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类文章阅读10·赏析作品的形象,评价作品的艺术
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常见角度和内容

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常见角度和内容当我们捧起一本现代文学作品,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个世界或许充满了现实的无奈,或许洋溢着理想的光芒,或许隐藏着深深的思考。
要真正领略这个世界的魅力,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鉴赏。
首先,从作品的主题入手是一个关键的角度。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它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比如,有的作品探讨了人性的善恶,有的关注社会的不公与变革,还有的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分析主题,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其主题是对封建礼教和旧传统的深刻批判。
作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我们在鉴赏时,就要思考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主题,以及这个主题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不容忽视的。
人物是作品的核心,他们的性格、行为和命运构成了故事的主线。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塑造出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比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从一个充满朝气和梦想的年轻车夫,逐渐在黑暗的社会中堕落。
我们可以分析祥子性格的变化,以及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的这种变化。
是社会的压迫?还是自身的弱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再者,作品的情节发展也是鉴赏的重要方面。
一个好的情节应该有起有伏,充满悬念和冲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活着》这本书,福贵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从富家子弟到一无所有,亲人相继离世。
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
在鉴赏时,我们要关注情节的转折和发展,思考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安排来展现主题和人物性格。
语言风格也是一个值得品味的角度。
作者的语言运用能够体现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有的语言简洁明快,有的则细腻华丽;有的朴实无华,有的充满诗意。
比如钱钟书的《围城》,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讽刺和机智。
作者通过巧妙的比喻和俏皮的对白,将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考点解读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是指鉴别欣赏文章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做出的赏析。
“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且能激发人们思想的生活图景,多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景物和场面等。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
设题角度有:①形象的特点。
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
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
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知识点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①肖像描写。
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的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②动作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
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③语言描写。
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语气声态等的描写。
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
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人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
10《百年孤独(节选)》(同步习题)(解析版)

《百年孤独(节选)》同步习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余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相提并论。
《枯枝败叶》只能看成《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力不从心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内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于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望其项背。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声名显赫的诺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
我愿意把它解释成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
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我承认,对他任何的吹毛求疵,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拟、比喻、借代B.比拟、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B.《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C.《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D.《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的方法或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的方法或技巧《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部分的鉴赏评价是这样要求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注意,这里包括“文学作品”和“文章”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探讨现代文阅读部分鉴赏评价时,既以文学作品为主,又应该兼顾其它文体。
第一、抓住关键语句,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在快速阅读中明晰文学作品(文章)主要层次,抓住其基本内容及思想倾向,这是鉴赏评价的基础。
而这些往往可通过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把握来实现。
一般来说,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有以下几种:1.首句首句往往有总领全篇内容、确立感情基调等提示概括的作用。
若是记叙文(散文),首句大多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空间要素;若是抒情性较强的文章,首句可能为全文的感情倾向定下基调。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中首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就给全文的感情抒发和表现定下了一个基调;《威尼斯》一文中首句“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既明确作品的描写对象是“威尼斯”,“别致”二字又准确概括了威尼斯的特点;《琐忆》的首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为子牛。
’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文章的首句表明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层次和基本思想观点。
2.中心句语段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作用排列的,有些是文章语段的中心句。
抓住这些语句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层次和主要内容。
如《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有很多段落的第一句或尾句是该段的中心句。
第一句表明本段的分论点,中间是论证部分,结尾照应并再次强调。
3.过渡句有的文章(或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过渡句(或过渡词)。
如《琐忆》一文中“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第六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前半句承上概括,后半句启下,引出另一方面的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一、必备知识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
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考生应该通过分析作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对作品主旨的表达起到的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
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
