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
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

关键 词 : 学; 学反 思; 教 教 实践智 慧
Ke r :ta hig;e e tv e c i g; a tc lwid m y wo ds e c n rf cieta h n prcia s o l
中图 分 类 号 : 6 92 G 2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1 ( 0 0 1— 15 0 10 — 3 1 2 1 )9 0 6 — 2
tahn l s arn e ns eau t n fe b c ,e et na da jsme tFnl epo t no ah r’pat a wso wl b el e . e c igpa , r g me t vlai ,e d ak rf ci n dut n. ial t rmoi ft c es rci l i m i erai d n a , o l o yh o e c d l z
( 南 师范 学院 , 渭 渭南 7 4 0 1 0 0)
( ia r l ies y Wen n7 4 0 C ia) Wen nNoma v ri , ia 1 0 0,hn Un t
摘 要 : 着 实践哲 学 的复兴 , 师开 始 以 自己的教 学 实践作 为研 究对 象 , 过对 教 学过程 的计 划 、 随 教 通 安排 、 评价 、 反馈 、 节等 环节 的反 思 , 调 实现 教 学观念 的 更新 , 学行 为的 改善 , 学水平 的提 升 , 教 教 并在 这种 动 态发展 中实现教 师实践 智 慧的提 升 。
一
识 。Jh e e 早 将 “ 思 ” “ 学 ” 系 在 一 起 , 认 为 “ o nD w y最 反 与 教 联 他 反思 ” 的 实践 智 慧 永 远 处 于 发 展 生 成 的 过程 中 。 二 , 第 内在 缄 默 性 。 践 智 实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思 维 形 式 ,他 凭 借 过 去 经 验 中 观 察 到 的 现 象作 出 推 慧 是 教 师长 期 内省 反 思 所 得 隐 性 知识 转化 而成 的高 级 思 维 形 式 。 实 理 , 些推 理 经 过 检 验 并 作 为 后 来 进 行 思 维 的 依 据 。 这 践 智 慧 在 教 学 活 动 中 是 以 隐 蔽 的 方 式 发 挥 作 用 的 ,面 对 不 断 变 化 、 我 国 学 者 熊 川 武 认 为 ,教 学 反 思 以探 究 和 解 决 教 学 问题 为 基 生 成 的 实 践 智 慧 , 们 很 难 找 到 恰 当的 语 言 进 行 描 述 。 三 , 体独 我 第 个 点, 以追 求பைடு நூலகம் 学 实践 合 理 性 为动 力 。 过 反 思 激 发 教 师 的 责任 心 , 通 寻 特 性 。 首 先 , 师 个体 成 长 的环 境 、 历 、 受 的 教 育 不 同 ; 次 , 教 经 所 其 教 求更 新 、 更合 理 的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 实现 教 学 过 程 的 的优 化 。 如 师 的工 作 是 充 满 创 造 的 过 程 。 因 此 , 师 的 实践 智 慧 总 是 烙 有 个 人 以 正 教 内尔 ・ 丁 斯 的观 点 , 改进 教 育 实践 的最 好 的 希 望 是 把 教 师 提 升 为 的 性 格 、 质 等 鲜 明特 征 。 四 , 定 情 境 性 。 何 教 育 的过 程 , 是 诺 气 第 特 任 都 自主 的 和 反 思 的 人 。 在 特 定 的情 境 ( 间 、 间 、 物 、 件 等 ) 发 生 的 。 教 师 不 是 置 身 时 空 人 事 中 基 于 此 , 新 一 轮课 程 改 革 之 际 , 学 反 思 便 以 关 键 词 的 身 份 教 育 情 境 之 外 的 , 不 仅 是 教 育 情 境 的参 与者 , 且 是 教 育 情 境 的 在 教 他 而 挤 入 人 们 关 注 的 视 野 , 大 量 地 用 来 作 为 教 师 教 育 、 程 开 发 、 堂 调 控 者 。 被 课 课 教 学 改 革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式。 23 实践 智 慧 对教 学 的 意 义 教 学 的 复 杂 性 决 定 了 它 不 是 教 师 . 12教 学 反 思 的 特 点 教 学 反 思 的特 点 : 先表 现在 内 隐性 , . 首 每 展 现 知 识 、 练 技 艺 的场 所 , 是 教 师 实践 智 慧 的体 现 过 程 。 教学 演 而 就 位 教 师的 教 学 行 为都 蕴 涵着 一 定 的 教 学理 念 , 它决 定 了 教 师 教 学 行 过 程 而 言 ,实 践 智 慧 既 非 纯 粹 的 教 学 理 论 也 非 单 纯 的教 学 经 验 , 而 为 的取 向 、 决 问题 的 方式 和 教 师角 色 的 构 建 等 。 次是 批 判性 , 解 其 教 是 教 师 优 化 自身 教 育 教 学 行 为 的 能 力 。 一 方 面 , 践 智 慧 渗透 在 教 实 学反 思 强 调 将 自身 的 教 学 活 动作 为 考 察 的 对 象 , 自 己的 教 育 教 学 学 理 论 的 具 体 应 用 之 中 , 而 超 越 了教 学 理 论 的僵 硬 死 板 : 一 方 对 从 另 行 为进 行 审 视 和 回 顾 , 而 实现 更 好 的 自我监 控 和 教 学 监 控 。 再 次 面 , 践 智 慧将 理 性 原 则 的普 遍 性 与经 验 感 觉 的 特 殊 性 有 机 结 合 在 从 实 是 顿 悟 性 , 教 学 实践 中 , 师对 自己 的 教 学 观 念 、 学 方 法 和 教 学 具 体 的教 学 情 境 中 , 而 使 教 学 实 践 活 动 不 断 趋 于 合 理 和 完 善 。 就 在 教 教 从 行 为进 行 积 极 地 构 建 、 回顾 和 关 照 , 受他 人 言 行 启 示 , 受 新 理 论 教 师 发 展 而 言 , 践 智 慧来 自于 教 师 的 生 命 自觉 和 价 值 自觉 , 现 或 或 实 表 的启 迪 , 自己进 入 豁 然 开 朗 的 境 界 , 生 顿 悟 。 最 后 是 发 展 性 , 使 产 教 为对 自我 完 善 的 不 懈 追 求 。 践 智 慧 的 形 成 使教 师对 自 身职 业 的 内 实 师 的专 业 生 活 过 程 也 是 教 师 的 学 习过 程 、 展 过 程 。 它 要 求 教 师针 在 价 值 以及 自我 发 展 有 了全 新 的 认 识 。 发 对特 定 的教 学 问题 , 助 自 己与 他 人 的经 验 以 及 各 种 理 论 原 理 的分 借 3 教 学 反 思 对提 升教 师 实践 智 慧 的意 义 析 , 构 解决 问题 的 方 法 , 而促 进 教 师 的专 业 发展 。 建 从 31教 学 反思 有助 于 唤 醒 教 师的 主 体 意 识 教 学 反思 是 指 教 师 . 2 实 践 智 慧 : 化 的 教 学 资 源 活 将 自己 的 教 学 活 动 和 课 堂 情 境 作 为 认 知 的 对 象 , 对 教 学 行 为 和 教 21实践 智 慧 的 提 出 实 践 智 慧 旱 在 二 千 多年 前 由 古 希 腊 哲 学 学 过 程 进 行 批 判 地 、 意 识地 分 析 与 再 认 知 的 过 程 。通 过 反 思 促 使 . 有 家 提 出 , 指 一 种 实践 的知 识 或 明 智 考 虑 的 能 力 。 