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刘光第与蜀学堂

合集下载

钟永新·蜀学史料(蒙文通《议蜀学》)

钟永新·蜀学史料(蒙文通《议蜀学》)

蜀学史料《议蜀学》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据《甲寅》1925年第1卷第21期上发表的《议蜀学》整理,再以巴蜀书社1987年出版的《经学抉原》中收录文章校正,该文先介绍清代经学的发展情况,述及清儒成就及清学之弊导致浮华,而后蜀中井研廖平先生崛起,方有新的学术创见突破,接着评价廖平之学的学术特色和渊源意义,并奉劝治学之士宜慎择,不能持文章杂漫之学,以与朔洛并驱,其核心要义在于倡导“从经学复兴蜀学”(胡昭曦语)。

作者蒙文通简介:蒙文通(1894—1968)著名史学家。

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盐亭县石牛庙乡人。

1906年随伯父公辅来成都,次年入高等学堂分设中学,1911年入存古学堂,受业于经学大师廖平、刘师培。

1923年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大师受唯识法相之学。

1927年起历任成都大学、成都师大、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等校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成都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委、四川省委委员。

著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扶原》《越史丛考》等。

附录原文:议蜀学蒙文通清代经术之明,称秩前世,乾、嘉之间,家研许、邓氏书,博名物,穷训诂,造述之宏,不可徧计而周数也。

迄乎近世,特识之士,始喟然慨清儒之无成,独赞古音之学,实能于散漫繁惑之中明其统理,斯为足尚,则清学之穷矣。

夫清儒述论,每喜以小辨相高,不务守大体,碎辞害义,野言乱德,究历数,穷地望,卑卑于章句文字之末,于一经之大纲宏旨或昧焉。

虽矜言师法,又未能明于条贯,晓其义例,求其能若惠氏、张氏之于《易》,孔氏、庄氏之于《春秋》,金氏、凌氏之于《礼》者,殆不可数见观,则清学之敝,为不可讳也。

道穷则变,逮其晚季,而浮丽之论张,儒者侈谈百家之言,于孔氏之术稍疏,经术至是虽欲不改弦而更张之,诚不可得。

钟永新·釜溪感旧录(01)罗汉坝的痛楚--戊戌君子刘光第故里记

钟永新·釜溪感旧录(01)罗汉坝的痛楚--戊戌君子刘光第故里记

罗汉坝的痛楚--戊戌君子刘光第故里记钟永新中国近世历史上戊戌变法真乃辉煌惨壮之一页。

川人有二因此舍身成节,一则绵竹杨锐,一则富顺刘光第。

刘光第的故里今在富顺县城东去几十里地的赵化。

这个小镇位于沱江边上,现在尚有不多的几条清末街巷,其得名相传是系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感化而来,据刘光第南旋返乡考证方言又推断应为“赵雅”音误。

