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评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5小题)1.下列有关“草→兔→鹰”这条食物链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只有草是生产者B.只有鹰是消费者C.只有兔是消费者D.这些生物都是消费者2.在某池塘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那么A、B、C三者之间的关系()A. A=B=C B. A=B+C C. A>B+C D. A<B+C3.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①蝴蝶①珊瑚虫①黑木耳①智能机器人①青苔①流星A. 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4.根据形态结构特点,我们可以把调查的鲫鱼归为()A.淡水类生物B.水生生物C.可食用生物D.动物5.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蟹等归为一类,而将松、松鼠、云雀、玫瑰、喜鹊等生物归为一类.他们是按照什么方法归类的()A.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B.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C.按照生物的数量D.按照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6.乌贼能喷出墨汁,逃避敌害,这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生物改变环境7.在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时,下列四位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A.看到自己喜欢的花就摘B.边观察,边记录C.爬到树上掏鸟窝D.看到自己不喜欢的生物就躲开8.探究生物学问题时,在确定了探究课题后,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研究者()A.发现的现象B.观察的结果C.提出的假设D.得出的结论9.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C.蚯蚓能疏松土壤D.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10.下列对假设的合理解释是()A.问题就是假设B.假设是对问题答案的一种设想C.假设一定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D.实验结论就是假设1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①作出假设;①表达交流;①制定计划;①实施计划;①得出结论.A. ①①①①①①B. ①①①①①①C. ①①①①①①D. ①①①①①①1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统一整体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C.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D.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13.如图表示一个常见的食物网,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该食物网有的食物链包括5个环节C.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不可能减少D.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14.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同时环境又能影响生物的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C.峨眉山上的所有生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影响生物的生物因素15.下列选项,不会造成食物链缩短的是()A.稻田养鱼B.开垦草原C.砍伐森林D.围湖造田16.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B.沙漠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针叶林生态系统17.按照生活环境对下列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归类,属于水生生物的是()①鲫鱼 ①羊 ①麻雀 ①狗 ①水绵 ①玉米 ①鸡 ①鲤鱼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18.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依赖人C.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稳定性就越强D.农田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19.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态度,正确的是()A.人类应该去征服自然B.人类应该对自然听之任之C.人类应该去改造自然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20.某研究小组在通山县太平山附近发现一棵有着“植物大熊猫”美称的野生红豆杉(部分影像如图),树龄360余年.为掌握该县野生红豆杉分布状况,研究小组继续到其他乡镇进行考察、走访.这种生物研究方法是()A.调查法B.观察法C.测量法D.收集和分析资料法2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22.素有“地球之肺”和“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23.下列哪个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A.森林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24.下列关于生物圈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圈,必须禁止开发和利用一切野生资源B.生物圈是我们生活的唯一家园,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C.生物圈有一定调节能力,人类的活动能加速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起更好的保护作用D.生物圈①号的实验说明人类有能力建造一个适宜人类生活的新生物圈25.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A . 2组,温度、消毒棉球B . 2组,温度、空气C . 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D . 2组,温度、细菌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26.八月初头,小麦黄了,早晨村西边的田埂上,几棵向日葵迎着太阳,微笑的打着招呼,村东边的大池塘里,菱角开着金黄的小花,星星点点的,漂在水面上,夹在青青的水草中间,老远看去,这些小小的花朵,连成黄乎乎的一片,远远的山岭,像云烟似的,贴在蓝色的天边,屋檐下,燕子啾啾地叫着,一会儿又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寻找吃的东西,接着又将寻来的食物喂给嗷嗷待哺的小燕子,小明则欢快地追着燕子跑来跑去,累得满头大汗.(1)上文提到了哪些生物?(2)文中提到了很多生命现象,请指出来,并说出每种生命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什么? (3)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27.请将下列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与具体事例之间的对应关系连结起来28.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__的大部和__________的表面.其中地球上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__________.29.森林与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其中__________ 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30.请把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线条连起来.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营养关系而形成食物链.A、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此项说法正确.B、消费者不仅有鹰,还有兔,此项说法错误;C、兔和鹰都是消费者,此项说法错误;D、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不是消费者,此项说法错误.2.【答案】C【解析】假设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三者的关系是A>B+C,因为A中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没有被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3.【答案】B【解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①生物能进行呼吸;①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①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①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①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①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①蝴蝶、①珊瑚虫、①黑木耳、①青苔,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①智能机器人、①流星,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4.