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江苏09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合集下载

江苏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出炉 各科重点解析

江苏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出炉 各科重点解析

江苏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出炉各科重点解析江苏2009年高考说明正式出炉。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表示,江苏2009年高考说明将是广大考生复习迎考和教师教学的参考,同时也是明年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分别对语、数、外、理、生、化、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的命题思想、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典型题示例作出了详细的解读。

六门选修科均采取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试卷也都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命题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测试为导向。

本报特地在第一时间邀请扬州名师为考生解读2009年高考说明6门科目,同时给出复习建议。

语文减掉14行文字量,加强主观题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

根据江苏高考方案,另有加考内容。

必考、选考和加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为160分。

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考题40分,延时30分钟。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表述题、要点归纳题、写作题等。

■内容比例必考内容:1.现代文阅读,4题,23分。

其中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

2.古代诗文阅读,6题,37分。

其中单项选择题3题9分,古文翻译题10分,古诗鉴赏简答题10分,名句名篇填空题8分。

3.语言文字运用,4题,15分,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表述题。

4.写作,1题,70分。

选考内容: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的题目。

1.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15分。

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

2.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5分。

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

2009年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权威精评稿

2009年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权威精评稿

2009年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权威精评稿2009年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权威精评稿1.字音、成语、病句三选二。

字音:音形义三者结合,主要考查两类:形声字、多音字(意义不同)词语:主要考成语,望文生义类/感情色彩类/特殊搭配类病句:同样明确六种类型,不考查病句修改2.语用题三种类型【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中选两种考查一般带有两种性质:造句性质理解和表述结合在一起(定向筛选、分类概括)3.文言文还是记叙类,符合“浅易”要求虚词今年在示例题中出现了,意图强调虚词的地位,不是不考,最近两年没有考而已。

如果考查可能出现专门的虚词选择题,也可能和第一题合并。

但实词是第一位的。

翻译:强调如下几点古今词语有别,翻译中出现这样的词语要留意差别;有疑难时候要回到文中联系上下文;必须直译,实词必须译出,注意句式,保持句子通顺。

4.古诗鉴赏学会概括,要上升到“上位概念”,比如09年诗歌鉴赏对颔联和颈联应该上升到“自然永恒”和“人世沧桑”的两相对照上来;修辞手法不能投机,不能多答、乱答;5.名句4+2+2 名篇向名句靠拢6.现代文阅读散文和小说两类文体为主;写实的和象征的两类倾向;江苏最近两年以写实为主(分清楚,学生考试中“象征”太多,比如《侯银匠》中的“花轿”被乱象征)探究题:有答案,但不能一种;增加探究背景和创作意图类,主要针对《侯银匠》中学生的理解背离作品主题和创作意图现象:不少学生认为作品写了侯银匠和侯菊之间的矛盾,侯菊对侯银匠不孝等。

7.论述类和实用类学生不会概括(实用类第二题);概括不全面(论述类“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针对文本而言的作用很多学生答不出来)8.附加题区别于必考部分文本,该部分的文本以议论类为主;6个断句点,倒扣分;名著阅读:选择题得分非常低。

9.作文审题难度不要太大容量大,方面多导语+命题08.06.25.《中华读书报》刊载了孙绍正先生的文章批判江苏卷作文题诗意太浓,议论偏少。

2009江苏高考分析

2009江苏高考分析

【失分原因】 1、学生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思维的过程 才能有思维的结果。学生看到“艺术表现”字眼, 就把许多艺术表现手法往里堆,往里砸,结果一 个没砸中,最后把自己砸得头破血流。有的写5个, 有的写6个,其实跟题目毫不相干。他没有看见前 面那句“不以描写见长……”,其言外之意,不就 是“以议论、抒情见长”,艺术表现手法不就出 来了吗! 2、不遵照指令的要求。不以描写见长,言外 之意,就是以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在试卷 上,你得上道,只要上了“抒情、议论”的道, 往下走,怎么抒情的,怎么议论的,借古喻今、 托物言志不就出来了?
3、今年文言文出现了这样的现 象:考点对了,文意却反掉了。明 年可能把文意放在评分的最前一条, 所以关键字词一定要落实,而句子 大意也要。 4、今年的第13题是命题者的得 意之作。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 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评 价,必须与内容分析结合起来思考。本文“借都 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都江堰 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借都江堰表达 对人生的思考”散见文章各处,表现手法属于 “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 参考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 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 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 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①采用虚实结合,将文化与都江堰联系 起来;②采用对比论证,将仍存的都江堰与 消失的郑国渠相对比,表现都江堰的生命力 之强。(得3分) ①运用了借物抒情,大量写都江堰的水, 解释“上善若水”的含义;②运用议论的手 法,论古人,论如今;③运用对比的手法, 写都江堰的好处,与众多河流形成对比。 (得3分) 运用抒情议论的方式,赞美讴歌都江堰, 来表现它的上善若水。(得3分)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解析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解析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参考答案】B项“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解析】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

