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品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探析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艺术手法赏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刘)

文学作品艺术手法赏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刘)

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
肥城市泰西中学

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正面描写
描写
(按描写角度)
能给读者以直 接、真实、具 体的感受。
侧面描写
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 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也叫间接描 写。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二:叠词摹声
第一次演奏: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侧面烘托
第三次演奏:
琵琶行 •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侧面烘托 江州司马青衫湿。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 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 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 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罗敷的美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 的运用
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 在实际运用中,侧面描写 往往同正面描写相结合, 才能达到更为显著的效果。 也就是说,侧面描写多是 正面描写的补充。侧面描 写运用适当,是艺术的妙 思,但若用得太多,形象 就会显得飘忽,文章也会 给人以“空”的感觉,所 以侧面描写也要注意“度” 的问题。
侧面描写 的运用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4分)

侧面描写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艺术魅力

浅谈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文学作品主要的表现方法是描写,只有通过描写才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取得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描写的种类很多,按角度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文重点分析了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艺术魅力效果信息点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就是不直接描写对象,而是描写周围与对象有关的事物,间接含蓄的达到表现对象的描写方法。

这种手法常用于写人、记事、状物等叙事类文体中。

运用侧面描写的文章多给人匠心独具、新颖别致、效果独特的美感,别具魅力,能够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侧面描写能够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如侧面描写的典范,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不直接描写秦罗敷的美貌,而是借助旁观者的感受、神态、反应,虚摩烘托罗敷的美丽之极:“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这种“不写之写”的侧面描写法,能充分地调动、激活读者的自由联想和丰富想象,产生一种不定型的、没有限度的“揽之若无,思之则有”的独特审美效果。

二、侧面描写能用极简省的句子收到出色的表达效果如《守财奴》中葛朗台太太看到丈夫闯进来,瞪着匣子上金子的眼光时,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一“叫”非同寻常。

显然妻子对丈夫的贪婪成性已经十分清楚,如果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不是特别骇人,她是不可能如此惊呼上帝救命的。

这一侧面描写使人能想象出葛朗台眼睛里燃烧着多么疯狂的贪欲之火,对金子有多么疯狂的占有欲,守财奴贪婪的本性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收到了出色的表达效果。

三、侧面描写能呈现描写对象难为人知的信息点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对夏瑜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论完成的。

陌上桑侧面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陌上桑侧面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陌上桑侧面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韵味。

陌上桑,作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常被用来描绘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陌上桑的侧面描写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陌上桑侧面描写的运用,诗人们能够在作品中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和内涵,产生出深远的艺术效果。

在陌上桑侧面描写中所营造的深邃意境可以引发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之美的反思。

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常常通过对陌上桑的描写来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丽和生机。

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眼花不见,耳草不闻”,就将登高之后所见到的景物逐一写了出来,当其中提到“缭绕牛山巅”“陌上桑”的时候,便产生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

通过对陌上桑的侧面描写,诗人们能够在作品中展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引发读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另外,陌上桑侧面描写也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古代诗词中,陌上桑往往与人生的离别、相思之情联系在一起。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通过对陌上桑的侧面描写,将景物与人生经历相结合,表现出了对人生命运的感伤和反思。

陌上桑侧面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还表现在对情感的饱满和渲染上。

在古代诗词中,陌上桑侧面描写往往用来渲染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孟浩然的《宿桐庐》中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通过对陌上桑的描写,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寂寥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人的笔下,陌上桑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象征,通过对其侧面描写的运用,诗人们能够将内心情感表现得饱满深沉,产生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陌上桑侧面描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能够营造深邃的意境,引发人们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之美的感悟,同时也能够表现出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通过对陌上桑侧面描写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和内涵,体会到诗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表现形式。

七上语文 侧面描写

七上语文 侧面描写

七上语文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描写手法,通过侧面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情境或者事物的特征和特点。

这种描写方式不是直接点出人物或事物的特征,而是通过描写周围环境、他人的反应或者细节来暗示和展现出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和特征。

在七年级语文课程中,侧面描写常常出现在课文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境。

在文学作品中,侧面描写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周围环境的描写、他人的评价等方式进行。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通过周围环境的描写,可以衬托出人物的形象和特征;通过他人的评价,也可以间接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品质。

这种描写方式往往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自行感悟和理解人物形象,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深度。

在学习语文课程时,理解和掌握侧面描写这一文学手法对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侧面描写,丰富作文的描写手法,提高作文的艺术水平。

总之,侧面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描写手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境。

在语文学习中,理解和掌握侧面描写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侧面描写这一文学概念。

谈侧面描写的魅力

谈侧面描写的魅力

谈侧面描写的魅力侧面描写作为一种文学手段,自有它的无限魅力: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形象力;它是对正面描写的有一补充;更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

标签:侧面描写;魅力侧面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单说,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又叫间接描写,是描写的技巧之一。

比如:周围的人经过他身边时纷纷掩鼻而走。

利用的就是侧面描写手法。

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那么,侧面描写到底有什么样的艺术魅力呢?一、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了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如果仅采用这样的正面描写,仍有些概念化,缺少形象感和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作者不从罗敷本身实写她的美貌,而是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从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动作神态中加以烘托,表现罗敷美到极点。

