高原西段—准葛尔盆地—银川平原等—塔里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