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风雅精神与国学教育
诗经中风雅的精神

诗经中风雅的精神诗经中风雅的精神今天我要讲的是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可以用风雅精神来概括的。
春秋时代是因为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的,以一部书命名一个时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3年,共317年的历史,简称春秋三百年,就是我们要讲的春秋时代。
春秋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激荡人心的三百年。
有一个时代是春秋时代,有一种精神是春秋精神,有一种风度是春秋风度,有一种气象是春秋气象。
这并不是政治上最美好的时代,但却是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自由的时代。
伴随着王纲解纽,诸侯争霸,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充满生机。
春秋士人或效命于战场,或奔走于列国,他们可以敲击着古老的编钟而赋诗断章文采斐然,也可以驾驶着战车而披坚执锐豪气凛然,由此开启了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精神。
雅斯贝尔斯在其《智慧之路》一书中说:“发生于前800年至200年的这种精神的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正是在那个时代才形成了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这个‘人’。
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称作‘轴心时代’吧。
非凡的事情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夫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全部流派都产生于此,接着是墨子、庄子和诸子百家。
……希腊产生了荷马,还有巴门尼德、柏拉图等哲学家,悲剧诗人。
”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3年的春秋时代正处于这样一个轴心时代里,是整个‘轴心时代’文化的动人心魄的一幕。
对春秋时代的认识我们必须超越两个误区:第一,是在政治上仅仅把春秋当作一个乱世来描绘。
孟子已把春秋时代描写成“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的混乱局面。
汉代的经学家们更认为这是一个“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世界。
站在经学的立场上春秋时代是不足取的,因为经学家们普遍怀念一个西周盛世,而这种思想的影响相当深远,连那些近现代史上激烈的经学反对者,在理论上他们可以和经学家们水火不容,但一写到春秋其口吻又是惊人的一致。
国学教育重塑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国学教育重塑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对于他们的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国学教育作为一种传统而独特的教育方式,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此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术能力。
首先,国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传统国学教育中,教师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律、坚韧和勤奋等品质。
学生被教导要具备恒心和毅力,不畏困难和失败,并且重视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老师和他人。
这些严谨的要求使得学生们养成了严肃认真、努力学习的态度,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国学教育认为,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
因此,教师在国学教育中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会教导学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高效地阅读和记忆知识,如何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提高学习成绩。
此外,国学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国学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国学教育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在重塑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国学教育使学生养成了认真、坚韧和勤奋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国学教育通过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国学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因此,国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他们的学业和个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国学”教育

浅谈小学“国学”教育作者:萨日娜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09期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道德伦理观、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是数千年来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国学教育就是指对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世界观。
一、开展小学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加强对小学生传统经典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品格、规范言行以及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1.有利于打好语言文字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小学生多读、多背国学经典,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识字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背诵经典来增加识字量,如学生认的字多了,就能提高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增强了,就能很快的把课文读熟,背诵课文。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孩子们在诵读国学经典背诵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同时,也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语句,写作文时,常常妙语连珠。
