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答: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

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

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

2.沈心工答: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

1896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

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

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李叔同答:李叔同(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

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新秀丽,许多作品产生于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首三部合唱曲。

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

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优秀艺术才人,并于1906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乐史复习资料⼀、学堂乐歌1、定义:学堂乐歌是清代明初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兴起的歌唱⽂化,⼀般指学堂开设的⾳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编创的歌曲。

2、学堂乐歌的内容:①反映⼈民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爱国思想的;(《何⽇醒》)②歌颂推翻帝制,建⽴共和国新’政的胜利的歌曲;(《⾰命军》)③配合向中⼩学⽣进⾏“军国民教育”的军歌;(《出征》)④呼吁妇⼥解放、⿎吹男⼥平等的;(《勉⼥权》)⑤⿎吹学习新⽂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新风⽓,宣传学习科学⽂明,反对封建迷信旧习俗的;⑥少⼉乐歌,向⼉童进⾏思想和知识教育的;(《勉学》、《赛船》、《春游》、《送别》)⑦⿎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歌曲。

(《尊孔》)3、学堂乐歌的形式:齐唱曲(“单⾳歌曲”)、合唱曲(“复⾳歌曲”),这两类⼤多是根据现成格调填以新词⽽编成。

4、曲调的来源:①歌调多取材于⽇本歌曲;(《中国男⼉》、《⾰命军》、《勉⼥权》)②选⾃欧美的歌曲填词;(《春游》、《拉纤⾏》)③我国⾳乐家⾃⼰创作;(华航琛《上课》、沈⼼⼯《采茶歌》)④同⼀个曲调被填以不同歌词;⑤同⼀个词被填以不同的曲调。

5、代表⼈物: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李叔同等⾳乐家。

此外,像曾志忞,李华萱等⼈也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乐家。

★沈⼼⼯(1870-1947),学堂乐歌作者、⾳乐教育家。

原名沈庆鸿,笔名⼼⼯,上海⼈,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

1902年赴⽇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沈⼼⼯是我国最早对中⼩学及学前⼉童特点编写⾳乐教科书的⾳乐家。

代表作品:歌曲集——1904年《学校唱歌集》(共三集),⾟亥⾰命后⼜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唱歌集》等。

⼉童歌曲——《体操——兵操》(⼜《男⼉志⽓⾼》,创作与1902年,是他留学⽇本期间的处⼥作,也是中国第⼀⾸填词歌曲)、《铁匠》、《⽵马》等。

2015广东教师招聘考试:“中国近代音乐史”备考之学堂乐歌

2015广东教师招聘考试:“中国近代音乐史”备考之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1、定义:学堂乐歌是清代明初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考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内容:(1)反映人民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爱国思想的;(《何日醒》《黄河》《中国男儿》)(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新政的胜利的歌曲;(《革命军》《光复纪念》《演说》)(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的军歌;(《出征》)(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勉女权》《缠足苦》《女子体操》)(5)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旧习俗的;(《地球》《运动会》《跳舞》)(6)少儿乐歌,向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的;(《勉学》、《赛船》、《春游》、《送别》)(7)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歌曲。

(《尊孔》《忠君》《五伦》)3、形式:齐唱曲(“单音歌曲”)、合唱曲(“复音歌曲”),这两类大多是根据现成格调填以新词而编成。

4、曲调的来源:(1)歌调多取材于日本歌曲;(《中国男儿》、《何日醒》、《革命军》)(2)选自欧美的歌曲填词;(《送别》、《跳舞会》、《勉学》、《拉纤行》)(3)选自我国民间曲调;(沈心工《采茶歌》、《勉女权》、《缠足苦》等作品。

)(4)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华航琛《上课》、《美哉中华》、《黄河》、《春游》、《采莲曲》等数首。

)(5)同一个曲调被填以不同歌词;(6)同一个词被填以不同的曲调。

5、代表人物: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家。

此外,像曾志忞等人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6、学堂乐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1)辛亥革命以前将近10年;(2)辛亥革命以后将近10年;(3)五四运动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

7、历史意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对社会改革发挥了一定的宣传教育工作,而且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学堂乐歌概念

学堂乐歌概念

学堂乐歌概念
学堂乐歌指的是具有教育意义和教育功能的歌曲,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歌曲的方式传递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感态度。

学堂乐歌一般分为儿童学堂乐歌和青少年学堂乐歌两类。

儿童学堂乐歌主要适合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歌曲的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欢快,能够对儿童的语言、思维、情感和社交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青少年学堂乐歌适合中学生和大学生,歌曲的歌词内容更深入、更丰富,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学堂乐歌不仅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应用,也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推广,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二、起源
后来,在各级学堂章程的制造与修改过 程中,音乐课的普遍开设才逐步提上日程。
起源
直到1912年中华民 国建立后,正式颁文规定 中、小学必须开设音乐课, 这才结束了以往音乐课一
直处于“随意科”地位的
历史。中国普通音乐教育 也从此走向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此后,人们就把这
一时期学校开设的音乐课 以及课堂教唱的歌曲,统 称为“乐歌”。
学堂乐歌
教育二系1210班 周婷婷
一、学堂乐歌简介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
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 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
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
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 教育家为代表。而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
1. 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10年; 2. 辛亥革命以后的将近10年; 3. “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它的逐步萌发的阶段,在 这个阶段中,由于是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 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 教育”相联系,大家对此赋予很高的热情,也产生 了一批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对当时社会引起不小 影响的、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过去一般认为这种以选曲填词方式所产生的学堂 乐歌在我国的流传主要仅限于从本世纪初至“五四” 运动这20年,后来随着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特别 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的发表,学堂乐歌以及它的 这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已完全为创作的学校歌曲所代替。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但实际上从”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

中国音乐史 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 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堂乐歌名词解释
学堂乐歌是新式学堂唱歌课的称呼,流行于“五四”时期。

大多指采
用日本学校歌曲和西欧流行曲调加以填词的乐曲。

反映知识分子力图自强
的愿望。

用群众歌曲的体裁与形式来表现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斗争,对
以后的群众歌曲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

影响
西洋现代音乐文化,包括各种歌曲及其演唱形式,钢琴、风琴、提琴
等乐器及其演奏方法,新的记谱方法五线谱和简谱,以及西洋音乐的基本
理论知识等,都是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被介绍到中国来的,并涌现出一批
积极从事乐歌编配、创作和热心倡导普通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其中影响最
大的是沈心工和李叔同。

当时流行的学堂乐歌集主要有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曾志忞编
的《教育唱歌集》、李叔同编的《国学唱歌集》和辛汉编的《唱歌教科书》等,都出版于1904至1906年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