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侧面描写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所以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

”这段文字表面上只写鱼,其实也写了潭水,水清,潭中鱼才历历可数,日光才能直射潭底,在石上留下清晰的鱼影。

水清,潭中鱼才像游在真空之中,无所依凭,只见鱼而不见水,正是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无比。

侧面描写的魅力

侧面描写的魅力

侧面描写的魅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识记课文重点字词,理解文本内容。

2、能力目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落实和侧面描写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同学们肯定都看过各种各样的演出吧,你印象中最深精彩的是哪一次?你能说出来让大家分享一下吗?生回答(两位学生)预设:没讲到侧面描写你觉得这样的讲述让人家听了有没有身临其境的的感觉?(没有)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你看到的演出讲得更精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方法,到底是什么方法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二)出示课件1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教师读,抽学生解释文意。

问题:1.这里有没有直接描绘罗敷的美貌?(没有)2.通过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的反应来写人物的美貌,这属于什么描写?(侧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呢?出示课件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口技》就是以经典的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文言文小说。

我们要学的描写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听录音,找出其中的侧面描写。

二、教学课文(一)出示课件3,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画出侧面描写的语句。

(二)分析侧面描写1.让学生齐读第一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抽学生翻译,教师重点字词解释小问题分解(1)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入神,专注,全神贯注等)(2)观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表演精彩)(3)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这精彩的表演呢?请学生找出文中的语句。

读(4)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夜深人静的夜晚)(5)远远深巷中传来的一声狗叫,惊醒了熟睡中的一家四口,作者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人欠伸,其夫呓语、小儿大啼,大儿絮絮及夫叱大儿的声音。

这属于什么描写?(正面描写)过渡:作者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地描绘了梦中惊醒的场景。

侧面烘托出魅力

侧面烘托出魅力

侧面烘托出魅力作者:潘楚荣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3年第04期相传,当年金兀术读了柳永《仙吕调·望海潮》一词而对南国垂涎三尺,率十万雄兵南侵。

柳永的这首《望海潮》歌咏了江南名城杭州的富庶繁华,作者用环境之胜衬托名城之美。

其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让金兀术拍案叫绝,可见其感染力之强。

这里,侧面烘托显示了巨大魅力。

烘托也叫衬托,中国画中常用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更鲜明。

把这一技法运用到写作中,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烘托,是从侧面间接表现对象,所以又叫侧面烘托。

巧妙运用侧面烘托,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侧面烘托,或凸现人物品质,或强调事物特征,或表达思想感情,都能使正面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清晰。

教材中运用烘托手法的典型例子俯拾皆是。

如《周处》一文,开头就交代了周处的性格“凶强侠气”,接下来并没有从正面具体写他如何横行乡里,为非作歹,逞强好斗,以致被乡人视为祸害,而是运用烘托陪衬手法来表现周处是何等一个祸根。

作者把他平时的恶行同对人危害极大的猛虎、恶蛟排列在一起,比较的结果是“而处尤剧”。

读者可想而知,人们对周处的极端痛恨。

难怪乡人对周处杀虎、斩蛟这种为民除害的行动不但不感激,当误以为他杀蛟而死时还奔走相庆。

可见周处平时作恶为害到了何种程度。

这层意思如果从正面用具体事例加以表现,也许能够做到,但远非几件事能说清楚,而用烘托陪衬之法,就可以精巧地将周处“凶强”的性格表现出来,震撼读者的心灵,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又如《观潮》一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美。

作者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之后,调转笔锋写“观潮者”的盛况。

看潮人着盛妆,坐车马绵延十几里,拥挤塞道,当地饮食百货价钱猛涨,看棚之内,插足不得,真是人山人海。

作者巧妙地运用烘托手法,用观潮之盛衬托江潮之美。

江潮不美,怎么能吸引这么多的观众,弄得物价飞涨呢?这样写,不由勾起人们对钱塘江观潮的神往。

侧面描写好处

侧面描写好处

侧面描写好处【原创实用版1篇】篇1 目录一、侧面描写的定义和特点二、侧面描写的作用和好处三、如何运用侧面描写四、侧面描写的注意事项篇1正文一、侧面描写的定义和特点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一种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人物关系的描绘,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形象的描写手法。

它不同于直接描写,即直接对人物进行肖像、心理、语言等方面的描绘。

侧面描写通过描述人物所处的环境、与他人的互动以及事件的发生,让读者对人物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手法具有较强的暗示性和想象空间,使文学作品更具吸引力。

二、侧面描写的作用和好处1.丰富人物形象侧面描写通过描绘人物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它可以展示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揭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使读者对人物产生更全面的认识。

2.增强文学作品的意境侧面描写通过对环境、氛围的描绘,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意境,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意境的创造有助于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读者进入作品的情境中。

