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17讲-《要览》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4讲-要览

第四讲第二章.理政篇第2节.变法改制,兴利除弊.19条;1.神农氏没,皇帝、尧、舜氏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系辞下》【翻译】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相继而起,他们顺应时代的变化,使百姓进取不懈,很神奇的改变人们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使百姓应用适宜。
“易”的道理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或者国家穷则思变,变就是指发奋改变命运或者是起义,造反,借以改变社会现状.改变后便可使国家命运或者个人命运发生改变,社会矛盾得到调节.走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久就是指改革后,社会矛盾降到最低点可以维持长久的统治,直到社会矛盾再度激化的不可调节就再次出现贫穷,然后出现起义,暴动,进而再次陷入循环!)”,所以能够得到上天的护佑,自然吉祥而无所不利。
黄帝、尧、舜轻轻松松的,而天下已经大治,这全是取法与乾、坤两卦的卦象吧。
2.先王当时而立法,度务而制事。
法宜其时则治,事适其务故有功。
然则法有时而治,享有当而功。
今时移而法不变,务易而事以古,是法与时诡,而事与务易也。
故法立而乱益,务为而事废。
故圣人之治国也,不法古,不循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
今民能变俗矣,而法不易;国形更势矣,而务以古。
夫法者,民之治也,务者,事之用也。
国失法则危,事失用则不成。
故法不当时,而务不适用,而不危者,未之有也。
——《商君书·六法》3.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上贤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
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
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故曰:王道有绳。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
法古则後於时,修今则塞於势。
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
武王逆取而贵顺;争天下而上让;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
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上不及虞、夏之时,而下不修汤、武塞,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6讲24页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做群众的先生 4.做群众的向导,不做群众的尾巴 5.官兵一致,实行民主管理 6.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7.引导并带领群众组织起来 8.重视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
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解读:国君和党派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
为重要。《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生活稳定)君宁。”老百姓才 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现代表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民本思想.以人为本.
《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 P104.
天下无粹(全)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 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颛顼、帝喾、 少昊、唐尧、虞舜)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 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个人独裁而舍弃民意),是得其末 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凭借)众 勇无畏乎孟贲(战国齐国大力士)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 (战国秦国大力士)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黄帝时期的千 里眼)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 之大宝(法宝)也。
包拯:《请罢天下科率》. P108.
且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 务(当前应办的事 )安之为急。安之在精择郡守、 县令,及渐绝无名之率(聚敛征收 )尔。若乃横 敛不已,人怀危虑,或因岁之饥馑(饥荒) ,以 (加上)吏之残酷,相应(相互呼应 )而起,涂 炭海内(使得人民陷于灾难),此乃心腹之患。
善张网者引(拉,抓)其纲,若一一摄万目而后得, 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13讲

高祖曰: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 . 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 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 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 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 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 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 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 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大意:刚柔并济,刑赏并用。对邪恶不能宽容。
案例:梁武帝萧衍和前秦皇帝苻坚
第六章.用人.第1节. 国之兴亡.务在得人
p237. 《史记· 高祖本纪· 刘邦》 司马迁(前145~87), 陕西韩城/山西河津人, 西汉历史学家.
p237. 《史记· 高祖本纪· 刘邦》 司马迁(前145~ 87),陕西韩城/山 西河津人, 西汉 历史学家.
