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美的本质_问题的现代转换

合集下载

全球化境遇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全球化境遇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收稿日期:2008-01-27作者简介:司宁达(1971 ),男,河南省唐河县人,山东大学文艺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教学和研究。

全球化境遇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司宁达(南阳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在全球化的境遇之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存在着视野狭窄、现代性转换不够、原创性理论缺失以及对 实践 的漠视等诸多问题,而尽快建构和完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认真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成果、充分观照中国当代的文艺现象和审美趋势等则是关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良性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8)03-0069-0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是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为标志的,迄今已迈过了一个半世纪强的历程了。

在这个过程中,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这一源头开始,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支流,而它们又分别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在全球化的境遇下它又将何去何从呢?!!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20世纪20、30年代,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沈雁冰、瞿秋白、鲁迅等人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梅林、拉法格、李卜克内西、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列汉诺夫、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沃罗夫斯基、法捷耶夫、弗里契等人的文艺学、美学著作的译介,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美学思想为中国所熟知。

尤其是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在五四运动以后的文艺学、美学走向。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于1942年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

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完整标准答案)

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完整标准答案)

2013 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2013 年12 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对美学与美育相关概念的能力,同时还考察运用美学与美育的理论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 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是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是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与美育》(2007年第1 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 个角度来要求。

主要考核学生对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对相关概念、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32%);选择题(15%);名词解释题(20%);简答题18%);论述题(15%)。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重点名词本质论美学语言论美学美学二、重点掌握1.美学的性质和对象2.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

三、一般掌握1.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2.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一、重点名词美的符号性美的无功利性技术美荒诞典雅二、重点掌握1.历史上有关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2.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特征和含义。

3.美的基本形态的特征和含义。

三、一般掌握1.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

2.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3.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

“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

“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今天,中国美学发展经历了三次热潮。

我想将这三次热潮分别称为“美学大讨论”、“美学热”和“美学的复兴”。

“美学大讨论”,指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的对美学的讨论。

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年。

随着“文革”的临近,这一讨论才逐渐让位给更为直接的政治和文学论争。

“美学热”指的是从1978年起,以“形象思维”讨论为开端的美学热潮。

这一热潮一直持续到80年代后期,其后就为社会、经济、文化等一些学科的研究所取代。

发生于20世纪末年新的一轮美学热潮,我愿将它称为“美学的复兴美学的这新一轮的发展,出现了众多新的话题,在学科内部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审美批评的困境:从一个小故事谈起谈到“复兴”,我想首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前几年,有一次闲来翻看一本名叫《文学与哲学》的英文杂志,从中读到一篇小文章,讲述美国一所大学的文学系一位教授的亲身经历。

文章说,这位教授有一次和其他几位本系教授一道,给一位外校新毕业来求职的女博士面试。

面试官们依照常规问她教育背景和博士阶段研究的情况,博士回答说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

接着,这位女博士就按照要求,从一首诗讲起,用上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各种各样新的主义,将流行的一些批评工具玩得淋漓尽致,展示她对当代理论的了解。

听她讲完后,一位担任面试官的教授问道:“但是,你认为这首诗是一首好诗吗”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简单的问题难倒了这位能言善辩,能熟练运用现代批评工具的博士,她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解释这部作品的“好”“坏”与否,无法回答它是不是一首好诗。

这位博士是否最终被录用,我不知道,不过,那已经与我们无关了。

我们所关心的,是这样一种问话法是否合适。

面试官是否可以问这是一首好诗吗这么提问是否合适当然,没有学校会做出这样的规定。

这位教授事后也自我怀疑:在美国大学的文学系,已经有好些年不教学生怎样谈论诗的“好”与“坏”了。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着《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着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着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着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人类符号实践。

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美学本质的主观性:一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因为美是一种个人感受和体验。

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和标准可能不同,因此美的本质是主观的。

2.美学本质的客观性:另一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个人的感受和观念而改变。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有其自身的属性和规律。

3.美学本质的主客观统一:还有一些人认为美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不仅存在于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同时也与个人的感受、认知和情感有关。

