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质,其他论文文档]美的本质探讨

合集下载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美的主观性美的本质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的感受和认知。

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样的物体或情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感体验。

因此,美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化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2.美的多元性美的本质是多元的,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表现。

从大自然到人类文明,从具体的艺术品到抽象的理念,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

不同的文化、艺术流派和历史时期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美的丰富内涵和无限可能性。

3.美的普遍性尽管美的本质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但美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普世情感。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们都欣赏美、追求美,渴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美的热爱和敬意。

这种普遍性表明,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其本质是共通的。

4.美的情感性美与情感紧密相连,它是情感的表现和载体。

当我们感受到美时,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愉悦、满足、震撼、感动等。

这种情感性表明,美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

它能够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让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滋养。

5.美的社会性美的本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现,也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反映。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推崇;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重视。

这种社会性表明,美的本质是动态的、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6.美的超越性美的本质具有超越性,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成为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表现形式,人们能够创造出超越现实世界的美的作品,使人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和超越。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议题,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艺术家、学者和普通人
都在试图理解和定义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观点和讨论。

有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

他们认为美是通过眼睛看到的,通过耳朵
听到的,通过鼻子闻到的,通过嘴巴品尝的,以及通过皮肤触摸到的。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
一种感觉和体验,它不可言传,只能通过感官来体验。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不仅仅是感官的体验,还涉及到理性和思考。

他们认为美需要有一
种智力和审美的品味,它不仅仅是对感官刺激的反应,还需要通过思考和理解来赋予意义。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智慧和内涵,需要通过思考和理性来体验和理解。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产物。

他们认为美是因为人们对于特定
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认同和欣赏而产生的。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传统和历史的延续,需要
通过文化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才能理解和欣赏。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是一种普遍而超越性的概念。

他们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了个体和文化
的普遍的、共同的体验。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概念,它是一种普遍的、共同的人类价值和理念。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议题,它涉及到感官的体验、理性
的思考、文化的背景以及超越性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读,没有一个固
定的定义和答案。

美的本质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共同的体验和价值,它带给我们欣赏、启
发和思考的机会。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一种特殊的感知体验,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审美享受。

对于美的本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每个人的感知和理解都会有所差异。

尽管美的定义因人而异,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却是普遍存在的,这其中蕴含着美的本质。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美的探索和欣赏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从古希腊的哲学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再到现代的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人们对美的本质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美的本质可以从主体性、客观性、文化性和情感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美的本质体现了主体性。

美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人们主观感受的结果。

每个人对于美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取决于个体的文化、经验、教育背景、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

正因如此,美是主观的,没有客观的标准来界定什么是美,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欣赏和定义自己眼中的美。

正是因为美是主观的,才使得人们对美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这也丰富了美的形式和表现。

美的本质还体现了客观性。

尽管美是主观的感知体验,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其客观的存在。

自然界中的美,如大自然的风景、动物、植物等,它们的美并不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客观存在。

这种客观的美不受个体的审美习惯和观念的影响,它是一种无需言说的纯粹存在,是人们从自然界中感知到的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还体现了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产生影响,从而塑造出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

东方文化强调内敛、含蓄的美,注重意境和气韵,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形式、色彩和比例,强调几何美和对称美。

这种文化差异也影响着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欣赏,使得美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

美的本质还体现了情感性。

美并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认知体验,它更多地是一种情感上的享受和回应。

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会产生愉悦、赞美、感动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是美的本质所在。

在听一首动人的音乐、看一幅优美的画作、赏一场精彩的表演时,人们会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美的存在,这种情感体验是美的真正内涵。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话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热议。

人们一直在寻找美的本质,试图用各种方式来解释和表达美。

美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是美的本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本文将就美的本质进行探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美的内涵。

美可以是外在形态的表现。

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所创造的美丽景色,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出日落等。

这些景色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世界中。

在人类的艺术创作中,也能看到美的表现。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现美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美的外在形态可以给人以愉悦和享受,同时也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美可以是内在品质的体现。

人们常说“美在心灵”,这句话体现了美的内在品质。

美的内在品质主要体现在人的品德、性格和精神世界上。

一个善良、宽容、正直的人往往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因为这些品质是人性美好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心生敬意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份美丽。

美的内在品质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它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和感染。

美可以是思想和情感的交融。

美不仅仅是形式的表现,更是思想和情感的交融。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通过文字所展现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思想和情感的交融就是对美的一种表达。

当我们读到一篇描写优美风景的文章时,我们会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从而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同样,在音乐中,作曲家通过音符的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情感和思想的交融是对美的一种表达。

