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合集下载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美学第二讲:美的本质

美学第二讲:美的本质



2、美诞生于“人化自然”或“属人的自然”。
人化自然——包括人工自然,即属于人的自然, 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可以,而且已经涉及 的自然,包括人通过仪器设备认识到的宏观、微观、 宇观世界,以及人按照规律创造出来的符合人的需 要与目的(包括审美目的)的人工自然物,都是属 于人化的自然,即属人的自然。
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统一说”
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琴 诗
—— 苏 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朱光潜与李泽厚美学观的区别:
李泽厚—强调审美对象的社会性; 朱光潜—强调审美主体的主观性。


吴冠中:“美不是漂亮,漂亮不是美”。
三、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
普洛丁
③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理念”, 是先有一个“绝对理念”,然后衍 生出万事万物。
由此出发他认为“美是绝对理 念的感性显观”。他还认为最能 体现“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就是艺术美”。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 从绝对理念出发所建立的美学 体系(三卷本的美学巨著)。
黑格尔
3、从心理、生理角度追寻美
①认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休谟的 美学观点。休谟是英国 经验主义美学的主要代 表,他执著于用心理分 析方法来讨论美的问题, 认为“美是一种愉快的 情感”。 休 谟
②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的美学观点。 费希纳是实验美学的创始者。 他力图通过心理实验方法来确立 和解释各种令人愉快的美的形式。

中国哲人墨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是一个主观感受,然而对于东西方文化而言,美的本质却一直是艺术家、哲学家、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美的理解和诠释。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开始重视个体的感受和主观情感。

伦勃朗、莎士比亚等艺术家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真实表达,传达出对人类内在美的追求。

同时,文艺复兴时期还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倡导人类的自由和尊严。

由此,美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成为人的灵魂价值的体现。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美的本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孟德斯鸠、康德等哲学家认为,美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还要具备普遍性和客观性。

康德提出了"美的判断必须具备普遍反思的特质"的观点,认为美要符合普世的审美规范。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创造的自由,但也提供了对审美标准的系统性思考。

东方美学史上,中国古代文化对美的本质探讨贯穿于整个历史。

在古代中国,美被视为无上的价值和最高的境界。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美和道德的紧密关系。

而在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现象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而体验到美的真谛。

通过对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可以发现美的本质具有多样性和文化特殊性。

东方文化认为美和道德、自然、精神世界密切相关;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于感官的愉悦和普世的审美规范。

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美的理解和诠释。

最后,美的本质的探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会给予美以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可以从东西方美学史上的探讨中寻找灵感和启示,进一步思考和开拓美的本质的多重维度。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主要观点崇高与壮美的关系关于人的美的理解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主要观点崇高与壮美的关系关于人的美的理解

基督教神学美学的两位代表人
物之一,他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

美学的奠基人,被认为是第一 个将希伯莱、希腊和基督教文

化融为一体的思想家
斯 美学专著:《论美和适宜》、

《论音乐》
美在秩序;美在上帝
“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
西才叫做美。”

这一定义的三个关键点:

①美是通过感官使人愉快的东

过于笼统。美在关系,但并非

所有的关系都能产生美。如,

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能产生

美,但主客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就不能产生美
视 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
角 五 : 从 人 类 社 会 生 活 本 身
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
家、经济学家、美学家和文艺评论

家,他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

西方重要的美学史研究著作:《作为哲学 科学的美学史》( 1858齐默尔曼);《美

学史》( 1892鲍桑葵 ); 《美学史》 (1939 库恩、吉尔伯特); 《美学史》

(1962-1967塔塔科维兹);

中国重要的美学史研究著作:《西方美学 史》(朱光潜);《当代西方美学》(朱

狄);《美学散步》(宗白华);《美的 历程》(李泽厚);《中国美学史》(李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 格 尔
黑 1 美和艺术以理念为内容,是

表现和认识绝对理念的一种方

式和手段,美具有丰富的内容,

是真实的、客观的,可以认识



2 抽象的理念不是美,美是理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PPT课件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PPT课件
3、理念和感性显现二者的统一。美或 艺术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 统一体。
黑格尔
4
二、从主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休谟: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中见出不同的 美。”“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 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
9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描 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 饰画,而是一幅表现 太阳的画,是一首赞 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 的欢乐颂歌。画中, 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 下怒放,彷佛“背景 上迸发出燃烧的火 焰”。正如凡高自己 所说“这是爱的最强 光!”
梵高《向日葵》
10
梵高《星夜》
11
12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13
1、从质的方面看,美是主 观的,无利害的快感; 2、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 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3、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 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4、从方式上看,审美判断 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 且要求必然性。
康德
6
布洛:美产生于“心理距 离”。
克罗齐:美是直觉。美的根 源在于心灵,美是心灵作用 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直觉 只感受事物的外在形象,是 与理性和概念无关的。
克罗齐
7
1874年以后,马奈开始探索“外光作业”。这幅《威尼斯大运河》就是采用印象
派画法的代表作。作品描绘威尼斯的运河景色,一艘贡多拉小船行 驶在运河中。画家
着重表现阳光下河水颤动闪烁的波光,和远处建筑物及近景水上座标的耀眼光彩。尤
其作者运用船与周边环境的强烈色彩对比,以及那断断续续生 动而率意的笔触,既表
现出大自然的本色结构,又表达出一种轻快的情趣,令人赏心悦目。
8
莫奈《日出·印象》(1873)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2009-5-16 2009-5-16 0:05:37 心情:幸福天气:晴温度:℃一、美的本质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

