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改变临床分析
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改变的分析

『 中图 分类 号】 R 5 9 3 . 2 4 1
【 文 献标 识 码】 B
【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4 7 2 1 ( 2 0 1 3 ) 1 0 ( c ) 一 0 1 7 4 — 0 3
b l o o d r o u t i n e , i n wh i c h i n c l u d e d 1 3 c a s e s o f a n e mi a c o mb i n e d wi t h t h r o mb o c y t o 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n i a , 1 1 c a s e s o f c o n c u r r e n t l e u k o p e - n i a , 3 c a s e s o f p a n c y t o p e n i a , 1 c a s e wa s a l o n e t h r 0 mb o c y t o p e n i a ,2 c a s e s o f h e mo l y t i c a n e mi a . Ac t i v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c n i l i c d a t a s o f 4 5 c a s e s o f S LE p a t i e n t s wa s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 a n d t h e b l o o d r o u t i n e e x a mi n a t i o n , my e l o g r a m a n d c e l l mo r p h o l o y g e x a mi n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s we r e c o mp a r e d . Re s u l t s An e mi a i s t h e mo s t c o mmo n i n c h a n g e s o 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0例对照组和3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黏度。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变化显著(p<0.05)。效观察有参考价值。
1.2实验仪器:MDK-3200全自动血液粘度仪,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日立7600生化仪.
1.3方法采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5 ml,肝素钠抗凝,试验在4 h内完成。
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显著性差异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
2.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表1系统性红斑狼疮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x-±s)
(注:* P<0.05)
将SLE患者的结果与对照组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按a=0.05检验水准,全血黏度(200s-,30s-,3S-),狼疮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多个系统,贫血、低白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多种抗体形成,为造成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表明患者全血黏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全血黏度的改变以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黏度中切为最敏感,全血低、中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的平均值均低于正常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聚集指数增高,变形能力下降,进一步说明红细胞膜受损伤后易聚集,不易通过毛细血管,会引起局部血流缓慢,造成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又一原因[2、3]。而SLE患者血液中各种影响K值的指标均明显异常,故K值不仅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还反映血液内有形成分、血浆成分的综合改变[4、5]。SLE患者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常存在低白蛋白血症,继发高脂血症,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亦可致血脂升高,影响血浆粘度。所以患者存在血浆高粘滞血症.但血浆黏度主要受纤维蛋白原和血浆中其他蛋白质分子的影响。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流变学临床分析

1 资 料与 方 法
1 1 对象 .
变形 、 电泳 指数 , 均通 过公式计算 , 由电脑软件给出结果 。 细 红 胞压积和血沉采 用温 氏法 。 维蛋 白原 用免疫 比浊法试剂盒 , 纤
在 日立 76 0 0生化 机 上 测 定 。 1 . 统计 学处理 .2 3
检验 。
1 11 标 本来源 收集 我院 20  ̄2 0 年 住院和 门诊 治疗 .. 03 05
的S E患者 的全 血标本 , 中男2例 , 3 例 , L 其 女 l 年龄 l ~6 4 o岁 ,
平均 3. 0 5岁 。 健康对照组 , 同期体检的正常人 2 , 中男 l 9例 其 o 例, l 例, 女 9 年龄 2 ~5 , 1 6岁 平均 3 . 4 5岁。
1 12 仪 器 与 试 剂 全血 粘 度 和 血 浆 粘 度 采 用 北 京 普 利 生 .. 公 司 生 产 的 L Y— c mpc 型 全 自动 血 液 粘 度 仪 。血 沉 和 红 B N6o at 细 胞 压 积 采 用 普 利 生 X 一O全 自动 动 态 血 沉 测 试 仪 , 沉 采 C4 血 用 温 氏 法 。 维 蛋 白原 采 用 日立 7 6 化 机 , 疫 比浊 法 试 剂 纤 0 0生 免 盒为上海捷 门生物技术合作公 司生产。
性 互 相 关 联 , 相 影 响 , L 患 者 存 在 多 系 统 功 能 损 害 , 响 互 SE 影
全血 低、 中切还 原粘 度 , 细胞压 积的 平均值均 低 于正 常值 , 红
与 对 照 组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原 因 考 虑 S E 患 者 多 , 间 比 较 采 用 t 组
2 结果
系 统 性 红 斑 狼 疮 组 与 对 照 组 血 液 流 变 学 各 项 指 标 比较 见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43例临床分析

[ ] 田铁栓 , 5 赵福元. 肺炎性假瘤诊 断及外科 治疗 7 例[ ] 中国肿 l J.