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一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又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考查的内容通常有以下三点:①概括形象的特点;②鉴赏刻画形象的手法;③评价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人物形象散文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一睦与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
(二)事物形象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形象。
高考考散文鉴赏一般会把它们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对于这类试题,一定要把握住下面两点。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一、现代文学作品的定义与特点1.现代文学作品的定义:现代文学作品是指在20世纪初至70年代,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
2.现代文学作品的特征:(1)表现手法新颖:与现代主义文学相呼应,注重个性化、独特的表现手法。
(2)思想内容丰富:反映近现代历史、社会变革,探讨人性、民族、文化等问题。
(3)语言风格多样:白话文兴起,吸收西方文学语言,形成多种风格。
二、现代文学作品的分类1.小说:如鲁迅的《呐喊》、《彷徨》;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等。
2.诗歌:如郭沫若的《女神》;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
3.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清玄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等。
4.戏剧:如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等。
三、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1.了解作者背景:研究作者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
2.关注作品主题:分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3.把握文学手法:欣赏作品的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
4.体验作品情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5.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对作品内容、形式等进行评价。
四、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要点1.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社会环境。
2.解读作品主题:挖掘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
3.探讨人物性格:分析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心理变化等。
4.研究文学手法:欣赏作品在表现手法、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5.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从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通过以上知识点,希望能对您的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习题及方法:一、阅读理解题1.习题:《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是怎样的?解题方法:通过阅读《边城》相关章节,分析翠翠与傩送之间的互动,如对话、行为等,从而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记叙文阅读专题有答案

专题11 记叙文阅读【2020年中考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赔偿余显赋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
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
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
”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
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
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
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
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
”我倒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
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
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
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盘:“这就是啊!”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大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
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
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
简直是极品!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
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
”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
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
但是,绝不能是棉团。
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
“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
”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
“那……年轻人?”“是我儿子。
”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
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史铁生《命若琴弦》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铁生《命若琴弦》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①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
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
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②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
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
”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③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
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
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
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
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④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
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
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
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⑤一早起,小瞎子病了。
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
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⑥“明天我就去抓药。
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⑦老瞎子早忘了兰秀儿的事。
“吃的、喝的、烧的全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辽宁卷 年辽宁卷) 《洗 澡》 (2010年辽宁卷)
(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 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等多方面的考虑。 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 。(8 析。(8分) 观点二: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 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 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 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 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
一、熟悉鉴赏知识。 熟悉鉴赏知识。
从鉴赏形象、语言到表达技巧,可谓分门 从鉴赏形象、语言到表达技巧, 别类。名目真不少,但不宜死记硬背, 别类。名目真不少,但不宜死记硬背,应结合 备考进行训练, 备考进行训练,通过典型例题来巩固既有的鉴 赏知识。从知悉到熟练运用,还有一个过程, 赏知识。从知悉到熟练运用,还有一个过程, 考生要尽快将这一过程缩短。 考生要尽快将这一过程缩短。
任何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任何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鉴赏文 学作品, 学作品,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 式之间的关系。 式之间的关系。要抓住思想内容来鉴赏表 现形式, 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来体会思想 感情。 感情。
七、讲究鉴赏语言。 讲究鉴赏语言。
主观答题,特别是文学类作品的阅读答题, 主观答题,特别是文学类作品的阅读答题, 很讲究语言的表达。意思懂了, 很讲究语言的表达。意思懂了,却因语言缺乏 鉴赏性,甚而语病多多,辞不达意,言不由心, 鉴赏性,甚而语病多多,辞不达意,言不由心, 理解、鉴赏、评价的意思有了, 理解、鉴赏、评价的意思有了,终难算上乘的 赏析。 赏析。