《要览》第十三讲(2课时)
第五章.执法 5节.教刑相辅.奖惩并用; 第六章.用人 1节.国之兴亡.务在得人;
第五章.执法.第5节. 教刑相辅.奖惩并用
p225. 《说苑· 政理》 刘向(前77-6),江苏沛县威之,强者之政 胁之,(政治有三个等级:王道政治是教化百姓;霸道政治是威吓百姓,强权 政治是胁迫百姓)。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夫化 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 。夫至于刑者,则非王者之所贵也。(至于处罚百姓,不是王道政 治所推崇的)。是以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 防备禁戒);崇礼义之节以示之,贱(轻视)货利之弊(币)以 变之;修近理内(修好近邻,治理好内政),政橛机之礼(肃正宫内 礼节),壹妃匹之际(与配偶会合专一);则莫不慕(向往)义礼之 荣,而恶贪乱之耻。其所由致之者(之所以能导致这样的结果), 化使然也(是教化的效果)。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为治国安邦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的要论。
本文以《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为核心,通过探讨其主要内容,探究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思维方式与应用实践,以期获取一定的启示。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文化管理、谋略与战争、法治等内容,也可以说是一套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的理论体系。
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古代治国要论》首先强调了改善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了短期、长期的发展规划,以及防止国力萎缩的相关策略,以做到“旱鸭子活水里,做到前途更加光明”。
政治管理方面,《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指出治国必须建立良好的行政体制,落实良好的监督制度,使政府官员和民众之间建立起行政关系,采取积极措施来维护安定稳定。
形成了阐述治国之道的系统思想。
文化管理方面,《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提到,“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支柱”,因此治国要重视全民的文化建设,以积极的宣传使社会各阶层接受正确的文化教育,推动民众遵守社会道德法则,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谋略与战争方面,《中国古代治国要论》鼓励政府官员主动参与国际战略与经济合作,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获得更多资源,从而
促进国家繁荣发展。
法治方面,《中国古代治国要论》强调政府官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加强法律解释和实施,使人民穷于法矣,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社会的安定与秩序,得到人民的支持。
总之,《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是一部充满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经典著作,它所提出的治国理论仍然对于当今时代的政治家以及社会管理人员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去推动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繁荣昌盛。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课时安排091203

6节.举贤无私.用人不疑.11条;
第七章.修身
1节.勤学立志.见贤思齐.24条;.
辩题:1.发明本心可成圣贤.格物致知可成圣贤.2.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可以两全.
17
P284-297.14
53条
2节.慎独律己.谦恭正直.26条;
3节.不逐名利.明廉知耻.15条;.
4节.有过则改.防微杜渐.12条;
注释:2学分.36课时.18次上课.
3节.治国之要.富民利民.18条;
4节.节用爱民.便民以财.14条;
辩题:1.社会历史发展中,正义比力量重要;2.善一定有善报.
8
P132-154.23
51条
5节.轻徭薄赋.取民有度.18条;
第四章.理财
1节.食为民用.财为国本.13条;
2节.求富益货.义利结合.20条;
辩题: 1.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可以统一.2.钱是万恶之源.3.人类社会应该重义轻利.4.正其义当谋其利.正其义不谋其利.5.艺术商品化利大于弊.
9
P154-170.17
46条
3节.重农务本.通商惠工.30条;
4节.轻重平籴.散聚均利.16条;
10
P170-188.19
44条
5节.开源节流.崇俭反奢.26条;
6节.理财须人.治国有术.18条;
辩题:1.存钱比花钱更划算.2.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11
P189-206.16
55条
第五章.执法.
1节.一民之轨.莫良于法.23条;
2节.法贵严明.令在必行.32条;
12
P207-221.15
41条
3节.法不阿贵.刑无等级.14条;
4节.处断平心.量刑得当.27条;
赖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第5讲

第二章. 第二章.理政篇 4节.反腐倡廉,蠲浊扬清.18条; 反腐倡廉,蠲浊扬清.18条; 5节.广开言路,进谏纳谏.17条; 广开言路,进谏纳谏.17条;
合计:35条 合计:35条
第4节.反腐倡廉,蠲(同“涓”,清洁)浊扬(称 清洁) 颂 )清.
包拯《择官》 包拯《择官》.p77.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 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tī,揭)发, tī, 无日无之。洎 无日无之。洎(jì,等到)具案(立案具卷)来上,或横 立案具卷) 贷(不按正理开脱)以全其生,或推恩(扩大殊恩)以 不按正理开脱) 扩大殊恩) 除其衅(罪名),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 罪名), 贪污卑劣之人), (贪污卑劣之人),殊无畏惮。 昔两汉以赃私(贪污)致罪者,皆禁锢(不准为 贪污) shěn,况且) 官)子孙,矧(shěn,况且)自犯之乎!
