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过秦论

合集下载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文言文复习《过秦论》《师说》新人教版必修3 (2)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文言文复习《过秦论》《师说》新人教版必修3 (2)

必修3(二)——《过秦论》《师说》学案目标 1.识记《过秦论》《师说》中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用法。

3.掌握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准确判断文言活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全文背诵并默写《过秦论》最后三段以及《师说》全文,掌握易错难写字的字形。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过秦论》(1)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过秦论》(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2)氓隶..之人:________(3)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师说》(4)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过秦论》(1)以致..天下之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文高考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35 过秦论 (2)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文高考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35 过秦论 (2)

到达 )万.乘.
( 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之势,序八州而朝.
( 使……来朝见 )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
作难而七.庙.( 古代天子的宗庙,这里指国家 )隳,身死人手,为.
(

)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梳理整合 知识归类
1.通假字
(1)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
文本精读 透解字词
通读全文,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秦孝公据.(① 占据 )崤函之固,拥.(② 拥有 )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③ 连词,表目的 )窥周.室.(④ 周王朝 ),有席.
(⑤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那样 )卷天下,包.举.(⑥ 并吞 )宇内,囊.
括.(⑦ 全部占有 )四海之意,并吞八.荒.(⑧ 八方最边远的地方 )之
(
在这时 )废先王之道.( 法律制度 ),焚百.家.
( 诸子百家 )之言.(
著作 ),以愚.( 使……愚昧 )黔.首.
(
百姓 );隳.(
毁坏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
( 武器 ),聚之咸阳,销.(
销毁 )锋.(
兵刃 )镝.
(
箭头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
削弱 )天下之民。
然后践.(

)华.(
选择性必修 中册
35 过秦论
语文
内容索引
文本精读 透解字词 梳理整合 知识归类 教考衔接 拓展运用
过秦论 贾谊
作家作品: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等, 辞赋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为著名。《过秦论》这篇文章里论述 了秦朝兴衰的原因,指出其灭亡是不施行仁义的结果。作者的目的是希望 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情景默写》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情景默写》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情景默写》练习题(含答案)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述说自己本是一介平民,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只想保全自身而无意于功名。

(2)《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_____”,则秦可传递万世。

(3)猿的叫声凄厉、哀婉,如泣如诉。

古诗文中猿的形象常常与愁、悲有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表现出乐声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形写声,渲染了乐声的美妙动听。

(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登上帝位,用严酷的刑罚统治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一是在物质上,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在言行上,即“__________”;三是在目标上,即“__________”。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知识与热点主题语段积累《过秦论(上)》助记、翻译、默写原卷版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知识与热点主题语段积累《过秦论(上)》助记、翻译、默写原卷版

备战2024年高考激情晨读聚沙成塔2024届高三语文晨读13精美语段+《过秦论(上)》助记、翻译、默写+文言实词、成语积累【精美语段】“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们正在进行的正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广大党员、干部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终身课题常修常炼,全党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无愧新时代的历史功绩。

纵览古今中外,大凡雄才伟略的治国者,往往都十分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从浩瀚历史中探寻成功之道。

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背诵助记】13.《过秦论(上)》(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助记] 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人和、政通等的优势。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时29《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活动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答案①同“纵”,合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②同“影”,像影子一样2.古今异义词答案①来招引②爱护别人③平常的人④人的作为⑤气势⑥向前奔驰3.多义实词答案(1)①牢固地②坚固的屏障③本来④确实⑤固执、顽固⑥稳固/使动用法,使……稳固(2)①遗留下来的②丢失③赠送④离开、脱离(3)①归附②返回③使……归④女子出嫁⑤称赞、称许(4)①服劳役的犯人②一类人③门徒、弟子④徒然、白白地(5)①率领②表范围,一律、都③轻率④遵循、沿着(6)①使退却,击退②退③推辞、拒绝④回头⑤表示重复或继续,还、再4.词类活用答案①名词作动词,登上②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用草绳系③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④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⑤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⑥形容词作名词,贤人⑦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⑧使动用法,使……争斗/使……漂浮/使……灭亡/使退却/使……朝见⑨使动用法,使……变愚蠢/使……变弱⑩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⑪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⑫形容词作名词,极小的事/有才智勇气的人5.特殊句式答案①被动句,标志词:为②被动句,标志词:于6.文化常识(1)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________魏无忌、______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______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

(2)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________。

他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

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________的代称。

(3)连衡合从:连衡,也作“连横”。

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________。

合从,从,同“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________。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课件