各组每对读音分别是A.diào/tiáo jiàng/xiáng sè B.xǐng/shěng tà/tuò qiàn/xiānC.juàn/quān bó chóng/zhòngD.pǐ yuè/lè píng/bǐng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参考答案】C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2009年高考江苏卷高考作文题分析及满分高考作文评点

2009年高考江苏卷高考作文题分析及满分高考作文评点

2009年高考江苏卷高考作文题分析及满分高考作文评点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品味时尚”,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行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充满挑战和思考的作文题目,既考查了考生的应试能力,也考察了考生的素质和思想境界。

作文是高考中的一个特殊试题,既是应试的重要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从考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具备了遵守规则、切合题意的能力,同时又表现出独特的主论、深刻的感悟、真切的情思,充分展示了强烈的主观能动性。

作文中理性的沉思与感性的体验相互交融,把素养与创新融合起来,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佳作。

虽然就“品味时尚”而言,存在着考生因生活环境不同而造成的感受及认识差别,似有一定的公平性问题,但命题者的着眼点显然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人生,并寄希望于学生写出一点思想和境界来。

在考查要求上,也延续了江苏卷最近三年“材料+命题”的形式,稳中求新。

这种命题方式不为新而新,不增加考生审题的难度,同时又引导考生体味和反思自身或同龄人的“时尚”追求,学生容易入题。

总之,这道作文题目考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既考察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这是一道非常有意义的题目,既提示了教育者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也提示了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文化境界。

文章格式已经修正,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改写如下:时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不同的年龄、文化、地域和个人都有不同的时尚观念。

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时尚是一种表达自我、展示个性的方式。

但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时尚的本质?是否仅仅是盲目跟风,追求所谓的“潮流”?在这个时尚潮流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不仅仅是追求外在的表面,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境界。

我们需要仔细体会、玩味时尚的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元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时尚的本质,领悟到时尚的深层意义。

当然,时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变化解读及应对方略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变化解读及应对方略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变化解读及应对方略作者:蒋玉军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9年第05期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近期已经闪亮登场,较之于2008年,有一些内容发生了变化。

下面笔者就《说明》的整体内容,谈谈它的调整变化与2009年高考的应对方略。

一、关于“语言文字运用”(一)调整变化1.内容的变化。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对于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测要求与去年相比几乎无变化,只是将“表达应用”中的第(7)点中的个别语言表述做了适当调整,将“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述调整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样的调整更加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加合理规范。

2.分值的变化。

语言文字运用,此部分由去年的5题共18分,变成了4题共计15分,其中语音题、病句辨析题和词语运用题3道选择题只考其中的两道题(语言运用中其他考点不变)。

这个变化表明高考语文在减少总题量,以增加同学们答题的时间,并非意味着高考在淡化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能力。

(二)应对方略1.灵活识记。

《说明》对于“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这一块有明确要求: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其实,2006年考查了“校”、“角”、“参”、“泊”、“着”等12个多音字,2007年又考查了“调”、“识”、“朝”等4个多音字,2008年考查开始变得综合起来,既考查了“识”、“剥”等6个多音字,又考查了“箴、缄”等6组形声字。

我们审时度势可以发现,这一块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与形声字,复习的范围应是“常见的多音字”、“容易读错的字”、“成语中的难读字”。

2.规范书写。

这一块的考查,2009年高考仍然是放在作文里进行考查,错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因此,加强汉字规范化的书写,已经显得特别重要。

