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的本质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哎呀,说到美的本质,这可真是个既深奥又接地气的话题。
咱们不扯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大道理,就用咱老百姓的话,来聊聊心里那点对美的感受吧。
你想啊,美,它就像是早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温柔地洒在脸上,那种感觉,暖洋洋的,心里头那个舒坦,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美,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直接,它不需要你费尽心思去琢磨,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那份纯粹和美好。
走在街上,看到一朵小花在墙角悄悄绽放,颜色不那么鲜艳,花瓣儿也略显单薄,可它就是那么顽强,那么有生命力。
这时候,你心里头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暖流,觉得这小花儿可真美。
这就是美啊,它不分贵贱,不分大小,只要你能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它的存在。
再来说说人吧。
有时候,你看到一个陌生人,他(她)长得并不出众,穿着也很普通,可就是他(她)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能让你觉得这个人特别美。
这种美,是内在的,是灵魂的闪光,它超越了外表的束缚,直击你的心灵深处。
还有啊,那些咱们平时说的“心灵美”,那更是一种高境界的美了。
就像是咱们身边的那些好人好事,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美。
这种美,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力量,它是社会的润滑剂,也是咱们每个人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说啊,美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它就是那些能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
无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无论是外在的华丽璀璨,还是内在的质朴纯真;只要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温暖、希望和爱,那它就是美的。
咱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着美、感受着美。
就让我们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吧,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珍惜。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美的主观性美的本质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的感受和认知。
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样的物体或情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感体验。
因此,美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化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2.美的多元性美的本质是多元的,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表现。
从大自然到人类文明,从具体的艺术品到抽象的理念,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
不同的文化、艺术流派和历史时期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美的丰富内涵和无限可能性。
3.美的普遍性尽管美的本质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但美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普世情感。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们都欣赏美、追求美,渴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美的热爱和敬意。
这种普遍性表明,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其本质是共通的。
4.美的情感性美与情感紧密相连,它是情感的表现和载体。
当我们感受到美时,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愉悦、满足、震撼、感动等。
这种情感性表明,美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
它能够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让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滋养。
5.美的社会性美的本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现,也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反映。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推崇;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重视。
这种社会性表明,美的本质是动态的、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6.美的超越性美的本质具有超越性,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成为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表现形式,人们能够创造出超越现实世界的美的作品,使人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和超越。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话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热议。
人们一直在寻找美的本质,试图用各种方式来解释和表达美。
美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是美的本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本文将就美的本质进行探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美的内涵。
美可以是外在形态的表现。
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所创造的美丽景色,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出日落等。
这些景色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世界中。
在人类的艺术创作中,也能看到美的表现。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现美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美的外在形态可以给人以愉悦和享受,同时也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美可以是内在品质的体现。
人们常说“美在心灵”,这句话体现了美的内在品质。
美的内在品质主要体现在人的品德、性格和精神世界上。
