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第一节土壤地带性概念土壤地带性规律:通常根据生物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成土因素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来确定土壤得分布规律,这种土壤与生物气候相适应的分布规律称为土壤地带性规律或显域性规律某些局部地方,土壤分布除受生物气候等地理性因素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地形、母质等地方性因素,则不属于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而称之为土壤地方性分布律。
土壤分布规律类型有: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土壤区域性一、纬度地带性指土壤的水平分布与纬度相平行的分布规律。
由于太阳照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而变化,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生物(植被)分布发生变化,土壤也呈现一定分布规律。
二、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山脉、风向影响,土壤分布与经度相平行。
一般距离海洋越远,气候越干旱,距离海洋越近,气候越湿润。
气候不同,生物特点也不相同,必然对土壤形成与分布带来重大影响。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呈现有规律分布。
一般在山地上,基部温度高。
由下向上温度逐渐下降(0.6°c/100米)。
而湿度由下向上逐渐增加,植被也就出现有规律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出现垂直分布规律。
一般把自基带土壤随海拔高度向上依次更替现象叫正向垂直地带性;反之称为反向垂直地带性。
后者只有在我国青藏高原出现,如高原上的河流附近谷地,有的深达2-3千米,在河谷上土壤也有一定分布规律,这就是反向垂直分布,通常讲的垂直地带性均指正向垂直地带性,简称垂直地带性四、土壤的区域性有些土壤类型分布除受生物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地区性的因素,如地形、母质、水文地质条件,这种在某一地带土壤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条件差异而使土壤有一定的小范围分布规律称之为土壤的区域性。
根据分布区域的大小分:1、广域的分布:范围较大,如广阔的平原等。
华北受冲积平原和黄河泛滥物影响广泛发育了潮土;长江流域中下游分布广泛的水稻土(由于人类长期水耕熟化形成)。
chapt-05土壤分布规律

耕作土壤的微域分布常表现为同心圆式、阶梯式、棋盘式
和框(垛)式等分布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同心圆式分阶梯式分布
框式分布
图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格局图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全球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2.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悉地 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发育的自 然地理特征。 3. 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沿 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 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带地区沿纬度 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 壤的分布规律。
• 与中域性分布相比,其涉及空间尺度较小(地形高差一般小
于10米,土壤随地形变异的空间距离约数十、数百米为一个 重复);地形条件通常属平原(或平地)区、洼地以及山地 和丘陵的一段坡面。
• 在一定的土壤地带内,土壤变异与地形部位存在一定的
顺序,并随着地形起伏有节奏地重复这一顺序。土链就
是指地带内因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差异而形成的地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 地带性的共同制约。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
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
化,导致土壤大致沿纬线呈东西向延伸的带状变化。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具体表现形式: • 延续于全球的土壤地带——如冰沼土地带、灰化 土地带、砖红壤地带等。 • 区域性土壤地带——又可细分为沿海型和内陆型 两种,在温带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
土壤地理学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 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 黄棕壤带;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 幅变窄,方向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 南向分布;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 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 林土、栗钙土带,如图8-6和8-7所示。
(micro-meso-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oil) 土链 (soil catena) 土被结构(soil cover structure)
知识结构
第7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 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 特性。应当指出,土壤分布规律还与土壤 分类系统相联系,如图8-1所示。
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分布规律 8.2 土被结构 8.3 土壤区划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 揭示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
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 3. 了解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
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关键词
土壤分布(soil distrinution) 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土壤微-中域分布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 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 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它包括:沿海型 土壤纬度地带性,如图8-2所示;内陆型土 壤纬度地带性。土壤发生分类中土类的全 球分布模式,如图8-3所示,美国系统分类 中土纲的全球分布图,如图8-4所示,两者 有类似的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
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
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汛期排水是为了减轻坝体的承受压力,其实排也排不到原有洪量之上,所以这个倒不会给下游带来更大的损害,无非是小洪可蓄大洪难保而已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每年6月—10月汛期把大量泥沙排放出去,每年11月—次年5月枯水期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 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它包括由于 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变化 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带的三维成土分布因素函数 S=f(W ·J ·G) 式中 S为土壤分布特征 W 为纬度 J 为经度 G 为海拔高度
土壤垂直带的结构,随山体所处的地理位置、 山体高度、山体坡向及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 规律的变化。山地的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带谱 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如秦岭南 坡的垂直带谱结构为:黄棕壤 — 棕壤 — 暗棕 壤—山地草甸土;北坡则为:土娄土—褐土— 淋溶褐土—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
南迦巴瓦峰土壤垂直带谱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表层
