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翻译研究综述
《水浒传》的英译本赏析

《水浒传》的英译本赏析《水浒传》(The Water Margin)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
它是一部以宋朝末年的官方腐败和社会不公为背景的长篇叙事小说。
小说以武松、鲁智深、林冲等108位好汉的形象为主线,展现了他们的英雄豪情、忠义仁爱和反抗不义的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水浒传》的英译本,看看它是如何在国际上被赏析和评价的。
让我们来看看《水浒传》的英译本的历史。
最早的《水浒传》英译本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在当时,由于中国与西方交往不频繁,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
最早的英译本《雪山飞狐》是由一些西方传教士所完成的,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添加了一些西方文学元素,以便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这也导致了翻译的失真和误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英译本问世,其中以“Outlaws of the Marsh”最为有名。
这一版本由美国学者Pearl S. Buck及其丈夫约翰·巴克合作完成,他们不仅在翻译上力求忠实原著,还专门编写了导言和附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此后,英译本由多位翻译家陆续推出,如“Water Margin”等,使得《水浒传》的故事和精神得以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而对于《水浒传》的英译本,国际上的赏析和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一方面,一些西方评论家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作品,其中既有古代中国的英雄气概和武侠精神,又有反抗不义和追求正义的主题。
他们赞扬英译本在保持原著风貌的还能增加一些西方读者所熟悉的元素,使得《水浒传》得以更好地被西方读者接受。
也有评论家认为目前的英译本仍存在一些翻译不准确和内容删减的情况,导致部分精髓无法得到传达。
他们呼吁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原著的忠实性和完整性,以便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
在国际赏析中,《水浒传》的英译本也受到了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一些国际知名文学奖项也曾颁发给《水浒传》的英译本,如“Outlaws of the Marsh”获得过国际翻译奖等。
《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

《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首先,本文选取四个英文版《水浒传》译本,分别为施宣培、楚青等的译本、严复的译本、钱宝琛的译本以及陈益强的译本。
通过比较这四个译本之间的翻译特征,可以发现各自的翻译风格和特点。
施宣培、楚青等的译本在译文中注重保留原文的韵律和修辞,而严复的译本则更注重对原文情节的准确呈现。
钱宝琛的译本在翻译中进行了一定的删节和改编,力求使译本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陈益强的译本则相对忠实于原文,注重保持原作的独特风貌。
这些不同的翻译特点反映了译者的不同译文理念和译文能力。
其次,本文通过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对比分析这四个译本与原文之间的差异。
平行语料库是指对翻译前后的文本进行对齐和比对的语料库,能够帮助研究者直观地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对应关系。
通过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译本在对话翻译、文化成分翻译、习语翻译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比如,在对话翻译方面,陈益强的译本更注重原文对话的精神,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而其他译本在翻译对话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改编和删节。
在文化成分翻译方面,施宣培、楚青等的译本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而严复的译本则更注重对西方读者解释中国文化的特点。
在习语翻译方面,由于不同语言之间习语的差异性,这四个译本在习语的翻译上也存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最后,本文讨论了《水浒传》的翻译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引进到国际舞台,让更多的非华裔读者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
同时,翻译也能够为中国学者提供对外国文学进行研究和理解的桥梁。
通过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可以促进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丰富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水浒传》四英译本的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以及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并挖掘《水浒传》翻译的价值和意义。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对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进行研究。
赛珍珠,这位在东西方文化间架起桥梁的杰出女作家和翻译家,以其独特的翻译策略和视角,赋予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新的生命。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户,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Pearl S. Buck's Water Marg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theory. Pearl S. Buck, an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 and translator who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has given new life to the classic Chinese work "Water Margin" with her uniqu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perspective. Her translated works not only open a window for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China.《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而赛珍珠的翻译,则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跨文化理解,赋予了这部古典名著新的生命力。