诵读经典作品,是有效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民族凝聚的核心,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忘种。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之基础。
“国学”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根本和源泉。
无源之水必干涸,无本之木必凋零。
民族文化的形成,国民道德的养成,必须建立在对“国学”的传承、弘扬上。
浅议风雅精神与国学教育

浅议风雅精神与国学教育风雅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崇尚高雅、追求精神升华的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陶冶情操,追求内心的寄托和升华。
这种风雅精神源自于对世间喧嚣的疏远,对宁静和高尚的向往,对内外修养的不断追求。
而国学教育,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生活的迅猛变化,人们多半陷入物质追逐的漩涡,忽略了心灵世界的栖息之地。
在这个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社会中,风雅精神的存在成为了更为珍贵的财富。
风雅精神,代表着理性思维与审美情趣的结合,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追求更好自我的内在修养,成为了人们求得心灵和谐与升华的一个突破口。
而国学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形式,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现代人们的关注。
国学教育,让我们能够深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奋。
在国学教育的引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培养我们自身的情操和修养,使我们的内心得到了滋养,对自己和世界都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和了解。
在风雅精神与国学教育的竞相呼唤下,我们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散发出来的独有的韵味正能打动人的心灵。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绘画音乐,亦或是书法篆刻,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被世界博爱景仰和欣赏。
诸如《水调歌头》,《长恨歌》等诗词佳作,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悲壮与豪情,也代表了华夏土地的文化沉淀和积淀。
而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才情,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书法和绘画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在中国书法中,每一个笔画都要求精雕细琢,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中国画中,以山水画最为有名,可以展示出作者的意境和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并且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伦关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孝悌之心。
谈《诗经》中的风雅精神

谈《诗经》中的风雅精神《诗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历程中的一颗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藏之一。
它无疑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之作,是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诗经》中的风雅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风雅精神是什么?风雅,是《诗经》中的两个重要篇章。
紧密结合起来,代表了古代文化发展的两个方面:风指的是民间文化,雅则指的是官方文化。
简而言之,风雅二字可以用来形容一种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状态。
风,是指民间的风俗、文化及其形式表现。
它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情感和期望。
风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生活的真实感,代表着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实际需要。
雅,是指上层社会的文化和文艺形式。
雅是统治阶级的文化和道德的标志和表达方式,它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审美科学,体现了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精神追求。
风雅精神是一种审美状态和文化情感,表现为一种思想和情感的统一,即民间与上层社会的结合。
风雅精神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协调平衡的美学精神,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风俗与文化的交汇《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经》是对古代中国风俗的一个完整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
《诗经》的风所表达的是一种人民文化,是对生活之美的刻画,它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古代风俗、生活、习惯、社会组织、信仰等各个方面。
在《诗经》中,风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体现出了较为生活化、普通化的个性,反映出百姓们矛盾的现实情感、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及其表现形式,表现出百姓们对于生活实质的关注所在。