总结词
对偶和反复是《过秦论》中较为独特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和反复强调某个观点的方式,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详细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对偶手法,如“振长策御宇内,吞二周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等,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和统治者的残暴。同时,文章也运用了反复手法,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强调了作者对秦国不施仁义、只注重武力征服的批评。
安居而天下熄:安居不扰,而天下太平。《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意即自己没有一定的官职和职责,也就没有一定的进退行止的准则,这样进退不就显得从容宽裕了吗?这里是说秦国统治者如果能够安居不扰,那么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天下熄,天下安宁、平静、太平无事的状态。熄,平息、静止、平静的意思。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夸张和借代也是《过秦论》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实和借代的方式,突出了秦国的强大和统治者的野心。
详细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等,通过夸大事实的方式,突出了秦国的强大和统治者的野心。同时,文章也运用了借代手法,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其中“敲扑”是刑具的借代,形象地描绘了秦国统治者的残暴。
愚者:这里指代作者自己。
膏腴:肥沃。
殊俗
风俗不同。
03
亡矢遗镞
损失箭和箭头。形容损失很小。
01
山东
指华山以东的地区。
02

留下。
岂,难道。

被强迫去戍守边疆。
谪戍
丈量土地,这里是说划分地盘、势力范围。

奋六世之余烈
努力发扬六代祖先的余威和功烈。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10过秦论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10过秦论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10*过秦论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膏腴.(yú)雍.州(yōnɡ)藩.篱(pān)亡矢遗镞.(zú)B.锋镝.(dí)辅佐.(zuǒ)氓.隶(ménɡ)一夫作难.(nàn)C.囊.括(láng)连衡.(héng)谪戍.(shù)度长絜.大(qiè)D.盟.约(méng)肥饶.(ráo)猗.顿(qí)俯首系颈.(ɡěnɡ)思路解析:A项,“藩”应读“fān”;C项,“囊”应读“náng”,“絜”应读“xié”;D项,“猗”应读“yī”,“颈”应读“jǐng”。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遭受。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

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思路解析:B项,“蒙”,继承。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思路解析:A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B项,“自若”,古义,像原来一样;今义,镇静自如,毫不拘束。

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

答案:D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北收要害之.郡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⑤焚百家之.言⑥沛公引兵之.薛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A.①②③/⑤⑦/④⑥B.①③④/⑤⑦/②⑥C.①②⑤/③⑦/④/⑥D.①②④/③⑥/⑤⑦思路解析:①②⑤为结构助词,译为“的”;③⑦为代词;④为指示代词,译为“这些”;⑥为动词,到,去。

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动词(沿袭、根据、继续)
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5、因舍其名 6、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7、因人之力而敝之 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依靠 于是
于是
因此 凭借 通过
沿袭
趁机
• 3.省略句 •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 ④聚之(于)咸阳。 •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 ⑧身死(于)人手。
• 4.宾语前置 •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 5.定语后置 • ①伏尸百万 •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 ③金城千里 •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被动。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为也?
4、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为所
5、如姬父为人所杀。
为所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所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
句式特点: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使……漂起 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
争着
例句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
以愚黔首 废先王之道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尊贤而重士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因利乘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过秦论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 (“______”通“______”)
2.合从缔交(“______”通“______”)
3.赢粮而景从 (“______”通“______”)
1.衡横
2.从纵
3.景影
二、古今异义
1.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3.以致
..天下之士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2.介词“以”与动词“为”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
3.两个词,以:来;致:招纳
三、一词多义
1.制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2)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3)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衡传》)( )
(4)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
2.亡
(1)吞二周而亡诸侯( )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4)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
(5)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 ( )
(6)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 )
3.利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 )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两章》) ( )
(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 )
(6)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 )
4.遗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2)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 )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 )
1.(1)控制(2)统率、统领(3)形制、构造(4)规模
2.(1)使……灭亡(2)丢失、失去(3)逃兵(4)逃跑、逃脱(5)灭亡、消亡(6)通“无”,没有
3.(1)有利的形势(2)锐利、锋利(3)使……快
(4)有利、条件好(5)好处(6)利润
4.(1)丢失(2)丢失的东西(3)抛弃(4)给予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 )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________( )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________( )
4.追亡.逐北________( )
5.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 )
6.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________( )
7.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 )
8.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 )
9.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 )
10.约从离.衡________( )
11.崤函之固.________( )
1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 )
1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________( )
1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________( )
15.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________( )
1.名词作动词登上 2.名词作状语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 3.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像影子一样 4.动词作名词逃兵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灭亡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11.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15)
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削弱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判断句(秦始皇)自己认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不朽的基业。

2.状语后置句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作战能力)不比九国的军队强。

3.宾语前置句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4.被动句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

六、语句翻译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采分点:内、连衡)
2.秦国有富余的力量来控制和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九国)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道路),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秦人)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采分点:弊、亡、漂、因、利、乘、便)
七、文化常识
1.战国四公子:指战国末期,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世称之为“战国四君子”。

2.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3.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4.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5.七庙:泛指帝王的宗庙。

6.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

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去了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

猗顿跟他学习致富之术。

7.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也叫“百粤”。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