一个善良、宽容、正直的人往往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因为这些品质是人性美好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心生敬意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份美丽。
美的内在品质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它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和感染。
美可以是思想和情感的交融。
美不仅仅是形式的表现,更是思想和情感的交融。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通过文字所展现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思想和情感的交融就是对美的一种表达。
当我们读到一篇描写优美风景的文章时,我们会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从而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同样,在音乐中,作曲家通过音符的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情感和思想的交融是对美的一种表达。
思想和情感的交融是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心灵共鸣。
美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探索的对象,它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人们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尝试,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美的追求,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都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摘要】美的本质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从哲学、艺术、心理、文化和科学角度来探讨美的本质,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和理解。
从哲学角度看,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对世界秩序和和谐的感知。
在艺术中,美是艺术家对于美学规律的表达和实践。
心理学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
文化角度下,美是特定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科学角度则通过研究美的生物学基础和认知机制,探讨美的本质。
综合以上角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美的本质,认识到美是一种多维度的概念,引领着我们对世界的审美体验和认知。
【关键词】美的本质、探讨、哲学角度、艺术角度、心理角度、文化角度、科学角度、结论1. 引言1.1 美的本质探讨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各种哲学、艺术、心理、文化和科学角度都在探讨着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美是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概念,它既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形态和色彩之中,又存在于人类思想和情感中的激动和共鸣之中。
美的本质探讨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更是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感悟。
美的本质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体验。
通过哲学的思辨、艺术的表现、心理的分析、文化的传承和科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美的魅力和力量。
美的本质探讨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寻之旅,它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对美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和把握这个世界,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2. 正文2.1 美的本质探讨的哲学角度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以被解释为对事物的审美价值或美感的认识和感受。
在哲学角度上,对美的本质探讨常常涉及到美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念,是理想世界的投影。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秩序和完美之美,是事物内在本性的体现。
这种哲学观点影响了后世对美的理解。
浅谈美的本质

浅谈美的本质向遏抑可迫使观众的心灵反逼内省,达到一种严肃的理性的清醒;从情感上讲,逆向遏抑能触压性地激发道德良知的情绪,悲悯同情的泪水能洗涤心灵的尘垢,还可以使观赏者由于处于悲悯同情他人的地位从而获得一种道德的尊严感与崇高感。
喜剧,其特性是“可笑”。
喜剧主人翁不一定要是坏人或是“应该送进坟墓者”,也可是好人。
坏人好人,只要具备好笑有“味”的特性就行(如印度文学即讲求“味”)。
喜剧不论描写什么人,剧情均是好笑有味,而人类天性中亦有求索这种情味的意愿指向,故喜剧能有美可供欣赏。
而喜剧人物,则不一定有美可供欣赏。
喜剧所描写的可予嘲笑鞭挞的坏人,其本质是人们所否定的、不能正面肯定的,因此这类人物本身不美。
从理性上看,喜剧多使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错位”(幽默)或使某部分夸张裸露(漫画)等手法,使观众对喜剧人物的本质容易“一眼看穿”,从而获得理性认识的不经意的轻松与满足;从情感上看,喜剧对其人物采取非郑重的态度,对好人加以调侃,对坏人加以讽刺,使观众也产生一种“彼可供我开心调侃或嘲笑讽刺”的意识,从而获得某种凌越他人的优胜感。
可以说,喜剧是应人类“醉酒式忘忧狂放恣意欢谑”这种心态需求而形成的,人们期以获得的不是悲悯与庄敬,而是一种开心与轻松。
分析了美的基本形态,我们再从意念指向与美的构成的关系角度进行论述,以加深对美的本质的真谛的理解。
意念愿望正方向的指向,自人的心灵出发之后,“行程”不远的一段,与“平常”靠近,不易被人们惊讶察觉;“行程”较远的部分,则进入高雅空灵的境界,形成一种“极致”。
这种“极致”,往往因神圣空灵的氛围而模糊其生活中的现实性,使人们虽有意念指向而难以自知。
但是,对象若有特性吻合指向“极致”,则必然形成客观之美。
所以,本文在美的本质的定义中,特意使用“极致”一词。
意念指向对于关系属性“美”的构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富贵是常人之所欲,故某原始部落有人佩戴数十斤重铁以显其美。
因为在该部落,铁象征财富的特性吻合了人们爱富显富的意念指向,形成了美。
浅谈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

浅谈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浅谈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 论⽂关键词:美的本质;主观性;客观性 论⽂摘要: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
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种超越性的存在,⽽审美对象(‘·美”)只是⼀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是⼆者的绝对同⼀。
在美学史上,⼀直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法上也往往从考察美的本质问题⼊⼿。
这出⾃⼈们的⼀种思维习惯,就像研究任何⼀件事物⼀样,⼈们很少反思它是否合理。