瘤临床 ,0 2,9 5 :3 20 2 ( )3 3—3 4 3. [ ] 王德江 , 6 孙雪飞. 肺部 炎症假瘤 的诊 断与治疗 [ ] J .中国胸 心血
管 外 科 临 床 杂 志 ,0 3,o 3 :2 —2 2 2 0 l ( )2 1 2 .
[ ] 杨绍江. 7 外科 治疗 肺 炎性 假瘤 3 O例临 床分 析 [ ]广 西 医学 , J.
2o 2 ( 0 : 5 0一l5 1 05,7 1 ) l 7 7.
( 收稿 日期 :0 8— 2—2 修 回 日期:0 8一 3一l ) 2o 0 l 2o O 3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 4 例临床分析 3
染所致 肺非 特异 度炎 性改 变有关 , 因大量 不规 则应 用抗 菌药 物, 病灶不 能完全被 吸 收或延迟 吸 收 , 情 慢性 演化 , 病 呈局 限 性瘤样 改变 】 。亦有学者认为 可能与变态反 应有关 , 是一 种 免疫反应过程或是由代谢紊乱所致 … 。
有 下列情况应首先想到肺部 炎性假瘤的可 能 : 1 年龄 ≤ ()
刺活组织检查是诊 断及 鉴别 诊断本 病的重要 手段 J 。本组病 人经肺穿刺全部获得病 理诊 断。
对 于 肺 炎 性 假 瘤 的 治 疗 , 献 报 告 主要 采 取 手 术 治 文
疗
。本组 病例 有 3 7例采用 手术 治疗 , 有 8例经 内科保 但
水加敏感抗 生素行高选择性肺冲洗治疗 1 , 2例 每周冲洗 2次 , 1 周后复查 8例有不 同程度缩小 , 继续保守治疗 2周 后病灶 消 失; 4例效果不佳手术治愈。手术治疗 3 7例 , 肺叶切 除 1 4例 , 楔形肺切除 1 , 6例 肺段切 除 7例 。预 后 : 有病 例治 愈 , 所 随访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异常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异常的机制及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罗雄燕,吴凤霞,武丽君,袁国华【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累及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
SLE患者在其疾病的某一阶段,可发生一项或多项血液系统异常,并以首发症状出现,而缺乏典型的皮肤、关节、肾脏等损害的表现,常难以识别。
故深入了解SLE患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对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SLE患者的血液系统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1 SLE血液学异常的发病率SLE发生血液系统异常较为常见,几乎所有的SLE患者在其疾病的某一阶段均可发生一项或几项血液系统的异常,其中以贫血最为常见,其贫血的发生率可高达73%~90%,贫血的轻重与病程长短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多数为轻至中度贫血,少数为重度贫血[1]。
约50%可有白细胞减少,25%~50%有轻度血小板减少,5%~10%有重度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PCP)者约5%[2]。
复习国内外资料发现SLE 合并血液系统损害占75%~86.2%,其中贫血19%~57%,白细胞减少11%-75%,血小板减少7%~30%[3] 。
2 SLE相关血液系统异常的机制2.1 贫血发生的机制贫血是SLE血液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表现,约60%~80%的活动期SLE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有人报道贫血发生率可高达98%,贫血的轻重与病程长短和病情的严重度有关,多为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少数为重度贫血。
造成贫血的原因较复杂,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贫血。
前者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后者包括慢性病贫血(animea of chronic disease,ACD)、慢性肾功能不全所致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等。
以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6例临床分析

以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6例临床分析作者:王淼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以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依据。
方法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些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分析他们的一些检查指标以及出现的并发症。
结果本次实验中患者临床表现及血象存在差异性,但所有患者均出现多种自身抗体阳性,且出现皮肤、关节等症状,患者中贫血患者有6例;出血患者有2例;1例患者以溶血性贫血,2例患者白细胞减少,2例患者血小板减少者,1例患者全血细胞减少;2例溶血性贫血患者Coombs试验均为阳性。
结论以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就诊时医生要特别注意,要加强SLE疾病相关指标检查,从而减少临床误诊率。
【关键词】血液系统症状;首发症状;红斑狼疮;临床特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于一种人体免疫功能异常而造成的疾病,这种疾病会造成患者脏器及部分器官功能损伤。
这种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早期出现的症状也多种多样。
部分患者会表现为血液系统异常,造成一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甚至会出现贫血及出血现象,但是临床上易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1]。
为了探讨以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依据。
对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均为女性,患者的年龄在19-54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2.4岁。
这种患者治疗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3年,且均符合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