总之,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无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如何,我们都可以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并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

1。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

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

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

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

这种审美属性或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

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

美学原理答案

美学原理答案

美学原理答案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表现形式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美的产生、美的表现和美的感受。

美学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美学原理进行一些探讨和解答。

首先,美学原理的核心是美的本质。

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的感知、情感和认知等多个方面。

美学原理认为,美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的情感体验,是人类对于外部事物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它取决于个体的感知和情感状态,因此美学原理强调了审美主体的主观性和情感性。

其次,美学原理涉及美的表现方式。

美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它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的外表等多种形式来呈现。

美学原理认为,美的表现方式是多元的,它可以通过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等多个方面来展现。

美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它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多样性,因此美学原理强调了审美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再次,美学原理关注美的感受和体验。

美的感受和体验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它涉及到人类的感知、情感和认知等多个方面。

美学原理认为,美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特定的情感体验,它可以通过审美活动来实现。

美的感受和体验是主观的,它取决于个体的感知和情感状态,因此美学原理强调了审美主体的主观性和情感性。

最后,美学原理强调了美的价值和意义。

美的价值和意义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美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美学原理认为,美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启迪人们的思想、丰富人们的生活,因此美学原理强调了美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性。

总之,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表现形式的学科,它关注美的产生、美的表现和美的感受。

美学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美的主观性、多样性、情感性和价值性,为我们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问题,研究如何将原作的美学价值在译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进行概述,介绍其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主要成果。

我们将回顾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诞生之初的理论探讨,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翻译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中的美学原则、审美标准、翻译策略等。

我们还将探讨翻译美学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以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翻译美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是一门独特的交叉学科,它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比较文学等多个学科。

语言学是翻译美学的重要基石。

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其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对翻译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演变、语言的交际功能等,为翻译美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艺学也是翻译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文艺学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必然受到文艺学的影响和启发。

通过文艺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以及翻译如何体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美学对于翻译美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等问题。

翻译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在译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等方面。

通过美学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标准,提高译文的审美价值。

比较文学也为翻译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活动,必然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借鉴。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提高译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史 哲JOU RN AL OF L IT ERAT U RE,HIST ORY AN D PH ILOSOPHY2002年第5期(总第272期)No.5,2002(Ser ial No.272)收稿日期:2002-03-04作者简介:董志强(1963-)男,江苏赣榆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美的本质 问题的现代转换董 志 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 美的本质 问题是传统美学中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经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批判,被当作一个形而上学的 伪命题 而抛弃了。

但现代美学应重新审视 美的本质 这一传统命题,以汲取其中包含的深刻洞见。

通过对 美 的语义分析,我们可以区分出 美 的10种基本含义并将其转换为现代美学概念,从而揭示出 美的本质 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问题。

关键词:美;审美;本质;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5-0081-05美的本质 问题是传统美学研究的核心。

进入20世纪,随着语言分析哲学的崛起,这一问题被认为是虚假的或没有意义的 形而上学命题 而抛弃。

然而,从解释学的立场来看,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不可能割断与传统的联系。

传统其实 一直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它作为一种 前见 构成我们理解的出发点。

[1](P361-362)美的本质 问题作为传统美学研究的核心,其中积淀着人类历史形成的深刻智慧与洞见,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正如当代学者马泽西尔所说: 哲学美学需要回到美的本质问题,需要发展过去的哲学家用体系的方法所得到的深刻洞见。

[1](P51)重新反思美的本质问题,是否意味着重复形而上学的老路?对此,首先必须把 形而上 与 形而上学 这两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

毫无疑问, 美的本质 问题具有 形而上 的属性。

但属于 形而上 领域的问题,并不必然地等同于 形而上学 的问题。

二者虽然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

易传 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如果说 器 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则 道 乃是哲学所思的永恒对象。

借用海德格尔的 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 的说法,则 器 属于 存在者 ,而 道 属于 存在 的层面。

显然 美 是关乎 道 的而不仅仅是 器 , 美的本质 问题所思的正是 美 之为 美 的 道 。

而 形而上学 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种典型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尽管它思错了 道 误把 存在者 当作了 存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 思 道 本身也是错误的。