但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教 师 不 断 更 新 教 学 观 念 , 善 教 学 行 为 , 升 教 学 水 平 ; 过 反 思 意 改 提 通 取 得 的 伟 大 成 就 使 自然 科 学 和 技 术 在 社 会 发 展 中 占据 了绝 对 的统 使 教 师 形 成 自己 对 教 学 现 象 、 学 问题 的 独 立 思 考 和 创 造 性 见 解 ; 教 治地 位 , 践 智 慧 在 很 长 一段 时 间 淡 出 了 人 们 的 视 线 , 实 失去 了 它 应 通 过 反 思 使 感 性 的 经 验 不 断地 处 于 被 审 视 、 修 正 、 否 定 等 思 维 被 被 有 的发 展 。 加 工 中 , 而 使 教 师在 教 学 实 践 活 动 中获 得理 性 的 力量 , 提 升 自 从 并 随着 新课 程 改 革 的推 进 , 问题 的 出现 , 新 实践 智 慧 再 次 进 入 人 己的精 神境界和 思维 品质 ; 通过反思使教 师在复杂 的教 育情境 中, 们 的视 野 。 们 越 来 越 认 识 到 实 践 智 慧 是 没 有 普 遍 规 则 可循 的 应 用 评 价 自 己行 为 的 后 果 , 人 形成 工 作 的主 动 性 、 能动 性 和 自觉 性 。 而 教 型 教 学 资 源, 它是 在 具 体 的教 学 实 践 活 动 中 不 断 生 成 的 , 有 因时 、 具 师 的 主 动 性 、 能 动 性 和 自�
如何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如何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如何提升教学反思能力,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
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
我们在学习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将学与思,学与教,学与研结合起来。
要以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注意行程反思的框架,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判。
二.要善于总结经验,向榜样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些教育专家的成功所包含的实践智慧中涵容了教师反思内容的所有方面,体现了教育事业价值的广博和丰富。
对于这些典型我们要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教学反思小学教师的教育心得分享与实践感悟与教育智慧展示与经验交流与教育探索之旅与创新教育之路

教学反思小学教师的教育心得分享与实践感悟与教育智慧展示与经验交流与教育探索之旅与创新教育之路教育是一座永远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程。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经历了无数的教育实践和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宝贵的瑰宝,而教育则是开启他们潜能的钥匙。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分享教育心得,感悟教育智慧,并与同行交流经验,畅谈教育探索和创新教育之路。
一、教育心得的分享和实践感悟教育是一种无止境的实践,每一个教师都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首先,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潜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其次,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尝试着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变得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此外,我也发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智慧的展示与经验交流教育智慧是教育者从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育智慧的展示中,我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期待着从其他教师身上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在教育智慧的展示中,我特别注重以案例分享的方式来呈现我的教学经验。
通过具体的案例,我描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对策略以及取得的成效。
这样的分享不仅能够让其他教师从中获得经验和启发,也能够促进我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同时,我也愿意充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教育平台和网络直播等,将我的教育智慧展示给更多的教育从业者。
课堂教学反思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课堂教学反思的特殊意义和价值1 .特殊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教学反思有利于促动教师的自我教育。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
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自我理解、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实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丽莲· 凯兹曾指出,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升教师教学反思水平上。
特别地,在课程改革实施中,需要我们站在现代教育理念的高度实行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经验、个性、情感),感悟和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与会学。
第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
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
而教师的理论修养有外显的与内隐的之分,而二者的关系是:外显的倡导理论→教学反思→内隐的应用理论。
第三,教学反思有利于促动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