3.引发读者的想象侧面描写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人物形象的细节。

这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4.突出主题侧面描写可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通过对人物所处的环境、社会背景的描绘,可以凸显作品的主题,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三、如何运用侧面描写1.善于观察和捕捉人物的特点侧面描写需要作者对人物进行深入观察,捕捉人物的个性特点。

只有了解人物,才能准确地描绘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与他人的关系。

2.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相互映射在侧面描写中,环境是人物性格的映射。

作者要注重选择能够体现人物特点的环境,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3.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侧面描写可以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通过对比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差异,突显人物的个性特点。

例如,通过对比人物在不同场合的表现,可以展现人物的复杂性。

4.掌握节奏和力度侧面描写要注意节奏和力度的把握。

适时地运用侧面描写,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研究
78
【摘 要】
侧面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也比较常见。

初中语文作品中也有较多的作品使用了侧面描写,该手法通过对描写对象的侧面刻画,给读者充分的想象和暗示,为塑造丰满生动的形象做好铺垫。

【关键词】
初中 语文作品 侧面描写 艺术魅力
相传某天唐朝有几位画家在一起比试书画,画作的立意是群山有峰,几位画家都从山峰入手,将挺拔的山峰画了进去,有的高耸入云恨不得高入云霄。

唯独画家吴道子不同,他从山腰上的松柏入手,将山上的云雾和松柏描绘得逼真生动,松树立于万仞山腰之上,给人一种高耸形象的感觉。

这种侧面描绘的手法在写作中也广为应用。

侧面描写在语文作品中比较常见,是将描写对象的侧面进行一点的描述,不从正面对对象进行描写的手法,将与想描述对象有关联的产物进行细致的描写,为对象的描述做好铺垫。

侧面描写又称为“间接描写”,该手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不从正面进行描述,间接的从旁处下笔,通过各个角度为阐述描述对象的特点和特征。

当下我国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多处描写案例,本文通过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浅谈自己对侧面描写手法的理解,剖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
众多周知,文学作品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描写,正面描写可以直接的将对象说清楚,侧面描写不从正面角度出发,从相关人物事物入手,对描述的对象进行渲染和烘托,从而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一种衬托的表现方式,衬托出作者想要变现的事物。

初中语文中有很多侧面描写的手法,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醉翁亭记》乃是经典游记散文。

《醉翁亭记》一文主要是通过写景叙事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其中,“滁人游”“众宾欢”两个场面,虽未直接写作者,却从侧面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你看,那“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大家一路上热热闹闹,快快乐乐地与太守去郊游,不正是太守热爱百姓,与百姓同乐的表现吗?来到山上,你看大家玩得多开心。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百姓的快乐,不正是太守的快乐吗?看着大家玩得这么开心,“太守醉也。

”太守表面上是喝醉了,实际上却是陶醉在与民同乐之中了。

通过描写“滁人游”与“众宾欢”,文章从侧面很好地烘托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正面描写显著不同的是,侧面描写得益于其缺乏直接描述的原因,没有把描述对象固定化,给读者细枝末节的暗示,将想象空间留给读者,也给作者更好的写作空间,作者可以通过各个角度将对象的形象展现出来,给读者暗示的同时又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这既能丰富读者心中的形象又能将生活中的形象艺术化,将读者的生活进行了升华。

二、侧面描写承担着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初中语文作品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探析
四川省阆中市洪山中学 于春玲
文学作品中侧面描写的手法不仅用于烘托气氛,还可以用于故事情节的推动。

文学作品中有些细节部分不利于正面描写,可以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将文学作品的细节描绘出来,给读者侧面的暗示。

我国初中语文作品法国文学家莫泊桑先生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前半部分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通过作者的视角将叔叔于勒的简单形象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现出了一个沧桑,饱经生活压迫的形象,为后续情节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该篇文章的上半部分,“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

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

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通过我的视角将叔叔年轻时候的形象通过描述展现出来,也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也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发展一道一定的烘托作用。

三、侧面描写可以提升文章的美感价值
文学作品中正面描写为主,正面描绘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文章中不可能全是正面描写的表现方式,侧面描写的手段可以烘托文章的气氛,使得文章不受限制于表现手法,给作者更多的表现空间,为正面描写提供一定的补充,提升文章的表现力,也为文章的美感带来一定的提升。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一“衔”一“吞”,有气势。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文中通过大量的侧面描写洞庭湖的景色烘托岳阳楼,这种侧面手法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为文章的表现力和美感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侧面描写是我国文学作品中较为常用的表现手法,其作用和艺术魅力远不止本文所阐述的几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国文学家苏轼的诗中即阐述了侧面描写的使用理念,即通过多角度的描述对写作对象进行充分的表述,有利于让描述对象更加丰满生动,为增添文章表现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初中语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侧面描写的技巧和运用方法,为初中作文的写作打好基础,认真学习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可以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描写手法不再单一,使得要描述的事物更加灵活生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功底。

【参考文献】
【1】于颖泓;刘党桦,例说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侧面描写【J】.语文天地,2011(03)
【2】董丽娟.初中语文作品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3(05)
【3】刘雪琴.初中语文作品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探析【J】.芒种,2017(22)
□写作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