A .有机质表层 1.有机表层(附有机现象) 2.草毡表层(附草毡现象) B.腐殖质表层 1.暗沃表层 2.暗瘠表层 3.淡薄表层 C.认为表层 1.灌淤表层(附关于现象) 2.堆垫表层(附堆垫现象) 3.肥熟表层(附肥熟现象) 4.氺耕表层(附氺耕现象) D.结皮表层 1.干旱表层 2.盐结壳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和亚纲
土纲 亚纲 土纲 G.干旱土 H.盐成土 I.潜育土 亚纲 G1.寒性干旱土 G2.正常干旱土 H1.碱积盐成土 H2.正常盐成土 I1.寒冻潜育土 I2.滞氺潜育土 I3.正常潜育土 J1.岩性均腐土 J2.干润均腐土 J3.湿润均腐土 K1.干润富铁土 K2.常湿富铁土 K3.湿润富铁土 土纲 亚纲 A.有机土 A1.永冻有机土 A2.正常有机土 B.人为土 B1.氺耕人为土 B2.旱耕认为土 C.灰土 C1.腐殖质土 C2.正常灰土 D.火山灰 D1.寒冻火山灰土 土 D2.玻璃火山灰土 D3.湿润火山灰土 E.铁铝土 E1.湿润铁铝土 F.变性土 F1.潮湿变性土 F2.干润变性土 F3.湿润变性土
土壤的地带性规律

土壤的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欧亚大陆中部最明显经度地带性-只存在于中纬地带,高纬和低纬均无:高纬度的冰沼土和灰化土,低纬度的红壤、砖红壤均横贯整个大陆。
欧亚大陆:面积最大,经、纬度地带性最典型。
冰沼土、灰化土、草原土、荒漠土面积较广。
非洲大陆:赤道横贯,南北对称。
纬度地带性明显。
红壤、砖红壤和荒漠土面积较大。
北美大陆:东西海岸,纬度地带性;落基山影响,100oW以西明显的经度地带性。
("非"字形)。
冰沼土和灰化土最广,次为草原土。
南美洲大陆:赤道贯穿北部,红壤、砖红壤最广(一半),纬向;南部安第斯山影响,经度地带性。
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小,东南信风,东部三面环山。
内陆大面积荒漠土,并直逼西岸,东部弧形分布。
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山地愈高,土壤类型愈多,垂直带谱愈复杂纬度愈高,垂直带谱愈简单相似维度,湿润条件的垂直带谱较为复杂,越干旱垂直带谱越简单中纬度山地,同一土壤类型,近海者分布高度低;高度相同的山地,近海者带谱简单阴坡与阳坡的图谱不同我国情况纬度地带性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表现为自南向北随着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大体上说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和黄褐土,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
但也出现以下例外。
1,青藏高原高大山体阻碍了亚热带森林土壤向西部延伸,高原特有的草毡土、莎嘎土代替了红壤或黄壤,只在高原边缘山地保留了此类土壤的痕迹。
2,东北地区从山东半岛以北至东北的黑龙江,由于受山体走向的影响(?),使东西方向延伸的土壤发生偏移,呈北东---南西走向,从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着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棕色森林土。
这就是说,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从北至南森林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规律是:棕色针叶林土(棕色泰加林土、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世界 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土壤名称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 形成条件形成条件 一般特征一般特征 砖红壤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3~~2626℃,年平均降水量为℃,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赤红壤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1~~2222℃,年降水量在℃,年降水量在1200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性。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土壤名称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形成条件形成条件 一般特征一般特征 砖红壤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22°以°以南地区。
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3~~26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铝残留在土中,颜色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酸性。
赤红壤赤红壤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22°至°至2525°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练习
• 一、单项选择题 • 1.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 C)而演替的规律性称为水平地 带性。 • A:生物带 B:气候带 C:生物气候带 D:母质 • 2.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地带谱,而西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 带谱,两者之间则有( A )土壤地带谱。 • A:过渡性 B:湿润海洋 C:干旱内陆性 D:半湿润及 湿润地带 • 3. 土壤水平地带性,由北向南:棕色森林土---暗棕壤-( C)----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 A:灰钙土 B:灰黑土 C:棕壤 D:褐土
气候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 热带
植被带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季雨林 雨林.季雨林
土壤带 灰化土.漂灰土 暗棕壤 棕壤 黄棕壤 红壤.黄壤 赤红壤 砖红壤
干旱内陆带带谱∶ 从东到西 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漠土
课后练习
• 二、填空题
• 1. 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为 土壤纬度地带性 和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
•
•
2.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 湿润海洋性 和 干旱内陆性 两个 地带谱构成。
课后练习
• 三、问答题 • 1.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 的控制。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 谱;在我国西部则形成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 , 两者之间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学习内容
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
三、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地带谱,而西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 谱,两者之间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棕壤上森林
栗钙土上草原
学习内容
湿润海洋性带谱∶以秦岭、淮河一线为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在此 线以南为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由北向南: 棕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 ---赤红壤---砖红壤
漠土
灰钙土
黑钙土
过渡性土壤带谱∶自黄土高原向东北到大 兴安岭西麓 ,依次是褐土—黑垆土—灰褐 土—灰黑土—黑土。
黄土高原
黑土
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
观看视频:我国土壤的分布
实践活动
参观滦南县西部地区。 滦南县地处渤海湾北岸,海岸线长75千 米。地势平坦,北高南低,为冲积平原。 西部为沙地区。这一地区面积较大,包 括草甸褐土,褐化潮土,风沙土和潮土4个 亚类,共计220个村,总面积729371.5亩。 主要作物为:玉米、花生、小麦、果菜。
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壤的水平地带性的概念。 2、掌握土壤的水平地带性的分类。 3、掌握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学习内容
一、水平地带性的概念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 的规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 二、水平地带性分类: (一)土壤纬度地带性:是指土壤类型随 着纬度带的不同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 (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土壤类型 随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有规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