这些患者的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贫血的临床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贫血的临床分析作者:廖兢业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分析并发贫血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方法对214例SLE患者中并发贫血与无贫血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214例SLE患者中有102例(47.7%)发生贫血,102例中重度贫血3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20例。
与无贫血的SLE患者比较,并发贫血的患者发热、皮疹、关节类的发生率较高(P均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血液学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有多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而血液系统损害又以贫血最为常见,有报道高达60%~90%[1],部分患者早期以贫血为首发。
SLE并发的贫血有多种类型贫血,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例SLE患者,探讨并发贫血的SLE患者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SLE患者共21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214例SLE患者中,女195例,男19例,年龄10~65岁,平均(30.5±22.7)岁,病程2周~10年,平均(5.51±4.62)年。
其中并发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男2. 实验室指标检测:血常规采用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的CD1700血球分析仪测定。
补体C3、C4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
Coombs’试验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血清抗核体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n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ol-70抗体、抗Jo-1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均采用欧蒙印迹法,试剂均由德国欧蒙公司提供。
3.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均采自患者髂后上棘,涂片用瑞氏法染色后采用重庆天海公司生产的MCDS-2011超清晰度骨髓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细胞学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液学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液学分析摘要】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液学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对337例住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象、骨髓象及相关免疫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37例SLE患者中,281例(83.38%)出现血细胞减少,其中出现贫血197例(58.46%),白细胞减少159例(47.18%),血小板减少107例(31.75%)。
93例(27.60%)患者以血细胞减少为首发临床表现。
98例血细胞减少患者行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活跃占88.78%,增生减低占11.22%。
血细胞减少组抗dsD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补体C3、C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1,0.020)。
结论血细胞减少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且以贫血为多见,血细胞减少与抗dsDNA升高及补体C3、C4减低具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中图分类号】R59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087-0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引起多系统功能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有血液学异常[1]。
本文对33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象、骨髓象及相关免疫指标进行总结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33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均为2003.1-2012.12期间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的住院病人,女性312例,男性25例,男:女1:12.48,年龄8-74岁,平均年龄35.4岁。
1.1.2 观察指标: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抗血小板抗体、自身抗体(ANA、dsDNA、SM、DNP、U1RNP、SSA、SSB)、补体C3 C4检测。
1.2 诊断标准(1)337例患者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SLE诊断标准[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改变临床分析作者:刘锐高忠恩刘秋红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
【中图分类号】R593.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315-0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全身多器官系统均可受累,其临床表现各异,血液系统是其常见的受累系统之一,有很多患者以血液系统异常为首发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血液病。