我曾先后两谒光第故里,皆在万寿场乘船渡而至。

明显感觉此处有一地形回转,江流不急,静静淌流,机动船声时时回荡在江边码头。

赵化西街第28号,即是刘光第出生之地。

这条西街仍为清末建筑风格,门楣高大,多为木楼,屋檐雕饰着精美花纹,店铺茶馆较多,人声喧哗,买卖兴隆,呈现出一种已很少见的川南民间形态。

第一次来时,光第故居门正开着,为一商店,出售生活百货,门上竖有一块白色匾额,题有“刘光第字裴邨,于1859年出生于此屋”。

字体清隽有力,依笔势看应是刘光第后人所书。

于是与此房东交谈起来,这一中年汉子显得比较热情,引领我进去参观。

故居整体基本上为木结构状,至一小屋,推门说道刘光第当年就是出生在这房间。

门开之际,一时惊讶万分,里面居然有一床铺,挂着蚊帐,光线很差,有些憋闷,房东言此系某学生借宿。

原来如此,到或望光第之灵保佑后俊有所作为。

赵化附近有多处胜地,刘光第对诸如桂香池、虎头山、银蛇溪等景多有描绘,如“艳说银蛇异,金波织锦纹。

钓鱼君子石,卧马待郎坟。

风剪桥头月,人呼水底云。

铁龙高岭路,翠草竹崖薰。

(《银蛇溪》)”并撰《富顺赵化镇山水志》,志文特色尤出,广被收录,《四川通史》誉为方志精品。

第二次再赴赵化,乃因漏访罗汉坝之故。

书载,刘光第京城变法失败后,被斩于菜市口,时独未下跪,直立受刃,头断而身不仆,血溅五尺,人皆惊呼“刘大夫千古”。

菜市口此地,今日已是一热闹商场,我曾几度经过,徘徊良久而无所闻,为之大悲。

刘光第遇害后,在各方捐资下取道长江运柩回川,沿江百姓听闻是刘大夫灵柩,皆祭香遥拜,入三峡川江后自发前来拉纤者甚多,虽是天寒,船却一箭如飞,迎至赵化隆兴寺公祭三日,来者如潮,哭声恸天,后葬于普安寨下罗汉坝,八十年代为保护迁葬县城五府山。

钟永新·蜀学史料(戴纶喆《四川儒林文苑传》序)

钟永新·蜀学史料(戴纶喆《四川儒林文苑传》序)

蜀学史料《國朝四川儒林文苑傳》序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广益丛报》1909 年第206期—212期,今被收录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儒藏(史部)》第179册(即《儒林史传》第79册),“可以看成是一部简明清代四川学术史”(杨世文语)。

戴纶喆在序中指出明朝以后蜀中人物与文献皆呈匮缺,其原因在于:一是四川遭受长期战乱,二是四川地理僻处西偏。

至国朝才得以振华兴起,英才辈出,故此书意在搜集征文考献,表彰清代四川学术,收录共49人。

作者戴纶喆简介:戴纶喆(生卒不详),字吉双,四川綦江(今属重庆)人。

《益州书画录》略云其为“举人,官卭州训导”。

据赋集自序及赋后其侄戴世怀跋可知,戴纶喆少从吴松轩学赋,后受知綦江田子实。

再南游黔,北游至京,晚年返乡。

光绪七年(1881)主讲四川瀛山书院。

著有《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綦江续县志》《四川儒林文苑传》。

附录原文:《國朝四川儒林文苑傳》序學使錢塘吳敬疆先生慶坻觀風命題綦江戴綸喆吉雙代輯嗟乎!音塵寂寞,有同秋草,古人之所謂衋然傷矣。

網羅之紀述之不?甚賴當世之大人先生有氣力能文章者,為之闡微發幽也耶?果爾,則後生小儒且將聞風興感,而非僅長逝者之所讬命也已。

嗚呼!不綦賢歟?蜀自文翁啟化,蔚為大邦,生其間者,魁儒碩學,韡韡含章之彥,歷漢唐宋明二千年,若揚、馬,若漢經師,若張、魏,若陳、常、王、李,若子昂、太白、蘇氏、虞楊及李陽冰、文與可輩,史固不絕書也。

國朝文教昌明,超越古初,經列聖培養以來,涵濡漸被,徧於垓埏。

獨四川于岳、楊、張、曾諸公,銘勳異域,著績封疆,外曾無一人達於國史,以列諸儒林文苑者,豈其江漢炳靈,顧至今寂寂也歟。

良以蜀當獻賊之亂,孑遺無幾,文獻已蕩如矣。

嗣復吴藩煽逆,科舉較遲,而其時隱逸之徵,經學之選,博學鴻詞之科,際其盛者亦最後,僅一許儒龍赴試而卒不遇,文運舉可知也。

乾嘉以降,士氣非不振興,而又以金川西藏日搆兵戎,教匪鹽梟相繼稔亂,蓬華岩穴之中,復何暇攖大府懷乎?況其地距京師數千里,聲華之盛,汲引之宏,生既不能與齊魯吳越諸行省相埒比;其歿也,塵編蠹簡,幾解收藏?郡縣志乘率多簡略,又鮮有明於義法者勒之誌傳以表襮而恢奇之,縱揭德振華之士,挺起一時,未幾而風徵頓歇,姓字糢糊,在子孫且有不知其祖父之為何如人者,以故其志莫白,其書莫傳矣。

