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共27页文档
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应用讲课文档

药第二天,患者咳嗽明显减轻,扁桃体肿胀减轻,体
温37摄氏度,病情明显好转。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6.典型案例
典型病例2:患者,男,8岁。车祸伤,伤 后3小时入院,全身多发骨折、头外伤伴失 血性休克住院。患者病情危重,有部分开放 性创伤、伤口污染、失血性休克。用药:头 孢呋辛1.5g,Bid,静滴;甲硝唑 0.2g,Qd。药师建议:头孢呋辛钠与阿奇 霉素联用,但每次要先用头孢呋辛,再用阿 奇霉素,医生接受,10天后,患者感染得 到控制。
第四页,共27页。
2.根据小儿不同阶段的生理、病理特征合理 选用抗菌药物
2.1体液分布的影响 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重的80%,水溶性
药物在细胞外液稀释后浓度降低,排出也较 慢。早产儿的卡那霉素分布容积较成熟儿小, 因而血药峰浓度较成熟儿高,因此早产儿和 新生儿更容易造成卡那霉素中毒,对听神经 和肾功能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大量的儿童普通感冒应用抗菌药治疗研究表明,其不能改善 感冒的病程和预后及细菌并发症,反而易导致细菌耐药。
第十八页,共27页。
5.儿童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分析
5.2不合理选药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占有很重要的比
重,肺炎支原体所导致肺炎占儿童肺炎的20%,很多医师 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是不对症的。儿童急性腹泻,夏
第五页,共27页。
2.根据小儿不同阶段的生理、病理特征合 理选用抗菌药物
2.2酶的影响 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和完
备,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了药物的血药 浓度及毒性作用。如氯霉素在体内可与肝 内葡萄糖醛酸酶结合后排出,但新生儿和婴
儿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讲课文档

(三)、发烧 人的正常体温是36.5-37°左右, 如果高于37.2°,则称作发烧。
当人不能维持正常体温的时候, 很多生理机能将发生障碍。
第15页,共25页。
治疗方案: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若家有冷 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 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 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 猛打寒颤,则表示不需要散热,所
部受凉。
第23页,共25页。
3. 避免滥用抗生素: 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以免肠道内菌群失调(抗菌药物会杀死肠道中 的正常菌群),导致耐药菌繁殖引起肠炎,加
重腹泻。
4. 增强体质:平时应加强锻炼,提高机体 抵抗力,这才是预防各种疾病的根本。
第24页,共25页。
谢谢
第25页,共25页。
临床以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为主要症 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
口唇青紫等症。
第3页,共25页。
2、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 见的疾病,占儿科门诊量的70%~80%。 由于小儿先天禀赋薄弱,易感受风邪, 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6个月到3岁为 发病高峰,一般会反复发热3天左右,
病在早期,也有类似感冒的一些症状,但由于儿童表达能 力差,往往不能明确说明自己哪里不舒服,不会说话的婴 儿更是不能表达,并且小儿病情发展变化快,因此对小孩 的感冒症状不可掉以轻心,应当细心观察,发现病情异常
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千万不能疏忽大意。
第12页,共25页。
治疗方案:
• 1、带着宝宝去医院,医生常会要求宝宝进行一 些检查,这样才能知道感冒的原因。
冷却的情况。
第17页,共25页。
5、多喝水: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 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2讲课文档

有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 冬春发病率高,突然高热,咽痛,扁桃体红肿,1天后颈 部、躯干四肢依次起疹,均为弥漫性细小密集红斑,融合 成片皮疹,间界线不清,颈、肘弯、腋窝、腹股沟部皮肤 皱褶处皮疹线条状分布,可见帕氏线,口周苍白圈,杨梅 舌,皮疹48小时达高峰,弥漫性猩红色起病7-8天,皮疹依 出疹先后顺序开始消退,伴糠样脱屑,早期白细胞,中性 粒细胞升高,特点:高热,扁桃体肿,全身弥漫性猩红色 皮疹。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第1页,共45页。
(优选)小儿常见发 热出疹性疾病的规范
化诊断与治疗
第2页,共45页。
病因分类
感染性:
病毒感染: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肠道病毒感染(手足 口病)
细菌感染:猩红热、败血症
非感染性:
变态-免疫性疾病 药物热
血液病所致皮疹
蚊虫叮咬等
第3页,共45页。
第9页,共45页。
病毒性出血热
一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包括 流行性出血热、登革出血热,以发热、出 血皮疹、休克、少尿、肾衰为主。特征: 发热、多为双峰热,或持续热,流行性出 血热患者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 眼结膜充血,醉酒貌,皮肤黏膜可见出血 点,瘀斑,登革热患者四肢、颜面腋下软 腭散在瘀点、瘀斑,并可出现红斑,斑丘 疹,风团样疹。
基因组:单链RNA, 16000个核苷酸
包膜有3种结构蛋白 H:血凝素,识别靶细胞受体,促进黏附宿主细胞 M:基质蛋白,与组合病毒成分及病毒繁殖 F:融合蛋白:促进病毒细胞与宿主细胞融合
麻疹病毒受体:CD46,SLAM(信号淋巴激活分子)
麻疹基因结构模式图
小儿发热护理讲课文档