本文对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32例SLE血液系统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本科室住院的SLE患者,选取其中32例有血液系统异常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28例,男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2岁,平均29.0±26.3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年美国风湿病协会SLE分类标准,并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进行评分[1],所有病例均处于活动期。
血液学异常诊断标准:①血红蛋白减少
1.2观测指标:所有病人记录首发症状及体征、入院诊断、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2结果
本组32例病例中,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症状者11例(发现贫血4例,出血症状2例,发现白细胞减少3例,发现血小板减少2例),占34.37%,以SLE原发病为首发症状者21例,占65.63%。
血液系统损害情况:①贫血25例(78.13%),包括肾性贫血16例(64.00%),出血所致失血性贫血4例(16.00%);②白细胞减少17例(53.12%);③血小板减少9例(28.13%)④全血细胞减少6例(18.75%)。
其中有9例病人行骨髓检查,其中骨髓象增生活跃或增生明显活跃者6例;粒系均为增生或明显增生;红系增生或明显增生4例,受抑或明显受抑2例。
血小板、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3例,减少2例;铁染色降低1例。
2治疗情况:32例患者均予静脉或口服激素治疗,并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环磷酰胺等),5例重度贫血或急性血小板缺乏予输血治疗;2例血小板危象予美罗华、丙种球蛋白及甲强龙冲击疗法。
并辅以叶酸、维生素B12、铁剂治疗。
3讨论
血液系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受损的靶器官之一。
在本研究中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表现的SLE患者占了34.37%。
故对因血液系统异常表现(如贫血或出血)而就诊的患者,应注意对其原发病进行检查,尤其对青年女性患者同时伴有发热或关节不适或皮疹等,应高度警惕SLE的可能性,以免误诊漏诊。
贫血是SLE患者血液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在本研究中有78.13%的SLE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贫血的发生与SLE患者红细胞破坏增多有关,也与慢性炎症、肾功能不全、失血及药物不良反应有一定联系,可分为非免疫和免疫因素两类。
SLE骨髓增生程度以增生活跃为主,有区别于再生障碍性贫血(AA)。
有学者[2]认为SLE合并AA患者骨髓中存在异常增生的CD8+T淋巴细胞,抑制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
故而发生造血功能低下。
SLE患者出现严重贫血最常见原因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血小板减少也是SLE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损害。
据报道[3]有25%~50%的SLE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极易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以正常和增多为主,且以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多伴有成熟障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大多数巨核细胞数正常和增多,仅少部分出现巨核细胞减少,说明SLE患者血小板减少以外周破坏为主。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SLE患者血清中的抗磷脂抗体使血小板变形并被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扣留而最终破坏[4]。
国外报道[5]SLE患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1%~66%。
白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和某些因素免疫因素如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等所致白细胞破坏过多有关,也与药物治疗、疾病的活动有关,少部分与骨髓抑制有关。
SLE患者更常见的是多系血细胞同时受累,本组有27.9%的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必须与血液病的全血细胞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细胞性贫血(MA)等相鉴别。
SLE伴有血液系统异常的患者在治疗上仍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环磷酰胺等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对于血细胞重度减少的患者,为减少感染的机会或缩短感染的时间,可选用免疫球蛋白、造血生长因子、生物制剂及输血等治疗。
参考文献
[1]HochbergMC.The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revisedcriteriafortheclassificationofsystemi clupuserythematosus.ArthritisRheum,1997,40(9):17-
[2]PavithranK,RajiN,
ThomasM.Aplasticanemiacomplicating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reportofacaseandreviewofthelitera ture.RheumatologyInt,2002,22:253-
[3]刘群英,陈德华,黄苹,等.1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液学变化.华夏医学.2006,1(9):l13—
[4]EtrovicR,PetrovicM,Novicic—SasicD,
eta1.Anticardiolipinantibodiesandclinicalspectrumofantiphosph0lipidsyndromeinpatientswithsystemicl upuserythenmtosus.VoinosanitPregl,1998,5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