她的翻译不仅关注文本的字面意义,更重视文化背景的传达和读者接受度的考虑。
《水浒传》的英译本赏析

《水浒传》的英译本赏析1. 引言1.1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ater Margin'Overall,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ater Margin" serves as a bridge between two worlds, inviting readers to explore the rich tapest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experience the timeless appeal of this classic novel.2. 正文2.1 Background of the 'Water Margin'Overall, the background of the 'Water Margin' is rich in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its timeless themes continue to resonate with readers worldwide.2.2 Translation approach and challengesOverall, the translation approach and challenges of "Water Margin" require careful consideration and skill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present it in a compelling and authentic way in English.2.3 Comparison with the original textIn compar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ater Margin" with the original text,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differences that may affect the accurac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translation.2.4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yleWhen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 style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Water Margin',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choices made by the translator in terms of language, tone, and cultural references.2.5 Reception and impact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ater Margin'Overall, the reception and impact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ater Margin" have been overwhelmingly positive, solidifying its status as a classic work of world literature that continues to captivate readers across the globe.3. 结论3.1 Concluding remark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ater Margin'Overall, the reception and impact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ater Margin" have been overwhelmingly positive. The novel continues to resonate with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serving asa testament to the universal themes of loyalty, friendship, and justice.。
《水浒传》赛译本研究综述

3 .译 文赏 析和 对 比视角 。 将 赛珍 珠 的译本 和其 他 《 水浒 》的译 本进 行 比较 ,分 析其译 本 的独特 性 。 比如 ,2 0 0 7年 ,魏琳 在将 赛译 《 水浒 》和沙 译 《 水 浒》【 5 】 进 行 比较 后得 出 ,赛 译本 忠实 于 原著 ,再 现 了原著 的结构 和 内容 。沙译 本则 更好 地运 用 了归化 策略 ,更好地 移 植 了原语 文化 。 也 有作 者将 《 水浒 》的三 个英 译本进 行 比较 分 析 。如 郭梅和 亦 歌将赛 珍 珠 、沙 博 理 、约 翰 登特杨 父子 的 《 水 浒 》英 译 本【 6 】 进 行 比较 分 析 ,他们 认 为 , 尽 管在 美 国 ,赛 译 《 水浒 》独 拔头 筹 ,但 是 在翻 译 的神 韵和 贴切度 上 ,就 比不 上沙博 理 的版 本 了。而 约 翰 登特杨 父 子 的 《 水浒 》英 译本 则对 原 文进 行 了 大 量篡 改 ,并 且达 不到 “ 信 ”“ 达 ”“ 雅 ”的标 准 。 4 .分 析赛 译 《 水浒 》中的人物 形象 ,解读 其人
5 4
辽 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l 7 卷
他 们 从 语 用 等 效 和 文 化 信 息 传 递 之 间 的 矛盾 来 解 读 。认为赛 珍 珠 的翻 译 过程 中 ,始终采 用 异化 的翻
译 方 法 ,因为 赛珍珠 想 让更 多 的西方 人 了解 中国 文
物 绰 号等 的翻 译进 行赛 译 解读 。 2 0 0 5年 ,黄 娟运 用 接受美学 相关理论对 《 水浒》两个英译 本进 行 比较 【 8 】 。 并以 《 水浒 》 的人物 绰 号翻 译 为例 。充 分证 明译 者 如 能 在翻译 中发挥 主观 能 动性 ,就 能再现 原文 ,达 到 视 界融合 。2 0 0 7年 ,叶净 在其 硕 士研 究 生论 文【 9 】 中对 绰 号的翻 译做 了比较 系统 的研 究 ,叶净 结合 了 多元 系统 论和 勒 弗维尔 的主要 思想 ,从 原作 ,赞助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为了更好地传播这部作品,各国学者纷纷进行翻译和研究。
在《水浒传》的英文翻译中,沙博理的译本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沙博理译本进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对《水浒传》的传播和理解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将简要介绍沙博理的译本。
沙博理是美国著名的中国文学学者和翻译家,他的《水浒传》英文译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
这个译本是基于现代汉语的翻译,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英语表达《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沙博理的译本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了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窗口之一。
我们将分析沙博理译本的特点。