【答案】D【解析】A、根据形态结构特点,不可以把调查的鲫鱼归为淡水类生物,A错误.B、根据形态结构特点,不可以把调查的鲫鱼归为水生生物,B错误.C、根据形态结构特点,不可以把调查的鲫鱼归为可食用生物,C错误.D、根据形态结构特点,可以把调查的鲫鱼归为动物,D正确.5.【答案】D【解析】生物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农作物、家禽、家畜等.由题意可知,鲫鱼、金鱼、水草、荷花、蟹等生物都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而松、松鼠、云雀、玫瑰、喜鹊等生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属于陆生生物.可见,他们是按照生活环境进行分类的.选项D符合题意.6.【答案】A【解析】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进行的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包括身体的运动、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气味的释放、各种叫声等.从动物行为的功能、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会(群)行为.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乌贼遇到天敌难以脱身时会释放墨汁,是为了掩护自己逃跑,因此属于防御行为,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7.【答案】B【解析】调查时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要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动物. 8.【答案】C【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等步骤.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题干中探究生物学问题时,在确定了探究课题后,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研究者提出的假设.9.【答案】C【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A、骆驼能生活在荒漠,排尿少,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A错误;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是海豹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B错误;C、蚯蚓能疏松土壤,体现了蚯蚓(生物因素)影响了非生物土壤的结构,C正确;D、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是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一种适应,D错误.10.【答案】B【解析】A、提出问题是指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表述这些问题;问题是问句,假设是陈述句,A错误;B、假设是对问题答案的一种设想,如果某种假设成立,该实验的结果支持假设,B正确;C、假设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的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回答,C错误;D、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结果就是假设是错误的,D错误.11.【答案】B【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12.【答案】B【解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在生物圈中既有高大的山脉,也有低洼的海洋,因此这三个圈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生物就生活在这三个圈层中,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13.【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而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A.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鼠→鹰,草→鼠→蛇→鹰,草→兔→鹰,草→鼠→狐,草→兔→狐,A错误.B.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包括四个环节,B错误.C.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C错误.D.营养级最多的一条食物链就是最长的食物链:草→鼠→蛇→鹰,D正确.14.【答案】C【解析】A、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A说法正确;B、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B说法正确;C、峨眉山上的所有生物不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不但包括生物成分,还包括非生物成分.C错误;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属于捕食关系,是生物对生物的影响,D说法正确.15.【答案】A【解析】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再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使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减少,因此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食物链的缩短,如围湖造田、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等.而稻田里养鱼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16.【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在四个选项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17.【答案】A【解析】按照生活环境,生物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陆生生物是指在陆地上生活的生物,水生生物是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如①鲫鱼①水绵①鲤鱼,而像①羊①麻雀①狗①玉米①鸡生活在陆地上属于陆生生物.18.【答案】A【解析】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
安徽省黄山市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模拟卷

安徽省黄山市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模拟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生物的营养方式属于异养的是()A.蕨菜B.木耳C.萝卜D.海带2.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A.含羞草、真菌、水B.珊瑚、病毒、小草C.猫、蘑菇、细菌D.蝴蝶、小鸟、土壤3.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生物长发育的是(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假定一个草原是由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 )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上升后又下降5.泉港涂岭樟脚农户种殖的油菜花开花时非常美丽,引来大批游客观看。
该片油菜花种植地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C.乡村生态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6.下列哪一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A.湿地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7.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A.围湖造田B.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大量产生C.白色污染D.二氧化硫气体的大量排放8.下列措施不利于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是( )A.实行稻田养鱼、养鸭等种养结合模式B.利用农业机械将作物秸秆粉碎还田C.通过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等防治病虫害D.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9.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最好是()A.10只B.100只C.5只D.1只10.2023年8月24日,日本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中,在污染海域的食物链“硅藻→哲水蚤→玉筋鱼→带鱼”中,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是( )A.