钟永新·近代日记中的维新志士刘光第

钟永新·近代日记中的维新志士刘光第

近代日记中的维新志士刘光第钟永新整理一、《留庵日钞》详述刘光第等被捕、遇害、收敛等情况(一)八月初九日,晴,入署。

在署闻步军统领衙门奉旨,查拿康有为之党,指名搜索六人:御史杨深秀,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杨锐、谭嗣同、刘光第、林煦及户部侍郎张荫桓,均交刑部治罪。

张自四月间,都下讹言,奉旨拿问,不知因何而起,至是果然。

(《留庵日钞》,第1册,第117页)(二)八月初十日,晴,入署。

是日闻昨日查拿诸人,均送到刑部收监。

杨侍御先为刑部员外郎,去冬始转御史,夏间为文仲弓侍御奏参,同宋伯鲁党附康有为,往来甚秘云云,近闻其上封事廿余首,力主变法。

杨为己丑同年,且同出浙江张肖庵先生之门,询为山右才子,素讲汉学,著述颇多,唯性情迂执,与朋友多落落寡合,不知何以阑入康党,殊所不解。

刘为癸未科进士,分刑部广西司,性尤孤僻,每入署辄不上堂,谈及公事,亦颇谙悉。

印稿拉之同往终不肯,自以随行逐队谒上司为耻。

自议新法後,湖南巡抚陈右铭宝箴,列保通晓时务贤才,刘与杨锐均与焉。

刘、杨皆四川人,素交好,杨与湖南巡抚有旧,常为刘游扬其才品,故并登荐剡。

(《留庵日钞》,第1册,第120页)(三)八月十三日,晴,入署。

入署到司堂后闻书吏云:有军机处司员来刑部,亲送交片,未稔何事,咸以为会讯官犯事。

比上堂划行文簿,见赵展如侍郎意似惊讶,向满左堂阿公,汉右堂梁公探询消息,盖亦闻有军机处司员到也。

适阿堂招印君英菊圃致询山东司近日职官自缢之案,现如何办法,并嘱以尸亲贫苦,既无前项情节,即可速了云云。

正絮话间,忽秋审处满汉提调上堂,举止惊惶,嘱各司回公事者咸退,并厉声唤堂书吏速出。

余回司向同人讥笑,秋谳诸君,有何事而致作如是举措?方谈次,闻大门呵导声。

司役报:刚中堂到。

则愈知为会商讯犯,别无他异也。

然署门外人声喧噪,大门皂役拦阻闲杂人等,不许阑入,并向门外观者大声云:“汝等候差事出来再看可也。

”予始疑讶。

忽鲍荟人同年到司具言:谕旨已到,除张、徐两人另候谕旨,刘、杨、谭、林四章京及杨、康六人,均即行处斩。

钟永新·蜀学史料(《蜀秀集》序)

钟永新·蜀学史料(《蜀秀集》序)

蜀学史料《蜀秀集》序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蜀秀集》由四川学政谭宗浚选编,尊经书院监院张选青校印,光绪五年(1879年)刊于成都试院,文章系从四川全省学校和书院生员的上千篇作品中遴选,其中尊经书院诸生被选达32人,作品数量约占一半以上,为“19世纪一部四川知识分子的学术著作和文学创作总集”,“堪称研究近世蜀学的一部重要文献”(屈守元语)。