沙博理在翻译《水浒传》时,注重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忠实再现。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梁山泊108将的英雄事迹,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沙博理还在译本中加入了大量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沙博理的译本在西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然后,我们将探讨沙博理译本对《水浒传》在西方的传播和理解所起到的作用。
沙博理的译本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翻译作品,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新诠释和表达。
通过沙博理的译本,西方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浒传》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沙博理的译本也为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通过对《水浒传》的翻译和解读,西方学者们能够更好地探讨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
我们将展望沙博理译本的翻译与传播的未来。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古典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研究也将变得更加重要。
沙博理的译本为西方读者提供了独特的理解《水浒传》的途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的翻译工作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观念。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是比较经典的一本英译本,是翻译史上的一份重要作品。
这个英译本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其翻译策略、语言风格以及对原文文化的呈现等等。
首先,这个译本的翻译策略是值得探讨的。
沙博理在翻译时采取了一种比较保守、传统的翻译策略。
他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保留了原文的很多结构和语言特点,比如汉语的典型表达方式和常用俗语等等。
这种翻译策略确保了译本对原著的尊重,并且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朴实、真实的读者体验。
其次,这个译本的语言风格也很值得研究。
沙博理的翻译风格比较优美、华丽,同时也娓娓道来、生动有趣。
他运用了很多具有文学气息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比如采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和叠韵等等。
这种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译者对于文学审美的追求,同时也为英语读者带来了一种美妙迷人的阅读体验。
最后,这个译本还能够很好地呈现出原文文化的特点。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篇目,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沙博理的译本能够很好地传达出这种文化背景,比如采用了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比如古代社会制度、礼仪习俗等等。
这样的文化呈现能够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扩大英语读者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综上所述,《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有很多方面可以探讨,比如翻译策略、语言风格、文化呈现等等。
这个译本在宣传和传播中国文学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仍然值得中国文学爱好者和翻译学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的研究《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原作语言古旧,已经很难完全理解原著。
翻译成现代语言成为了学术界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将就《水浒传》沙博理译本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原著的保真度和阅读体验的影响。
一、《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简介《水浒传》沙博理译本由沙博理于20世纪初期完成,是一部相对较早的现代汉语翻译作品。
在翻译过程中,沙博理充分运用了他在中国文学、历史和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力求将原著的文学魅力和情节传达给西方读者。
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尽可能地避免了汉语原著所固有的语言障碍,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和享受这部中国古典名著。
二、对原著的保真度在翻译《水浒传》这样一部历史悠久、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时,保真度是翻译者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沙博理译本在保真度方面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他尊重了原著的语言和篇章结构,努力保持了原著的文学风采和民间色彩。
在翻译中,他没有过多地对原著进行删减或者增补,尽量保留了原著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这种忠实于原著的翻译态度,使得《水浒传》沙博理译本成为了当时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阅读体验的影响除了对原著的保真度,翻译作品还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
《水浒传》沙博理译本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不俗的成绩。
通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了原著中的语言障碍,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中国古典名著。
在翻译中,他还适当地对原著中的生僻词汇和历史典故进行了解释和注释,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因素,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这种对读者的关怀和服务,使得《水浒传》沙博理译本成为了西方读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结语《水浒传》沙博理译本是一部对原著高度忠实的翻译作品,同时又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它成功地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介绍给了西方读者,成为了他们了解中国文学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之家》2018年第16期 总第280期215文化天地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文化输出成为重要国家战略,《水浒传》作为中华文化杰出代表之一,如何更好地将其外译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显示,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水浒传》的翻译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从总体来看,目前还主要是以英译研究为主,其他语种译本的翻译研究也有所进步。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一、《水浒传》翻译史研究郑公盾[1]和王丽娜[2]都对《水浒传》的外译情况进行了概述,例如《水浒传》在国外的收藏情况,翻译历史以及传播情况等。
