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1)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9散文阅读1(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古镇陶心杨安鸿路过铜川王益区时,听说附近有个村落因“陶炉陈列”得名,且是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
耀州瓷曾伴随驼铃走向世界,不看看,我觉得是一种遗憾。
站在塬顶远眺,入镇一条小路,忽下忽上、忽左忽右,路一边住人家,路那一边,平平的房顶,高高的烟囱。
窑上叠窑,人家上有人家,是古镇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当时叫我极惊诧的,却是古镇的颜色。
夏日的陈炉,不缺郁郁蓊蓊的绿色。
可我感觉,有红地毯铺在地上,有红绸缎舞在塬上,有红灯笼挂在眼前,甚至有審火蔓延脚边。
这里砌窑的红砖,长、宽、高都比别处要大,这让身体结实、祖业厚实、人心笃实的愿景,更加显眼更加强烈。
然而,加重和放大红色的,却是肥嘟嘟,像极了腰鼓、水桶的一种物件。
懂行人说,那叫匣钵。
有人家用它砌成四面院墙,圆鼓鼓叠加红彤彤,宛若好客的笑脸四处绽放。
也有人家用来装饰了门楣和窗棂,小日子看着热乎乎、暖烘烘的。
最多见的,是填上泥土作了花盆,里面的红辣椒、绿蒜苗迫不及待要调剂人们生活似的疯长。
瓷器抟泥成型,转轮就制,亦如幼苗破土。
宿命的陶冶和烈火的考验面前,是匣钵父兄样将瓷器揽进怀里,悉心庇护,同甘共苦,成全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成就一份流光溢彩的美,也成长了一抹引人注目的赤子朱色。
红,是烈火真金的红,是磊落胸怀的红,是劳苦功高的红,也是鞠躬尽瘁的红。
我为匣钵在陈炉的当红肃然起敬。
我感动陈炉人知恩图报、不离不弃的善良。
有一院落,祖孙二人在家,奶奶在窑洞前摘韭菜,八九岁的孙子趴在炕上,面前摆了书本,眼睛瞅着电视。
三个游客屋里屋外一番参观,提出要为老人照相。
也许,对生活的满足无需额外形式的展示,也许,孙子刚放下书包等着吃饭呢,老人笑而不语,连连摆手。
他们诚恳又急切,说都是美术学院的老师,感慨黄土文化的厚重,想把典雅烂漫的陶瓷艺术、质朴纯真的窑洞文化,也想把好客热情的陈炉人一并摄录下来,带给学生……我敢肯定,绝不是这番话,而是他们面上的神色,让她放下手上的菜,忙着整理毫不凌乱的头发。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考纲解读】《xx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3】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例子1】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训练卷第9单元《散文阅读类》一附答案详析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训练卷第九单元《散文阅读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渐渐朱以撒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
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
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
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
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
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
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
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
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
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
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
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
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
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
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
夜,在渐渐中流转。
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
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
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
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
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
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
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到平江路去①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②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③走到哪里去呢?是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④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我们的窗景,是我们挂在墙上的画,我们伸手可触摸到的,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
⑤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从哪一天起,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
⑥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⑦这就是平江路了。
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⑧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它和平江河一起,绵延数里,在这个街区里,还有和它平行的仓街,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⑨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
2019-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本题型考纲没有给出明确的试题样式和要求,但这类题目和《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紧密相连,且题型丰富。
1.题型丰富。
图文转换题包括数据分析类和图片解读类,数据分析类包括表格、坐标图、饼状图等,图片解读类包括徽标(图标)、漫画、照片(画像)、结构图(流程图)等。
2.考查侧重。
选材贴近生活,数据分析类侧重考查概括结论、提炼观点、提出建议;图片解读类侧重考查徽标、漫画、结构图、示意图等的解读。
一、数据分析类此类试题将相关数据以表格、坐标图、饼状图等形式呈现,解答时要认真研读表、图的规律,依据试题要求作出相应的数据分析,用文字将分析的结果表述出来。
例1、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年龄作20岁前21~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品处女作72人95人36人7人代表作8人31人96人50人25人【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解析】作答表格题,首先要看的是表格是针对什么问题或现象来作的调查或统计,要求考生从【技巧攻略】(1)注意整体阅读对于这类题目应当先对材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