全书共九卷,卷一至三为经学小学,卷四为史,卷五为文,卷六至七为赋,卷八至九为诗,尚未影印再版。

谭宗浚此序是一篇千余字的骈文,指出含英蜀才,蔚起甚多,其编纂此集的五点意义在于:讲明训诂之学、考证史传之学、稽求器数之学、校刊经籍之学、讲习词章之学。

作者谭宗浚简介:谭宗浚(1846—1888),字叔裕,广东南海人,岭南著名学者谭莹之子,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二年(1876)任四川学政。

光绪八年,典试江南,历充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掌修儒林、文苑两传。

后任云南粮储道。

少工骈文,词采博雅。

有《希古堂文集》《辽史纪事本末》《芳村草堂诗抄》《于滇集》《两汉印经考》《荔村随笔》等。

附录原文:《蜀秀集》序譚宗浚夫井洛之維,其光儵煜,下臨七曲,是主文明,斯天網所包也。

岷山之水,其源渾泡,遠洩四瀛,浩無際涘,斯地洛所互也。

是以孕靈川澤,䡾秀巖若,鹽井火井之奇,錦官橘官之富,金礦鐵礦之饒,邛竹蒟醬之異,椶枬梫桂之植,麖麋犀象之產,左思所賦,常璩所志,夥夠駢田,博哉,其言之矣。

其在含靈,則為才士,觀揚馬之在漢,陳李之在唐,有宋理學則魏張,功烈則虞範,詞翰則蘇文,史學則王李,以及元之虞,明之楊,莫不黋朗前史,繵運曩籍,人才之盛,孰能逮之。

國家八風,旉通九寓,和晏一時,蜀才蔚起,在廷則有若張文端公、周文恭公等龍驤鳳逸,參化於內,在邊則有若嶽襄勤公、楊忠武公等虎桓鷹䎒,宣力於外。

獨于文學,尚少專家,或有軼才,未能深造,意者中更兵燹,稀伏勝之藏書,地遠中州,鮮尹珍之受學也乎?曩者制府盱眙吳公、學使翰林前輩南皮張公慨然,憫絕學之榛蕪,悼儒風之寥閴,創興講塾,榜曰尊經。

钟永新·自贡地区学术人物与书院史简述

钟永新·自贡地区学术人物与书院史简述

自贡地区学术人物与书院史简述“请从朝市隐,仍是读书年”出自四川先哲富顺宋育仁先生在元代书画家黄公望《书斋琴鹤图》01的题跋,这是当下对读书生活向往描写颇为契合的诗句,故选录为盐道书院开版寄语引题。

21世纪以来复建书院的活动在神州各地纷纷涌现,或传以国学,或授以商学,通过重新注入古代书院所蕴有的精神内涵,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步。

盐道书院即在此时代浪潮中应运诞生,依托已有近十三年发展历程的自贡在线西秦会馆论坛网络平台,由在北京及自贡一些崇尚智慧传播与爱好国学教育的人士发起建立,取名“盐道“旨在纪念自贡近二千余年的井盐生产历史,谐音“言道”意在讲习研讨中国传统文化精深之道。

书院以“知识共享,文化承传”为理念,期冀通过这一机构,既普及乡邦知识,又融合中西文化,为筑建自贡网络文史馆、川南蜀学基地等数典资源做出具有创新工程性的基础建设。

四川自贡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溯源于富顺县、荣县两个千年古县,文风浓郁,学者辈出,代表性的人物如宋代王庠(文学);明代熊过(文学\易学)、晏铎(文学);清代刘光第(文学)、赵熙(文学\书法)、宋育仁(文学\史学\经学\小学\西学)、黄英(文学);近代李宗吾(文学\哲学)、雷铁厓(文学\新闻)、张光厚(文学)、吴玉章(哲学\史学\教育)、但懋辛(军事\书法)、柳倩(新诗)、郑用之(电影)、孙瑜(电影)、罗文谟(美术)、谢持(政治学说)、陈铨(史学\文学\比较文学\戏剧)、刘长述(文学)、王余杞(文学\新闻)、毛一波23(文学\史学)、熊楚(地质学);现代正果法师(佛学)、罗荣渠(史学\现代化研究)、水建馥(外国文学)、牟安世(中国革命史)、王思治(清史)、胡昭曦(宋史、蜀学)、黄枬森(马哲)、谢韬(马哲)、郑必坚(马哲)、李公天(马哲)、罗永麟35(民俗)、李锐(现代文学)等,堪为诗书才子之乡。