社会呼唤着反思型的教师。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first among equals) ,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顾问。
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反思关系,一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
2 .教学反思的存有价值首先,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升教育质量,促动学生发展。
其次,教学反思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课堂教学,因而,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就成为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
教学反思智慧的结晶

教学反思智慧的结晶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学反思则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无偏见地全面检视、评价和总结的过程。
教学反思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探讨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介绍几种可行的反思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进步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思考,教师可以主动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还能够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从而更准确地进行教学计划。
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教师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修正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只有积极参与反思并付诸实践,教师才能不断进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1. 针对性问题反思法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反馈,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
比如,在某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明显不高,教师可以问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不积极参与?是否是教学活动设计或者教学方法不当?”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问题反思,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
2. 视频观摩与自评结合法教师可以录制自己的授课过程,在观看录像时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可以关注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学方法和学生反应等方面,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例如,教师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达不够清晰,就可以设定目标,努力提高演示技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访谈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感受和反馈。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教学方法的喜好以及课堂是否存在他们不满意的地方等问题。
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4. 教学日志法教师可以每天写下自己的教学日志,记录教学中的亮点、困惑以及解决方案等。
通过教学日志,教师可以及时记录、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智慧教学反思4篇

智慧教学反思4篇智慧教学反思篇一教学反思教学智慧生成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拥有教学智慧成为所有新时代教师渴求的理想与愿望。
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完全是天生的,也不是轻易得来的,教学习惯、教学经验、教学思维方式以及教师个人知识不良或欠缺常常制约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而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一、教学反思和教学智慧的内涵与特征(一)教学反思的内涵从词义分析来看,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是以对“反思”的理解为基础的。
对反思或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首先进行深入研究的当属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他认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并进一步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
(二)教学反思的特征(1)问题性。
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思产生于“问题”或“无知境界”。
(2)自觉性。
教学反思是一种自愿、自发、自觉的行为,需要教师具有一定“内驱力”来激发、维持、评价、调控行为的进行。
(3)实践性。
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学实践中的事件,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
(4)发展性。
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具有过程性,在反思过程中,不同教师可能经历或达到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优化教学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学智慧的内涵《辞海》把智慧解释为:①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②犹言才智、智谋。