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2)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是得出结论的源头。
(3)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的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
如图表下面的“注”。
(4)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而且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
按要求比较分析相关内容,才可准确回答问题。
【2019-2020】高考语文一轮训练学题1含解析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2019-2020】高考语文一轮训练学题1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人教语文20xx高考一轮训练学题(1)李仕才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比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同地段的写字楼与住宅楼相比,价格和租售情况均不理想。
②对于“读书”这件事,历史上的论述可谓数不胜数,而观点却大相径庭。
单在基本以读书为业的知识分子内部,对读书的态度也有霄壤之别。
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台球水平也飞速提高,社会影响力、受欢迎和受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④当人们在做一些不需要手机参与的事情时,手机的出现是一种干扰。
然而,手机不在身边,也会令我们束手无策,这就是手机分离焦虑现象。
⑤大胡子的关羽、大义凛然的革命红军、憨态可掬的唐老鸭,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泥塑小人让小朋友们爱不释手。
⑥在一些西方消费者的概念里,“中国制造”仍意味着质量低劣。
但美国的一些媒体近日指出,“中国制造”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产业已变得高度专业化。
A.①②⑤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⑥答案 B解析①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此处应用“不温不火”。
②霄壤之别:天上和地下的差别。
形容相去极远或差别极大。
使用正确。
③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
使用正确。
④束手无策:形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不合语境,应用“手足无措”。
⑤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不能用来形容“泥塑”。
⑥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三星部分手机因电池爆炸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被大规模召回,召回的手机在维修过后,很可能被再次出售,三星这一做法实属是玩火行为。
B.华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有关部门接到投诉或申请后应当受理并告知办理的时限、程序。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
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
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
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
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
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
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
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
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
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
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
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
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
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
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你送我的雨纳兰妙珠下雨,如老友来访。
云晓得天,不了解地。
河行遍了地,没见识过天。
雨上天入地,见闻最广。
亿万只晶莹的触手,从高广的云深处伸出来,抚触大地。
雨让普通的事变得神妙。
汪曾祺说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作画,雨负责的就是把世界涂成个黑底子,什么情绪都显得鲜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没有前面的凄风苦雨,后面喜的味道就没那么甜了。
于我,平常的日子大多记不清,最终记得的都是雨天。
下雨的时候,你总兴致高昂地说,走,走,出去看雨。
为什么喜欢雨?你答,因为雨有趣啊。
不下雨,多么枯燥乏味!趣自何来?我试着从你的角度想。
下雨了,像一出节目开演:最开始,雨点先是试探着落,噼,啪,噼,啪,像主持人调试话筒,喂,喂喂。
接着,平时矜默的老天就压低声音开腔了,一开腔就容易收不住,遂潇潇簌簌淅淅沥沥,继而哗啦啦啦啦……伞则是玩耍用的道具,让人跟雨捉迷藏。
雨扑到伞顶,什么也没抓住,从伞边溜下来时,这才看到人,一边往下掉一边抓紧说,嘿,原来你在这儿。
隔岸观火,隔伞观雨,居安思危,人在雨中又不在雨中,世界都湿答答的,伞下自成一个干燥空间。
雨像一种温存的、并不伤人的危险,站在险境边缘。
两人同行久了,单人伞嫌挤,就买了一把巨大的双人伞。
伞柄粗壮如老芹菜杆,撑起来有一个大圆桌桌面那么大,走在雨里像移动的小凉亭,又像无形的城堡,敌军万箭齐发,都不能近身。
雨天,在窗口等你回来,没一会儿就忘了是在等,专心看雨。
看得正呆,见一人持伞刺穿雨幕而来,模糊里有个轮廓,像从雾烟里走出,珠箔飘灯,遥遥一笑。
一瞬间暗叹,这人笑得真温柔,真好看……这才认出是你,心头猛地一惊。
雨幕被刺破的瞬间,又自己缝补起来。
每个城,每个季节,雨的体嗅都不同。
或有春雨忽然飞起,王士祯:“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
雨轻得像马上要融化在空气里。
没带伞,头发也并不湿,只是渐渐潮黏,头皮上感到凉意。
小雨里的树,草,花,都特别好看,枝叶低垂,像在做梦,时而微颤,如婴儿闭目吮乳时唇角抿动。
深秋的雨已有了雪气,投在一个小城的客栈,早早并肩在雨声里躺下。
忽听到几声梆子,叫卖声:米酒,米酒嘞……商量犹豫要不要披衣买酒的当儿,叫卖声已远了。
在巴黎拉雪兹公墓,遇雨,两人仅有一片巴掌大的“铅笔伞”。
很多墓上都盖起一座微缩教堂似的小建筑,尖顶彩窗,里面供奉耶稣十字架,有门,都虚掩着。
一对洋青年钻进去搂抱着避雨。
我说,咱们也找一间,避一会儿。
你坚持不去,宁愿淋着。
说,那下面有棺椁的呀,踩在别人头上,多不敬……最后还是听你的,尊重亡者,淋雨离开。
我本来怕雨。
因为小时住平房,盛夏,雨持续两小时以上,屋里就要浸水了;又怕冷,又怕弄湿鞋,而无论怎么像偷珠宝的女盗一样小心地左跳右闪,躲开大小水坑的机关陷阱,最后球鞋仍要神奇地湿掉,双足浸水,遂整日不悦。
但是,你欢喜雨。
所以我也慢慢敢于打开门,让雨水飞进来,跑进来,手拉着手,踮着它们伶俐的、光滑的脚尖。
春雨微腥,是各种植物奋力萌发的腥,近似荷尔蒙旺盛的少年体嗅。
夏雨像酒,淋雨犹如痛饮,不久辄醺然。
秋雨生寒,像某高傲人儿冰冷的手指,与他把臂同行,款款倾谈,方知他内里别有深情。
这些雨,都是你引荐给我的,是你送我的,是你的雨,因此我愿承认它们美不胜收。
