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现代教育(经典国学解读)
对儒家经典现代意义的理解

对儒家经典现代意义的理解儒家经典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它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从多个角度来解释儒家经典的现代意义。
1. 价值观传承,儒家经典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 教育意义,儒家经典对于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提倡“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现代教育中,儒家经典的思想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社会治理,儒家经典对于社会治理也有积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政治伦理和君臣关系,提倡仁政和德治。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经典的思想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借鉴,促进良好的政治道德和有效的社会治理。
4. 人际关系,儒家经典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家庭、友情、师生关系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儒家经典的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处理问题的智慧和方法。
5. 文化传承,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儒家经典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对于价值观传承、教育、社会治理、人际关系和文化传承都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和理解儒家经典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儒家思想在现代教育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教育的应用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备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人本主义,即将人的尊严和价值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儒家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也就成为了一个被广泛关注和倡导的动态。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始终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同时也提倡社会秩序、尊重传统和家庭观念。
这些核心理念被应用于现代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儒家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1.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尊严,而现代教育也强调教育个体的人格发展。
因此,落实儒家思想和现代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
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学校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从而实现学生成就的最大化。
2.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稳定和安全发展的基础。
现代学校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规则和纪律,以维护学校和教育的正常秩序。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日常行为去维系良好的学校关系,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3.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现代教育体系也强调了家庭与学校、社会的互动联系。
现代教育需要与家长密切沟通,在家庭中扩展学生的知识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具体案例分析以上是儒家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原则,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案例。
1. 现代化儒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群体被称为儒商,这个群体将儒家思想和商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儒商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商业素养、交际能力和领导力。
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儒家思想和商业知识,还需要实践应用这些知识和理念,从而亲身体验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
2. 儒家思想与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儒家思想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儒家思想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实践的结合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实践的结合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对于如何将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现代教育实践中。
首先,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
这与现代教育的目标一致,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现代教育应当注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担当的社会人才。
其次,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根据儒家思想,教育是一种师道传承的过程,教师要充当起引导和榜样的角色。
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学问,以示范和引导学生。
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也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此外,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的自我提升。
儒家思想中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即通过学习来追求卓越和成功。
现代教育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生应该具备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培养其持续的自我提升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最后,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也强调了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中提倡“仁爱”与“和谐”的观念,即通过培养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现代教育实践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都具有巨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实践的结合,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
儒家教育传统与现代教育

儒家教育传统与现代教育自汉代肇始,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儒家的教育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皇朝的统治思想,此后,历经政权更迭、其他思想的冲击,儒学均成功延续,并在不断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吸收不同思想的内容之后,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因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可以大体说是儒家的文化传统。
而作为儒家文化传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儒家教育传统,自然可以代表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被关注、辨析和扬弃。
一、儒家教育传统首先,我们应当明确的是教育传统和传统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教育传统是一个抽象概念,它超越历史的羁绊,从历史中获得相对独立性,对任何时期的具象教育都起着指导作用,同时又是不同时期具象教育所隐含的内在精神的升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泛的包容性、稳定的延续性,既是不断发展、常释常新的流变体,又是一种教育区别于另一种教育的相对稳定的参照系。
而传统教育是一个具象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流行的、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是具体的静态的凝固体,与现代教育相对,是属于过去的东西。
传统教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外在表现。
汉代初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儒学的教育也开始成为官办教育的主要内容。
两汉时期,中央有太学,地方有“学”、“校”、“庠”、“序”,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并以之为选官考试的重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机构有国子学、太学、小学,教育的内容涵盖儒、释、道等多个方面,九品中正制则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选士制度。
唐代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教育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地方有州县官学,同时,唐代确立了科举考试制度,为后世沿用。
宋代“书院”教育发达。
明清教育机构则大致沿袭前代。
而无论历代教育机构与体制如何变化,儒学作为教育的最主要内容的情况始终不曾改变。
而儒家的教育传统却有着一贯性的内部核心。
以“有教无类”为教育原则,重视人文教育,并以“德育为先”。
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的育人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的自律意识。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模式的启示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模式的启示儒家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一直以来对于教育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修养、道德教化和社会责任,这些原则对于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并探讨如何将其运用到现代教育中。
一、儒家经典中的人性观与教育儒家经典中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律意识。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品格和行为。
二、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目的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与现代教育追求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相比,二者有着相通之处。