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国内学者徐继存(2001)认为:“教学智慧是一种关于教学饯行的知识,并以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饯行为自身的目的。
教学智慧与教学实践的关系w

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及其培养策略《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换句话说,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
“教学智慧”就是教学活动中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智慧,它“不等同于教学经验,也不等同于教学理论,而是二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完美结合”。
任何一场教育教学改革,其最重要的、核心的一个环节就是不同程度上‘改变’或‘重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知识,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体验、去落实、去生成、去创造。
这样,研究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显得尤其重要与紧迫。
本文拟就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与策略作一初浅的探讨。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及价值意义智慧来源于知识,教学实践智慧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
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教学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教师的实践知识包括六个方面:即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景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和教师的批判性反思知识。
教学实践知识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的创造与反思才能生成。
但知识本身不是智慧。
智慧,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等多个层面上生发的,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
智慧实际上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知性、理性、情感和经历。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一种辨析判断、创造与升华的机智性理解和行动的综合能力系统。
教学实践智慧不等于教学实践知识,一个教师有教学实践知识并不意味着他就有教学实践智慧。
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生发的,是教师实践知识、经验的意义建构。
浅析教学反思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中的重要作用

实 践 性 知 识 的 书籍 . 合 自 己 多年 的 一 线 教 育 教 学 经 验 . 为 结 认 教 师 实践 性 知 识 的诸 多 定 义 都 有 其 社 会 背 景 . 究 者 的 个 人 观 研 点 不 同 . 实 践 性 知识 的理 解也 不 同 受 研 究 者 所 处 的 历 史 时 对 期 、 定 社 会 条 件 等 相 关 因 素 的影 响 , 种 教 师 实 践 性 知 识 的 特 各 定 义 强 调 的 侧重 点 有 所 不 同 最 后也 导 致 了教 师 实 践性 知 识 概 念 的复 杂 性 与层 次 性 各 专 家 学 者对 教 师 实 践 性 知识 的认 识 也 仅 是 以个人 的视 角 来 理 解 笔 者 依 据 理 论结 合教 学 实 际认 为 . 师 实 践 知 识 可 能更 多 教 地 包 含 了智 慧 与 技 能 的 成 分 实践 性 知 识 更 多 的是 实 践 者 以 自 身 生 活 史 为 背 景 。 助 于 长 时 间 教 学 实 践 积 累 的 经 验 . 结 合 借 再 教 育 教 学 理 论 . 渐 积 累而 成 的 教 育 教 学 实 践 见 解 与 创 意 。所 逐
境 下 以学 生 需 要 的 方式 表 现 出来 .从 而遵 循 学 生 的 发 展 规 律 .
使 知 识 的传 递 更 具 人 性 化 和情 境 化 由此 可见 . 师 实 践 性 知 识 的 生 成 和 积 累在 当今 国 家疾 呼 教
教 育 教学 需 要 大 力 改 革 的 背景 下 . 多 么 的重 要 和必 要 由此 . 是
教 师 实 践 性 知 识 的 内涵
笔 者 在 深 刻 思 考 中 发 现 . 为 让 教 师 的实 践 性 知 识 能更 好 地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
作者:王亚娟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19期
摘要: 随着实践哲学的复兴,教师开始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等环节的反思,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善,教学水平的提升,并在这种动态发展中实现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
Abstract: With the revival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teachers begin to use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y want to realize the renewal of the teaching concept, improve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teaching level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some teaching link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arrangements, evaluation, feedback, reflection and adjustment. Finally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practical wisdom will be realized.