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

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经验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人类感官经验,它是对外在物
质形态的感知和评价。

2.理性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理性判断,它是人类对事物结
构和关系的理解。

3.文化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文化产物,它是人类社会文化
背景下的产物。

4.价值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人类对于事物
的价值评价。

5.抽象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抽象概念,它不能被直接感知
或描述,而是需要通过抽象的思考来理解。

6.精神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精神状态或经验,它是人类内
心的一种体验或感悟。

总的来说,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多元化,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对美的定义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并不断地受到新思想和学科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愁。
第二节 道家美学
3.道家美学对人生态度的影响。
提出“不以物挫志”,而“以物为春”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超功利的态度,达到的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审美 境界 。
4.道家美学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承认美的 相对性。
在老子眼中,美与丑相比较才存在,两者没有不可 超越的鸿沟。运用辩证的观点于审美实践,不仅在中国 美学史上,就是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开山的性质。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墨子从乐器制造、演奏 和欣赏三个方面去陈述“非乐”的理由。
第一节 墨子的美学思想
1.制造乐器;2.演奏;3.欣赏艺术活动
众诸侯只好卷旗息鼓带兵回去,褒姒不禁抚掌大笑
总结: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亏夺民之衣食之 财”,因此“仁者不为也”。
墨子这种观点的形成,包含着对美肯定和否定的矛 盾,从以下二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三节 儒家美学
3.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 庸准则及审美标准
艺术所包含的情感,是有节制、有分寸的。 只有这样的情感才符合“礼”的要求,才是审 美的情感。如郑声的情感过于强烈,因此流于 “淫”应该抛弃它。孔子的这种艺术审美的标 准用一个字的概括就是“和”字。“和”字的 内涵,并不是单指音调的和谐统一,主要是合 于“礼”,适于“度”。这使其文艺美学具有 浓重的中庸色彩,这种“中和”之美是人类高 尚道德品质的完美体现,但严重限制了人主观 能动性的发挥。
第三节 儒家美学
第三节 儒家美学
4.提出中国最早的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的理 论“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的观点。 5.孔子做人的态度:建立独立的诚实守信的人格之美。
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以“仁”为核心,做 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 之。”(《论语·卫灵公》)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 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 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也是 做人的准则。
第二节 道家美学
一、道家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派别之一。指以老庄为代表 的,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的观点对待审美与艺术 的美学思想。 1.美学观:“美必须生于无为的自然。”“自 然、无为、素朴”就是美的本质特征所在。
因而道家强调顺其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 由的境界,而达到了人生自由境界,便是一种 审美境界。
实例分析:A、一棵树怎么成为美;B、哀 跆辞官;
总结:
道家的美学观有是也有非。“是”比如, 他从世俗所认定的美中分出了假美,如美的外 表不一定有美的心灵。“非”是他的美学思想 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以“无为”为口号,要人 民安于被统治的现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由老子创建的道家美学,经过庄子的发展,使 其成为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一大潮流,此后 的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的发展,都与这两大潮 流有关。
是在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和庄子 提出的聆听“天籁”、“地籁”、“人籁”的天道音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是中国古 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美好的音乐应使 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的内在精神在 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天籁就是自然本身,是最美的音乐。 它们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精神构成和文化 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艺术创作的影响, 可以说使艺术文人们在创作中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及 高度,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 应当是道家美学在此方面的最好概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第二讲 中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教学要求及目的]: 了解中西方美学史上几大学派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世界文化 、生
活 、艺术的影响,目的在于吸取他们的精髓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鉴 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各派的美学观;道家的“不以物挫志、 而以物为春”;孔子的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孟子的“充实之为美”;楚骚美学的中的 “悲剧精神”。 [教学方法及时数]:
首先,墨子“非乐”观点是以肯定艺术的美感为前 提,承认音乐之乐,文章之色这些审美活动中的基本事 实,才会导致人们的颓废。
其次,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灾祸迭起,是 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站在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立 场,希望统治阶级把精力、时间用在兴利废弊、消除祸 患的事业上,而不应沉溺于丝竹管弦之乐上,因而否定 其美,颇得下层人民的拥护。
采用讲授、讨论的教学方法,共4学时。
第一节 墨子的美学思想
一、墨子: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站在 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角度。从“兼爱”的 观点出发来阐述自己的美学观,使其美学思想 得到下层人民的拥护。
(一)美学思想的核心是“非乐”( 否定音 乐之美)。
墨子这一美学观点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矛 盾,重心是落在否定审美和艺术活动上。
第三节 儒家美学
一、儒家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派别之一。孔子开创的以儒家“仁 爱”学说为基础的强调个体的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 相统一的美学思想。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探索其派的美学观。
第三节 儒家美学
(一)孔子的美学思想 1.美学观。 “里仁为美” 即人具有仁、义、理、智、 忠、孝、义等高尚品质为美。 2.“音乐”是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说:"移风 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 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 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 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 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 ”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第一节 墨子的美学思想
(二)认识到美的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其审 美价值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总结:
从墨子的美学观我们可以看出:墨子看到 了贫富悬殊所造成的人间苦难,看到了统治者 沉迷于声色之乐,民不聊生的事实,却把这种 现象的产生原因归结为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身, 这显然没有抓住根本原因。但他“非乐”的观 点实质是为了兴利除害,有益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