儒家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行为能力,这与现代教育的全人教育理念相契合。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儒家经典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儒家经典中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性和价值观的基础。
然而,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面临着困惑和挑战。
学校教育应当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互相补充,形成教育共同体。
学校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式,共同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四、儒家经典中的师道传承与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儒家经典中,师道传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者,操行高洁典范也。
现代教育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责任。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五、儒家经典中的尊师重道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关系儒家经典强调尊师重道,培养学生敬畏和尊重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父母和教师的地位逐渐被贬低,导致学生不再重视对他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耐人寻味。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进儒家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并赋予实施。
这些新方法、新实践改变了当时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教育的新纪元。
儒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其优秀部分对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对于学生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尊师重道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作为接受者,学生应该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
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上要学会主动思考,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
”孔子亦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对于教师的启示提到教师,不得不提到孔子。
孔子作为教师,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渊博的知识是前提。
其次,应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教书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素质。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
只有热爱才有精神,只有热爱才有奉献。
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启示虽然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大部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了,但是其中不乏仍有极大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对现在就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在孔子之前一直是教师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甚至现在都还有这种教学方法。
这种强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人类认识和发展规律,结果可想而知。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他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人主导地位,使学生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
(2)“因材施教”思想更是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优缺点、兴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差异教学”。
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间的差别,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发展自我。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体制的关系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体制的关系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修养与道德塑造,注重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教育。
这一思想与现代教育体制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运用,我们可以在现代教育中找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儒家经典中的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育体制的特点和问题等方面,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论语》、《大学》、《中庸》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塑造。
在《论语》中,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通过不断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和提升。
《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的过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中庸》则提出“中庸之道”,主张在个人行为和处事中保持适度、中正的态度,避免偏执和极端。
这些儒家经典中的教育思想对于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和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变迁,现代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经典中的教育思想存在差异。
现代教育体制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强调效率和竞争力。
与此相比,儒家经典中的教育思想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修养,强调道德、伦理和个人责任。
现代教育体制中的竞争加剧和功利主义倾向,可能会导致学生只关注分数和成绩,而忽视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儒家经典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体制相结合,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儒家经典中的教育思想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问题和伦理意识的匮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的伦理观念,例如“仁爱”、“孝道”等,这些观念对于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等途径,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儒家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儒家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

儒家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儒家文化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尤其是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儒家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儒家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之道。
一、追求人文教育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让学生成为拥有高度修养、较高人格的人。
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应该强调人的情感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之路相似。
现代教育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知识技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将人的尊严和价值置于教育的核心,注重个体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重视德育教育在儒家文化中,道德教育是培养人格和塑造人的形象的重要途径。
儒家主义强调“修己以教人”,提供了一种道德自我约束的方法,并通过推行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方式,影响和提高他人的道德水平。
儒家文化中重视的传统道德标准,如“仁爱”、“忠诚”和“廉洁”,也是我们现代教育中重视推行的道德准则和观念。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现代教育中更加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能够自我约束、遵守质量规范的人才。
三、重视教育过程和方法儒家文化中的教育方式和现代教育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
儒家思想重视课堂教育的交互性,强调教学过程要能够使学生自己成为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
例如,在儒家文化中,提出了“阴阳调节”,即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交互式教育,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因此儒家思想中涌现出很多能够教学的方法,例如“问题教学”、“研讨教学”等。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借鉴这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加以改进,以满足我们的现代教育需求。
四、推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儒家文化中推崇的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即使在现代教育中,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在生命早期获得良好的道德框架和思维习惯,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儒家文化的教育本质论价值
匪夷所思的现实: ▲5月7日海南万宁县某小学校长带六名小学生开房。六名小学生中最小的11 岁,最大的14岁。 ▲7月15日,网曝一名广西南宁的男子竟公开称:“母亲养我18年,我养母 亲28年已经尽责了。”并要同85岁的老母亲断绝关系。 ▲7月17日,农民来国峰妻子在富平妇幼保健院产一男婴,该院产科副主任张 素霞以婴儿有病为由,骗家长将婴儿埋掉,随后将婴儿卖掉。 ▲7月19日报道,重庆90后女子厌烦照顾病母对其施暴一拳将母打死。 ▲7月25日北京男子当街摔死熟睡女童 孩子未哭出一声。仅仅是一场口角, 居然可以把熟睡中的女婴摔死。人性何在?