《诗经》中的雅,体现了上层社会的文化和道德,它代表着一种对于精神追求的持续探索。
如《国风·周南》中,诗歌对于世态人情、人伦道德的关注和探讨,都可以体现出古代文化中精神追求的一面。
而《雅记》则是对于官方文化的传承和整理,是对于古代人文传统的总结和发扬。
我对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我对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复兴中华国学教育,不仅我们是中国人,更因为我们的文化非常有意义。
作为中国人,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更懂得经典文化的重要意义。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来,唤起了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了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
中华文化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创通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统文化国学教育能帮助学生传承美德传统经典中承载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校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2、传统文化国学教育能帮助学生增长智慧传统经典以精确化、简洁化、优美化得语言千年不朽,自然有它的魅力。
国学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经典可以涵养性格、增长智慧、提升境界、增进道德勇气。
复兴中国文化,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更因为我们的文化非常有意义。
知识是最简单的事,心灵的塑造是难得!把品德教育化为学生心灵内在的需要,经典可以做到这点。
13岁之前是一个人吸收知识最快的阶段,越小的时候越是全盘吸收,海绵式吸收。
经典虽然深奥难懂,但我们不必要求学生目前都理解,只要记在脑子里,长大自然理解了,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他们积累。
学生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的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的慢慢长大了,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对国学教育开展的一些看法

对国学教育开展的一些看法对国学教育开展的一些看法于凌儒现在的国学教育可以说是热门话题〃从官方到黎民百姓〃从高等学府到民间协会〃可以说是沸沸扬扬〃下面我也就从开设国学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好国学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国学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1、国学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依托〃是中华民族灵魂的纽带。
民族历史的悠久、气势的恢宏、生机的旺盛〃可以说在世界文化史上更是宝贵的遗产。
这说明国学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体〃做为一名中国人应该去努力挖掘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应该去学习中华文化的美德理念和文化修养〃应该去传继和创新中华文化的思想与文化〃这样才有资格做一名真正的中华公民。
2、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形成〃以民族为基础;国家的发展〃以文化文明为灵魂。
所以民族的发展要以中华民族的灵魂为先导〃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以民族的发展还得要大力发展国学教育。
一个民族的文化文明〃当传承于万代;一个国家的民族的人〃更不能忘记了祖先的文明文化;一个民族更不能丢弃自己的文化根基——国学。
作为一人中国人应该去跋涉〃去拜祭〃去完成祖上未竟的事业〃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国学教育。
3、国学是国人综合素养的体现我们许多遗产〃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
这些遗产积淀了我们先辈的聪明与智慧〃也积淀了我们民族鲜活的国学。
一个流着中国人的血液的人〃不能离开祖宗先哲遗留下的思想〃更不能离开祖宗先哲们遗留下的文化〃一个中国人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以致民族的综合形象〃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就得有自己不同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素养。
民族的才是最好的〃国人的综合素养最重要的根底素养则是国人的原汁原味的华夏民族的素养〃这些素养是靠一代一代先辈们呕心沥血地传承、呵护、创造而来的国学精髓。
所以说开设国学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4、国学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孩子一下生〃说的是中国话〃受到的大多是中华先哲们留下来的思想、言行教育(当然也不外其它民族的因素)。
浅议风雅精神与国学教育

浅议风雅精神与国学教育浅议风雅精神与国学教育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国学教育的兴起,风雅精神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风雅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承载着对个人修养、道德伦理和审美追求的渴望。
而国学教育作为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旨在通过对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培养学生的风雅情操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浅谈风雅精神与国学教育的关系,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风雅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风雅精神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审美追求,强调塑造一个人高尚的品质和品位。
在风雅精神中,既有对人性纯粹美的追求,也有对艺术与美学的追求。
风雅精神讲究情趣,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并不追求浅薄的形式美。
其核心是“雅”而非“俗”,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化了个体责任感,也强化了集体责任感。