• 高热期:解开衣服加快散热或根据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 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 体温下降期:指导家属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注意测量体温以防虚脱。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 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7、饮食护理:患儿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营 养物质的消耗大大增加,体内水分的消耗也 明显增加。同时,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 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明显减弱,因此,不宜 多食油腻、辛辣之品,应平衡营养膳食,可给 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 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呼吸快, 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 3000ml/d为宜。多喝水还可促使多排尿,通 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 温开水,有利于出汗。
第二十五页,共27页。
• 婴幼儿:
1、体温在38 ℃以下时,让患儿多饮温开水,如末 梢循环差,四肢凉时可先保暖;
2、体温在38.5℃以上周身无汗时,遵医嘱使用退热剂 ,同时仍需给患儿多饮开水,以免液体不足造成大汗 后虚脱;
3、如使用退热剂仍不退热或体温继续上升,周身无汗 ,超过4 h~6 h,可重复使用退热剂;如在4 h 内, 可给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 同时可适量服用镇静剂 ,以免发生惊厥。如患儿体温在38.5 ℃以上,但头 部、躯干有汗时,则不要包裹太多,并多饮水,体 温可很快下降。
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 ,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 ,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 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 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疾病名: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英文名:pediatric tetany of vitamin D deficiency缩写:别名:小儿低钙性惊厥;小儿佝偻病性低钙惊厥;小儿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婴儿性手足搐搦症ICD号:P71.3分类:儿科概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tetany of vitamin D deficiency)由于维生素D缺乏加之甲状旁腺功能代偿不全,致血钙降低到1.75~1.88mmol/L(7.0~7.5mg/dl)以下,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喉痉挛或手足搐搦。
流行病学:过去我国北方冬春季常见,尤以习惯住窑洞、少见日光的婴儿多见。
近年来因广泛用维生素D预防,发病已逐年减少。
多见于1岁内小儿,尤以3~9个月发病率最高,冬春季多见。
病因:发病原因与佝偻病相同,属佝偻病第一期的一种表现,骨骼变化轻微,血钙低而血磷大都正常,碱性磷酸酶增高。
1.血清钙降低 血钙离子降低是本症的直接原因,若血清总钙量降至1.75~1.88mmol/L(7~7.5mg/dl),或钙离子降至1mmol/L(4mg/dl)以下时,即可出现抽搐症状。
2.促进血钙降低的因素(1)季节:春季发病率最高,在北京所见的病例中以3~5月份发病数最高。
因为入冬后婴儿很少直接接触日光,维生素D缺乏至此时已达顶点,春季开始接触日光,体内维生素D骤增,血磷上升,钙磷乘积达到40,大量钙沉着于骨,血钙暂时下降而促使发病。
(2)年龄:发病年龄多在6个月以下。
婴儿生长发育最快,需要钙质较多,若饮食中供应不足,加以维生素D缺乏即易发病。
发病年龄早的多与C D D C D D C D D C DD母亲妊娠时缺乏维生素D有关,如母亲维生素D充足,一般新生儿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足够3个月内的应用。
(3)其他:未成熟儿与人工喂养儿容易发病。
(4)钙吸收减少:长期腹泻或梗阻性黄疸能使维生素D与钙的吸收减少,以致血钙降低。
(5)血磷增高致血钙降低:本症常在急性感染后发病,可能因细胞内的磷释放到细胞外液,使血清磷浓度突然增高,致血钙降低。
马凡综合征的诊治