或游宦或任职或求学或寓居于自贡地区的知名文化人士则有宋代李焘、陆游、晁公武;清代段玉裁、王培荀、黄元吉;近代罗念生、罗达仁、胡绩伟、李慎之、张伯苓、喻传鉴、李复几、傅崇榘;现代魏明伦、刘克刚等。

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

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

蜀学史料《宋儒与蜀学》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1936年励新印刷社出版的《中国学术之趋势》单行本,是李宗吾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早期之作,其中有章题为《宋儒与蜀学》,今印版本也题为《宋学与蜀学》,书中李宗吾将儒、道、佛与川蜀文化的相互影响进行详细梳理,可谓“(李宗吾)以广大开阔的视野,把宋代四川学问跟全国学术文化有机联系起来,研究比较宏观。

”(粟品孝语)作者李宗吾简介:李宗吾(1879-1943)四川富顺自流井人(今自贡市)。

原名世全,后入学后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夫子,25岁思想大变,与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为宗吾。

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学校长、省署教育厅副厅长及督学等职,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几十年间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愤世写出《厚黑学》一书,从此便以“厚黑教主”自号,开创“厚黑学派”的一家之言。

著有《厚黑学》《心理与力学》《社会问题之商榷》《考试制度之商榷》《抗战与制宪》《中国学术之趋势》。

附录原文:《宋儒与蜀学》李宗吾(一)二程与四川之关系凡人的思想,除受时代影响之外,还要受地域的影响。

孔子是鲁国人,故师法周公;管仲是齐国人,故师法太公;孟子是北方人,故推尊孔子;庄子是南方人,故推尊老子。

其原因:(1)凡人生在一个地方,对于本地之事,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成了拘墟之见。

(2)因为生在此地,对于此地之名人,有精密的观察,能见到他的好处,故特别推称他。

此二者可说是一般人的通性,我写这篇文字,也莫有脱此种意味。

程明道的学说,融合儒释道三家而成,是顺应时代的趋势,已如前篇所说。

至于地域关系,他生长于河南,地居天下之中,为宋朝建都之地,人文荟萃,是学术总汇的地方,故他的学说能够融合各家之说,这层很像老子,老子为周之柱下史,地点也在河南,周天子定都于此,诸侯朝聘往来,是传播学说集中之点,故老子的学说,能够贯通众说。

独是程明道的学说,很受四川的影响。

钟永新·蜀学史料(舒君实《建设川康与复兴蜀学》)

钟永新·蜀学史料(舒君实《建设川康与复兴蜀学》)

蜀学史料《建设川康与复兴蜀学》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建设川康与复兴蜀学》出自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三月三十一日出版的《新四川》第十、十一期合刊,属川康建设专号内容。

川康即四川省和西康省的合称,西康所辖地主要为现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及西藏东部昌都地区、林芝地区等,基本相当于藏文化中的康区,1955年废止。

此文从复兴蜀学研谈川康建设,有别于其它从民族、宪政、边区、档案、经济国防、前途展望、地方自治角度撰写的论文。

作者舒君实简介:舒君实(1890-1984)四川华阳县(今成都市)人,1922年创办《壬戌日刊》,后入《民视日报》任总编辑,1934年任《华阳日报》首任社长,1941年曾主编《成都快报》、《新新新闻》副刊“蜀雅”“蜀故”周刊,1955年被四川文史馆聘为研究员,著有《学鈍室杂著》等书,抗战初期,曾发表《新闻常识》、《非常时期之报纸》、《言论自由之真诠》等学术讲演。