今之为吏者,一袭之裘(一套皮衣)值二三百金, 一套皮衣) 其它锦绣视此矣;优人之饰,必数千金,其它 玩物视此矣;金盏,银罂,珠玉,珊瑚奇巧之 器不可胜计,若是者,谓之能吏,市人慕之, 乡党尊之,教子弟者劝之。有为吏而廉者,出 无舆,食无肉,衣无裘,谓之无能,市人贱之, 乡党(古代500家为党,12500家为乡,合而称乡党,指乡亲) 古代500家为党,12500家为乡 合而称乡党,指乡亲) 500家为党 家为乡, 笑之,教子弟者戒之。盖贪之锢(蒙蔽腐蚀)人心 蒙蔽腐蚀) 也甚矣!治布帛者,漂则白,缁则黑,由今之 俗,欲变今之贪,是求白于缁也。
大
意
1.贪官污吏的危害比盗贼更恶劣、贪官污 1.贪官污吏的危害比盗贼更恶劣、 贪官污吏的危害比盗贼更恶劣 吏比盗贼更凶恶歹毒。 吏比盗贼更凶恶歹毒。 2.官员要以身作则,以清白廉洁的风气熏 2.官员要以身作则 官员要以身作则, 陶社会风气。李光耀. 陶社会风气。李光耀.
《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教学大纲2010516

《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要览》教学大纲学分数 2 周学时 2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行政管理专业选修课程,为行政管理本科二年级学生所必修。
预修课程:高中历史、语文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并能运用古代管理学、领导学、自国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管理、领导、决策能力,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为理政、爱民、理财、执法、用人、修身。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古代治国思想主要内容,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用书:梁振中、张锦城主编:中国历代治国思想要览,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第3次印刷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讲、(学时数:2)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1节.治国有道.得道大安.13条;2节.经邦有术.持之异理.23条;3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19条;教学要求:治理国家有规律、有方法、人民是国家主人。
第二讲、(学时数:2)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第4节.一轨同州,同风天下.12条;第5节.创业守成,文武并用.12条;第6节.多难兴邦,逸豫亡身.11条;第7节.居安思危,有备无患.18条;教学要求:国家要统一、用暴力夺取政权,用文德管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第三讲、(学时数:2)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第8节.治乱兴衰,以史为鉴.21条;第二章.理政、第1节.审时度势,决策得当.12条;教学要求:要以史为鉴,正确决策。
第四讲、(学时数:2)教学内容:第二章.理政篇.第2节.变法改制,兴利除弊.19条;第3节.勤于政事,励精图治.15条;教学要求: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要勤政。
第五讲、(学时数:2)教学内容:第二章.理政篇.4节.反腐倡廉,蠲浊扬清.18条;5节.广开言路,进谏纳谏.17条;教学要求:要打击腐败,表演廉吏;吸纳民意。
教学内容:第二章.理政篇.第6节.明选考绩,严明吏治.18条;第三章.爱民第1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20条;教学要求:要考核官吏、严明吏治;人民是国家根本,要热爱人民。
资政要览

故君子不以空言誉人,则民作忠。口惠而实不至,怨及其身。是以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
昔齐桓听管仲之说,德显于会盟。
晋文赏雍季之言,义彰于持后。虽在霸者,尚以信著。
日中诡而殷虚,烽火戏而周败。可勿凛诸。
《易》曰:“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夫志士励不期之书,哲人怀可复之言。
故季札解其宝剑,展禽明其岑鼎。若新垣平之上书,刘仁轨之眩己,到茂灌之负交,所谓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者欤!
若新垣平之上书,刘仁轨之眩己,到茂灌之负交,所谓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者欤!