思想和情感的交融是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心灵共鸣。

美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探索的对象,它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人们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尝试,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美的追求,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都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摘要】美的本质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从哲学、艺术、心理、文化和科学角度来探讨美的本质,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和理解。

从哲学角度看,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对世界秩序和和谐的感知。

在艺术中,美是艺术家对于美学规律的表达和实践。

心理学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

文化角度下,美是特定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科学角度则通过研究美的生物学基础和认知机制,探讨美的本质。

综合以上角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美的本质,认识到美是一种多维度的概念,引领着我们对世界的审美体验和认知。

【关键词】美的本质、探讨、哲学角度、艺术角度、心理角度、文化角度、科学角度、结论1. 引言1.1 美的本质探讨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各种哲学、艺术、心理、文化和科学角度都在探讨着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美是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概念,它既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形态和色彩之中,又存在于人类思想和情感中的激动和共鸣之中。

美的本质探讨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更是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感悟。

美的本质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体验。

通过哲学的思辨、艺术的表现、心理的分析、文化的传承和科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美的魅力和力量。

美的本质探讨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寻之旅,它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对美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和把握这个世界,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2. 正文2.1 美的本质探讨的哲学角度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以被解释为对事物的审美价值或美感的认识和感受。

在哲学角度上,对美的本质探讨常常涉及到美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念,是理想世界的投影。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秩序和完美之美,是事物内在本性的体现。

这种哲学观点影响了后世对美的理解。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个主观的概念,人们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被广泛认可的是,美是指给人以愉悦感、赏心悦目、崇高、精神上充满力量的东西。

美可以体现在自然风光、艺术作品、人的外貌和气质、行为、思想和信仰上。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美是人们受到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人类的心灵甚至灵魂有着密切联系。

美的本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美是可以被量化的,比如可以用黄金分割比例和对称性来解释艺术的美学价值。

也有一些人认为美是一种自由的感受,无法被解释或定义。

无论如何,美学不仅是在美术、音乐、文学等创作中起作用,它还解释了我们为何喜欢听一段音乐,为什么喜欢欣赏特定类型的电影,甚至也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被某些特定的人所吸引。

从人学层面来看,美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人们追求美,是因为它可以给予人类愉悦的感受。

在自然景观中,美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享受,它也可以给予人心灵上的平静和丰富。

例如,站在大海面前,人们会感觉到无限的宽广和壮阔,这种美的感受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宁的感觉,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渺小的存在。

在艺术作品中,美往往能够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创作者的心灵表达。

另一方面,美也可以促进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人类通过欣赏和追求美,彰显了自己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美不仅仅是靠欣赏和欣赏得到的,也需要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造来表现。

艺术家、作家和科学家等创作者可以在美的启发下,创作出更加优秀、富有创意性的作品,从而促进人类的文化与科学的发展进步。

总之,美是一种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和追求。

无论是在个体还是在社会层面上,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的本质是复杂的,是一种自由的、主观的感受,随着时间、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地被定义、重塑。

而这种美的本质的探究和创造,正是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美可以是事物外在的形态,也可以是内在的品质。

美的本质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涉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美的本质进行探讨,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诠释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美的形态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自然界中,美的形态表现在风景如画的山川河流、奇异多彩的动植物、宏伟壮丽的自然奇观等。

这些自然的美景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愉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享受。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了许多美的物质形态,例如古代的艺术品、现代的建筑、时尚的服饰等,这些物质形态的美令人赞叹不已。

美的本质可以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物质形态,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灵。

美的本质也可以是抽象的内在品质。

除了物质形态的美,人们还对美的内在品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美德、美德的行为、美的思维方式等都是美的内在品质的表现。

美的品质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展示,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追求。

哲学家们认为,美德是人类内在精神追求完美的表现,它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准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美德行为的展示也展现了一个人的内在高尚品质,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启发,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美。

美的本质也可以是抽象的内在品质,这种品质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发挥着无尽的魅力。

美的本质还可以是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共鸣。

美有时候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也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当人们欣赏美的物质形态时,内心激荡起对于美好的向往和渴望,体验到了美的情感。

当人们走进大自然,欣赏山川河流的美景时,内心会感到无限的宁静、愉悦和感恩。

同样,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人们对于美的情感也表现在对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赞美中,这种情感的共鸣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享受。

美的本质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共鸣,它让人们内心得到了满足和慰藉。

美的本质还可以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的本质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从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学者,众多的思想家经过对美的本质的思考与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与理论。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可以从感知角度考虑。