3.积累成语。

高定价2009年江苏语文高考考试说明

高定价2009年江苏语文高考考试说明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2009年江苏语文高考考试说明默认分类 2009-09-01 14:07 阅读230 评论0字号:大大中中小小一、命题指导思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江苏卷)命题将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二、考试能力要求高考语文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2009语文高考考试说明-PPT文档资料-专业PPT文档

2009语文高考考试说明-PPT文档资料-专业PPT文档

(一)命题作文
最近几年考场命题作文在推出命题前,往 往增加了一些语言材料,融合了材料作文 的部分特点。要明确考题的意图所在,不 能看到标题就只管写,而应先分析附设材 料有什么意义。一般地说,这些材料有思 路提示、主题暗示、虚拟情境、示例列举 等作用。
语文参考试卷:请以“秋将至”为题,写 一篇作文。
(3)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此块内容最大的 变化是新增“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 讨”“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论述题。
此论述题及上所言探究题,要充分注意。
2.试卷结构,语言表达运用由31分压缩为 24分,现代文阅读由30分增为32分,古诗 文阅读由29分增加到34分。
考生应全面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尽可能 涵盖材料的各方面;进行逻辑分析,寻 找材料与材料间、材料与观点间的“桥 梁”或“中介”;明确写作方向,由具 体、个别,推出抽象、普遍的结论或道 理。
3.赏析作品形象
诗歌形象指的是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 寓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实物载体或事件 动作(心理、神态等)。我们要通过语言捕捉形 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之中的社会寓意,理解 其中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诗词作品中的形象 大致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人 物形象指作品中的诗人形象“我”或寄寓诗人情 感理想的他人形象。景物形象指情中景,也可以 说是自然意象。写景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 (山川草木)表现主观情思。有时诗歌撷取几个 意象,彼此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能割裂开来。 事物(情节)形象指诗人借助某种具有特定内涵 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如咏物诗的“物”和 送别诗中的动作和神态细节等。
指点解题技巧,强化答题规范:
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采用三段论方式: 首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正反皆可(第7 题,测试卷和样卷有所不同,样卷对里面 列举的网络流行词进行了改动,删除了 “酱紫”“GG”,增加了“雷人”“山寨” 等,明显增大了网络流行词的正面形象色 彩,使得论题更具有中性色彩);论证或 解说自己的论点,包括反面驳斥相反论点; 总结延伸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09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2009年江苏卷的语文考试说明,较之于2008年,除了几处为使表达更科学的文字上的变更外,其值得关注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加大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力度。

和去年相比,虽然文学类文本阅读由必考内容的第一块变成了第三块,但是,位置的退后丝毫没有降低它在语文考试中的分量。

2009年,现代文阅读里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试题的数量仍和去年相同,4题,但分值却由2008年的20分增加到23分。

分值的增加必然提高了对考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要求,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样,古代诗文阅读分值也增加了3分。

文言文翻译由去年的9分提高到10分,古诗鉴赏由8分提高到10分。

这部分增加的分数,主要也是加强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考查。

两部分增加的6分,来源于两处:一是选考部分现代文阅读,这部分由去年的4题变成了3题,分值由18分变成15分;一是语言文字运用,此部分由去年的5题18分变成了4题15分。

二、调整充实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探究能力的考查内容。

探究能力的考查始于去年。

今年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最值得关注的是,增加了“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要求,并具体阐释说:“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这就意味着,今年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

另外,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有三处调整。

第一是对探究能力要求的解释,由去年的“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变成“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

其次,把去年的第一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和第二点“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合并为一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诠释此项要求时,去掉了去年方法性的提示“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再次,将去年的第三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改表述为“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更具体明确。

这些调整,基本上都是换汤不换药。

【备考建议】
1、按点复习,逐一落实。

语文高考重在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对考试说明上规定考查的各个能力点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要一一复习,并通过训练逐个落实,切不可凭着侥幸,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2、加强训练,规范写作。

加强写作的规范化训练,能写出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的中规中矩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3、强化背诵,确保满分。

要尽早背诵《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的名篇,重视课内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

高考前要经常背,经常默。

抓反复,反复抓,确保课内名篇名句的默写拿满分。

4.考生需要非常重视文本的阅读理解。

尊重文本,看清题目,从文本中找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