硅藻B.哲水蚤C.玉筋鱼D.带鱼11.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下表(每题1分,共25分)1、除外,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A、含羞草B、蘑菇C、细菌D、病毒2、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C、生物都能生长繁殖D、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3、“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4、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①蝴蝶②珊瑚③黑木耳④智能机器人⑤青苔⑥流星A、①③⑤B、①②③⑤C、②④⑥D、④⑥5、人出汗和排尿,与植物哪种生命活动具有相同的作用()A、传播种子B、传播花粉C、植物开花D、植物落叶6、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描述了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B、温度C、水D、空气7、下列食物链不正确的是()A、青虫山雀雀鹰B、牧草野兔狐狸B、水草小虾黑鱼 D、草蝗虫山雀雀鹰8、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水稻和杂草B、猫和老鼠C、人和猪D、蚂蚁和蚱蜢9、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农田B、一块草地C、生物圈D、一条河中所有的鱼10、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草B、吃虫鸟C、细菌D、猪11、下列调查过程中的做法错误的是( )A、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的路线B、见到喜爱的植物要采集起来C、注意安全,与组内的同学一起行动D、记录时要实事求是12、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中缺少()A、氧气B、阳光C、营养物质D、生存空间13、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鸭子、蟹等生物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麻雀等生物归为一类。
则他们归类的标准是()A 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B 按照生物的用途C 按照生物的数量D 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14、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A、热带雨林B、北方针叶林C、温带落叶林D、热带草原15、下列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A、蛾夜间活动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候鸟的迁徙D、山顶的旗形树16、“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森林对环境具有的作用是()A、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B、过滤空气和净化空气C、降低噪音和调节气候D、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17、目前餐桌上流行的营养丰富的各种菌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部分18、在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A、生态平衡B、生态系统C、生态因素D、环境因素19、在辽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A、草B、野鼠C、牛羊D、狼20、某地农民大量捕捉青蛙,导致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
江苏省无锡市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质量检测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质量检测测试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自然界的生物多种多样,下列所示生物中,不是以细胞为结构和功能单位的是( )A.①B.②C.③D.④2.“芳林新叶催陈叶”,与下列描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A.小麦需要的光照时间比人参长B.人体排汗、排尿、呼出气体C.葵花朵朵向太阳D.蜻蜓点水3.2023年中国空间站成功进行了再生稻实验,再生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A.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B.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C.水稻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D.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4.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解者获取的能量最多B.营养级越高,积聚的能量越多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循环流动的D.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5.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草地B.一个公园C.一块农田D.森林中的所有树木6.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①珊瑚虫②流感病毒③仿真机器人④由小长大的钟乳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生物既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骆驼的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0℃时才会出汗B.每天光照时间超过14小时,油菜才能形成花芽C.避役(变色龙)会随环境改变体色D.鲫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于水中生活8.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不断长大的钟乳石B.葵花朵朵向太阳C.秋天落叶黄D.馒头上长出“黑毛”9.在常见的生态系统中,地球之肾是()A.草原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湿地生态系统D.沙漠生态系统10.下列现象与密切相关的非生物因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沙漠植物一般叶小、根长——水B.北极狐比非洲沙狐的耳朵小很多——温度C.大雨过后蚯蚓从土中爬到地面上——阳光D.地衣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不能生存——空气11.影响仙人掌在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光照B.温度C.水分D.空气12.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池塘里所有的鱼B.学校的教室C.泗阳生态公园D.校道上所有的树13.下列实例不能体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风调雨顺,五谷丰登B.向阳花木早逢春C.盐碱地块收成低D.大树底下好乘凉14.在我国空间站科学实验舱内,水稻幼苗的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
山西省阳泉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质量检测测试卷

山西省阳泉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质量检测测试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请你选择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①阳光②松树③空气④细菌⑤机器人⑥藻类⑦病毒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⑦C.②④⑤⑦D.①②③⑥2.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是生物圈的(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部分3.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乙表示消费者,主要包括人和各种动物C.甲表示生产者,为其他成分提供食物和能量D.丙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利用4.下列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武汉大学的樱花,有的粉似朝霞,有的白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B.法国梧桐长出嫩芽和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篮球赛后运动员大汗淋漓——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5.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一项是( )A.青草←野兔←狼B.青草→野兔→狼C.阳光→青草→野兔→狼D.青草→野兔→狼→细菌和真菌6.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之间的关系属于( )A.寄生B.共生C.竞争D.捕食7.窗台上的盆栽植物向着窗外弯曲生长,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C.应激性D.生长和繁殖8.青头潜鸭是全球仅存1000余只的迁徙鸟类,对栖息地环境要求苛刻。