《老 家》
(湖南师大附中月考5) 湖南师大附中月考5
17.为了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感情, 17.为了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文章采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 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7.欲扬先抑。作者对老家的情感是深切的,但文章的 前面部分反复写自己对老家模糊、暗淡、隔膜、疏远、 , 困惑的印象,把老家当作“伤心之地”,通过前后对比, 更加突出了作者对老家的情感。 首尾(前后)照应。文章开头写作者刚回到老家时 的感觉,结尾进一步写离开老家时的心情,表现出作者 对老家的情感变化过程,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文 章的感染力。文章第①和第⑦段都写到冰雪融化,也有 前后照应。
2010年安徽卷 年安徽卷) 《洗 碑》(2010年安徽卷)
1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 1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 匠的形象特点。(5分 匠的形象特点。(5分)
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 从容淡定。
2010年上海卷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 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 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 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 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 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 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 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 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 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 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 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 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 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 是海潮淹没的沙滩。 她喃喃说, 是海潮淹没的沙滩 。 她喃喃说 , 我要 和你一 起去。 起去。
四、提取鉴赏元素。 提取鉴赏元素。
鉴赏出题,所凭依的无非是这段文字所具 鉴赏出题, 备的鉴赏元素。装备了鉴赏知识, 备的鉴赏元素。装备了鉴赏知识,就要用鉴赏 的眼光来读文章,进而能聚焦鉴赏点;反之, 的眼光来读文章,进而能聚焦鉴赏点;反之, 没有鉴赏的眼光,显性、 没有鉴赏的眼光,显性、隐性的鉴赏点都会视 而不见。 而不见。
3.鉴赏评价 D 3.鉴赏评价
(1)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欣赏作品的形象 赏析作 形象,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 品的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内涵, 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 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六、建立鉴赏联系。 建立鉴赏联系。
一篇文学类作品的阅读,配设一套试题。 一篇文学类作品的阅读,配设一套试题。 所设题目一般都包涵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 所设题目一般都包涵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 探究四个能力层级。 探究四个能力层级。四个能力层级上的题目彼 此颇有联系,互相可资借鉴。 此颇有联系,互相可资借鉴。考生可准确定位 能力层级,以确定答题的繁简。 能力层级,以确定答题的繁简。
鉴赏语言
风格特征,往往是作家个性使然。作家在长 风格特征,往往是作家个性使然。 期的社会、人生的历练中, 期的社会、人生的历练中,沉淀了自我独有的感 这种社会、人生的阅历, 悟,这种社会、人生的阅历,又势必影响到他的 创作诉求,其创作风格由是而形成。 创作诉求,其创作风格由是而形成。如:豪放飘 沉郁顿挫,苍劲老辣、明净幽深,雄浑奔放、 逸、沉郁顿挫,苍劲老辣、明净幽深,雄浑奔放、 委婉凄迷等。 委婉凄迷等。
② 去天目山 , 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 , 去天目山, 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 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 只是 , 我没有想到 , 登天目山那一日 , 只是, 我没有想到, 登天目山那一日, 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 像一场突如其来 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 。 的暴风雪呼啸而过, 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 的暴风雪呼啸而过 , 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 。 山中古老的禅源寺, 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 山中古老的禅源寺 , 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 。 下车寻路, 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 下车寻路 , 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 , 湿漉漉地腻滑, 湿漉漉地腻滑 , 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 雾中。 雾中。
年江苏卷) 《上善若水》(2009年江苏卷) 上善若水》 2009年江苏卷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 13.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 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 (?):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 ; 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三、突出鉴赏重点。 突出鉴赏重点。
一段文字,可以同时有诸多的鉴赏点。所 一段文字,可以同时有诸多的鉴赏点。 问所答,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有所侧重、 问所答,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有所侧重、有所选 答非所问,答非所重, 择。答非所问,答非所重,甚至完全不符合题 干的要求,说了很多废话,算是白忙活。 干的要求,说了很多废话,算是白忙活。
鉴赏语言
通常可从文学作品常见的语言特征、风格特 通常可从文学作品常见的语言特征、 征等方面进行。 征等方面进行。 语言特征,主要有时代特征、流派特征、 语言特征,主要有时代特征、流派特征、文 体特征等;语言的时代性,是可以理解的, 体特征等;语言的时代性,是可以理解的,一个 时期的文学作品,必定有一个时期的烙印, 时期的文学作品,必定有一个时期的烙印,一个 时期的语言习惯。流派作家们共同的写作追求, 时期的语言习惯。流派作家们共同的写作追求, 也可以举一反三。文体的语言特征自不待言 自不待言, 也可以举一反三。文体的语言特征自不待言,如 咏物散文当然区别于写景散文、叙事散文等等。 咏物散文当然区别于写景散文、叙事散文等等。 语言本身亦有特点, 清新自然、雕刻讲究, 语言本身亦有特点,如:清新自然、雕刻讲究, 言简意赅、含蓄蕴藉,色彩丰富、笔墨简洁等。 言简意赅、含蓄蕴藉,色彩丰富、笔墨简洁等。
4.探究 4.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作品的意蕴 民族心理和 意蕴、 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和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 作意图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和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 有创意的解读
鉴赏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类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类形象。
1.理解 B 1.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重要词语的含义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重要句子的含意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2.分析综合 分析作品结构 概括作品主题 结构,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体裁 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 表现手法
二、探寻鉴赏路径。 探寻鉴赏路径。
凡事讲方法,文学的鉴赏也不例外。一种 凡事讲方法,文学的鉴赏也不例外。 艺术技巧,总是附丽于一定的文章内容, 艺术技巧,总是附丽于一定的文章内容,这就 要要探寻鉴赏的角度和路径,要抓住人物特征、 要要探寻鉴赏的角度和路径,要抓住人物特征、 语言特色、艺术特点。空穴来风, 语言特色、艺术特点。空穴来风,总归是有迹 可循的。 可循的。
《溜
2010年江苏卷 年江苏卷) 索》(2010年江苏卷)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 析领队形象。( 。(6 析领队形象。(6分)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 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 (2) 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 , 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 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 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年重庆卷) 《说村落》 (2006年重庆卷) 说村落》 2006年重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