“泛爱众而亲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孔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一)儒家文化为教育提供丰厚的民族精神资源。 六是“勤劳俭朴”的精神。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二)儒家文化蕴含丰厚的伦理精神资源。
孔门对子夏曾说:“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 其子而至矣。”
孔子
——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师以身为正仪。”
——孟子 ——荀子
“身无道德,虽吐词为经,不可以信世。”——魏源。
(四) 积善成德的实践方法。
“力行近仁。”
——孔
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卦·象传》 白话:大地薄厚宽广,君子应如是承载万物。
仁:仁爱,包容,责任;
没有仁,人不可以为人; 没有责任,人不可以为人。
(一)儒家文化为教育提供丰厚的民族精神资源。 三是“天下为公”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篇》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
非物质的,是非物质诱惑下的教育,是灵魂的
教育。”
简而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
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
三、儒家文化的教育本质论价值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认
识生命的本质,提升生命的品质,追
求生命的价值。”
三、儒家文化的教育本质论价值
天命谓之性 率性谓之道
修道谓之教
——《中庸》
三、儒家文化的教育本质论价值
——儒家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名与实
《三国演义》智慧大全骗术大全。
《水浒传》宣传造反也鼓励犯罪。 《西游记》窒息创新也迟滞法治。 《红楼梦》张扬人性却迷失价值。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药品还是毒品!
历史长焦镜头——
一个基本事实证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 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文明5000年 不间断,儒家文化3000年生生不息。
三、儒家文化的教育本质论价值
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
2002年10月,我用12天时间遍访台湾佛教圣地,深深震撼星云大师佛 教改革的巨大成功,在台湾佛教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守护者台湾 人的心灵。此后的岁月,我也多次拜访我同一条小镇出生的广州光孝 寺主持本焕大法师——大师显然因为我来自于他的家乡,所以愿意一而 再,再而三见我,遗憾的是我在访问本焕大法师过程中,曾经多次亲 眼目睹大师以“摸顶”等方式,满足信众极端功利化的需求:多数是 求官,或求平安;佛学造化,佛学教化,佛学旨趣,与星云大师不一 样。星云大师以教化普度众生,本焕大师以指点为民祈福,两位大师 路径完全不同。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礼记·中庸》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
(三)慎独正己的修身方法。
“正己”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修身方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 在身。” —孟子
三是“天人合一”伦理境界。
—
“钓而不网,弋不射宿。”
四、儒家文化的教育主体论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首先,儒家以人为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二、儒家、儒者、儒学、儒家文化
新儒家三圣: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 特点:传承原生态的儒学精神,提出了“援西入
儒”的思想(西方现代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应
有但缺失)。称之为“新儒家”有依据。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张君劢、牟宗三、钱穆、
余英时、徐复观、杜维明 ——儒学拯救世界。
二、儒家、儒者、儒学、儒家文化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国学之不知,未可有与言爱国者也。
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 未闻国学先亡,而国立者也。 ——章太炎
存在就是合理。 ——黑格尔
儒家的根本在于人本人道人文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著作:《论语》《孟子》《荀子》。
伪儒家和伪儒学:
阴阳家董仲舒“政学” 程颢程颐朱熹“理学” 陆九渊王阳明“心学”
君子何患而无兄弟也?”