随着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内蒙古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自2023年起陆续观测到一些青头潜鸭,它们的到来说明该地区( )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②自动调节能力减弱③能量循环利用加快④食物网复杂性提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不断长高的钟乳石B.会跳舞的机器人C.焰火绽放的礼花D.生石花1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质量检测测试卷

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质量检测测试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加上无机环境就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该食物网中A和B都是生产者C.C和D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D.在该食物网中,G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2.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全球主题活动在我国杭州举行,展示我国在环境保护的创新和进步。
下列我们在校的行为与环境保护相符合的是①看到垃圾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②爱护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木③养成随手关灯关水的习惯④坐爸爸妈妈的私家车回校⑤提倡周围的同学一起参与环保行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3.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导致小麦严重减产,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使用农药B.清除杂草C.合理施肥D.大量捕捉青蛙4.下列谚语或古诗与对应的生命现象不相符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朵朵葵花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5.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B.草→食草籽的鸟→鹰→蚱蜢→狐C.鹰→食虫鸟→蚱蜢→草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6.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B.为减少疾病传播,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C.厕所污水集中处理再排放D.为防止地面污染,把有毒工业废渣埋入地下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量是循环的B.物质是单向流动的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D.能量与物质是独立存在的8.下列哪项是生物圈的范围?( )A.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表面B.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C.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表面,岩石圈的大部D.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9.近日,“地球微生物水熊虫可能定居月球”的报道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江苏省苏州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质量检测过关卷

江苏省苏州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质量检测过关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A.落叶、豌豆种子、杨树、鲨鱼B.金鱼、钟乳石、水杉、人C.鹦鹉、珊瑚、草履虫、狮子D.苔藓、仙人掌、企鹅、生石花2.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后枫树叶会逐渐变红脱落,这体现了(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3.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水禽自然保护区,素有“鹤乡”的美称。
其内芦苇沼泽广袤辽远,环境优美,它属于()A.草原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湿地生态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4.斑马发现狮子后迅速奔跑,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C.生物体能由小长大D.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5.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种内互助关系的是()A.草原中的狼和羊B.稻田中的水稻和野草C.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D.蛔虫和人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请将其中所体现的含义补充为一条完整的食物( )A.螳螂→蝉→黄雀B.蝉→螳螂→黄雀C.植物→蝉→螳螂→黄雀D.阳光→植物→蝉→螳螂→黄雀7.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下列实例符合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荒漠中的骆驼的排尿和出汗少B.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C.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8.不属于生物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B.蘑菇C.珊瑚D.珊瑚虫9.地球由于生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
下面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A.新冠病毒B.木偶人C.蝴蝶标本D.珊瑚10.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珊瑚B.机器人C.细菌D.计算机病毒11.河北鸭梨位于中国四大名梨之首,以其果实汁多味甜且具有润肺止咳作用而驰名中外。
2023-2024学年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第1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哪一项能称做一个生态系统?()A. 凤凰谷景区的所有植物B. 通玄公园里的所有生物C. 鹦鹉山风景区D. 石湖里的所有鱼【答案】C【解析】 A 、凤凰谷景区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A错误B、通玄公园里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错误C 、鹦鹉山风景区既包括了风景区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C正确D、石湖里的所有鱼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错误2.我市的苍梧绿园始建于1997年占地面积428亩是江苏省最大的城市生态绿地下列关于苍梧绿园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統的是()A. 苍梧绿园中所有的植物B. 苍梧绿园中所有的动物C. 苍梧绿园中所有的微生物D. 苍梧绿园中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答案】D【解析】A、苍梧绿园中所有的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B、苍梧绿园中所有的动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C、苍梧绿园中所有的微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微生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D、苍梧绿园中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即包括了苍梧绿园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符合题意3.地衣(一种植物)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并能使岩石不断风化这说明()A. 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B.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有关C. 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D. 