美是一种感知的体验,它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感受之中。

根据感知心理学的研究,美是一种愉悦感受,当人们感知到某种事物时,如果它给人带来愉悦感受,我们就会认为它是美的。

一幅画作或一首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感到愉悦,那么我们就会认为它是美的。

美的本质还可以从审美角度考虑。

审美是一种对美的主观判断与评价,是根据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观点来确定某物是否美的过程。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体会有不同的审美观点,所以美的本质也是相对而言的。

在西方文化中,对对称、和谐和纯净的追求被认为是美的,而在东方文化中,对自然、朴素和含蓄的追求则被视为美的。

美的本质还可以从理性角度考虑。

美是一种有秩序、有规律、有结构的存在。

根据美学的研究,美的本质体现在对称、比例、色彩、形态等方面。

一座设计精美的建筑,其结构合理,比例协调,色彩搭配恰到好处,其中体现的都是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还可以从功能角度考虑。

美往往与事物的功能紧密相关。

根据实用美学的观点,美是一种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创造的,它的本质是功能的体现。

一款设计精良的手机,不仅功能齐全,而且外观时尚美观,就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美的本质是多维多样的,可以从感知、审美、理性、功能和哲学等不同角度考虑和理解。

无论是艺术作品、自然风景还是日常生活,只要它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受、满足审美需求、符合秩序规律、具有实用功能或者启迪灵魂,都可以被认为是美的存在。

美的本质无处不在,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对世界产生共鸣和体验的重要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

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

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

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

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关键词:关系属性意念正方向指向高度和合一身而二任
目前,美学界对美的本质尚无一致的结论。

因此,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依然还有必要。

探讨美的本质,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就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或曰特有属性的集合);就人的认识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的规定性的正确反映。

这种反映形成概念,需用定义表述。

根据逻辑学的原则,定义应符合“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这一公式。

其中的“种差’,即是在“属”中显示独有的规定性的最经济的表达形式。

寻求美的本质,质言之,也就是要寻求美之所以成为美的质的独有的规定性。

美,作为一种存在,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是独有的,所以,我们所寻求出的美的本质,也应该是唯一的。

有学者认为,美的本质不可能有终极结论,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永无穷尽的。

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

诚然,人对物质的有无穷层次的事物,认识永难穷尽,永无终极。

但是,人对“锁定”的事物对象的某一层面、某一性质,对事物间的非物质性存在,如成分结构、长短轻重等等,认识是可形成终极结论的。

美,作为可找到固定层面(参见后表)的一种事物的属性,具有自身稳定的质的规定性,当人们排除其词性级次变动不居的干扰把它置于本原的事物属性的角度进行观照时,其本质是能被最终揭示的。

本文认为,美在本质上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下面,分四个部分来探讨。

一首先,我们对美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推导。

美是怎样形成的呢?不难想见,善恶美丑的形成,无一不和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

善恶,主要形成于心理动机与伦理道德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善;违逆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恶。

美丑,主要形成于感性特性与情感喜恶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美;违逆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丑。

可见,善恶美丑都是对象因与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而形成的属性(逻辑学上亦称属性概念),即关系属性。

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关系属性,是笔者新提出的概念。

这一概念,既不等同于“关系”,也不是源自于洛克的“第二性质”,更不是关系双方的“中介物”,而是与内部属性相区别相对举的概念。

本文认为,事物常见的直接属性(第一层面属性),有两大类:一类是事物不与他事物相关即能独自具备的属性,如金质、圆状等等,可称之为内部属性;一类是事物与他事物相关形成的属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称之为关系属性。

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举的丑、恶、善等等一样,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显然,美不可能是“美的对象”本身,也不可能是内部属性。

如果美是内部属性,就无法解释内部属性没有改变的同一事物,有时是美的对象,有时却不是美的对象。

由此可以推断,美只能是事物与另外的存在相关而形成的关系属性。

美会是事物与何种存在相关形成的关系属性呢?如前所述,这种存在就是我们人类。

我们人类,也是不以人的感觉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以往,有许多学者认定美与人类存在有关,但通常只把二者看成主客体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美的形成需要两种“客观存在”。

狄德罗虽提出了“美的关系”说,但论及人与美的关系时,强调的就只是唤醒的察知关系。

①其实,客观的美如同两个物体形成的“大”、“合”一样,其存在不依赖于主体人的察知。

我们人类的存在,具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

我们可以发现,也可以体会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多为内部属性)是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