哲学如果不 思 道 的话,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因此,我们不能犯在倒洗澡水时连澡盆中的孩子一起倒掉的低级错误,更不能因为反对形而上学便走向极端的虚无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盛行的 后现代主义思潮 ,便是将 形而上 与 形而上学 混为一谈,而走向一种 本质虚无主义 。

故不能把一切 形而上 的问题都不问青红皂白归属为 形而上学 命题,否则的话,许多对于人类文化和精神追求休戚相关的价值、意义问题,都将会被宣判为无意义的 伪命题 ,而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因此,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可以探讨诸如 美的本质 之类的 形而上 的问题,而在于如何去探讨。

即如何才能以避免重蹈 形而上学 的覆辙的方式去进入和探讨属于 形而上 层面的问题,把传统的形而上学命题中包含着的智慧和洞见转换成现代美学的命题形式。

81要完成这种转换,首先必须弄清楚传统命题所言说的真正内容。

因为 美 这一概念在其被使用的历史中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含义。

克罗齐曾说: 美 不但用来指成功的表现,而且也用来形容科学的真理,成功的行动,例如说 理智的美 , 美的行动 , 道德的美 。

要想适应这些变化无穷的习惯用法,就会闯进字面主义的迷途,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都曾这样迷过路。

[3](P88) 美 的含义的丰富性,使得人们往往只抓住其某一种含义而排斥、否定其他的含义,由此沉积了层层叠叠纠缠不清的 言说 ,以致于遮蔽了问题的本来面目,导致 人们企图去回答问题,却没有首先精确地发现什么是他们所想要回答的问题 。

[4](Pv i i)因此,需要通过语言分析的清理,就像是 考古 工作的发掘清理一样,使深埋于语言之中的 问题 呈现出来。

从中外美学史来看, 美 这一词语在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或范畴的使用中,具有十种可以区分开来的有理论价值的含义。

下面试分别述之。

1. 美 作为一个描述 审美对象 的概念。

美的本质问题的提出,始于柏拉图对 美本身 和 美的事物 的区分。

他认为 美本身 是一切美的事物的源泉, 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 。

[5](P243)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所爆发的美学大讨论中,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

在上述语境中的 美 的含义,实际上指的都是一种 存在物 。

只有把 美 当作某种 存在物 ,才会发生对其存在属性是 主观的 还是 客观的 争论。

而这转换成当代美学术语实际上便是指 审美对象 。

美学史上出现的 美是理念 、 美是形式 等表述中的 美 ,其确切含义其实是对 审美对象 的描述,即是对 美 作为一个 客体对象 的存在属性的一种描述和界定。

而这与例如 美是和谐 这一表达式中的 美 的含义,所指称的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

美学史上关于 美的本质 的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发生在 美 的这层含义上。

就此来说, 美是什么 这一问题所追问的是,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基本性质、特征等。

而这一问题在当代美学中已基本上获得了初步的解决: 美 是 意象 这一命题的科学而清晰的表达是, 审美对象 是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意向性结构中产生的 审美意象 ,它既非 客观 的 物 亦非 主观 的 心 ,也不是在主观与客观相对立的情境中产生的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而是超越与主客观二分之上的一种 意向性 存在。

[6](P116 118)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追问是:这种意向性活动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审美意象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它是否具有康德所说的 普遍的可传达性 ?等等。

廓清了 美 作为 审美对象 的这层含义,便可以对一些相关的因 美 的多义性造成的意义含混的美学概念进行相应的分析。

例如,我认为像诸如 自然美 、 艺术美 、 社会美 这样的概念便应当从美学理论中清洗出去。

这类表达方式中的 美 ,其真正所指的含义也是指 审美对象 。

故这类术语的科学表述应该是 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客体 、 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客体 等等。

而按目前的表述方式,则人为地增添了理论的混乱 好像有一种 自然 的 美 ,另有一种 艺术 的 美 ,它们是两种基本属性迥异的 美 ;按此,则应有一种关于 自然 的美学,另有一种关于 艺术 的美学,仿佛自然客体与艺术客体给人的不是具有统一性质的审美体验。