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答案】C【解析】地衣是真菌和某些单细胞藻类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生体真菌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藻类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供给真菌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表明地衣适应岩石的生活环境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上自然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小颗粒最终形成了土壤表明地衣生物能影响环境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知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 土壤里、池水中的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C.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D. 地球上的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答案】C【解析】A、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A正确B、土壤里、池水中的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 B正确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营养方式为异养)分解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 C错误D、地球上的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D正确5.对下列诗文或谚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解释错误的是()A.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D. 将门虎子﹣﹣生物的变异现象【答案】D【解析】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正确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是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正确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生物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说明生物体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下一代的能力正确D、“将门虎子”表达生物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遗传错误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B. 猫头鹰体内能量的最终来源来自于草C. 不同食物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不同D. 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图中蛇体内汞的含量最高【答案】C【解析】解 A.图中食物链有草→鼠→蛇→猫头鹰草→鼠→猫头鹰草→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鸟→猫头鹰共4条食物链 A错误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因此猫头鹰体内能量的最终来源来自于太阳能 B错误C.在食物链“草→鼠→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鸟→猫头鹰”中猫头鹰属于第四营养级在“草→鼠→猫头鹰草→鸟→猫头鹰”中猫头鹰属于第三营养级因此不同食物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不同 C正确D.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因此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汞的含量最高 D错误故选 C7.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请回答问题18﹣20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是()A. 裸地B. 草地C. 灌木丛【答案】A【解析】对照实验中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实验装置中起对照作用的是裸地8.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系统多样下列生态系统稳定性最强的是()A. 湿地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森林生态系统D. 荒漠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解 A.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植物种类虽然多但比森林生态系统的少因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弱 A不符合题意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较少食物网结构较简单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弱 B不符合题意C.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强 C符合题意D.荒漠生态系统气候干旱植物种类稀少主要是耐干旱的植物动物种类更少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弱 D不符合题意故选 C9.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B. 我们可以模拟地球生物圈的条件建造供人类长期居住的生物圈Ⅱ号C. 生物圈的厚度大约是20千米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但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它有影响【答案】B【解析】10.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圈B.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C.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千米的范围内D.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答案】D【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A错误B、生物圈包括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B错误C、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在生物圈内但是绝大多数生物的生活范围比较集中大多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 C错误D、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D正确11.如图甲、乙分别为张华、李玉两位同学设计的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两个实验装置有关分析科学的是()A. 甲装置探究的实验变量是水分B. 乙装置探究的实验变量是光照C. 乙装置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D. 甲装置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答案】A【解析】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甲实验装置形成了干燥和湿润的两种环境实验变量是水分乙实验装置形成的实验变量有两个一个是水分另一个是光照这样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是由变量引起的因此选项A正确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落花入土后可以作为肥料为植物提供()A. 氧气B. 无机盐C. 有机物D. 水【答案】B【解析】解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枯枝落叶、动物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落花落到地上以后会被腐生细菌和真菌分解分解后二氧化碳进入大气水和无机盐就进入到土壤无机盐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使植物长的更好这就是更护花故选 B13.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地球上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总和B. 包括大气圈、水圈以及岩石圈C. 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D. 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答案】B【解析】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故选 B14.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稳定.生物物种越多生态系统越()A. 调节能力小B. 不稳定C. 稳定D. 联系不大【答案】C【解析】解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永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被破坏而失去平衡动、植物的数量也不会相等植物的数量总是多于草食动物的数量草食动物的数量总是多于肉食动物的数量.