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二者高度和合,事物就形成了美。

可知,美的形成与人有关,实质上是与人类的意念指向有关。

本文特提出意念指向性一词。

苏格拉底谈美,认为:“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对现实人愿望达到的目的形式。

”②康德也说:“美是对象合目的性的形式。

”③他们的观点,可以说都感悟到了涉及到了意念指向对美的构成的作用。

本文之所以提出意念指向性而不称作目的性,是因为意念愿望在美的构成中是呈方向性的,常无确切的目的限度;再者,许多意念指向出自本能,不宜强指为有求望的理性目的。

所以,意念愿望,应以含义宽泛的指向性来表明其特性。

不难明白,追求有利于生存幸福的对象,朝佳景想望,寻求奇异新颖,对于人类来说,是必然的意愿指向。

也就是说,意愿的指向性是人类这一存在固有的无可否定的一种属性。

指向性的指向多种多样,与之对应,形成美的对象也多种多样。

但是,无论什么美的对象,总是人们意愿中正面肯定的事物。

为了避免歧义,在此,我们有必要把与美的形成有关的人们对事物在正面肯定的前提下所希冀艳羡的意向,定名为意念正方向的指向。

有了上述探讨分析,我们可给美的本质下一个定义: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该事物的一定特性与社会人们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极致部分高度和合而形成的关系属性。

二有了美的本质的定义,我们可立足于关系属性的分析和审美分析,来进一步领悟美的
本质。

美学史上,也曾有比德、同构、审美对象生成、美是关系等等提法。

但是,这些提法中尚无一种可以恰当地指称美的本质。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唯一切合实际的解释。

关系属性的形成与被反映的研究,或许能为人们观照世界开启一道新的窗口。

为了能直观形象地看清美的本质,在此,本文特附一图一表。

在《“美”的客观形成示意图》中,两种“存在”的相应特性,不能视为彼此有意识的迎合,而应视为自在的呈现状态(审美时则可在大脑中相向迎合)。

在两种“存在”间,
美只从属于可作审美对象的一方(包括被审美的人体或心灵),美并不对等地存在于关系双方。

社会人类一方虽必然也有相应的关系属性,但这种关系属性并不是与对方对等的客观存在的“美”。

“美”客观形成示意图(如下)
示意图在下页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不能撇在审美之外。

悲剧,其所描写的主人翁一般本身即有为社会人们同情赞美的特性,作者与观众也有同情赞美的强烈倾向指向他们,二者和合,故悲剧主人翁本身就存在美。

当主人翁遭受摧残甚至毁灭时,厄运打击会使其性格特性因反向激发而愈显鲜明突出,观者的愿望意向及同情赞美的指向也会因这种挑逗性逆向打击愈发强烈。

犹如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会诱发增强意愿指向而使人感觉对象更美一样,悲剧的这种“逆向遏抑”也能使观众觉得主人翁更美。

从理性上讲,逆向遏抑可迫使观众的心灵反逼内省,达到一种严肃的理性的清醒;从情感上讲,逆向遏抑能触压性地激发道德良知的情绪,悲悯同情的泪水能洗涤心灵的尘垢,还可以使观赏者由于处于悲悯同情他人的地位从而获得一种道德的尊严感与崇高感。

喜剧,其特性是“可笑”。

喜剧主人翁不一定要是坏人或是“应该送进坟墓者”,也可是好人。

坏人好人,只要具备好笑有“味”的特性就行(如印度文学即讲求“味”)。

喜剧不论描写什么人,剧情均是好笑有味,而人类天性中亦有求索这种情味的意愿指向,故喜剧能有美可供欣赏。

而喜剧人物,则不一定有美可供欣赏。

喜剧所描写的可予嘲笑鞭挞的坏人,其本质是人们所否定的、不能正面肯定的,因此这类人物本身不美。

从理性上看,喜剧多使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错位”(幽默)或使某部分夸张裸露(漫画)等手法,使观众对喜剧人物的本质容易“一眼看穿”,从而获得理性认识的不经意的轻松与满足;从情感上看,喜剧对其人物采取非郑重的态度,对好人加以调侃,对坏人加以讽刺,使观众也产生一种“彼可供我开心调侃或嘲笑讽刺”的意识,从而获得某种凌越他人的优胜感。

可以说,喜剧是应人类“醉酒式忘忧狂放恣意欢谑”这种心态需求而形成的,人们期以获得的不是悲悯与庄敬,而是一种开心与轻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分析人类精神心理需求指向的辩证二致,完全能够阐释优美与崇高、悲剧和喜剧它们的美形成的原因,完全能够说明这些形态的美本质上都是一种关系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