雨本是你的友人,你不在,它们时或前来,陪我絮语,倚熟卖熟地,把心思一一说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题目吸人眼球,“你送我的雨”,不是自然界的原生态的雨,而是“老友来访”时下的雨。
接着是对雨的描写,细致生动,有个性,有思考。
B.为什么喜欢雨?一句提问,破空而来,引入深思。
面对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是作者的答案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原因是“试着从你的角度想”。
C.主体部分写“雨中与你同行”,在雨幕中行走的过程中,雨不仅给“我”带来了清新的感觉,而且给“我”带来了美好的记忆,这个部分时空转换,写得妙趣横生。
D.结尾点题,点得巧妙,点得灵动,尤其是最后一句,构思又有了新境界,雨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就成了我的朋友,即使你不在身边,“我”依然自得其乐。
[解析]对象分析不当,作者爱屋及乌,先喜欢“你”,再喜欢上“雨”,雨的清新感觉和美好记忆都是“你”带来的,而不是“雨”带来的。
2.作品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
(5分)答:示例:本文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三个场景:一是伞下漫步,大伞营造了一个温馨的世界;二是窗口等人,一穿,一笑,情趣顿生;三是墓地小伞躲雨,后为尊重亡者,双双淋雨离开。
[解析]5分,答出一个场景给2分,答出两个场景给4分,答出三个场景给5分。
3.结合画线句子,赏析这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6分)答:示例:①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画线句子化用《诗经》中的典故,引发了“我”对雨天的高昂兴致,让恼人的雨变得空灵知性,神妙有趣。
②通透明澈,诗情浓郁:雨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就成了“我”的朋友。
你不在,她陪我聊天解闷,理所当然。
凡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东西,在作者眼里是那样通透明澈,诗情浓郁。
[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古寺黄昏朱以撒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
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煌煌大寺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
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凭添,一俟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僧人青鞋布衲的身影了。
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
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
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么。
这种味道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
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弗去的世俗,无从清净可言,更无从作离奇的联想。
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夜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
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迎受不断扑来的世务。
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
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
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
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简的旅程。
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曾有人对我说,讨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
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
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
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积重难返,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
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
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余晖的投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
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
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
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的光彩照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
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
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
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
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第②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煌煌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B.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
C.“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解析]“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分析不当,原文是“映现出苍老朴实”。
5.“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答:示例:用意:总括上文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黄昏时分,人迹萧然,拂去了世俗,回归了清净,呈现出古寺苍老朴实的本色;而人在黄昏时候,卸去了重负,身心得以舒展,心境获得安宁,呈现出自然、自在的本我。
两者之间有着某些内在的共性。
[解析]5分,用意2分,理解3分。
意思对即可。
6.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对此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答:示例:作者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持否定态度。
①寺庙的剥蚀与残损更能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
②世人粉饰寺庙,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
③寺庙殿堂也是艺术殿堂,补救不当,艺术性会日渐消散。
[解析]6分,态度1分,分析5分。
分析答出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
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不求答案的叩问陈益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