关键词: 教学;教学反思;实践智慧
Key words: teaching;reflective teaching;practical wisdom
中图分类号:G629.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165-02
1教学反思:现代教学的新思潮
1.1 教学反思的缘起反思是人类对自身行为和思维的再认识。
John Dewey最早将“反思”与“教学”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他凭借过去经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理,这些推理经过检验并作为后来进行思维的依据。
我国学者熊川武认为,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通过反思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寻求更新、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的优化。
正如内尔·诺丁斯的观点,改进教育实践的最好的希望是把教师提升为自主的和反思的人。
基于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教学反思便以关键词的身份挤入人们关注的视野,被大量地用来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式。
1.2 教学反思的特点教学反思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内隐性,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蕴涵着一定的教学理念,它决定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取向、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教师角色的构建等。
其次是批判性,教学反思强调将自身的教学活动作为考察的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回顾,从而实现更好的自我监控和教学监控。
再次是顿悟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进行积极地构建、回顾和关照,或受他人言行启示,或受新理论的启迪,使自己进入豁然开朗的境界,产生顿悟。
最后是发展性,教师的专业生活过程也是教师的学习过
程、发展过程。
它要求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借助自己与他人的经验以及各种理论原理的分析,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实践智慧:活化的教学资源
2.1 实践智慧的提出实践智慧早在二千多年前由古希腊哲学家提出,意指一种实践的知识或明智考虑的能力。
但随着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使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实践智慧在很长一段时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失去了它应有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问题的出现,实践智慧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智慧是没有普遍规则可循的应用型教学资源, 它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具有因时、因地、因人而宜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中去探寻和摸索。
我们可以把实践智慧看成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有关教学事件的理性的直觉体验。
2.2 实践智慧的特征实践智慧做为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天然的优势。
第一, 动态生成性。
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力因素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会随时随地处在一种变动状态;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来看,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变动不居。
这种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师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中。
第二,内在缄默性。
实践智慧是教师长期内省反思所得隐性知识转化而成的高级思维形式。
实践智慧在教学活动中是以隐蔽的方式发挥作用的,面对不断变化、生成的实践智慧,我们很难找到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第三,个体独特性。
首先,教师个体成长的环境、经历、所受的教育不同;其次,教师的工作是充满创造的过程。
因此,教师的实践智慧总是烙有个人的性格、气质等鲜明特征。
第四,特定情境性。
任何教育的过程,都是在特定的情境(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中发生的。
教师不是置身教育情境之外的,他不仅是教育情境的参与者,而且是教育情境的调控者。
2.3 实践智慧对教学的意义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就教学过程而言,实践智慧既非纯粹的教学理论也非单纯的教学经验,而是教师优化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能力。
一方面,实践智慧渗透在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之中,从而超越了教学理论的僵硬死板;另一方面,实践智慧将理性原则的普遍性与经验感觉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使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
就教师发展而言,实践智慧来自于教师的生命自觉和价值自觉,表现为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
实践智慧的形成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内在价值以及自我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3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意义
3.1 教学反思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使教师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通过反思使感性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从而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理性的力量,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
思维品质;通过反思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
而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又保证了教师反思的深度及反思的效果。
教师的这种自觉的反思行为,是教师不断成长获取实践智慧的重要来源。
3.2 教学反思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缄默知识斯藤伯格把缄默的知识定义为“有助于达到有价值的目的,但环境一般不予支持其传递的知识”。
由此可见,缄默知识是难以形式化和通过他人的直接教学来获得的。
又由于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又具有个体性、复杂性、即时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要想顺利的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需要丰富的实践知识来指导与调控,这种实践知识就只能由教师本人在特定教学情境和反复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去构建。
这种由教师有意识的自主建构的个性化的不可言传的知识即缄默知识,就成为教师实践智慧发展的关键所在。
3.3 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教师的决策能力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对长期教学实践自觉反思的结果。
通过反思,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的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反思,使教师能够有机会对已有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对影响决定的因素进行评估,对新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从而保证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
由此可见,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是提升教师决策能力的关键。
而教师的决策能力又是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教学反思对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0,(2).
[3]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2).
[4]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5]吴德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6]程亮.“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