●知人
人生而有阴有阳,多隐情饰貌以攻名。察其所安,真伪晰矣。
自帝王之后妃,以至卿大夫之夫人,及士庶之妻,莫不有家焉,莫不有子焉。仁以睦亲,俭以持身,劳以执务,则内治修矣;敬以教胎,贤以逮下,勤以董学,则胤嗣昌矣。妇德若斯,庶其无咎矣。《易》曰:“恒其德贞,妇人吉。”言从一而终也。
伯姬、贞姜不辞水火,孙妻、段女罔爱肌肤,史策美之。
御叔之妇、贾充之妻,虽《ぐ》无以刺其淫,仓庚无以疗其妒矣。
三人行,必有择焉。戚施直钅专,蒙,蒙瞍修声,聋聩司火。人之为益,不亦多乎?
明珠暗投而按剑,蟠木先容而不忘。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能于不肖,自古患之。
况乎流言无实,毁誉成党,梁国见黎丘之鬼,海滨闻逐臭之夫。
此宋徽所以失国。曹爽所以亡身也。
如荆文之甄赏,赵襄之信倚,第五伦之鉴拔,郭林宗之品藻,岂易得哉!
盖知之难如此。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者乎?骐骥珍其速至,莫邪宝其立断。早见而豫备,斯为得之。子曰:“知几其神乎?”
妇寺与政而汉危,大臣争权而魏乱,储宫不慎而晋隳,侈欲弗戒而唐祸。亦可畏也。夫国柄分散则寡及其君,会家政旁落则灾及其主。故修身者谨细行,图治者防未然。呜呼,慎之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讲第七章.修身2节.慎独律己,谦恭正直.26条;1.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尚书·周书·旅獒第七》【出处】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
西旅厎贡厥獒,乃作《旅獒》,用训于王。
曰‘呜呼!明王慎德,西夷咸宾。
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
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无替厥服;分宝玉于伯叔之国,时庸展亲。
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
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允迪兹,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解说】武王克商后,于是开通周边诸国与外族之路。
西鄙旅国来贡大犬,召公于是作《旅獒》一篇,以谏武王。
召公曰啊!圣明之王敬德重行,致诸外族咸来归顺。
不论远近,皆献一方物产,然仅供衣食器用之物。
王便昭示其德于异姓之国,使之不荒废职事;分赐宝玉于同姓之国,用此物以示其亲。
人人并不漠视此物,皆以怀德之心待此诸物!厚德之人不轻佻侮慢。
轻佻侮慢官吏,便不能令之尽心;轻佻侮慢百姓,则不可使之尽力。
不为女色歌舞所役使,料理百事便可妥当。
玩弄人便丧德行,迷恋物品则丧志气。
本身意志,应循其道始得安定;他人言论,必按其道方能接纳。
不为无益之事而害有益者,事乃有成;不以珍稀之物为贵,不以常用之物为贱,百姓财货始足。
犬马非土生土长者不畜,珍禽异兽不豢养于国。
不以远方之物为宝,远人则能来之;所重之唯贤才,近人便可安之。
啊!日夜不可不勤。
不慎细行,终害大德,宛如积土为九仞高山,功败垂成于一筐土。
果能为此,则民将安其居,而周朝可世代为王矣。
【用例】……2.满招损,谦受益,是乃天道。
——《尚书·虞书·大禹谟》3.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翻译】:做一个君子,要经常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论语·季氏》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季康子向孔子问起为政之道。
孔子回答,“政这字意思就是正。
你率先端正自己,依正道而行,谁还敢不端正呢?”【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
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
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孔子有权势者比喻为风,把没有权势者比喻为草,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
风力的大小应跟权势的大小成正比,但无论风力大小,所到之处,小草却莫不为之动容。
由于草的软弱,受到风的影响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种规律从古以来就有了,难怪奴才、小人之类的人物才层出不穷。
到了共和国的时候,毛泽东更把党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毛和皮的关系。
既然已经把话说到这种地步了,毛的依附性和受皮的左右也就在所难免了。
可是许多知识分子竟然没有看到这一点,毛泽东仅仅使出一招“引蛇出洞”,许多知识分子就纷纷落马,从这方面可以看出许多知识分子脑子实在是一根筋。
独立特行应该是古今往来一些有着远大志向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经济、政治的不独立,怎么可能保持人格的特立呢?更何况在身处一片红色的海洋里呢?别的颜色能有多大能耐,能阻挡住赤潮的同化呢?或许真的应了一句话,螳螂挡车,不自量力。
——《论语·颜渊》5.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论语·颜渊》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四章》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能做到贫不谄,富不骄,怎样?‛孔子说:‚能做到这样也不错。