(《成都市志·哲学社会科学志》(2006年)192页)附录原文:《建设川康与复兴蜀学》舒君实新四川月刊社主者,拟编印建设川康专辑,而征言于愚,因写所怀,以质高明。

此乃根本之图。

当不致误认为高调也。

日前新中国日报,有一社论,大致说:过去之四川,有两大伟人。

从事于建设工作:一为李冰,所建设者为水利,属于物质;一为文翁,所建设者为学校,属于精神;其言甚是。

今之四川,得蒋总裁兼理亲治,吾人便存一较奢之愿望,思兼理主席,能从精神物质两方面,为划时代之伟大建设,质言之。

既望兼理主席为李冰,尤望其并为文翁也。

正因为希望当轴,同时作精神上之文化建设,故敢以复兴蜀学为说进。

吾蜀乃渊云腾达之邦,史策粲然,非无文化之地。

自汉代张叔文以来,有如宋之苏范,元之张达善,明之杨用修,清之唐铸万,靡不研究精深,卓然成一家言。

晚近复得张之洞药我以博,王壬秋锡我以隽。

更承以廖季平之经术,宋芸子之词章。

蜀学乃大昌,骎骎与中原两江,争道并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光第与蜀学堂
钟永新
公元1898年,京师之地,各种学堂学会纷纷创办,成为晚清以来许多重要事件发生地。

其中蜀学堂也应运而生,其设立经过和事件人物尚未见有详细钩沉,亦是材料缺乏所致,而学堂参与者多为川籍人物,戊戌六君子里即有杨锐和刘光第,且发挥重要作用,兹以刘光第为例简述。

一、京师蜀学堂刘光第参与情况
蜀学堂设在四川会馆观善堂旧址,此地尚存,位于今北京储库营胡同17号,呈大杂院格局,观善堂位于院内何地未能得知。

最初蜀学堂发起成立时,刘光第并未在名单里面,后才加入。

此事又见载于刘光第《自京师与自流井刘安怀堂手札》1898年第五十四函“吾川之官京曹者,亦将观善堂改为蜀中先贤寺,设立蜀学会,添购书籍仪器,聘请中西教习,讲求时务之学。

至于语言文字,京官子弟亦可每日就学一二时。

而京官中高材向学者,亦即于其中定期会讲。

如此风气渐开,将来必有人材挺出为国家之用。

”(中华书局《刘光第集》281页),该信函记述蜀学会设立情况,可谓一手文献资料,前后所书反映出刘光第居京时期的思想碰撞与问题关注。

二、刘光第与四川蜀学会联系
四川蜀学会是京官宋育仁归蜀后发起成立,由于刘光第与同乡宋育仁多有联系,使得京蜀两地蜀学会互通讯息,其在《自京师与自流井刘安怀堂手札》1898年第四十九函、五十一函,分别写到关心询
问四川时务、商务情况“前已与星潭、芸子信,劝其将报广为流通,以开固陋,俾吾川士商周知中外时务。

”;“宋芸子与鹿滋翁意见不惬,不知将来商务果是如何?”(中华书局《刘光第集》267页、271页),可见刘光第对四川蜀学会也保持着较多关注。

三、刘光第在蜀学堂参与发挥作用
刘光第在京师还加入康有为等成立的保国会,从而将蜀学会与先进团体有机相联。

此外在当代历史学家谢兴尧收藏的蜀学堂几份名单上多署有刘光第名字,可见刘光第频繁参与蜀学堂活动。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蜀学堂等社团被一律禁止,相关资料渐渐消隐于历史,但乡贤刘光第等所参与的蜀学堂(蜀学会)和推动的蜀学事业已成为精神丰碑,值得后辈永远砥砺学习。

今若有复兴此业者,抑乃蜀脉传承之良举也。

2015年5月初稿2017年12月修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