国学教育则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国学教育注重启迪学生的良知和修养,培养学生对自身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同感。
同时,国学教育也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一种面对传统和现代的桥梁,使他们能够对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风雅精神与国学教育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容忽视。
首先,风雅精神和国学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品性与个体价值。
培养学生们的风雅情操和人文素养,既可以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个体审美境界,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提升个体价值感。
其次,在社会发展中,风雅精神和国学教育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刻快速变化的社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弘扬传统文化是保持社会价值观的延续和传递,更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然而,虽然风雅精神和国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 礼乐 文 明 的传 承 过程 就 是 风雅 精 神 不断 深 入人 心
并 被 弘扬光 大 的过 程 。风雅 文 化 所 蕴 涵 的对 天 人 合
一
的向往 , 对 人格 尊严 的歌颂 , 对 中和 之美 的爱 好 , 对
安 定有 序 的追求 , 势必会 对 民族 素养 的培育 和 国 民人 格 的塑 造 , 对 当代 中国和谐社 会 的建设 产生 极其 重 要
浅议 风 雅精 神 与 国学教 育
佟 舒 眉 , 张 颉 , 赵 丽 丽。
( 1 , 2 , 3 . 首都师 范大 学,北京 1 0 0 0 4 8 )
摘
要: 风雅是卓尔不群 的中国式贵族精神 , 是 内在 君子人格修养 的外在 表现 , 是健 康积极 的人生 态度 , 是淡泊 宁
静的审美趣味 , 是艺术化 的生活方式 。风雅精神代表 中国人 的文化性格 和理想追求 , 中华礼乐 文明 的传 承过程就
是风雅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并被弘扬光大的过程。风雅 文化所蕴涵 的对天人 合一 的向往 , 对 人格尊 严的歌颂 , 对 中 和之美 的爱好 , 对安定有序的追求 , 势必会对 民族素养 的培育和 国民人格 的塑造 , 对 当代 中国和谐社会 的建设产生
极其 重要 而深 远的影 响。风雅精神 的传承 已经成为 国人必须肩负 的使命 , 应 作为国学 教育 之核 心。 关键 词 : 风雅 ; 中华文化 ; 国学教育 ; 人文素养
中 图分 类 号 :G 4 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0 5 1 9 ( 2 0 1 5 ) 0 5— 0 0 9 6— 0 0
和气 派 , 反映 了中华 民族 对真 、 善、 美 的不懈追 求 。 风雅 是卓 尔不 群 的 中 国式 贵 族精 神 , “ 出 淤 泥而
不染 , 濯清 涟 而不 妖 ” 是 这 种 精 神 的 高度 形 象 概 括 。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 , 在礼崩乐坏、 社会动荡 的战
收 稿 日期 : 2 0 1 5—0 8— 0 3
风雅精 神代 表 中 国人 的文 化性格 和理 想 追求 , 中
六 七人 , 浴乎 沂 , 风 乎舞 雩 , 咏而归 。 ” 孔子 听罢 喟然 叹 日: “ 吾 与点 也 。 ” 对 曾皙 志 向的 肯 定 , 充 分 说 明孔 子
的政治理 想就 是要 通过礼 乐治 国的手段 , 建立 一 个 民
而 深远 的影 响 。
风雅源 自礼乐 教化 的蓝 本 《 诗经 》 , 原本 只是 诗歌
的分类 , 然 而在 提倡 诗教 、 秉 承礼 乐 治 国理念 的 中国 ,
它 已经逐渐演 变成 一 种可 以辅君 化 民 、 代 表 中 国人 文
化 性格和理想追 求的精神 。中华礼乐 文 明的传承 过程 就 是风雅精神不 断深入人 心并被 弘扬光大 的过程 。风
2 0 1 5年 1 O月
中央 社 会 主义 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THE CENTRAL I NS TI TUTE 0F SOCI ALI SM
0c t . 2 0 1 5
第 5期 ( 总第 1 9 7期 )
N o. 5 ( Ge 1 . 1 9 7 )
名句“ 纷 吾 既有 此 内美 兮 , 又 重 之 以修 能 ”中 的 “内
不远 离奢 靡 、 浮华 、 空虚 、 浮躁, 他 们清 心 内敛 , 耐得 住 寂寞 , 抱朴 守 真 , 风 骨凛 凛 , 不为世俗名利所扰 , 即使 身处 繁华 仍不 改 心性 , 从容 平和 地感受 心 灵无 拘 的快 乐 。不 为五斗 米 折腰 的 陶 渊 明在 田园 山水 中找 到 了 自己精神 的真 正 归 宿 , 他 将 清 贫 困窘 、 单 调 寂 寞 的乡
颉
赵丽丽 : 浅议风雅精神与国学教育
9 7
国时代 , 坚 守信 念 理想 , 众 醉独 醒 , 横 而不 流 , 矢 志 不
风雅 是一 种 淡 泊 宁静 的 审美 趣 味 。 审美 趣 味是
一
渝地求美求真 , 九死而不悔。其独立精神 、 道德勇气
和 价值 承担 , 成为 中华 民族 贵族 精神 的完 美代 言 。
二千 五百 多年前 , 孔子 与弟 子 畅谈人 生 理想 。子 路、 冉有、 公西华三人各言其 志, 虽 具 体 阐述 各 不 相 雅文化是 中华 文化 的重 要 内容 , 风雅 文 化高 度概 括 了 中华文 明特有 的高 贵 和典雅 , 体 现 出 了 中国人 的作 风
同, 但 其 主 旨只有 一个 , 即先 富后 教 、 礼 乐 治 国 。“ 异 乎三子 者 之 撰 ” 的 曾 皙则 没 有 直 接 展示 自 己 的政 治 抱负 , 而是 描述 了一 幅 “ 风 清 俗美 , 老安 少 怀 , 人 民安 乐” 的风情 画 : “ 奠春者 , 春 服 既成 , 冠 者 五六 人 , 童 子
风雅 是 内在 君子 人格修 养 的外在 表 现 , 是 内心 的
个 人 的审美 爱好 、 标 准和 理想 的总 和 。这种 趣 味能
够让 人做 出于 己于人 、 于家 于 国的最佳 选 择 。鄙俗 自 是不 及 风雅 , 淡 泊 反胜 浓 厚 。 自古 以来 , 风雅 之 人 无
自然流露, 与地位 、 职业、 金钱无关 。屈原《 离骚》 的
作者简介 : 佟舒眉 , 女,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 主要从 事中国文学 、 学前教育研究 ; 张颉 , 女,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文学 、 学前教育
研究 ; 赵丽丽 , 女,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 主要从事健康教育 、 学前教育研究。
2 0 1 5年第 5期
佟舒眉
张
村生 活加 以审美 化 , 以“ 心 远地 自偏 ” 的处 世哲 学 , 实
美” 、 “ 修能 ” , 就体现 了这种人格 自我完善意识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