这岂非荒谬。

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类概念的含混性而制造出许多虚假的 伪命题 ,例如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 便是一个由此产生的典型的伪命题。

显然,这里是把 艺术美 理解成独属于 艺术 的一种特性,把 现实美 理解成独属于 现实 的一种特性,从而把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这一命题(在此我们姑且不追究其包含的机械反映论的谬误)机械教条化地翻版为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 。

由此这两个概念中的同一个 美 字便成为具有本质差异的两个东西。

2. 美 作为一个描述 感性愉悦之心理体验 即审美经验的概念。

按许慎的解释, 美 的这种含义是其本义。

说文 曰: 美,甘也。

从羊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段注: 甘者,五味之一。

羊大则肥美。

即 美 的本义是味道好吃的意思。

后由 美食 而 美服 、 美声 、 美色 而泛指感性的愉悦。

英语的 beauty 也有这种语源学上的含义。

[7](P38)美学史上出现的 美即愉快 的定义 例如休谟说: 美只是产生快乐的一个形相 , 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 [8](P344)桑塔亚那认为 美是一种感性因素,是我们的一种快感,不过我们却把它当作事物的属性 [9](P279) 其实就是从 美 的这种日常使用中直接转化而来的。

而 美 作为一个概念的这种理论使用方式,将其转化为现代美学理论用语,它所指称的实际上就是 审美体验 ,而不是对 审美对象 的描述。

例如在日常语言中所说的 美食 、 美人 等的 美 ,所描述的实际上是说话者的一种感官和情感上的愉悦经验,而并不是客体对象的自身的属性。

对此,我们将使用上述 美食 之类的表达式的语境作如下的分析82便可清楚地显现出来:存在一个X,当我与X相遇时,X使我产生一种愉悦的经验,于是我用 美 这个词来描述和限定这个X,由此又产生了 美X 这类表达式。

由于把这里的 美 错误地理解为X所具有的一种客观属性,由此又产生了 X是美的 这样的表达式。

故 美人 有千万种,所谓 情人眼里出西施 ,而在这些 美人 中找不到她们所共有的 特征 。

因为在这类表达式中的 美 所描述的不是客体的属性,而是主体的情感体验。

显然,维特根斯坦等人正是基于 美 的这种日常用法而否定美的本质问题。

但是,问题在于这只是 美 的一种用法或一种含义,而不是 美 的全部用法和含义。

我们不能以 美 的这种含义取代和否定 美 的其他含义。

美 的上述两种含义应该说是其最基本的用法,关于 美 的本质的争论也最集中和最激烈地体现于这两种含义之争。

但争论双方的共同做法都是以自己认定的含义来否定另一种含义的合理性。

在我看来,这犯的是同样的错误。

对此,让我们返回到我们的审美经验中便会发现,当我们做出审美判断 即使用 美 这个词的时候, 美 的这两种含义是同时出现于当下的语境中的:(1)使用这个词时总是与某一具体的感性事物联系在一起;(2)使用者伴随着这个词的使用总是相应地产生一种自己能感受到的独特的情感经验。

因此,武断地以一种含义否定另一种含义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在此,我们真正应该追问的是:这两种含义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它们是如何关联在一起的?3.美作为一个描述事物所具有的某种 内涵 的概念。

美学史上许多关于 美 的定义便属于这一层面。

例如康德的 美是道德的象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 美是生活 等。

显然,这里的 美 描述的既不是 审美对象 也不是 审美体验 ,而是描述我们对其做出审美判断的事物所具有的某种 意蕴 。

在当代美学中,我们可以把 美 的这层含义转换为 审美意蕴 的概念,而避免可能的混乱。

4. 美 作为一个描述出现于审美活动中的客体对象的某种 属性 或 特征 的概念。

如博克说: 我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10](P257)像 美是和谐 、 美在于比例 、 美是关系 等说法,其实际所指便是 美 的这层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