但是如果能做到贫而乐,富而礼,则更加好。
‛子贡说:‚诗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你呀,已经可以和我谈诗了,因为你已经能举一反三了。
‛【评析】一个人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在今天仍然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人要有点精神,不能做物欲的奴隶。
孔子在这段文章中对富人提出的要求,我觉得非常适当,能对今天的中国富人起到‚醒脑‛的作用。
今日中国为富不仁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比如面对慈善事业,中国大陆的富人们均显得异常的冷淡,又比如世界名牌轿车‚宝马‛几乎成为中国富人为富不仁的代名词,一段时间内,有关‚宝马‛车车主的负面报道不绝于耳,我想这不能不说与这些富人缺乏对儒家思想的了解有关。
只是对于这段文章中要求‚贫而乐‛的观点,稍微有点不同的看法。
这里面有积极的因素,不为物欲所动,安贫乐道,不取不义之材等,但是也有消极的东西,就是不求进取,安于贫穷,甚至以穷为荣,这是非常不妥的。
在文革中之所以会出现‚宁要社会主义的苗,不要资本主义的草。
‛的政治口号,不能不说是受了这一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在关于财富的态度上面,我非常欣赏一句西方的谚语‚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做金钱的主人。
‛有钱是好事,只要适当使用,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不要仇富,也不要以穷为荣。
7.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
富贵而体恭,杀势也。
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
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荀子·修身》8.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体倨固而心执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岁达四方,人莫不弃。
行而供冀,非渍沼也。
行而俯项,非击戾也。
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
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荀子·修身》9.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
--小人反是。
——《荀子·臣道篇第十三》10.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夫是之谓至文。
《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此之谓矣。
——《荀子·不苟》1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礼记第十四章·中庸》【翻译】君子以其当下的地位行事,不谋求本职之外的事。
居富贵,就按富贵人的身分做事;居贫贱,就以贫贱人的身分做事;居夷狄地区,就按夷狄地区的标准做事;处忧患之境,就做忧患中可以做的事。
君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悠然自得的。
居上位,不欺凌下位的人;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
端正自己的品行而不苛求他人,就没有什么抱怨。
上不抱怨天,下不埋怨地。
所以,君子处于平安的地位等待命运的安排,小人做危险的事情寻求侥幸。
孔子说:‚射箭与君子有相似之处,如果射不中靶心,就应该回头反省自身。
‛【解读】安分守己,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认真发展、恪尽职守,不图虚名,清心寡欲,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贪荣利,才能为企事业单位做出贡献,也能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发展。
很难想像一个人人自危、个个贪图私利的企事业单位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也很难想像一个人人自私、个个贪求荣华的社会、民族能有很好的愿景。
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中的人都应该做好其份内的事情,而不应该个个心怀鬼胎,相互拆台。
家庭中,如果做父母的没有尽到父母的职责,没有做父母的样子,那么小孩也难以做到小孩该做的事,家庭就不成其为家庭。
当下,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孩子的教育成为教育界的难题。
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孩是难以有健康的心态,而以不健全的心态来处理事务,是很难于社会中立足,也很难起到正面效应。
单亲和留守家庭中的孩子缺少父母之爱,不懂得什么叫责任,也很难培养起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