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素材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殊句式更是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高考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直接在句末用“也”表示判断。
3、“……者,……”式“者”起停顿作用,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的“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梁父即楚将项燕”中的“即”,“环滁皆山也”中的“皆”,“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中的“必”,都有判断的意味。
5、用“是”表判断在古代汉语中,“是”一般作指示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汉代以后。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受制于人”。
2、“为”字式“为”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为……所……”式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被动句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见”字式用“见”表被动,如“徒见欺”。
5、“见……于……”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为了语言的简洁,句子中会省略某些成分。
常见的省略情况有:1、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4、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中的“何”。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固顶句式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固顶句式总结
:
1.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论语·子罕第十六》)——表示情感共鸣或者表达自己与他人的共同利益或命运。
2. “行百里者半九十。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表示过程中的进展,具有鼓励和劝勉的作用。
3. “兴则必有忧,忧则必有兴。
”(《左传·成公二年》)——表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表达乐观、积极的态度。
4. “百川归海,有时而后。
”(《庄子·齐物论》)——表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耐心与等待。
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示友谊的展示,表达深厚的感情和敦厚的人际关系。
6.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屈原贾生传》)——表示对生死的认识和对价值观的表达。
7.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离娄下》)——表示人们按照性格、兴趣等相似之处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群体。
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吕氏春秋·进贤篇》)——表示为了实现远大目标,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平定的心态。
9.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表示彼此互相关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10. “言多必失,动多必疑。
”(《史记·苏秦列传》)——表示语言过多会失去说服力,行动过多会引起怀疑。
第 1 页共 1 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高考语文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素材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特别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须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恩在公子能够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奔卫赵》)译文:“公子能够为别人困难而着急的地方在哪里呢?”(恩:<疑点代词>表中除此,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以当时的人并不赞赏他(这么看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并无我虞(译作:“我不蒙骗你,你不蒙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言》)译文:“问女儿在思索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矣复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置放在哪里?”(矣:<代>则表示疑点,相等于“何”,可以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次郎+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叩头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著,(我)凭什么脸面回去汉朝回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常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此外还有一些由特殊的常见发语词引起的句子。
其中第一大类就是判断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的句子。
(1)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者,……也”。
[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虢,虞之表也。
(2)另一显著表示是“乃”、“为”联系主语和谓语。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常山赵之龙.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用“是”表判断。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主谓语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刘备天下枭雄.二、省略句所谓省略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某一个成分省略了,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常见的省略的句子成分有:(1)省略主语。
[例句]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食而从之。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
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
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文言文特殊句式(很实用)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来自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倒置
二、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 3.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疏》 4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则小子何述焉? 《论语》
C
试一试: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
·
·
·
·
·
哪一句句式不同呢?( ) 当其欣于所遇 申之以孝悌之义 铸以为金人十二 急于星火
C
2、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1、木欣欣以向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君幸于赵王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2)翻译下列句子 1、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4、吾属今为之虏矣!
B
翻译下面的句子。
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广东高考)
2) “……者,……”式。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⑷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⑸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
“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
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部分相关训练
请在本学期所学文言文课文中,找出含有文言特殊句式现象的文句,以巩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一、判断句:
二、被动名: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附参考答案:
参考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
一、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兵也
二、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河伯)顺流东行,(河伯)至于北海,(河伯)东面而视,(河伯)不见水端。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