他们研究表明,十八世纪初期,《水浒传》开始最早传入日本,之后是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九世纪中叶,《水浒传》开始在西方传播,最早以法文译本出现,虽然只是片段摘译,却为人们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一道大门。
自此,英语、德语等译本开始出现,并引起了当地文学界的关注。
在日本,人们赞扬《水浒传》的文学成就,认为其“结构的雄大,文字的刚健,人物描写的精细,不独为中国小说之冠冕,且足以雄飞于世界的文坛”[1]。
在欧洲,“《大英百科全书》说:‘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因以通俗的口语形式出现于历史杰作的行列而获得普遍的喝彩,它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2]。
也有部分学者针对《水浒传》的某一语种翻译史进行了具体研究。
钱林森[3]介绍了《水浒传》法译本的发展历程及法国文化界对《水浒传》的高度评价。
高磊[4]结合描写翻译学理论对《水浒传》的英译史进行了历史性角度的研究和梳理。
宋建飞[5]重点针对《水浒传》三个德译本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陈安梅[6]总结了《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情况,重点分析了20世纪电脑和网络技术对《水浒传》传播的推动作用。
李吉娜[7]系统地梳理了《水浒传》在泰国的传播情况,并且从宏观、微观以及变译理论对《水浒传》泰译本进行了分析。
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影响的不断扩大,《水浒传》引起了更多语种学者的关注,未来会有更多翻译史研究出现。
二、《水浒传》译者研究《水浒传》译者研究主要关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译者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翻译标准以及译者在国家翻译实践中的角色等。
唐艳芳[8]从译者主体地位的历史演变和《水浒传》英译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赛珍珠(Pearl S. Buck)在题材选择、内容取舍以及书名翻译等方面的主体性表现。
魏莉[9],将译者纳入整个动态翻译过程中,从语言层面、风格层面和文化层面分析和探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董琇[10]从译者的思维特点和潜意识出发研究赛珍珠的译本,认为她创作与翻译呈现相同的思维过程,是英译汉经典著作的最佳状态。
张志强[11]结合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赛珍珠译本的杂合特质,认为这种特质对消除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促进中国文化输出都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李菁[12]利用副文本的史料价值从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全面解读沙博理(Sidney Shapiro)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
任东升[13]从国家翻译实践的层面高度评价沙博理的译作,提议从国家翻译实践角度加深对沙译《水浒传》在典籍外译和传播中价值的认识。
可以看出,学者们不再只是研究译者在具体文本翻译活动中的作用,而是已经上升到国家翻译战略层面,分析译者的翻译行为对我国文化输出的影响。
三、《水浒传》翻译策略研究《水浒传》翻译策略研究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将原作与译作或者不同版本的译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某些语言现象的翻译技巧。
例如张德学[14]结合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分析沙博理的《水浒传》英译本,指出针对文化空缺习语翻译,译者可以采取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进行转换,照顾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从而较好地传递源语信息。
靳吉丽[15]结合目的论着重从翻译策略方面对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进行了比较,指出“一个译者在翻译行为的过程中,翻译的目的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5]”因此,为了达到翻译的目的,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实践。
帅蓉[16]从关联理论出发分析了沙博理译本中的习语翻译,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在翻译文化色彩浓厚的习语时合理选择翻译策略。
吴卫平[17]从陌生化理论出发分析赛珍珠译本中的翻译实例,探讨“异域化”和“混杂化”翻译策略各自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
曹灵美[18]指出赛珍珠译本中的语言、文学、文化层面的中国话语言说策略,对当下典籍外译,推动中国文化输出具有很大启示,四、结语综上所述,《水浒传》的翻译研究,无论是翻译史研究、译者研究还是翻译策略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中西本来就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得很多研究可以继续深入。
第一,【摘 要】《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将其外译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就从翻译角度出发,梳理《水浒传》外译本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以后《水浒传》的翻译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水浒传》;翻译;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6-0215-02基金项目:本文是2017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水浒传》法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06544。
作者简介:李晓艳(1988-),女,山东淄博人,滨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水浒传》翻译研究综述李晓艳(滨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0)216李晓艳:《水浒传》翻译研究综述《水浒传》非英译本翻译研究还需引起足够重视。