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越强生物物种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故选 C.15.下列各项中能表示一条正确的食物链的是()A. 阳光→草→昆虫→食虫鸟B. 蘑菇→野兔→狼C. 草→昆虫→食虫鸟→蛇D. 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答案】C【解析】A、阳光是非生物成分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A错误B、蘑菇属于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B错误C、“草→昆虫→食虫鸟→蛇” 该食物链正确表达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C正确D、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 D错误16.小明要测定奶奶家花生种子的发芽率他从一堆花生米中随机拿出10粒进行实验小明用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是()A. 探究法B. 实验法C. 观察法D. 调查法【答案】D【解析】解 A.探究法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A不合题意B.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充分地控制实验的环境创设一定的实验条件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以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B不合题意C.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不合题意D.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所以题目中的方法应是调查法 D符合题意故选 D17.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 一片森林B. 一片草原C. 生物圈D. 一片海洋【答案】C【解析】解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故选 C18.关于生态平衡的正确理解是()A. 生态平衡是指各种生物之间的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和非生物无关B. 生态平衡一定要有人类的参与和调控C. 生态平衡就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不变D. 生态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答案】D【解析】解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的数量不仅比草食动物多而且还要维持一定的比例.A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和非生物有关如阳光、温度、水分等 A错误B、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不一定要有人类的参与和调控 B错误C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故生态系统一旦平衡就不会改变错误 C错误.D、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 D.19.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生物的是()A. 生石花、仙人掌、猎豹B. 金鱼、珊瑚礁、水杉C. 机器人、鹦鹉、含羞草D. 钟乳石、竹笋、蜻蜓【答案】A【解析】选项中的A生石花、仙人掌、猎豹 B中金鱼、水杉 C中鹦鹉、含羞草 D中竹笋、蜻蜓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BCD中的珊瑚礁、机器人、钟乳石都不具备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20.下面所列各项中都属于生物的一项是()①草②家鸽③珊瑚④钟乳石⑤冬眠的蛇⑥机器人⑦蘑菇A. ①②⑤⑦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⑥D. ②⑤⑥⑦【答案】A【解析】③珊瑚、④钟乳石、⑥机器人、①流星④恐龙蛋化石都不具生物的基本特征它们不属于生物①草属于植物②家鸽、⑤冬眠的蛇属于动物⑦蘑菇属于真菌它们都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属于生物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21.(1)该食物网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是________21.(2)在此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21.(3)在此生态系统中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21.(4)在此生态系统中蛇的数量减少那么鼠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 在一般情况下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把这样的平衡称为________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21.(5)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必不可缺少的成分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答案】(1)5, 草→鼠→蛇→鹰【解析】解(1)由图可知该食物网有五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答案】(2)太阳能【解析】(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答案】(3)捕食和竞争【解析】(3)蛇和鹰都捕食鼠是竞争关系蛇捕食鹰是捕食关系所以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答案】(4)先增多后减少, 生态平衡, 自我调节【解析】(4)在此生态系统中蛇的数量减少由于天敌减少鼠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增多但是由于鼠大量繁殖后缺乏食物鼠的数量又会下降在一般情况下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把这样的平衡称为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5)非生物成分, 分解者【解析】(5)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构成图中只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还需要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22.(1)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___条食物链22.(2)在该食物网中兔和鼠之间是_________关系22.(3)在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图中没有标出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2.(4)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22.(5)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总是相对稳定的22.(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解析】解(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有五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兔→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答案】(2)竞争【解析】(2)在该食物网中兔和鼠都吃草是竞争关系【答案】(3)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解析】(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无机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草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为消费者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答案】(4)太阳能【解析】(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答案】(5)数量, 比例【解析】(5)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答案】(6)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解析】(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卷
姓名: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就是说,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不甜美了。
想一想,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壤
B.空气
C.温度
D.阳光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 )
A.捕食关系
B.合作
C.食物链
D.食物网
3.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指 ( )
A.农民
B.农作物
C.耕地
D.耕牛
4.某高山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原。