内容提纲
Marfan syndrome 疾病简介
构成微纤维的蛋白还有原纤维蛋白一2.微纤维相关糖蛋白和微纤维相关蛋白。
➢ 微纤维以二种形式存在于组织中: 一种是与弹性蛋白结合形成弹性纤维的形式存在,此形式的微纤维分布广泛,如皮肤 、肺、血管、肾、软骨及肌健等。 一种形式的微纤维未与弹性蛋白结合,可见于眼的睫状小带。 微纤维可作为弹性蛋白沉积及弹性纤维形成的骨架,微纤维与弹性蛋白结合形 成弹性纤维,在组织中提供弹性支持作用。
次要标准:中等程度的漏斗胸:关节活动异常增强;高腭弓,牙齿拥挤重叠;面部表征:长头——正常头颅指数为75.9或以下、颧骨发育不全、眼球内陷、缩颌、睑裂下斜
。骨骼系统受累需符合的条件:至少有两项主要标准或一项主要标准加两项次要标准。
⑵ 眼睛
主要标准:晶状体脱位。
次要标准:异常扁平角膜(角膜曲面计测量);眼球轴长增加(超声测量);虹膜或睫状肌发育不全致瞳孔缩小。眼睛系统受累需符合标准:主要标准
气胸 – 2 硬脊膜膨胀 – 2
髋臼前凸– 2
上部量/下部量的比例减少,或上肢跨长/身高的比值大于并且没有严重的脊柱侧凸 – 1 脊柱侧凸 或 胸腰的脊柱后凸– 1
肘关节外展减小– 1
面部特征, (3/5) – 1 (正常头颅指数为75.9或以下、颧骨发育不全、眼球内陷、缩颌、睑裂下斜。)
皮纹萎缩(牵拉痕) – 1
⑷肺
主要标准:无。
次要标准:自发性气胸;肺尖肺大泡(胸片证实)。 如果一项存在即可认为肺系统受累。
《方剂编--儿科分册》野草著

因症病证治探幽
编者 野 草
第一编 附 编
常用中药方剂 儿科分册
1
因症病证治探幽
《方 剂 编》
编者 野 草
本套图书共分为四部:第一部《病因编》、第二部《症状编》、第三部《方剂编》。各 部都按临床六科(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分为 6 册,另有第四部《附编》含《常用 中药方剂》《中成药应用临床参考》各 1 册。计 20 册。
本书为第三部《方剂编》。
本编编写说明
同道们熟知: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就发现了药物并用之治病疗 伤。最初,只是使用单味药。经过诸多年代的医疗实践,认识到用几味药配合起来治病的效 果更好,于是就逐渐形成了方剂。
方剂的出现,吸引后世历代医学家对其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探索和研究,经过长期的 医疗实践证明:多种药物共同作用于人体,其协同、制约作用的发挥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医疗 效果。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越。
惊厥
风热 11
12 4369 时行病
银翘散
温病条辩
恶风汗出 风热 11
13 4303 时行病
银翘散
温病条辩
喘嗽
风热 11
14 1820 时行病
银翘散
温病条辩
水痘
风温 12
15 1815 时行病
银翘散
温病条辩
头痛
风温 12
16 3353 时行病
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辩
小儿麻疹 热 13
17 4373 时行病
全编共分析了运用同一方剂的、3 个症次(含 3 个)以上的主症 506 个,症次 1062 个。 其中含:内科 262 个主症,764 个症次。外科 44 个主症,30 个症次。妇科 81 个主症,103 个症次。儿科 39 个主症,47 个症次。眼科 48 个主症,40 个症次。耳鼻喉科 32 个主症,78 个症次。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PPT课件

二、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 咽结合膜热(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夏季流行。病原体为腺病毒。典型结合膜热:患者有发热 、咽炎、及结合膜红三联征。为急性传染病,常伴有颈淋巴结肿大,但这些症状不必全具备。流行时有的 具有咽炎或结膜炎,本病眼、咽症7日见好。
第6页/共45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URI)
第1页/共45页
一、普通感冒 (• c病 o原 学mmon cold)
90%以上原发病原为病毒,其中鼻病毒、冠状病毒占60%,此外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 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细菌感染多继发于病毒感染后,以链球菌为最多。
第16页/共45页
婴幼儿各种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
第17页/共45页
实验室检查
• 大便常规检查通常仅见脂肪滴、不消化食物和少量白细胞。
第18页/共45页
诊断
•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临床表现及便常规检查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第19页/共45页
治疗
• 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预防并发症。 • 1.饮食疗法 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由米汤、粥
第10页/共45页
辅助检查
• 血常规 细菌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并有核左 移。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并可见异性淋巴细 胞。
• 血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此法对鉴别病毒性与细菌 性肺炎有参考意义。
• X线检查 早期肺纹理增强,以后可见两肺中下野有大小不等的 点片状阴影,或融合成片状阴影,亦可伴有肺气肿或肺不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