其实,这种问题的提出⽅式和研究⽅法⼀开始就错了,致使美学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现在,应当对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进⾏反思,并找出科学的研究⽅法。
简要地说,就是由研究美的本质改为研究审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的本质问题。
提出“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命题,这是⼀个语⾔的陷阱,因为这个命题已经暗含了“美”是⼀个实体或实体的属性,从⽽误导⼈们循着实体论的思路,从认识论的⾓度去进⾏美学研究。
这种实体论是古代哲学形成的。
古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们直观地认为世界是外在于主体的实体,主体与实体⽆关;实体是存在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实体的属性。
于是⼈们也认为美理所当然的是实体或实体的属性,因此美学⼀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或者美的本质问题,于是就有了“美是数量关系的和谐”、“美是理念的显现”、“美是上帝的属性”、“美是物质的属性”之类的命题。
实体本体论以及依附于它的认识论被现代存在论、解释学所取代.现代分析哲学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个假问题,因为美不是客观的实在,⽽是⼀种主观的评价。
现代解释学认为世界不是实体,⽽是主观阐释的意义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就像上述剧中人物一样,人们似乎都可以非常自信地谈论“美是什么”的问题,并且都可以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答案。
然而,美学史上的情形却正相反。
自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以来,美的本质问题已成了美学中最深奥、最困难的问题之一,美学家们一直深感讨论和回答这个问题的艰难,甚至望而生畏。
由于美的本质问题直接与有关世界的存在、人的存在等最基本的哲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理解美的本质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历史。
一、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了三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以及“为什么美”。
首先谈“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涉及了美的定义。
从柏拉图开始,就不断有学者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从各种美的事物如美的花、美的人、美的制度等,一直追溯到“美本身”,希望求得有关“美是什么”的一个确切答案。
只是到了最后,他也没有获得一个明确的观念,只能慨叹“美是难的”①。
但是,正如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指出的,柏拉图就此却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本思路,即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质。
除了柏拉图之外,著名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n)、维特罗维奥(Vitruvius)、普洛丁(Plotinus)、奥古斯丁(Augustine)、托马斯·阿奎那(T.Aquinas)等人,都曾给美下过定义。
一般说来,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美是和谐(这其实也是直到19世纪西方美学家的共识);在中世纪,人们认为美是完善(这个观点也一直延续到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时期);近代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则认为美是快感。
而自从美学学科诞生以后,关于美的定义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黑格尔所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一个最著名的定义。
应该说,这种从“美是什么”的角度来理解、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做法,在现代西方美学中已基本消失了。
但由于它在前苏联的美学研究中影响极大,而当代中国美学又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美学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因此,我们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关于“美”的定义,如“美是自由的形式”(李泽厚)、“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蒋孔阳)等等。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把“美的本质”等同于“美的定义”,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很显然,这条由柏拉图开启的思路,带有鲜明的柏拉图主义色彩。
柏拉图假定存在着一个可以脱离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然后再询问“美本身”究竟是什么。
这里,柏拉图其实是忽视了实体与属性之间的根本区别。
就像我们说一个人长得美,这与说一个人长得白在逻辑上是同一类型的陈述。
其中,人是实体,“美”或“白”只是实体的属性;属性可以千千万万,可以定义实体,但实体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东西,属性不能变成实体。
当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时候,他就无意中把作为属性的美换成了作为实体的美。
这种把“美”实体化的做法,显然是有问题的。
我们不妨可以反问一下:“真的存在‘美本身’这样一种东西吗?”回答一定是“不存在”。
虽然,我们不能说美学史上所有替美下定义的美学家都与柏拉图一样,都认为存在一个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的“美本身”,但是人们在追随柏拉图的思路时,总是不免染上某种抽象化、概念化的毛病,因而他们的工作也是很可置疑的。
此外,这一思路也受到了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批判。
分析哲学认为,从语言上看,“美”字本是一个形容词,甚至是个感叹词,美学家误把它变成了名词,从而带来了无穷的混乱,询问“美是什么”也许就是这种混乱所造成的最大错误之一。
维特根斯坦等人的看法尽管失之偏激,却不是没有道理的。
可以说,抽象地讨论美的本质所带来的弊病,就是流于概念游戏,而它往往又是寻求美的定义的结果。
二、作为美的来源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美的本质问题有时又等于“为什么美”的问题,也就是把美的本质问题理解为美的根源或来源问题。
这种倾向也是古已有之,但主要出现在前苏联和当代中国美学中。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美学界曾经爆发过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大论战,并形成了两个大派别:自然派与社会派。
自然派主张,美是一种自然属性;社会派则认为,美是一种社会属性。
这里,两派所关心的,实际不是给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要对美的产生作出解释:美是怎么来的?这种发生在前苏联美学界的倾向,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美学讨论中也曾有明显体现。
例如,李泽厚把客观论与社会论揉在一起,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提出了一种类似于前苏联社会派美学的“客观社会论”学说——社会派美学也是主张客观论的,只不过李泽厚混合了美的来源问题和美的存在问题。