(二)儒家文化蕴含丰厚的伦理精神资源。
一是“家庭中心”的伦理基础。 首先,孝文化维护了家庭和社会稳定。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孔子
其次,孝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
(二)儒家文化蕴含丰厚的伦理精神资源。
二是“家国一体”伦理价值取向。
现代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症结: 中小学:知识积累的场所 大学:放牧场、圈养场、职业训练场 缺失了精神 缺失了信仰 缺失了价值 缺失了诚信
三、儒家文化的教育本质论价值
匪夷所思的事实: 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农妇 清华大学:朱令被同学杀 复旦大学:林某杀同学 高中生:徐力杀母亲再杀自己 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杀母亲 社会:儿子拨老子的头皮
儒家、儒家思想、儒家著作、 儒家研究者、儒家研究成果、儒家精神传 承者、儒学实践等诸要素,共同构成了中 国儒家文化。
二、儒家、儒者、儒学、儒家文化
柳恩铭——在于仁(孔子)、
在于义(孟子)、在于礼(荀子)。
杜维明——道(核心价值)、
学(学术体系)、政(政治追求)。
三、儒家文化的教育本质论价值
雅斯贝尔斯:“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
四次对外学习证明核心价值观在本土 而不再他乡: 其一、洋务运动:仿制制造
其二、资本主义:专制腐败
其三、社会主义:苏俄模式
其四、改革开放:繁华乱象
(东施效颦)
柳恩铭:传统文化精神是民族的命脉。
柳恩铭:国家亡了文化在,复兴可待。
柳恩铭:否定传统,会导致政权灭亡。 柳恩铭:民族复兴是文化复兴而非物 质,因为物质原本就存在于宇宙之中!
二、儒家文化的教育本质论价值
中国道教 2002年5月,我曾在武当山住下,访问我能 见到的所有上山朝圣的信众,受访者1378 人,其中129人目的是看风景,占9.36%; 107人随着大流,没有任何目的,占7.76%; 1142人祈求升官、发财等,带着期望而来, 占82.87%;愿意接受采访捐献“善款”者 共计373人,303人为自己祈福,占81.23%, 70人为亲属祈福,占18.77%。
二、儒家文化的教育本质论价值
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 文革前:青少年犯罪占青少年总人数的 0.3‰;90年代以来上升到3‰,提高10倍。 1965年: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 33%,全世界最低;文化革命时期占60%。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占全国暴力犯罪70%以 上,14—18周岁又占其中的70%以上。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四)自由讨论的教育模式。 ——孔子
五、儒家文化的教育方法论价值
(一)全面发展的课程建构。
《诗经》:兴观群怨,文学、伦理、爱情、诚信、生命 《尚书》:政治教科书、法律教科书、管理教科书 《乐》:音乐、美术、舞蹈,审美教育 《易》:哲学教育,思想方法教育 《春秋》:历史教育,拨乱世反之正。
两个特殊朝代证明传统文化命脉尚存 民族就有复兴的机会:蒙古灭宋建立 元朝,国家亡了,文化还在,明朝得 以复兴;满族灭亡明朝,国家亡了, 文化还在,民国得以恢复。(灭而不 亡)
三段特殊历史证明割裂文化意味着政 权地颠覆或崩溃:: 其一、秦朝二世而亡(15年);
其二、太平天国 昙花一现(14年);
其三、文化革命真的要命(再闹4、5 年估计也就气数已尽)。 (不灭而亡)
(一)儒家文化为教育提供丰厚的民族精神资源。 一是“自强不息”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白话:“天到 运行刚健不息,君子应当学习天道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象传》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一)儒家文化为教育提供丰厚的民族精神资源。 二是“厚德载物”的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四、儒家文化的教育主体论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儒家以教为政。
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
其为为政?”
—— 《论语·为政》
五、儒家文化的教育主体论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再次,儒家以生为本。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
者,天厌之、天厌之!’”
—— 《论语·雍也》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