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海拔高度
5.某班同学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甲、乙、丙、丁四组同学所使用的鼠妇数量依次是3只、2只、1只、10只,使用鼠妇数量比较科学的小组是()
A.丁B.丙C.乙D.甲
6.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然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
A.温带草原
B.热带雨林
C.北方针叶林
D.南方阔叶林
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8.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①草②煮熟的鱼③珊瑚④钟乳石⑤冬眠的蛇⑥恐龙化石⑦蘑菇
⑧家鸽
A.①⑤⑦⑧
B.①③④⑧
C.②③④⑥
D.②⑤⑥⑦
9.一个池塘被农药污染,在池塘中有一个食物链:浮游植物→水蚤→鱼→鱼鹰,则体内农药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浮游生物
B.水蚤
C.鱼
D.鱼鹰
10.在下列各项中,与动物捕食有相同生理功能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排除体内的废物
C.给汽车加油
D.树苗长大
11.以下不属于生物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的是( )
A.呼吸
B.出汗
C.排大便
D.落叶
12.下列现象中,不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A.酸雨
B.竹子开花
C.温室效应
D.水土流失
13.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北极熊白色的体毛
B.鱼的体型为梭型
C.牦牛的绒很保暖
D.孔雀开屏
14.下列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里所有的动物
D.一块草地
15.在一个池塘里,鲫鱼能吃水草,又能吃螺蛳等小生物,草鱼吃水草,乌鱼会吃鲫鱼、草鱼苗。
下面所写的,能反应池塘中的食物链的是 ( )
A.水草→鲫鱼→乌鱼
B.水草←草鱼←乌鱼
C.螺蛳←鲫鱼←乌鱼
D.螺蛳→鲫鱼→乌鱼
16.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发现长出了霉菌,蘑菇和霉菌的关系是( )
A.互利共生
B.种内斗争
C.竞争关系
D.寄生关系
17.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最多的生物是( )
A.狼
B.禾本科植物
C.羊
D.老鼠
18.对生物的生存来说,不是它生长的基本条件的是( )
A.空间
B.温度
C.营养
D.时间
19.在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分解者,那么( )
A.动物和植物将会越来越繁盛
B.动物和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成山
C.生态系统将会越来越大
D.生态系统依旧能够维持
20.蛇为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的温度而改变)故推测其较不适合生活于( )生活环境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森林
C.温带草原
D.寒带地区
21.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命现象( )
A.夏季人出汗
B.铁在潮湿环境中生锈
C.植物落叶了
D.用手触摸含羞草,展开的叶片会合拢
22.下列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
A.人
B.杨树
C.蘑菇
D.艾滋病病毒
23.一般卧室里不能摆放过多的植物过夜,这是因为( )
A.植物需要营养
B.植物要生长
C.植物会释放过多的氧气
D.植物要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
24.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是因为那儿缺少( )
A.水
B.温度
C.阳光
D.空气
25.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有( )
A.捕食关系
B.合作关系
C.竞争关系
D.分工关系
26.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这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 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躲避敌害
27.在海面150米以下的水层中,几乎找不到藻类植物,其主要的环境因素是(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8.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全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9.树木具有很强的降尘能力,下列哪一项不是树木能够降尘的主要原因( )
A.枝叶茂盛,能减少风速,使大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降落地面 B 能分泌
油脂和黏性物质
C.植物的叶表面粗糙,而且多生有茸毛
D.树叶表面生在大量的气孔
30.蚯蚓一般营穴居生活,但夏季雨后蚯蚓在地面上活动,原因是( )
A.蚯蚓缺乏食物
B.蚯蚓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C.喜欢雨后晒太阳
D.承受不了土壤的压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31.食物链开始总是________(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即食物链是从________开始的,食物链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
32.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
33.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34.在城市生态系统中______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消费者是______,而不是野生动物。
35.生物圈是指地球上适合_________生存的地方。
它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__________内,__________与__________所形成的统
一的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_________是生产者,能通过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__________是消费者,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以________为食;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分解者;这三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37.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素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净
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___________生态系统。
38. 骆驼和骆驼刺等沙漠动、植物表现出对_______环境的适应。
海豹的皮下脂肪是对______环境的适应。
31.植物生产者分解者
32.农作物(或:水稻、杂草、昆虫等)阳光、空气、土壤等
33.细胞
34.人类人类
35.生物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36.空间范围生物环境植物光合作用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37.森林湿地
38.干旱寒冷
三、分析题(共15分,每空一分)
39.下表表示几种不同生物体内一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DDT的含量,生物A-D
代表的是藻类植物、以藻类植物为食的小动物、以小动物为食的鱼类和较大型肉食性鱼类。
⑴分别写出A-D代表的生物名称:
A: __________B: _________ C: 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
⑵用A-D表示,写出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从⑵中可以看出,DDT通过__________而积累,因而营养级别越高,DDT的积累量也越多。
39. ⑴.A: 以小
动物为食的鱼类
B: 藻类植物
C: 藻类植物为食的小动物 D: 较大型肉食性鱼类
⑵. B→C→A→D ⑶.食物链
40.下列是某生态系统的生物,请根据图回答:(共9分)
(1)写出所有食物链,该食物网中共有 食物链。
其中最长的一条是 。
(2)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 ,兔、狐等属于 ,还有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真菌等属
于 ,除此之外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 。
(3)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数量最少的是 。
(4)如果将狐、鹰等肉食动物大量捕杀,兔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40(1) 5
(2)草→鼠→蛇→鹰
(3)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4)草 鹰
(5)先增多后减少
草 鼠 蛇 狐
兔
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