第二,文化差异包括多个方面,《水浒传》中还有很多文化气息浓厚的内容需要从翻译角度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例如话语的言内之意、人物的语言风格等。
第三,学者们在进行《水浒传》译本研究,特别是词汇空白等方面的研究时,往往仅限于通过实例进行论证和评价译本的优劣。
笔者认为相关学者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翻译建议,引发更多的学者共同探讨,从而切实在实践中推动中国文化外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郑公盾.《水浒传》在国外的流传[J].中国比较文学,1985,(1):233-243.[2]王丽娜.《水浒传》在国外[J].古典文学知识,1998,(4):118-127.[3]钱林森.法译《水浒传》的问世与法国对中国小说的译介·研究—中国文学在法国之二[J].社会科学战线,1986,(4):302-310.[4]高磊.《水浒传》英译本的历时描写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7-133.[5]宋建飞.德译《水浒传》—欧洲最早、最奇、最经典的译本[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1):66-75.[6]陈安梅.《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J].文艺评论,2014,(8):162-166.[7]李吉娜.《水浒传》在泰国的翻译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7.[8]唐艳芳.时代背景与译者主体的互动—论赛珍珠《水浒传》英译选材的主体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8-82.[9]魏莉.《水浒传》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兼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9-222.[10]董琇.赛珍珠以汉语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谈赛译《水浒传》[J].中国翻译,2010,(2):49-54.[11]张志强.后殖民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赛珍珠<水浒传>译本[J].中国翻译,2010,(2):44-48.[12]李菁.王烟朦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1-86.[13]任东升.从国家翻译实践视角看沙博理翻译研究的价值[J].上海翻译,2015,(4):25-90.[14]张德学.《水浒传》英译本中文化空缺习语的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3-114.[15]靳吉丽.从目的论看《水浒传》英译的翻译策略——对比两个英译本[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13-115.[16]帅蓉,张景成.关联理论在《水浒传》习语翻译中的解释力[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1):111-112.[17]吴卫平,董元兴,李婷. 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研究——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153-159.[18]曹灵美,唐艳芳.典籍英译中的“中国话语”研究—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7(4):89-92.习,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学校应该更新和健全合奏的设施和设备,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基础条件,提高自身训练的几率和效率;其次,学校还应该组织一些演出的机会或比赛,调动学生的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最佳表演水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最后,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合奏实践平台,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与当地知名的古筝合奏机构或文化部门合作,为学生赢得更多的练习和演奏机遇。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古筝合奏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一支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目前,古筝合奏教师的综合技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一些培训机构等,及时给自己充电,让自己走在合奏领域的最前端;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多引进专业指挥人才,与其他教师构成学习小组,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使每位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
再次,应该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师的授课进行指导,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课程设置和安排合理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古筝合奏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安排还比较随意,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
古筝合奏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演奏技能和音乐表现力,同时还要系统的、科学的把握音乐的整体布局,培育学生的演奏集体意识,构建演奏多色彩、多声部、多织体相结合的思维,做好演奏中的相互配合和协作。
因此,应该根据这些要求对课程进行合理化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对古筝合奏的课时也要合理的安排,增加实践练习的课时,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五)完善古筝合奏的教学体系。
要想使古筝合奏课程开展的更顺利,最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完善古筝合奏的教学体系。
首先,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合奏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解决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注重健全自身课程的评价体系,提升合奏课程的教学成效。
四、结语古筝合奏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开展古筝合奏课程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应该克服各种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古筝合奏课程开展的更加顺利,提高学生的综合演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