这样,美的本质问题所包含的“为什么美”这一面,在前苏联和当代中国美学中,便主要体现为美是自然产物还是社会产物的争论。
无疑,“为什么美”或美的来源问题,是美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对此,人们可以有神秘的或理性的、先天的或后天的、自然的或社会的等等不同理解,但几乎没有一个美学家能够回避这一问题。
例如,柏拉图在这个问题上就属于神秘主义或半神秘主义的。
他似乎认为,真正的美是神灵赐予的,“神对于诗人们像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一样,夺去他们的平常理智,用他们作代言人,正因为要使听众知道,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词句,而是由神凭附着来向说话。
”②欧洲中世纪美学家们更是神秘主义者了。
又如,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C.G.Jung)是位先天论者,认为美来源于世代相传的“集体无意识”。
当然,大多数近现代美学家都是用理性的、世俗的原因来解释美的。
前苏联和当代中国的美学界,也都采用这种理性的、世俗的原因来解释美的来源。
前苏联的自然派美学和社会派美学,都属于在试图用唯物主义方式解释美的根源时所出现的不同看法。
这些看法对于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来说是必要的,也表明了美的来源或根源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是,如果就此把“美的来源”与“美的存在”混为一谈,那就是极端错误的。
在我们看来,美学中所谓美的本质问题,主要应该是指美的存在问题。
三、作为美的存在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所谓“美的存在”,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美如何存在”的问题。
它所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美是存在于主体一方,还是存在于客体一方,抑或存在于主客体双方的交流、统一?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术语来表述,就是在审美活动中,美是在心(主体)还是在物(对象),抑或在于心物之间?通常,人们以“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或者“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等说法,所表达的就是这个问题。
中西方美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表明,美学家们在讨论所谓“美的本质”问题时,心目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意指的,就是美的存在问题。
这个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是从西方近代美学开始的,亦即始于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们对世界存在的“客观性”的怀疑。
洛克(J.Locke)的“第一性质”(独立于知觉主体而存在的性质)与“第二性质”(依赖于知觉主体而存在的性质)之分,笛卡尔(R.Descartes)对意识主体之外的一切进行普遍怀疑(尤其是对“世界存在”的怀疑),都直接开启了近现代哲学关于对象存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性”这一既属认识论又是本体论的问题。
美的存在问题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对美的存在问题的回答也同这一基础密切相关。
到目前为止,美学史上有关美的存在问题的回答,可分为三大基本派别:主观论、客观论、主客统一论。
(一)客观论在客观论看来,美就在物,它存在于客体之中,是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
客观论首先认定,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继而又强调美就是该客观对象固有的各种属性之一。
美就像大小、方圆、轻重、红绿等属性一样,是事物本身就有的;即便没有人的意识,美仍然存在,而人的意识只能对它进行“反映”。
可以说,客观论是最能体现一般“常识”的观点,当人们信赖“常识”的时候,往往都支持这种观点。
因此,整个中国古代和洛克、笛卡尔以前的西方,很长时间里,美学家们基本上都是客观论者。
即使是西方近代哲学产生以后,也仍然有许多人信奉这种客观论的观点。
例如,20世纪西方美学中,就有像弗朗西斯·科瓦奇(J.Francis.Kovach)、乔德(C.E.M.Joad)等客观论者;前苏联和当代中国美学界更是有许多人把坚持客观论当作为在美学中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
客观论的合理之处,在于它重视审美对象,强调美的对象性,认识到没有对象就没有美,美总是与特定对象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由于客观论混淆了美的客观性与对象的客观性,忽视和否定美的主观性一面,因而又总是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理论困难。
即如我们说一朵“花”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意味着同样也可以说一朵“花的美”是客观存在的。
洛克便也承认对象的客观存在,但却提出像颜色、气味之类的属性是“第二性质”的,其存在离不开主体的存在,只有在人知觉对象时它们才存在。
我们知道,诸如颜色、气味之类的对象属性,对于每一个具有正常感官机能的人都是差不多的;对我为红色的东西,对别人也一样。
然而,美却不同。
即使我们的感官机能都很正常,对我为美的东西,对别人来说却可能是不美的。
显然,美是一种更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所以,把“美”归属于一种客观存在,就是很难成立的。
没有人,世界可能存在。
但是,没有人,肯定不会有美。
(二)主观论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体的一种内在心理状态或心理构造物。
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主观论观点的,是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
他在《伦理学》中这样说道: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丑。
另外,外物刺激我们的嗅觉,而有香臭;外物刺激我们的味觉,而有浓淡;外物刺激我们的触觉,而有坚柔轻重。
最后,外物刺激吾人的听觉而有噪音、乐音与和声。
而和声特别迷人,竟至使人相信上帝也爱听和声。
甚至有些哲学家竟确信天体的运行也组成一种和声。
这一切都足以充分表明人们评判事物,无不凭其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无不以经想象所渲染过的东西当作事物本身。
③这里,美被归结为一种主体的心理状态。
至于这种内在心理状态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18世纪,有的英国美学家认为它就是快感;19世纪末,有的美学家认为是移情活动;而在20世纪,则有美学家认为它是一种审美态度。
可以说,审美态度理论就是一种最典型的主观论。
它认为,不论什么对象,只要主体对它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它就可以变成审美对象,就会显得美。
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就曾颇有影响,认为对象只是为美提供了条件,美的产生是主体的功劳,“客观的美并不存在”,“人的心灵,是自然美之源泉,也是艺术美之源泉。
”④应该看到,主观论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它拒绝承认主体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单纯反应性和被动性,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认识到离开主体就不可能有美,美只有联系着特定主体才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